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与马家窑院

老毕

<p class="ql-block">毕醒世</p> <p class="ql-block">·本文已经刊登在了《老照片》第一三五期。</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院的主人马育英之孙马兴旺,讲述马海德等外国友人在此居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47年春,马海德一家离开延安时,苏菲赠送给房东马育英的礼物。是一件美国产的吸奶器。</p> <p class="ql-block"> 1947年2月20日,延安。</p><p class="ql-block"> 苏菲骑马来到居住在龙湾的老房东马育英家,说她和丈夫马海德及孩子就要离开延安了,她代表一家人向“一家子”—老马告别,并祝他的儿媳妇生产顺利。</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苏菲送给老马一件礼物,说,这个东西等你儿媳妇生下娃娃后有用处。</p><p class="ql-block"> 原来,苏菲送给老马的礼物是一个红色硬纸盒装着的美国制造的吸奶器。纸盒上写到:</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老马:</p><p class="ql-block"> 送你这个礼物,恭喜你抱个胖孙 子。</p><p class="ql-block"> 苏菲</p><p class="ql-block"> 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马家窑院的主人:马育英</p> <p class="ql-block">【】两个大鼻子成了邻居</p><p class="ql-block"> 有关马海德曾经居住在马家窑院的事情,笔者儿时常听父辈讲述。那时,笔者的家就住在马家窑院隔壁的高家窑院。</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刚到延安,与曾经指挥红军作战的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同住在马家窑院。</p><p class="ql-block"> 李德在回忆录中写到:“我和马海德分到了一个农院,离毛(注:毛泽东)那里有五分钟的路程,位于城门前的半山腰上。这个农院有五个窑洞,门前有一个平坦的场院。这家农民占用了两间,第三间住着警卫员和马夫,我住第四间,马海德住第五间。住在窑洞里非常舒服,冬暖夏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御日本飞机的轰炸,只是跳蚤和老鼠使我们很伤脑筋,以后我们慢慢的也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1962年,马海德赴叙利亚看望久别的父亲,途径捷克时和在延安时马家窑院的邻居李德会晤。出自《我的丈夫马海德》周幼马 摄</p> <p class="ql-block">  马家窑院的窑洞是清末打成的,土头高,土脉也好,坚固耐用,位于延安城内的凤凰山麓(也称西山)。</p><p class="ql-block"> 马育英早前是肤施县旧政府的职员。由于他为人处世公道平和,给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在延安城里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进入1930年代,陕北社会动荡不安,他辞去公差,开始做点小生意,在自家居住的窑院附近的山坡荒地上还种了点庄稼,家里还养了几头猪,以此养家糊口。所以,在李德眼里,房东老马是个农民,院子是个农院。</p> <p class="ql-block">•李德在延安。出自俄文版《中国纪事》李德(奥托•布劳恩) 著</p> <p class="ql-block">  马海德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来到延安,为了更快地学习中文,他和任何人都愿意进行语言交流,于是,他说中文时,总是带着陕北话的口音。</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与马育英一家人关系处的非常融洽,马育英对住在这个院子的外国人在生活上也多有关照。</p><p class="ql-block"> 在二马之间,他们总是以“一家子”相称。日机轰炸前,马海德在马育英的协助下,使用绳索丈量了他们住的窑洞脑畔的厚度,认为这样的厚度应该是安全的。他还在自己住的第五孔窑洞与第四孔窑洞之间的过洞中间又亲自挖了一个小窑洞,并钻进去自言自语地对老马说,这样藏身会更安全!</p> <p class="ql-block">•苏菲与李丽莲在延安。出自《我的丈夫马海德》</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李德已经与从上海来的电影演员李丽莲好上了,之后也办了结婚手续。李丽莲在鲁迅艺术学院当教员,平时相见很难,只有周末晚上,李德才可以与李丽莲在马家窑院团圆。</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为马海德、李德服务的警卫、马夫、伙夫,的确住在五孔窑洞的中间那孔。一直为马海德服务的王德牛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长征途中,他是周恩来的警卫人员,曾经为受伤的周恩来抬过担架。</p><p class="ql-block"> 窑洞的防空功能不容置疑,但是,没有来得及进入防空设施中的人,说不定就会遭遇晴天霹雳。</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日本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城。</p> <p class="ql-block">  从1938年11月20日开始,日本飞机轮番轰炸延安。只要防空警报响起,延安城里的人们便纷纷向凤凰山的石窟、窑洞、防空洞奔跑……</p><p class="ql-block"> 李德回忆说:“我有一个译员,他在抗大为我翻译。一天,我们从抗大向我住的窑洞走去,当时我们正在上坡,突然从山后咆哮着冲出一架轰炸机,我们拼命地跑,想赶快躲进窑洞,当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院子时,炸弹已经在我身后爆炸了。后来我看到,大约在50米以外的斜坡上,炸开了一个大坑。炸弹很可能击中我的翻译,把他炸得粉碎,事后我们没有找到他的任何痕迹。”</p><p class="ql-block"> 马家窑院也落了至少两枚炸弹,一枚落在李德与马海德两孔窑洞中间的窑腿子旁,一枚落在院子里。马海德曾向家人讲,炸弹爆炸时,整个窑洞受冲击波的影响,纸张一类的东西被冲出了窑洞……</p> <p class="ql-block">·吴光伟(吴莉莉)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两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7年初,被称为“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的史沫特莱,接受中共中央邀请,在丁玲的陪同下来到延安。有资料显示,史沫特莱到延安不久后,与她的翻译吴光伟(吴莉莉)就住进了马家窑院,而邻居就是共产国际常驻中国顾问奥托·布劳恩(李德),以及当初随斯诺一起来陕北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马海德)。他们的窑洞里有一台轻便的留声机,不多的几张唱片。这为窑洞晚会上跳交际舞提供了难得的伴奏音乐。</p><p class="ql-block"> 李德回忆说:“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和斯诺的夫人来到延安。史沫特莱为自己写朱德搜集材料。因为她几乎不会讲中文,于是就派吴莉莉给他们当翻译。这位女翻译英文讲的很好。毛泽东常常看望这两个人。有几次,我也在场——这样也就认识了吴莉莉。”</p><p class="ql-block"> 史沫特莱在她的文章里说:“毛泽东常到我和我的翻译同住的窑洞里来,于是我们三人一起吃饭,纵谈几个小时……他一口湖南腔,试着跟我的秘书学北京官话,跟我学英语,学唱英文歌子……”</p> <p class="ql-block">吴光伟(左二)与史沫特莱(右一)在延安。</p> <p class="ql-block">  海伦·斯诺受丈夫斯诺的影响,来到延安要写一本续西行漫记。海伦到达延安时,适逢1937年5月2日—14日的苏区党代表会议召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人先后会见了她。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她采访了65位军政高级干部,询问了上千个问题,收集了34本个人简短的自传和大量的资料。她还与许多“红小鬼”相处得很好,并采访了他们,还给他们拍摄了不少照片。</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过去后,马海德遇到房东马育英,亲切地叫老马:“一家子,你要不要见你的老婆?”</p><p class="ql-block"> 马育英难以为情地说:“一家子,别捣蛋!我的老婆已经归天了,这,你不是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翻开手中的一本印刷物,“嚓”!、“嚓”!撕了两页,递给老马:“你看看,这上面有谁啊!”</p><p class="ql-block"> 马育英一看,真有点惊讶,这两张印刷的照片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拍摄的,照片中有自己的老婆,还有那些红小鬼!</p> <p class="ql-block">·马海德、李德居住的马家窑院。后排中是马育英的夫人,前排中是为马海德服务的工作人员王德牛。海伦·斯诺 摄</p> <p class="ql-block"> 马家一直将这两张照片作为宝贝给予珍藏。1980年代,有一位姓白的记者来到马家窑院采访,拿走了那两张印刷的照片,留下了一套复制件。</p><p class="ql-block"> 笔者于2018年访问马家窑院时,在马育英的孙子马兴旺手里看到了这两张复制的照片,一张是,在窑洞前,几个红军战士正在玩狗仔,马夫人及另一位妇女站在他们的身后观看;另一张是,六位红军战士在马家窑院的马棚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笔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查阅这两张照片的出处,还真给查到了:它们出自海伦·斯诺的英文著作《INSIDE RED CHINA》及其它的书籍、杂志中。另有一张照片,与那张红军战士玩狗仔的照片的场景相同,角度略有偏差,只是人物“换”成了海伦▪斯诺一个人——穿着红军军装、绑着裹腿的海伦▪斯诺居然也在玩狗仔!</p> <p class="ql-block">海伦·斯诺在马家窑院的照片。出自《架桥—海伦·斯诺画传》</p> <p class="ql-block">警卫战士在马家窑院的合影。海伦·斯诺 摄</p> <p class="ql-block">【】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李德回忆:“1938年,有一天我去找陈云,有一段时间,他是主管中央组织部的中央书记,我请他把我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以便能参加党的生活;并请他同意我同一位名叫李丽莲的歌唱演员结婚。她是1937年底同演员江青一起从上海到延安的。这两项请求他都同意了,我就同李丽莲到延安办事处登记结婚。”</p><p class="ql-block"> 自从李德和李丽莲成为一对之后,自然而然,各方面的艺术家就常到马家窑院过周末,爱好交往的马海德也常常把一些年轻人拉到这里来。延安的青年人与两个大鼻子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主要是谈艺术和政治,也打乒乓球,有时还甚至跳舞。</p><p class="ql-block">据马兴旺说,他的爷爷曾给他们讲,到了夏天,那些外国女人会把院子用帐子围起来,脱光衣服嗮太阳……</p><p class="ql-block"> 李德回忆:“1939年仲夏的一个星期日早晨(注:8月27日),太阳还没有出来,住在我窑洞里的一名中央委员会的通讯员把我叫醒,递给我一张洛甫写的纸条,上面写:‘速来机场,你飞往莫斯科。’我急忙穿好衣服匆匆向李丽莲告别,她是周末从艺术学院回来的,接着又匆匆向同院的邻居告别,跳上我那匹察哈尔矮马,向机场飞奔而去。机场上已经聚集了将近100人,其中有许多高级干部,毛泽东也在场。他们正在向周恩来告别。周偕同妻子和养女也要飞往莫斯科的。”</p><p class="ql-block"> 原来,共产国际发来电报,要求李德回苏联述职。这天正巧有一架飞机来延安,来接因不慎骑马摔伤胳膊的周恩来去苏联治伤,便让李德也搭乘前往。毛泽东、张闻天、邓颖超等100多人前来送行。这时,李丽莲也赶到机场,李德要求带妻子一起走,但因李丽莲没有护照签证,而未得到批准,李丽莲当场晕倒。李德含泪吻别李丽莲后,依依不舍地登上飞机。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p> <p class="ql-block">•李丽莲、马海德、苏菲在延安。出自《我的丈夫马海德》</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抵达延安的苏菲,也是爱国进步青年。她在上海读书时,受“左联”的影响,经常排演一些小话剧、小节目,还演出过电影。那年秋天,正在昆明积极参加抗敌救援活动的苏菲,受党组织的委派去延安学习。刚到延安的苏菲,进入鲁艺学习,她既高兴又兴奋,可是没过多久就因水土不服病倒了。音乐系女教员李丽莲来看苏菲,安慰苏菲说:“你好好休息,我去给你请校医,她是一个美国人,医术很高明。”</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被这位病人给愣住了。他用那“带着陕北口音、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详细询问苏菲的病情。他和蔼可亲的语气同样吸引了苏菲注意。而且,马海德临走时,还大胆地用他那歪歪斜斜的、不太准确的中文写了一个便条:</p><p class="ql-block"> “我衷心希望你能很好地按时用药,早日恢复健康,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其实,马海德是个大忙人,他是军委卫生部的顾问,又是边区医院的医生,也是鲁艺的校医……平日里,他走到哪里,那里就有请他看病的人,这些求医问药者中包括普通的老百姓。但是,他再忙,到了距离城里十多里的鲁艺,一定会抽空和苏菲聊聊天,还主动邀请这位美女去他居住的窑洞做客。苏菲答应过两次,而且,许多年以后还能够记得清当时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吹嘘自己会做特别好吃的鸳鸯蛋,马海德想办法搞到了10个鸡蛋、菠菜、肉末。而她不但带来了田夫、杨烈、徐克立,还将这难得的食材做成了“一塌糊涂”。她的面子挂不住了,便和几个姐妹开溜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她又答应周日去马海德窑洞里吃饭。马海德简直高兴坏了,特地找了一只老母鸡,让负责照顾他的王德牛给炖上了。可这次,苏菲又临阵退缩了。</p> <p class="ql-block">·马海德与苏菲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马海德和夫人苏菲在延安枣园。《马海德》中国建设出版社 1989.5</p> <p class="ql-block">  然而,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他们相互多次接触中,彼此之间有了坦诚的心灵感应。马海德首先向苏菲表达了结婚的愿望,而苏菲觉得有点突然,说再等等吧!马海德说:“我父亲说过,‘头一次见面就能进入你心灵的姑娘,一定是你最好的终身伴侣’。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觉得你是我要找的人。你要是同意,我就向组织打报告啦。”苏菲在甜蜜的感觉中同意了马海德的求婚。</p><p class="ql-block"> 那是1940年的大年初一,一大早,马海德就跑到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办公室汇报了他的结婚诉求。很快,20多天后,马海德、苏菲便到边区民政厅办理了婚姻登记。结婚没有钱办酒席,马海德就给正在重庆的路易·艾黎发电报,借来200块大洋,在机关合作社办了十几桌酒席,王德牛以家里兄长的身份坐在了主桌上。</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洞房之夜,窑洞里点上了蜡烛。这个窑洞自然是马海德住的马家窑院的窑洞,这也真可谓是洞房花烛夜了。</p> <p class="ql-block">·马海德、李德、史沫特莱等人使用过的座椅。</p> <p class="ql-block">【】物是人非事事相传</p><p class="ql-block"> 1971年夏天,马海德的弟弟约瑟夫·海德姆忽然来到北京。正在接受教育的马海德夫妇便沾了光,可以陪远道而来的弟弟在国内参观学习了,当然也可以让这位美国人很好地接受一下社会主义教育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到了大寨,之后到了西安,游览了西安的所有景点。最为重要的一站是到延安,他们看了很多曾经工作、居住过的地方,也没有忘记再看看马家窑院里他们的洞房。</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用英文向弟弟介绍自己的邻居:“我们在窑洞中住着的时候,他和我们曾经是邻居,他们家里只要有人得病,我就会帮他们看看。这位老人是我们在延安当地最亲密的朋友之一。”</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所指的老人是他的“一家子”马育英的儿子马安,老马早在1964年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苏菲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进了窑洞后,老乡给我们每人倒上了一杯糖水,延安人最喜欢用糖水招待客人。我们看见老乡窑洞炕上的小炕桌上摆放着各色的干果和水果,竟然还有葡萄,我不由惊奇地问老乡说:‘这个葡萄是你从西安买来的吧?’老乡说:‘不是,不是,我们现在啊,也自己种葡萄。’我想起我们离开时,延安当地的干果和水果只有杏、枣子,蔬菜只有南瓜、土豆、白菜三样。而现在竟然已经开始种葡萄了,我不由为这可喜的变化而欣慰。”</p><p class="ql-block"> 当时,马家窑院的确栽植了一大架葡萄,而且每年都是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1971年夏,马海德与弟弟约瑟夫·海德姆、夫人苏菲在延安。周幼马 摄</p> <p class="ql-block">  让马海德、苏菲、王德牛等人不知道的是,就因为马家人与外国人有过接触,而且,接受过外国人赠送的不知道是什么礼物,1964年,马育英去世,居委会通知所有的邻居,不得去马家,不得以任何的形式向逝者告别,包括烧香磕头!</p><p class="ql-block"> 早在1960年代初,有人听到马家保存了一件外国人给的什么什么东西,三传两传,便传成了马家有一部外国人给的电台!有关部门专门质问了马育英,老马矢口否认。</p><p class="ql-block"> 其实,聪明的马育英知道,苏菲赠送的这件礼品,如果保管不好,迟早会给他们家带来说不清的灾难。于是,他让儿子马安给这个“洋玩意”专门做了一个木盒子,还在木盒子上写道:“注意,保存好!”</p> <p class="ql-block">马玉英让儿子马安给马海德、苏菲赠送的礼物做了一个木盒子,上面写着“注意,保存好”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笔者算是在老马的孙子马兴旺手里第一个看到这个“洋玩意”的外人了。</p><p class="ql-block"> 笔者早就听父亲毕瑶琳说过马海德的幽默与随和。</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夫妇在大砭沟居住时,经常两人骑一匹马,很爱开玩笑的父亲问马海德:“骚胡,你去哪里呀?”马海德歪着脑袋问:“我听不懂你叫我什么,你不是骂我吧?”父亲笑着说:“哪里能骂外国人呢,我是问你好嘛!”</p><p class="ql-block"> 1971年,马海德回延安,很想和他曾经认识的人交流,在大街上,他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笔者父亲,既点头又微笑,走前一步想与父亲握手问好。父亲处于本能的反应,不由分说地躲开了这个很面熟的外国人。那时,父亲被打成了“军统特务组长”,哪敢与外国人有接触!之后,父亲对没有与马海德再开几句玩笑而后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王德牛背着儿时的周幼马。出自《我的丈夫马海德》</p> <p class="ql-block">  王德牛是一位被马育英及其后代牢牢记住的人。他不识字,但为人憨厚诚实。日机轰炸之后,马家搬离了自家的院子,王德牛却不忘马育英,时不时要去龙湾看望老马,并和老马住在一个炕上拉话。</p><p class="ql-block"> 马海德一家进京后,王德牛提出,要回离别十多年的老家江西德兴,去找寻失散了的未婚妻。后来,王德牛回到家乡后,通过组织找到了未婚妻,并喜结连理,生了四个男娃,自己也当上了德兴县的副县长。王德牛在逝世前,与老首长马海德及家人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马海德之子周幼马给母亲苏菲看当年在房东老马院子拍摄的照片。 毕醒世 2020年10月摄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2018年,马家窑院被延安市政府征收。据文物管理保护部门介绍,马家窑院经修葺后,将作为革命遗址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笔者去北京采访了102岁的苏菲女士,她身体健康,记忆超强,给笔者讲了约一个小时的延安故事。</p> <p class="ql-block">·苏菲看到自己1947年离开延安赠送给房东老马的礼物时,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毕醒世 2020年10月摄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本文参考:</p><p class="ql-block">《我的丈夫马海德》苏菲 著 马海德基金会印行</p><p class="ql-block">《中国纪事》[德]奥托▪布劳恩 著 东方出版社 2004年3月 内部发行</p><p class="ql-block">《史沫特莱文集》袁文 买树榛 袁岳云 译 新华出版社 1985年9月出版</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nbsp;1998年2月出版</p><p class="ql-block">《架桥—海伦▪斯诺画传》[美]谢莉尔▪毕绍福 编著 安危 牛曼丽 译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2015年3月出版</p><p class="ql-block">马兴旺及家人讲述、毕瑶琳等人讲述,以及部分网文。</p> <p class="ql-block">·苏菲与本文作者毕醒世合影。周幼马摄于2020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