<h3>眼前这碗米饭,既不雪白也不晶莹剔透,而是有些微显紅色,我马上想起“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呀呦嘿……”那句著名的歌词来。</h3><h3> </h3><h3>“这米是自己种的,生产期长,而且产量低,但是营养丰富味道不错。”也许是大家脸上写满了疑惑?陈老师笑眯眯的对大家说。</h3><h3> </h3><h3>的确,我买过的米绝对不会煮出这个颜色的米饭来的,听陈老师这么一说,我于是便夹了一筷子米饭送进口里,慢慢的咀嚼起来。这饭好吃呢,不但不糙还很糯,淡淡的香,淡淡的甜,记忆深处,仿佛小时候曾经吃过这种味道的饭,吃这饭,是可以不用吃菜的。</h3><h3> </h3><h3>“吃菜”,陈老师对大家说,“这桌菜都是自家产的,尝尝。”</h3><h3> </h3><h3>一共十一碗,有荤有素,桌面上的圆盘缓缓的旋转着,大家边吃边发表着评论,频频点头,齐说好吃。陈老师介绍,鸡是土鸡,猪肉是土猪,鱼是土鲫鱼,蔬菜都是自家菜园子里采摘的,这样的饭菜,真正的唤醒了我童年时候对饭菜味道的记忆,其味道绝对不是城里饭店的菜肴可比的。</h3><h3><br></h3><h3>早几天,妻子告诉我,说过几天她要去北山卷石湾陈志明老师家去玩,陈老师是书法家,他办了一个《卷石书屋》,经常有书画界的名人名家在陈老师的《卷石书屋》吟诗作画,舞文弄墨,不亦乐乎。卷石书屋我早有所闻,湖南电视台还专门做过卷石书屋的节目,中央电视台也曾经有过报道。只是,我不会写也不会画,所以,妻子经常参加书画笔会活动,我是不参加的。</h3><h3> </h3><h3> </h3><h3>“卷石书屋在什么地方?”我随口问了句。</h3><h3> </h3><h3>“在北山与安沙的交界处。我还准备邀请新华社的伍记者等几个朋友一起去呢。”妻子回答。</h3><h3> </h3><h3>“安沙?”我眼睛一亮,“我高中第一年就是在安沙分校读的!”</h3><h3> </h3><h3>“哦,就是前段时间你们高中同学联系上以后,你还写了一篇大粪被偷了的回忆文章,说的就是这个安沙分校发生的事情?真是巧了。”</h3><h3> </h3><h3>于是,妻子就微信给陈老师留言,说了这个情况。没想到,陈老师马上就回复了,妻子看了微信大声的说:“啊!陈老师说,五中安沙分校是他筹建的,他应该是你的老师呢!他欢迎你一起去玩。”我说“太巧了!那我一定一起去拜访陈老师,顺便看看当年的长沙五中分校现在的变化。”</h3><h3><br></h3><h3>陈老师阅历丰富,他许多传奇经历还需以后慢慢了解。我只知道他老人家目睹了新中国的建立和成长,自从他入党那天起,他就始终保持初心,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各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直至从领导岗位上退休。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陈老师退休不久,他在北山卷石湾盘下了一座废弃的小学,举家从喧嚣的长沙市搬到乡下,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h3><h3> </h3><h3> 汽车走国道到安沙,再走村道经过安沙分校行驶约十分钟,路旁一块巨石铭刻着《卷石湾》,不远处就是陈老师的卷石书屋了,汽车刚在门前停下,只见两位白发老者迎了出来,从读高中到现在,五十年已过去,却不曾想耄耋之年的陈老师夫妇却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h3><h3> </h3><h3>喝茶时,据陈老师介绍,这地方以前曾经是一座寺庙,解放后改为学校,后来因为房屋老旧被废弃,陈老师买下以后经过改建修缮成了现在的样子,院子里至今还保存了一口古井,神奇的是,卷石书屋建在坡上,地势较高,而古井的井水却源源不绝,再大的干旱,井水也不会下降,更不会干涸,而且井水清冽甘甜,用这井水泡茶,茶水格外香醇。所以,经常有人从长沙市开车来打井水泡茶喝的。</h3><h3> </h3><h3>“你是哪个班的?”陈老师问。</h3><h3><br></h3><h3>“高二连四排的,班主任是邓安生。”我回答。</h3><h3> </h3><h3>“邓安生是我的部下,他的对象还是我给做的介绍呢。”陈老师颇为得意的笑着说。</h3><h3> </h3><h3>“当年在分校,我给一连和四连的同学上过课,不过,分校开会,我给你们做过报告。”</h3><h3> </h3><h3>我想了一下说:“开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彪叛国事件之后的那次大会了,记得作报告的老师在宣读文件的时候还流泪了。”</h3><h3> </h3><h3>“那个文件是我宣读的。”陈老师说,学生多了,能够记得的也不多,当我说起班上的一些同学的名字时,陈老师还记得史晓红和李智勇,我们还回忆了当时学校的一些往事,陈老师说起当年组织我们拉练的事情,我说:“我记得的,是去开慧故居。”</h3><h3> </h3><h3>“是的,这事如果是现在,那是不可想象的了,那么多人,还有夜晚拉练。”显然,当年的那段经历也给陈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h3><h3> </h3><h3>陈老师虽然年事已高,可是却思路清晰,记忆力超好,例如,陈老师与同去的新华社记者伍先生说起几十年前的一件轶事时讲了这么一件往事:那年,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为了写回忆父亲贺龙元帅的文章,需要找熟悉情况的人了解情况,当时各级政府推荐了不少人,可是贺捷生都不满意,这时候,有人推荐了陈老师,但是,贺捷生却对陈老师是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将信将疑,这点陈老师也是知道的,于是,当李振军政委的儿子为此事拜访陈老师时,陈老师问:“你还记得有一次在蹇先任妈妈家吃北京烤鸭,是谁打了谁一个耳光?”当陈老师说出如此私密的往事时,也就不用再找人了,就是陈老师了。</h3><h3><br></h3><h3>“为什么呢?”</h3><h3> </h3><h3>“这样的事情是不会报道的,如果知道这样的事,那还会对材料的真实性有什么怀疑呢?”陈老师笑了。</h3><h3> </h3><h3>也是陈老师经常接触这些革命前辈的原因吧?耳濡目染,影响了陈老师,所以,陈老师虽然现在已是白发如雪,却还是不忘初心,尽力在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h3><h3> </h3><h3>卷石书屋有个礼堂,舞台上幕布灯光音响一应俱全,舞台下椅子摆的整整齐齐,礼堂后面摆着画案笔墨纸张。</h3><h3> </h3><h3>“写字画画也要不了这么大的一个礼堂啊?”我对陈老师说。</h3><h3> </h3><h3>“哦,是这样的,我建了一个书屋,有我多年收藏的几千册图书供村民免费阅读,另外每周的星期四,都有村民来这里免费学习上课,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有时候我也免费教孩子写书法,我愿意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h3><h3> </h3><h3>卷石书屋外面,是大片的农田,其中一大片估计有上百亩吧,都种着香芋,“现在农村年轻人不多了,有些地荒废了,可惜啊,我是党员,应该做点什么,所以,我流转过来,种上作物,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不能荒啊。”</h3><h3> </h3><h3>“赚钱吗?”我问。</h3><h3> </h3><h3>“不赚钱,弄不好还会亏钱。”</h3><h3> </h3><h3>陈老师的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其实,我也知道,现在种地是赚不了什么钱的,但是,只要付出了,就会有收获,只是,这收获有些是物质的,有些是精神的,是党员的责任在驱使着他。</h3><h3> </h3><h3>“等香芋成熟的时候再来吧,请你们尝尝我亲手种的香芋。”</h3><h3> </h3><h3>看着陈老师,我想起了一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如陈老师说的,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中国,不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普通人和这样的普通的共产党员,初心不忘,我们可爱的祖国才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祖国变得更强大,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吗?</h3><h3> </h3><h3>走的时候,陈老师夫妇不顾我们的劝阻,执意送我们到大门外,汽车走远了,回头望去,只见老师还在目送着我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