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2 第三组 哺乳纲

Whale

小组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小组长:周若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组员:黄晶,朱楚瑜,张新月,李雅茹<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思维导图 班级问题 <p class="ql-block"><b>1.简述哺乳类各主要系统和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进步性。</b></p> <p class="ql-block"><b>2.简述胎生和哺乳在脊椎动物进化上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①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胎儿借助胎盘和母体联系和获取营养,在母体内发育成幼儿(妊娠)后产出(分娩)。幼儿乳汁哺育。胎生哺乳显著提高了哺乳类的胚胎发育成功率和幼体存活率,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②胎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了完好的保护,稳定的营养来源和恒温条件,保证了胚胎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③哺乳为幼体生长提供了稳定、高质量的营养来源,是幼体的存活和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同时,母体与哺乳相关的抚育行为也是幼体的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b>3.简述哺乳类子宫和胎盘的类型及其特征。</b></p> <p class="ql-block"><b>4. 哺乳类的吞咽反射和反刍动物反刍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吞咽反射:</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口腔后方即为咽。后鼻孔即开口于软腭后端而达于咽。在咽两侧还有咽鼓管(欧氏管)的开口。咽鼓管连通咽部与中耳腔,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咽周围还分布有大的淋巴腺体,即扁桃体(tonsil)。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而在喉门外具有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epiglottis)。当完成吞咽动作时,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喉头上升,使会厌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路。此时呼吸暂停,食物经咽部而进人食管,以吞咽反射的完成,解决咽交叉部位呼吸与吞咽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反刍:</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反刍动物采食一般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入瘤胃。可以是由瘤胃直接逆呕上行至口,也可以从瘤胃陆续进入网胃,再由网胃返回口中,经口腔中颊齿的细细咀嚼后再次咽回瘤胃。这一反刍和咀嚼过程可以再次重复进行,直至彻底嚼碎后,食物再从瘤胃经网胃而入瓣胃。瓣胃近球形,内壁有许多平行的叶片(故俗称百叶)。瓣胃的叶片提供广大的面积,食糜在叶片间受到压挤,使成更细碎的食糜,同时,瓣胃也吸收一部分水和低级脂肪酸。皱胃是唯一分泌消化液的部分,相当于其它兽类的胃本体,胃腺的分泌物中含有胃蛋白酶和盐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原兽亚纲、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或重点野生保护动物。</b></p> <p class="ql-block"><b>6.查阅文献讨论哺乳动物的起源和适应辐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哺乳动物的进化包括三个适应辐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生代侏罗纪,这个时期的原始哺乳类分为多结节齿类和三结节齿类两大类;第二个阶段是中生代白垩纪,在这个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出现了,多结节齿类仍生存着;第三个阶段是新生代,在这个时期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得到了空前大发展,而多结节齿类则开始绝灭。</span></p> <p class="ql-block"><b>7. 查阅文献研讨人类的起源与进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根据化石记录及其他地质记录, 可以勾勒出从猿到人大致走向。猿类可能在4 500万年前就存在于气温暖湿润、长年叶茂果丰的热带雨林。猿类祖先小巧玲珑, 如化石发现于中国的曙猿。它们生活在树上, 既不愁吃住又可躲避地上凶猛的食肉动物。为了灵活地在树上和树间跳跃行动, 它们由四肢攀爬转变为前肢臂行为主。臂行常使它们身体处于竖直悬挂状态, 骨骼和内脏也在演变中作了适应调整:两腿和脊柱变短, 骨盆和肩膀变宽, 两臂延长并使肩部从朝前变为向上。在距今2 500万年~1 200万年间, 这些猿类身材变大, 数量增多并分化出许多新种类, 分布到更广大的地区, 如化石发现于亚、非、欧洲的各种古猿——森林古猿、西瓦古猿、禄丰古猿、安卡拉古猿、肯尼亚古猿和奥兰诺古猿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 700万年~300万年前的大规模地球构造运动, 使地球表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绵延千里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安第斯及洛矶山脉, 还有东非大裂谷都是在那时形成的。有些地方由于横亘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气流, 气候变得干燥起来, 大面积的热带雨林缩小为零星分布于广大草原上的小片森林。在那里生活的猿类不得不常常在一片树林中的食物吃完后, 冒着遭受猛兽、猛禽袭击的危险, 穿越无法隐蔽的开阔草原, 到另一片树林觅食。这就迫使它们经常要在地面行走, 并眺望四周, 搜寻新的食物资源或警戒敌害袭击。一些早在森林茂盛时期就已具备地面直立足行能力的猿类, 这时就显现出了行动的优势, 得以进一步演化发展, 这一过程至少发生在440万年前, 如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地猿及南猿。也许可能更早达620万年前, 如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原初人猿。而那些仍然舒适地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猿类则前肢、脊柱和骨盆进一步特化得更适于树上臂行, 成为双臂粗长双腿短小、手掌和脚掌都可抓握树枝的树栖猿类, 如现代黑猩猩。即使后来因体形演化得过于庞大而下到地面生活时, 却因骨骼特化过度, 已无法再向真正的直立行走演化了, 如现代大猩猩在地面行走仍需用前肢撑地, 它们的脊柱不象人类的那样是直立的, 而是前倾的。可见, 生命演化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严格制约, 机遇一旦失去就只能抱憾千古。尽管人类在地面以双足直立行走在速度和灵敏度上往往不及一些四足动物, 而且还造成内脏对下腹的压力, 易患胃下垂及痔疮等人类特有的疾病, 但其利却远大于弊。首先, 人体直立后心肺更加舒畅, 声带充分发育, 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其次, 因站立起来而解放的双手, 也成为表达思想的重要器官——除了用来进行手势交流, 更具深远意义的发展是用来绘画、书写和演奏乐器。由此衍生出文字、歌唱、音乐以及更复杂的抽象思维等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使人类之间的思想交流、信息传输、技能学习空前便利, 从而创造出地球智慧生命特有的文化。特别是文字的产生, 使人类得以将世世代代积累的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记载下来, 新一代人可以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此外, 直立的脊椎也更有利于支撑一个进化发达的颅脑, 使人类进化成为具有智慧思维能力的万物之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350万年 (?) ~200万年前, 人类以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为标志从猿类中脱颖而出, 成为有别于一般动物的智慧生命, 如化石发现于非洲的肯人 (?) 、傍人 (?) 、能人、鲁人, 以及发现于亚洲的巫山人等。这个演化过程的起因很可能来源于生存压力。他们在地面活动, 敌害比树上生活时更多了。对于既无尖牙利爪又无强大体力的他们, 只能充分发挥因站立起来而解放的双手功能, 灵活地抓握石块、木棒或许还有动物长骨等做工具或武器, 从事狩猎、御敌和修筑住所等。当然, 这种直接利用天然物件作工具的能力在许多动物中也可见到——狒狒 (papio hamadryas) 用草杆掏食蚁冢中的白蚁, 海獭将贝类在卵石上磕碎取食其肉等。但只有人类由于对自己双手灵活性的深入发展, 不仅直接利用天然物件作工具及武器, 而且通过制造比天然物件效率更高的工具及武器, 带动了大脑复杂性的空前进化, 由此引发了人类特有的思想文化及学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约200万年至1万年前的几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 也进一步促使了古人类在用火、制衣及居所建筑等方面技能的提高, 并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间, 其证据就是非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已多处发现的劳人 (?) 、直立人、海德堡人、尼人及智人等化石和遗留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总之, 就目前的化石记录和研究程度, 尚难确定人类究竟起源于那一种古猿, 也无法确定人类起源和演化究竟是单源还是多源。而且, 晚期的猿人与早期的人类、晚期的直立人与早期的智人, 以及早期与晚期的智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但从猿到人的演化仍表现出几项明显的趋势:一方面是脑量、体形及制造工具的技能在增大;另一方面是牙齿和骨骼粗壮程度在减小。</span></p> 小组问题 <p class="ql-block"><b>【一】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 37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5.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这些进步性特征,使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分布几遍全球,广泛适应辐射,形成了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多种生态类群.</span></p> <p class="ql-block"><b>【二】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span></p> <p class="ql-block"><b>【三】介绍反刍类的胃及反刍的主要过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反刍胃复胃或多室胃,包括四个相通的隔室,按食物运转次序,从前到后分别叫做瘤胃、网胃、瓣胃、皱胃(见图反刍动物胃的结构)。前三个胃室合称前胃,不分泌胃液;第四个胃室即皱胃才有真正的胃腺,可分泌胃液,其消化作用和单胃动物的相同。哺乳动物偶蹄目的驼科、鹿科、长颈鹿科和牛科的动物都有反刍胃,故称反刍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b>【四】哺乳类有哪几种皮肤腺?各有何结构特点和功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哺乳类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为多细胞腺,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皮脂腺,汗腺,乳腺和味腺(臭腺).皮脂腺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基部.汗腺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盘卷成团,外包以丰富的血管.血液中所含的一部分代谢废物(如尿素),从汗腺管经渗透而达于体表蒸发(即通常所说的出汗).体表的水分蒸发散热,是哺乳类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方式(哺乳类散热的主要方式为出汗,呼吸加速以及饮水排尿),从这种意义上说,哺乳类的皮肤还具有排泄和调温的功能.汗腺不发达的种类(如狗),体热散发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发.哺乳类皮肤内还有一种顶泌腺,其结构似汗腺,开口于近毛囊处.顶泌腺的确切功能还不清楚,人的顶泌腺分泌物能被体表细菌转化为一种嗅产物.哺乳类的各种香腺及麝香腺,可能是一种变形的顶泌腺.乳腺为哺乳类所特有的腺体,是一种管状腺与泡状腺复合的腺体,也可认为是特化的汗腺.乳腺常丛聚开口于躯体的特异部位,如鼠蹊部(牛,羊),腹部(猪)和胸部(猴).在胚胎发生上来源于胎儿腹部上皮的一对乳嵴,从腋部延伸至鼠鼷部,以后在特定的部位加厚形成乳腺.乳腺借乳头开口于体表,乳头数目因种类而异,一般乳头对数与所产幼仔的数目相当,例如猪为 4 ~ 5 对,牛羊为 2 对,猴与蝙蝠为 1 对.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不具乳头,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供幼兽舐吮,且其乳汁内仅含蛋白质和脂肪,可能不含乳糖.味腺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如麝的麝香腺,黄鼠狼的肛腺),对于哺乳类(特别是社会性集群种类)同种的识别和繁殖配对有重要作用.味腺的出现,与哺乳类以嗅觉(化学感受器)做为主要的猎食方式相联系的.在以视觉做为主要定位器官的类群(例如鸟类和哺乳类的灵长目),嗅觉以及味腺均大为退化.</span></p> <p class="ql-block"><b>【五】哺乳动物的骨骼有哪些特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发达,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完善,其主要由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大部分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哺乳动物骨骼在结构和功能上主要的特点是:头骨有较大的分化,具有两个枕 骨踝,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牙齿异型;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颈椎7 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现肘和膝,可将躯体撑起以适应陆上的快速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哺乳动物的骨骼包括颅骨、脊柱、胸骨及肋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颅骨:</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哺乳动物的脑、感官的发达以及口腔咀嚼的产生,因而哺乳动物的 颅骨相当大。颅腔由额骨、顶骨、枕骨、蝶骨、筛骨、鱗骨、鼓骨等构成,其中枕 骨、蝶骨、筛骨等均由多个骨块愈合而成,骨块的减少和愈合使头骨坚而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脊柱:</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一系列椎骨组成,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 椎骨通常为7枚,只有少数种类为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树獭),绝大 多数的哺乳动物不论颈的长短都是7枚颈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附肢骨骼:</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包括肩带、腰带、前肢骨、后肢骨。哺乳动物锁骨多趋于退化,有的无锁骨,如奇蹄类和偶蹄类。&nbsp; 而在适于攀缘、掘土和飞翔生活的类群中锁骨则发 达。可见锁骨发达程度与前肢活动方式关系密切,凡前肢从事前后活动的种类其锁 骨退化,前肢从事左右活动的种类其锁骨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腰带:</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骼骨、坐骨和耻骨构成。 骼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愈合成一块髓骨,构成关闭式骨盘。&nbsp;&nbsp; 哺乳动物的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前肢骨及后肢骨:其结构与一 般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类似,但前后脚掌(跖)、指(趾)骨,随不同的生活方式而 大有变化,如蝙蝠为翼状肢,鲸为鳍状肢,奇蹄类、偶蹄类为捷行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小组学习情况展示 <p class="ql-block"><b>周若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方式:看课本,制作思维导图,参与小组讨论,观看慕课内容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时间:约3.5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b>黄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方式:制作美篇,看课本,参与小组讨论,观看慕课,讨论区发帖子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时间:约2.5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b>朱楚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方式:看课本,回答班级问题,观看慕课,参与小组讨论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时间:约4.5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b>张新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方式:制作思维导图,观看慕课,看课本,自行制作笔记,参与小组讨论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时间:约5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b>李雅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方式:观看慕课,回答小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看课本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习时间:约3小时</span></p> 小组讨论情况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