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深度游~云冈石窟雁门关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16日下午2点钟,扬州仙城户外33名友友从北岳恒山出发,驱车87公里,于下午3:50到达云岗石窟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景区门前是昙曜塑像,北魏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在云岗,我是第一次接触石窟艺术,虽然事先查阅了相关资料,但身临其境还是为石窟的恢弘气势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旁边的一个寺庙~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讲解员的引导下,开始参观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的开凿分为三个阶段,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p> <p class="ql-block">参观人群在门前排起长队的是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早期石窟代表: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云冈大佛</p> <p class="ql-block">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p> <p class="ql-block">返回景区出口的沿途,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游记:</p><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始北魏,佛像形酷似"万岁"。</p><p class="ql-block">雕饰奇伟冠于世,法相庄严心敬畏。</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点钟,从云岗石窟出发,行驶87公里到达大同市,入住云梦达商务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9月17日</span>6:30早餐后,旅游大巴从大同开往雁门关(147公里),约9:30左右到达。游玩拍摄5A景区雁门关2小时左右。</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从停车场需乘摆渡车到达景点,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代戍边战将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p> <p class="ql-block">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被损。</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长城绝顶处,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半,到校场观看“回归历史类”文化演艺情景剧《昭君出关》。</p> <p class="ql-block">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乘景交车回到停车场,出景区午餐。然后从雁门关出发行驶236公里赶赴乔家大院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游记:</p><p class="ql-block">九塞首崇雁门关,世遗美名天下传。</p><p class="ql-block">古将戍边建奇功,抗日硝烟犹弥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