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科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学习与抗疫经历记实

蔡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致 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十一年前,我从山西的一个小山村,考入武汉大学医学部,开启了我的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武汉大学求学的这十一年,是我人生最宝贵、最快乐的一段经历,而伴随着这篇论文撰写结束,我的校园学习生涯也即将画上一个圆满句号。特以此文,着重记录下我四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并对这些年来鼓励、帮助和支持我的人致以最真诚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想人生就是这样,当静下心来回忆时,最能想到的还是那些记忆深刻,浓墨重彩的故事和情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冠疫情的经历,的确是我博士生涯里一段记忆最深刻的回忆。疫情之前,我像所有研究生一样,扎根实验室,忙于做课题,查文献,申请各种项目,而疫情后我对医学,对学术科研的理解和想法,也发生了很多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20年初,一场席卷全国的疫情突然爆发,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武汉封城的前一天,我和爱人商量决定退掉第二天回老家过春节的火车票,留守武汉。封城后,武汉的抗疫战斗也正式打响,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一边被科室的老师不畏生死,冲锋在前的精神所感动,另一边总感觉不甘心,想着学医十年却没有机会为抗疫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实属遗憾。2月15日,我鼓起勇气在科室工作群里发了申请到一线帮忙的消息,但老师们考虑到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和我的医学生身份,最终还是没有准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直到2月24日,导师在临床发现新冠患者可能具有血栓的高发风险,考虑到科研抗疫的需求,号召我们在武汉的几个高年级博士生能够参与研究,我欣喜若狂,想着终于可以做点事情。2月27日,由于研究的需要,我们把研究小组搬到了雷神山医院的办公室,只与病房一墙之隔。就这样,在一线工作的邓师兄和任斌师兄,加上我和博士张圣师弟组成了4人研究小组,坚守雷神山。那时的武汉还很冷,办公室空调因为电压不稳没法工作,我们只能穿着军大衣,开着窗户通风工作,也就是这样,我们留下了一张穿着军大衣手揣兜的经典合影,总是被戏谑的调侃为“雷神四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2020年3月,日夜奋战在雷神山医院的研究小组成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2020年3月5日,“雷神山四傻”(从左至右:邓洲铭,任斌,闫飞飞,张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2020年4月,在雷神山医院办公室前,给新冠肺炎研究小组成员理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们最早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开始研究,为了尽早调研清楚重症新冠患者下肢血栓发生情况,第二天下午,超声科的吴猛主任带领同事和两台超声设备准备进入ICU病房,为了能够节约时间尽早完成工作,重症病人的超声探查需要助手配合,一时很难从一线调配人手,于是我自告奋勇进去担当助手,好在之前已经在科室培训过如何穿脱防护服及进出病区的基本操作。于是我在吴猛主任和任斌师兄的带领下,穿着防护服进入了雷神山的两个ICU病区。当时内心的确有恐惧、有忐忑,但是也有上战场的兴奋和冲动。而当我看到重症病房里那些带着呼吸机,插满管子的病人,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勇气。最终,我们顺利的完成了那天的超声探查工作。出病区后,便接到了导师的电话,因为考虑到我的安全,告知我一定不要再上一线,只能留守研究组所在的办公室,我非常理解。但这段经历是我有幸离战场最近的一次,注定是我这辈子对新冠疫情最刻骨铭心的回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的确非常高。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我们发现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或者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我们一方面把这个研究结果反馈到医院专家组,一方面想着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个发现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去,让大家都能重视和预防新冠患者的血栓问题。于是我们夜以继日的分析数据、撰写修改论文,终于不久后,我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顺利的发表在世界心血管的顶级杂志Circulation上,成为了第一个报道新冠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的团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血栓的临床研究结束后,我及时的关注到高血压患者的用药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于是我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率先开始了高血压患者临床用药的研究,开始马不停蹄、没日没夜的筛查病例,电话随访,统计分析,撰写研究论文。终于,我们在肿瘤放化疗科谢丛华教授的指导下,率先将研究论文投稿至心脏领域著名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22.6),研究结论是建议高血压患者在疫情期间仍然维持之前的降压治疗方案。论文投稿后当天即进入了快速审稿通道,一周后杂志社返回了八个审稿人的几十条意见,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后婉拒了。虽然有些遗憾,但是作为一名骨科学的博士生,可以将临床研究论文投稿至欧洲心脏病的顶级杂志并进入快审通道,也是一份非常有趣和开心的经历,而且更高兴的是我们的研究结论与不久后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研究结论一致,共同建议维持高血压患者新冠期间的用药方案与原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后来,我们很荣幸能与北京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所所长蒋澄宇教授团队合作,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了这个课题,最终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论文顺利发表在知名期刊Cell discovery上。非常感谢谢丛华教授、蒋澄宇教授给予的非常专业的指导,让我获益匪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时,武汉市有方舱医院,大型公立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种不同模式的医院,分别收治严重程度不同的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完成了新冠肺炎患者在三种不同模式下经济负担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柳叶刀Lancet 预印本SSRN上,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抗疫政策及划拨抗疫经费等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与依据,而且可以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向世界推广和分享中国抗疫的成功经验和救治模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回想新冠时期的种种经历,让我终生难忘,从2月底到6月份,我感觉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那段时间住在雷神山医院的板房宿舍里,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往往总是倒头就睡,睡醒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马上投入战斗,而支撑我的信念是想着争分夺秒用最快的时间完成研究,也许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发挥更大的作用。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你要这么努力的做新冠相关的项目和课题呢?是为了完成课题多搞一些论文么?其实不是,恰恰相反的是,那段时间反而是我感觉最能理解和体会科研价值的时候,我们平时关注的科研,真正能够指导临床或者进行临床转化的少之又少,因为新冠的特殊性和未知性,任何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报道出来都可以马上为新冠贡献一份力量,科学的指导抗疫工作。非常感激导师蔡林教授能给我提供平台和机会,让我没有错过参与这场战役的机会,虽然没有机会在前线白衣执甲,但是在后方能够做些事情,也将是我铭记一生的高光时刻,更是我博士研究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冠之后,我们最早就开始了复工复学,而同时我也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科研的价值。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国内的学术氛围已经非常浓厚,医院对科研的重视也到了历史的高度,从人才招聘到晋升,从项目获批到各项奖励的评审立项,都在引导医生重视研究,发表论文。学术圈的这种评价体系和机制,给很多学术大牛创造了机会,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学术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噱头,搞花样,但总感觉其实对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并不能有任何实质性的推动,更不可能解决任何临床问题,我也越来越陷入到对学术的思考和焦虑中。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蔡林教授一直以来对我的授业解惑。我在基础科研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骨修复材料,他鼓励我在做基础科研的同时,要融入转化思维。导师蔡林教授总是能够紧紧抓住临床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大胆创新,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于是,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围绕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不可降解骨蜡的弊端,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骨蜡,不仅具有优异的止血性能,还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并将这个产品配方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二区SCI论文一篇。一家大型医疗公司的领导也非常看好这个项目,毕竟这个产品在国内尚属空白,抢占市场具有绝对的优势。随即和我们签订了专利转化协议,该项目目前即将进入临床验证阶段,有望填补国内空白。非常感谢研究过程中联结公司张铁工程师的鼎力相助,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你的专业性和研发能力值得我永远学习。也就是从这个项目开始,我体会到了应用转化研究的魅力,可以从临床问题出发,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解决临床问题,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蔡林教授在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中对我孜孜不倦的指导,感谢您对我的严格的要求及对我的鼓励和信任。我一定会牢记您写在毕业寄语里的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丢灵魂,不失温度,不问西东,不忘初心,行之所行”。师恩永难忘,铭记始于心,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是未来鞭策和指引我们的不竭动力。导师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是我们一生都值得追随和学习的榜样。(精减部分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读博士期间的4年时间里,我只回了老家山西两次,很少有出去娱乐和旅游的时间,即便是周末,大部分时间也顶多是睡个懒觉后匆匆忙忙往实验室赶。很多时候都是实验室来的最早,晚上走的最晚的人。我相信未来很多时候,当我每次路过东湖路,我一定还会记得那些年的深夜,我骑着电动车从实验室出发,吹着晚风,放松心情,赶着回家的路。感谢这些年来拼搏的自己,能够耐得住寂寞,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于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尽管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但是也非常的幸运,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站在了比很多人更高的平台去迎接未来的世界。(精减部分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衷心感谢养育我的父母和姐姐,一如既往的无私付出支持我完成学业。背井离乡求学的这么多年,对家人照顾不周,陪伴很少是我永远的亏欠和遗憾。感谢我的爱人张梦雪,感谢你的陪伴、支持和相濡以沫,让我人生的这段奋斗历程多了很多的色彩和温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结束语:十年寒窗苦,成名天下知。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未来我们要走的路必然是一条创新之路,也是一条传承之路。医学临床与科研需要创新,而敬畏生命、求真务实的师门文化与精神需要传承。未来我希望可以一如既往的追求我们所热爱的医学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一手执手术刀斩病魔,一手执青囊慰灵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21博士毕业生 闫飞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202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研究生答辩会留影纪念(左四:闫飞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博士论文封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博士论文致谢(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博士论文致谢(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博士论文致谢(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博士论文致谢(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博士论文致谢(5)</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