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国防通信施工

许汾玉

<h1> <b> 阿里国防通信施工</b><br> 作者:师俊民</h1><h1> <b>第一篇:向阿里“世界屋脊”进发</b></h1> 1984年4月15日,我们陆军四师参加西藏阿里地区国防通信施工的部队,从师部新疆库车县浩浩荡荡的出发,向着神秘和神圣的西藏阿里高原进发了。 <br> 我们这支施工部队,由师通信营架设连、十团通信连架设排、十一团通信连架设排,以及通信营王副营长和两名军医共136人组成,按建制一个排乘坐一辆卡车。同行的还有师直属各分队抽调的负责运输通信施工器材、施工工具、生活物资保障的车辆共50多辆。施工部队阿里施工总指挥是师通信科71年上海兵夏参谋,四师上阿里通信施工的车队由师副参谋长韦振业负责带队,到达施工地后,韦振业副参谋长带师直属分队车辆空车返回。<br> 清晨的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尽管部队5点多钟就起床准备行装,很多战士晚上也没有休息好,但车厢里大家都非常兴奋,对能参加阿里地区国防通信线路施工倍感骄傲和自豪,大家议论纷纷,对阿里高原的神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出发前的出征动员大会上,师长韩荣给部队做的动员报告,师长讲述了自己七上阿里的亲身体会和高原经验,对新疆军区先遣连在没有路和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把红旗插到了阿里的感人事迹,结合现在我们的装备和医疗条件,打消了部队对阿里高原的恐慌心理。再加上施工部队提前一个多月的专业技术训练和每天近30公里的体能锻炼,战士们对完成施工任务信心十足。我们十团通信连架设排是在3月初到达了师部架设连,提前开始做上阿里施工的准备工作。<br> 部队出发的第3天下午到达喀什市疏勒县兵站,恰巧遇到闻讯赶来已经退伍回到疏勒县人民医院2年,原架设排2班老班长管荔红。和管班长一同来的还有我们通信连,当时在南疆军区上军校的战友:刘益战和巍长新。遇到老战友,大家格外激动,在兵站大通铺上,大家叙述者战友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和相遇的快乐,一直谈论到半夜都依依不舍。<br> 4月21日清晨,部队从叶城县兵站出发,经叶城县新藏公里零公里起点路碑,此处海拔约1100米,一路向南进入了喀拉昆仑山和昆仑山山脉。海拔越来越高,雪山一览无遗,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颠簸的爬行,车厢里大家一个个好奇的望着周边荒凉陡峭的沟壑。<br> <b> </b>【<b>库地达坂</b>】<div><b><br></b></div><div> 第一天翻越了海拔3250米的库地达坂,晚上住宿在库地兵站。此时空气稀薄,含氧量是海平面的50%。第二天翻越了海拔4950米的麻扎达坂和海拔5300米的黑卡子达坂,晚上住宿在三十里营房兵站。第三天翻过了海拔4800米的康西瓦达坂,这里是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交汇点正北方,也是当年中印边界战争西段的发生地。在这里有为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牺牲的战友修建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烈士陵园里长眠着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78名战士。中午到达海拔4220米的大红柳滩兵站。小憩后于下午6点多钟开始翻越海拔5170米的奇台达坂,傍晚时经过海拔5100米的甜水海兵站。在甜水海兵站吃过晚饭后,稍做休息,这时连日的奔波加上海拔在5000米以上,很多人开始出现高原反应,最明显的是嘴唇发乌,韦副参谋长诙谐的笑着说:这里是新藏公路最高的地方,也是高原反应最强烈的地方,你们看我一点反应都没有,你们还害怕到阿里吗?他的一席话,顿时让大家忘记了旅途劳累,精神大振,士气高涨,缓和了大家的紧张气氛。<b><br></b></div> <div> 部队没有宿营连夜赶路,一路是漫长的缓坡,山遥路远,迢迢千里无期,搓板路上尘土飞扬,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上,天空星光闪烁,高原上只能看到行军车辆的灯光在跟随颠簸的车辆晃动,人也是昏昏欲睡,也有人因为连夜要经过死人沟,翻过界山达坂进入西藏境内,好奇的瞪着双眼望着夜幕中的山峦戈壁。死人沟处于喀喇昆仑山脉腹地,没有一个具体的点,大致位置介于甜水海-界山达坂-多玛之间,全长约100-200公里,平均海拔5000—5200米的山谷,也是阿克赛钦无人区段。在地图上具体地点在铁隆滩到泉水沟之间,这里的氧气含量就只有海平面的45%-60%,是四面高山环绕的盆地、河谷地貌,又形成“围桶效应”,更使得沟里的空气不易流通,由于是连续的5000米以上海拔,常人的身体很难一下子适应,是最容易发生高原反应的地方。所以在新藏公里上经过此段时,要加速通过经量减少逗留的时间。<br> <br></div> 【<b>麻扎达坂</b>】 <div> 部队怕人员出现缺氧昏迷等高原反应,相互监督着都不许睡觉,当时的感觉即神圣又紧张兴奋。连夜的行军通过了著名的死人沟,翻过了海拔5248米的界山达坂和海拔5378米的红土达坂后,在凌晨到达了西藏阿里地区的海拔5200米的多玛兵站。<div> 在接下来的行军都是在西藏境内了。从多玛兵站出发途经班公湖、日土、拉海拉达坂2天的行军,终于在4月27日我们施工部队安全抵达阿里的首府狮泉河。在拉海拉达坂上,我们十团通信连架设排乘坐的汽车发动机缸垫冲了,车是通信营无线电连的,司机是1975年的老兵是个志愿兵,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只能自救,好在司机技术过硬,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修理,汽车终于启动继续赶路了。等到达狮泉河兵站已经是夜晚11点多了,当我们看到部队领导都在兵站门口焦虑等待的样子,心里格外的温暖,尽管全排吃的是留出来已经凉的饭菜,心情还是快乐的。<br> 我们从库车出发一路走来,沿途所有住宿和就餐的兵站,都是锣鼓喧天的迎接我们的到来。离开的时候同样是锣鼓送行,尽管音调不齐,但声音是洪亮,这是代表着一种崇高的荣誉和使命,所有到阿里高原施工的部队都享有这种特殊的荣誉。 </div></div> <div> 【<b>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b>】<b> </b><div> 施工背景:在新疆和西藏交界处,位于新疆和田南部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间有块半封闭性山间盆地,面积大约3万平方公里,叫做阿克塞钦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印度独立后,这里成了中印西部争议领土,现在大部分为新疆和田管辖,小部分为西藏阿里管辖。阿克塞钦地区虽然高寒荒凉,但新藏公路线有大约400公路长经过此地。它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战略意义重大,是稳定新疆和西藏的屏障。 </div></div> 【受天气或路况影响,堵车现象经常发生】 <div> 由于十年动乱我国的部分建设受到了影响,边防官兵守防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十分艰苦,装备落后,通向边防点的路是随意走出来的,巡逻靠骑马,通信联系只能靠无线电电台,写封家书要一个多月才能收到,冬季大雪封山半年不通路。边界线的对面印度,所有哨所之间都是柏油路,空中巡逻是直升飞机。<br> 基于以上原因,这就有了1983年到1985年我军的三年边防建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装备,对边防进行了现代化建设。<div><br></div></div> <div> <b> 第二篇:施工——向极限挑战</b><br> 阿里地区当时的有线通信非常落后,电话从新疆叶城县只通到阿里军分区,从军分区到各个边防站点没有电话线连接,通信保障全靠无线电台联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军区抽调了16支空明线架设分队,集中力量全面铺开分段施工,计划用2年的时间从线路到机务站建成一套完整的有线通信网,给所有站点都通上电话。我们四师架设分队第一架设施工段是:沿219国道噶尔县的坤沙乡政府所在地到巴尔方向,大约50多公里,分2个交叉区的主干线。<br></div><div><br></div> 4月29日我们进驻施工现场,营地设在沙子达坂南端的山角下,在第一施工段的中间位置。初来乍到随行车辆上的大量施工物资和装备要卸车堆放整齐,营区和生活设施也要搭建,部队将人员按班排分成几批,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战士们克服气短胸闷,腿软无力的高原反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体力消耗很大,有时还吃不饱肚子。特别是炊事班,对高原地区烧水做饭用的高压锅和汽油炉子不熟悉,为了做好后勤保障,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点火做饭,手忙脚乱的一直忙到天黑,也只能勉强保障部队两顿餐,有时还是夹生的。三顿饭只能改成两顿,烧开水如果不用高压锅只能烧到80度,战士们的能量补不上,身体乏力,干活没戏,领导干着急没有办法。还有更糟糕的是,4月底5月初的阿里地区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气温最高时在零上几度,夜间就降到零下10几度。从库车带上来有取暖炉子和焦炭,当时估计领导不了解焦炭的性能,焦炭就点不着火更何况在高原,夜间无法生火取暖,睡觉只能在棉被上盖件皮大衣。早晨起床都是到营区大门正东50米的喀尔河边洗漱,河面结有近2厘米厚的冰,把冰砸开用脸盆掏上水,还没有洗完脸,脸盆里的水和毛巾全是冰渣子了,水凉的牙都刷不成。有一次排长王家宁气的干脆2天都没有洗脸。尽管所有人员都戴着防紫外线的水银眼镜,但脸部没有办法保护,2天后开始脱皮。经过一周紧张艰苦的劳动,克服了高原反应,我们终于做完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值得骄傲的是营区40厘米高、40厘米宽的防水围墙和厕所,是我们2班在5月1日劳动节这天完成的,有点纪念意义。 【扎达县土林风貌】 <div> 5月5日正式开工。我们架设的空明线路是八线担,两对4毫米铜包钢(预留两对),12路载波电话线。西藏是世界屋脊,而阿里是在屋脊上的屋脊,海拔高空气稀薄,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巍峨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小块的山间盆地被纵横的大小沟壑相连接,伴随有季节型的洪水发生,气候变化无常,风沙较大,人烟稀少,线路走向起伏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泥石流和塌方,对公路和电话线路毁坏严重,后期维护困难。军区要求按国防一级线路施工验收,要求我们必须按国防一级空明线路标准架设。空明线架设按工程工艺步骤分为以下几步;</div> 【扎达县土林沟】 <div> 第一步:首先根据地形地貌勘探线路定杆位,这一项工作基本上是夏参谋亲自带领,同时有三个人分别各持一把标杆,按三点成一线原理确定线杆的位置,保证杆路成一条直线,勘探人员扛着设备和工具一天要走很长的路,有时为了节省费用,缩短线路,需要重复测量,一天的体力消耗也是不小的。 <br> 第二步:沿着勘探过的线路挖杆坑和拉线坑,我们是2人一组,带的工具是:一把铁锹,一把十字镐,一把长把的直径15厘米的铁勺,一根2米多长的钢钎。线坑的标准尺寸是:长50厘米,宽30厘米,深1.3米。拉线坑标准尺寸是:长1米,宽30厘米,深1米。一级12路载波线路,每隔四个杆子就要一个双方拉,要挖一个杆坑和二个拉线坑,每隔八个杆子就要一个四方拉,要挖一个杆坑和四个拉线坑。土质基本是黄土碎石戈壁,部分地方是石灰岩石。刚开始挖可以用铁锹和十字镐,等挖到40厘米时十字镐就没有用了,要用钢钎的尖砸,再用铁锹把土赶到一边,然后是用铁勺挖土,全靠两支胳膊的力气。本来就缺氧无力,干不了几下就开始喘气,有劲还使不上,动作剧烈使劲太大了,心脏绞痛,喘不过气,两个人只能交替轮换的挖。除了中午吃饭休息一会外,基本是不停的工作,平均一天也只能挖4-5个坑,运气好遇到土质好的最多挖6个,运气不好遇到大石头能挖几个就很难说了。<br> 第三步:是把线杆先运到坑边,再安装固定线担、瓷壶芦、交叉钢板。线杆6米长,是从东北大兴安岭做了防腐处理后运到阿里的红松黑色油杆。东北红松做线杆非常结实就是又重又硬。普遍根部直径在25厘米左右,端部在16厘米左右,也有个别根部超过30厘米的。一根线杆在一二百公斤重,要一根一根的送到杆坑跟前,抬一根线杆一般是六七个人,遇到大坡和深沟,就要几个人合力抬上去或者从高的地方抬下去,脚步要稳,步履还要一致,一旦摔倒就连人带线杆一起滚到沟里。有时坡度太大就只能用绳子拴上,从高出几个人拉着绳子慢慢的跟着线杆一起往下溜。杆子上全是黑油,哪里挨上哪里就是黑油,还洗不掉。刚开始抬线杆还戴着手套,没有几天手套就用完了,后来干脆就直接手抓肩抗,手和衣服抹上黑油后,就地抓把土擦一下。以至于到后面各施工段,只要是抬线杆和栽线杆,手和衣服全是黑的。因为天气温差大,整个在阿里施工阶段战士们基本上穿着一件没有外套的棉衣,摸上一次黑油擦一把土,时间一长棉衣的肩部和前襟都成了一层黑色的油泥像铠甲,都能防水当雨衣了,战士们嘲笑的说:我们的衣服有三防功能(防寒、防水、防污渍)。当线路经过低洼和有融雪流淌的地方要接长线杆和打上防水护桩,如果是深沟要在两边立门杆跨过去。<br> 第四步是栽杆:线杆上端安装好线担瓷葫芦和载波交叉钢板后,就成了上重下轻,6米长的线杆二百来公斤,再加上小小的杆坑,每立一根都是很危险的。先在坑里放跟钢钎,再把杆抬起来将根部顶到坑里的钢钎上,再由七八个人同时发力举起,一口气把杆跟放进坑里立起来,然后用碎石和土填埋夯实,地面的土还要堆成30厘米高的土包。人多了也插不上手,如果中间有偷懒或力量不够,不仅立不起来,弄不好要砸到人。在这个非常的地方,战士们不管是身高的还是身矮的,也不管是体质强的还是体质弱的,没有一个偷懒耍滑的,各个积极踊跃不怕苦不怕累。<br> 第五步放线挂线:一盘铜包钢线小卷的有30多公斤,大卷的有40多公斤,放线架自重20多公斤。放线时二个人抬一个放线架,沿线路两边各2部,顺线路分别把线放在线杆的两边,还要数着每四个杆子同一边的两个放线架要做一次左右交叉,最后面是需要一个人,举着一跟4米多长的挑线杆,把前面放出的线分别跳起来挂到对应的线担上,有交叉的还要放到交叉钢板板上,不能出差错,否则线就乱了。在高原上空手走路都很费劲,何况我们抬着几十斤重的放线架,一走至少就是十个小时,爬山越沟的,没有一个人发牢骚说怪话,大家就一个信念赶紧把架设任务圆满完成安全下山。<br> 第六步紧线和扎线:等把放过的线各个线头焊接牢固后,就要开始紧线了。根据地形一般一次大概紧20多根线杆的线,参加紧线和扎线的人员全是穿脚扣爬在线杆上。先是地面上的人把所有的线拉紧,再是用紧线器同步拉紧,根据当时的气温把线的垂度调整到标准值。在线杆上穿着脚扣工作一天,两只脚等下了线杆到地上是麻木的,停留一会才能正常走路。<br> 清晨当我们乘车驾向工地,寒风习习,成群的野兔因为我们人的出现,仓皇的向灌木丛中逃窜。遍地的草原鼠在我们周边频频的探头,远处成群的黄羊在悠闲的吃草,寂静的山谷里不时的传来旱獭的鸣叫声,成群的乌鸦在山顶上嘎嘎乱叫,只有觅食的野鸽子悄无声息的飞来飞去。一日三餐早餐和晚餐是在营地里吃的,中餐只要出工全由炊事班送到工地,路远的等送到已经凉了,有时人员太分散了,在低洼地方做业的,送饭的人没有发现,饭没有送到下午就只能饿着了。主食是馍馍和米饭轮换的,馍馍什么时候都是欠把火。做米饭的米是多年的陈米,混有大量草籽,淘都淘不净。副食品基本是罐头,粉皮,海带,脱水干菜,新鲜蔬菜不多,也只有从叶城运来的包包菜。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非常艰苦劳累,大家都在认真努力的完成。强烈的紫外线晒的大家脸上脱了几层皮,黑黝黝的跟当地的藏族人皮肤差不多了。昼夜温差较大,天气一天四季变化,一会太阳高照,一会就飘过一片片的雪,一会又是一阵小雨,有时还有冰雹。穿的衣服是没有罩衣的棉衣,具有三防功能。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没有文化和娱乐活动,但战士们的情绪是高的,每天在一起说说笑笑,其乐融融。<br> 第一施工段大约用了20多天圆满完成。在这期间,有一次领导考虑部队长时间没有洗澡,统一安排到那木如附近的温泉去泡温泉。温泉口水温大约有60多度,上年有施工的部队在温泉边修了个小池子,把热水引了进去,尽管水已经冷却了,但还是挺烫的,有人嫌烫不敢下水就拿脸盆端盆水擦擦,有人不怕烫就下去了,等再上来,全身被水烫的红红的。我皮肤敏感怕烫没有下水。<br></div> 【扎达县地貌】<div> 第二施工段在扎达县境内。从219国道的那木如,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那木如雪山上的老孜达坂和小孜达坂,到达扎达县,营地设在靠近县城的土林沟。这一段是从扎达县横跨象泉河经土林沟到达日玛拉三叉路口,再拐向香巴方向,终止点在那木如雪山下的桑岗机务站。此地是军区施工线杆存放点之一,线杆像一座山一样堆放在这,在札达县境内架设所用的线杆都是到这来拉运。我跟车多次来这里拉运线杆,6米的线杆装到老解放车上,车的后面露一大截,走的路是新修建公里旁边的临时施工用路,坡度大,坑坑洼洼的,因缺氧汽车的动力下降了40%,遇到陡坡汽车靠拱坡的方式上坡,一次只能拱上一二米长,为了怕线杆从车厢后面滑下,我们人还要站在线杆上压着,一来一回要用一天的时间,中午还要在途中做饭。有一次通信营的王付营长带队去了三辆车,我们班跟车装线杆。一次几个人抗一根线杆,先把重的杆根从车厢后面放到车上,然后再把整个线杆推上车,线杆上有油弄的手上衣服上全是黑油,抓把土擦下就接着去抗下一根,一根线杆一二百公斤重,稍有不慎就会砸伤人。等三辆车装好已经是过了中午饭的时间。返回时在日玛拉旧营地包了一顿饺子,这是到阿里一来我吃的最好的一顿。<br> 军区十七野战医院的救护站就设在这里。这里是一条比较平坦的河沟,蜿蜒数十公里,从雪山上流淌的雪水从河沟流过,在略高的地方当地人种植有大片的青稞。一个放牧的藏族妇女悠闲的放着牧,唱着悠扬欢快的藏族民歌,在山峦中回荡,一副世外桃源的美景。此时让我想起了才旦卓玛,我想藏族妇女是不是各个都是金嗓子,能歌善舞。在这段河沟里我们施工停留了3天,为改善伙食我们捕获了不少的小鱼,炊事班裹上面做成了油炸鱼。在阿里第一次吃鱼还是在第一段的营区。全连出动在喀什河上,先是用炸药在河里炸,等炸死炸晕的鱼漂出水面,我们就跳进河里,趟着到大腿跟深冰凉河水里捞,一天的时间抓了几百公斤的冷水鱼,大家非常的开心,当天改善伙食吃鱼宴,可惜条件有限炊事班做的不好。<br> 扎达县海拔4000多米,高原荒漠枯寒苍凉,壮观骇人,滚滚西去的象泉河(印度河支流),那历经千年历史风霜侵蚀的古格王朝古城,依然遗世独立。路边的旱獭、野兔,山坡上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黄羊、藏羚羊,夜间哀嚎的狼群。但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却有神山,圣湖等震撼人心的自然文化景观和依山而建,设计奇巧的古格王朝遗址。围绕在扎达县城四周的土林,异常壮美,土林中陡峭挺拔,雄伟多姿壮观。在扎达县武装部后面的象泉河上我们架设的两座跨河门杆,这是整个施工过程最困难的,也是最危险的一段,线路跨越象泉河通向边境。跨度大还要涉水做业,四条线路要全靠人趟过河牵到河的对岸,我们排也参加了整个施工过程。河水上午大概有一米来深,等到了中午喜马拉雅山的冰雪急速融化,河水急涨,水深超过人的高低。我们排的战士在冰凉的河水里,光着脚在河里来回穿梭,时间不长就要赶紧上岸晒晒太阳,三班班长杨志兵还差点被水冲走。在河里只穿条短裤,二天下来一个个被紫外线灼的全身通红,晚上火辣辣的不能躺下睡觉,非常的痛苦。<br> 从扎达县到桑岗机务站30多公里的线路架设完,我们从日玛拉转向扎莱方向。在桑岗机务站我们遇到了几名建机务站的江苏民工,他们看到我们一个个土头黑面,衣服污浊还干着这么重的活,竟说出:从今往后到我的孙子都不让去当兵。我们听了给予鄙视,我当时没有一个人因为艰苦而退缩和后悔。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当时的衣着、面貌外观形象也是很狼狈的。<br> 有一天在日玛拉营地晚饭后,大概晚上10点多,天已经黑了,我出来解手,突然听到有人在帐篷后面问:“这里有没有十团的人”?我仔细一听是我们连汽车班80年兵吴世顺,他是跟随十团运输队到阿里,给施工部队送物资的,看到我们是架设部队,就停下车来打听我们排是否住在这里。我当时听到声音一下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语无伦次的大声喊叫:“老吴我们在这里”。三步并两步的冲到了吴世顺跟前。我们排的战友们听到我的喊声,从帐篷里出来了。在阿里异地见到了同连的战友实属不易,大家进了帐篷交谈的兴高采烈。<br> 我们架设的线路全程沿着十二团正在新修的国防公里架设。扎莱的地形地貌又跟其他的地方不同,地表下很多地方是石灰岩,挖线坑非常的吃力。地形呈山间盆地比较平坦,但每块小盆地之间是深深的沟壑,线路是走直线的,遇到山爬山,遇到沟过沟,最深的沟有几百米,一下一上近一公里长,战士们的体力消耗非常大,活动剧烈了吸氧跟不上,憋得嗓子眼和胸口疼。高原的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非常大,我们整个在阿里地区施工阶段没有脱过棉衣,热了最多脱一会就赶紧穿上,如果不小心感冒了,就要可能得肺气肿。仰望天空,天好像就在我们头顶上,这里是地高天矮,一阵风刮过,随风的云彩就能把我们罩住,接着就是一阵小雪或小雨,还下过冰雹,仿佛我们就在天上,如同神仙天境。<br> 7月1日的清晨,当我起床准备下到扎莱河去洗脸,走出帐篷发现到处是白茫茫的积雪,这才意识到下雪了,夜里什么时候下的不知道,但积雪足有10厘米深。这天部队全体放假休息一天,这是自施工以来可数的几天休息日。此地是入藏以来的第四个营地,距离12团的物资基地约1000米,是在一条大沟里。沟的上面是一块较大而平坦的盆地,我们的施工物资就放在这里。营地设在沟里半坡比较平坦的地方,从营地再向下约40多米陡峭的巨石坡,就下到了扎莱河,炊事班的帐篷就搭建在河边,我们每天洗漱吃饭都要坡上坡下来回爬。河不大,水也不深,向西汇入象泉河。八一建军节前后分别有西藏歌舞团和北疆军区文工团前来慰问演出,附近的施工部队全部集合前去观看。舞台建在扎莱牧场12团的物资基地。西藏文工团演出的是西藏传统的民族文艺歌舞。藏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一个能歌善舞古老的民族。北疆军区文工团演出的基本是现代流行的歌舞,演员曹平演唱的一首,在84年春节晚会上殷秀梅唱出名的歌“党啊亲爱的妈妈”,把慰问演出的气氛推到了高潮,当时很多战友都激动的落下了眼泪。我至今不忘。<br> 在扎莱牧场12团三营附近的营地,全连包了一次饺子,这是到达阿里以后的第一次,用高压锅煮没有经验也不专业,我们2班的班长刘兆坤,在往锅里下饺子时不注意,把自己的电子表一同下到锅里。等再次打开高压锅准备出锅时,高压锅里已经是分不清是饺子还是片汤,大家吃的兴高采烈的,很有纪念意义。<br></div> <div> 【小孜达坂】<br></div> 我亲身还经历了一次到现在还心有余悸的事:我们2班在噶尔县第一个营地留守过十几天,主要是看管施工物资和装车。由于时间超过了计划时间,大部队走时留下的给养不够了,排长王家宁安排我去扎达县找大部队要给养。我搭了一辆向札达县运输木材的地方汽车。走的时间已经是下午5点多,等翻过老孜和小孜达坂天已经是子夜了,没有月亮路况黑的看不清,在过一条小河时被陷在河里,我帮2名司机一边用铁锹挖,一边在河边拽些灌木树枝垫到轮胎下,这时我发现黑夜中,远处岸边有几个亮点在晃动,我当时想是不是有人打的手电,我想求助向亮点方向走去,但仔细想,这里是无人区,怎么会有人深更半夜不睡觉打着手电出来干什么?心里紧张害怕,又是陌生地方,试探着走了几步仔细辨认,亮点也在运动跟手电的光不一样,扔了块石头亮点时隐时现,这才发现是2只野狼,吓的我赶紧返回。好在我们一同有3个人,车没有熄火,车灯光一直亮着,大约一个多小时的挖和垫,车才开出来,狼也没有袭击我们,实属万幸。此地离桑岗机务站的地方不远。<br> 第二天当我从扎达县大部队处带着给养,又乘这辆地方卸了木材的空车原路返回。车在札达县又上了二个搭便车去狮泉河的人,我和副驾驶2人坐在大箱上。因下小孜达坂时司机超近路下陡坡刹车失灵,司机是原汽车29团的汽车兵,常年到阿里运输物资,经验丰富,果断的将车头对到了路边的一个土坡上,车厢上的备胎弹起来砸到我的脚上,好在车的速度不快。好危险车差点冲下几百米深的峭壁,我的脚被弹起来的轮胎砸伤,疼了半个多月。这真是无巧不成书。<br> 我们于8月底完成了日玛拉,到扎莱方向约80公里的空明线主线的架设任务,到此我们整个在阿里地区的架设施工任务算圆满结束。共架设了大约160公里的主干线,日均架设约1.4公里,跨越了噶尔县和扎达县,所有架设的线路验收优秀,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提前一年完成了军区交给的光荣任务,我们所有参加施工的官兵都无比的自豪,为我国的边防事业做出了微不足道贡献。<br> 在即将离开施工地返回的时刻,赶上了军区司令员肖全夫从乌鲁木齐乘车来到了阿里,这位开国将军,当年珍宝岛前指的总指挥,已经六十多岁的他代表军区来看望慰问所有在阿里地区施工的部队,令人敬仰。<br> 从此我们有了一句牛气冲天的豪言:“界山达坂撒过尿;死人沟里睡过觉;印度河里洗过澡;土林沟里挖过坑”。<br> 【参加阿里国防通信施工十团通信连人员名单】<br> 排长:王家宁 <br> 一班:王遂忠、王守民、李秀涛、岳兴旺、张德军、王凤才、张勇、杨泽森;<br> 二班:刘兆坤、师俊民、肖云招、向豫茂、梁永新、高新平、高秀山、刘旭<br> 三班:杨志兵、孙允光、魏富强、秦卫国、符立凯、孙青、刘星 <br><div><br></div> 【噶尔县至扎达县交通图】<div><b> 第三篇 凯旋回营</b><br> 9月初我们提前一年完成了所有在阿里地区的通信施工任务。由于沿线公路没有完工,还在继续施工。通信施工指挥部决定由架设连长带一个排留下做维护,其余人员可以班师了。 </div><div> 此时的阿里地区已进入秋季,天气一天天的冷下来,植物开始落叶变枯,我们回营的部队沿着正在修建的X705线通向巴尔,进入219国道返回狮泉河。从巴尔到狮泉河是故地重游,一路上望着我们几个月前架设的线路,心情澎湃,我们付出的艰辛、万苦,有种难以割舍的心情,这一别也许是永别,将来还能有机会到此重游吗。一路心情沉重,大家默默无声,回头望着车后渐渐远去的,那熟悉的一根根的线杆。上到沙子达坂的顶端,居高临下向南望去达坂脚下是我们曾经的第一个营区遗址,东边的噶尔河水依然静静的流淌,向北望去坤沙乡政府的3间土平屋依旧,这里曾经是我和杨志兵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藏民酿造的青稞美酒的地方,别了!坤沙乡,别了!噶尔河。<br> 在狮泉河兵站我们早饭后,心情从未有过的轻松,早上的太阳红彤彤的普照着大地,阳光沐浴在狮泉河上,这条印度河的上源,清澈见底。在军区通信施工首长的欢送下,我们的车队离开了狮泉河镇。这个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面貌跟来的时候大不一样,胜利完成了任务大家一身轻松,凯旋回营的路上大家归心似箭、欢歌笑语,我们就像从战场上胜利归来一样,自信心满满的,自我感觉都是大英雄,好似立了很大的战功。<br> 从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到新疆叶城县1100多公里,除了翻达坂基本都是下坡路,车速比较快,处于行车安全,我们用了6天的时间到达叶城兵站。从海拔4200米下到海拔1200米,海拔高度一下子降了3000多米,氧气的含量恢复到正常值,伴随着又出现了氧气中毒现象,普遍反映是好动兴奋,上车下车很多战友是一跃而起。<br> 这段回叶城的路从日土县开始,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出于安全,军区司令员肖全夫带领慰问部队的随行车队紧随着我们,他的车队由七八辆巡洋舰组成,毕竟是9月份了,高原天气变化无常,随时都有可能下大雪封山。清晨从三十里营房兵站出发,大概刚过中午时,我们的车队开始翻黑卡子达坂,这是返回叶城最后一个5000米以上的达坂,前面就是麻扎兵站,再有一天的路程就全部走完了新藏公路。大家的心情格外的激动,汽车在坑坑哇哇的搓板路上颠簸,基本上没有打瞌睡的人,天空是蔚蓝蔚蓝的,远处的雪山格外的清晰,在阳光的照射下白皑皑的,战友们欢快的欣赏这最后的高原美景。这时肖全夫司令员的车队跟上来超过了我们,司令员打开车窗,向超过的每辆卡车招招手示意,车厢里一阵骚动,我们一个个的心情澎湃难以表达内心的喜悦。<br></div> 前左:王家宁、刘兆坤、梁永新、高秀山<br>后左:高新平、肖云招、向豫茂、师俊民<br><div><br></div><div> 到达叶城后,我们上交了在阿里使用过的个人装备,部队领导考虑到施工部队付出的艰辛万苦,处于关心和爱护改善部队的乘车条件,特地租用了几辆地方的大轿子车。我们于9月16日安全抵达了此次阿里国防通信施工的出发点-库车县师部。我们像征战归来的英雄一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师长和政委带领有关领导接见了所有参加施工的干部和战士。最后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在库车师部,对我们在阿里半年的国防通信施工进行了总结和表彰,为所有参加人员发放了慰问品和奖金。最后于9月26日“国庆”前夕,我们十团通信连参加阿里国防通信施工的全体战友,安全顺利的归建返回到和静县,代表了我们十团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我们通信连争得了荣誉,我们终于凯旋回来了! </div> 最后,向所有参加阿里国防施工的战友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战友们辛苦了! <h1><b>【个人简历】</b></h1><div> 师俊民, 1962年6月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81年10月入伍,在十团通信连服役,历任战士、副班长。1985年1月退伍。<br> 1985年1月在新疆石河子市柴油机厂当机修钳工。1986年9月~1989年在新疆财经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专科毕业。<br> 1995年~2007年在新疆石河子市柴油机厂历任会计,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期间,2001年8月1日授予新疆陆军预备役师通信营少尉)。2007年在乌鲁木齐华顺达报关行任报检员、兼会计。2011年1月任沙湾县瑞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兼房地产主管会计,沙湾县人和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主管会计。2014年2月至今任新疆华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兼任石河子市德林置地房地产公司主管会计。</div> 个人近照 1 个人近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