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于灵魂的教育</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什么是教育》的读书心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润泽</div></div> <h1>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出版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对人类文化环境、教育的基本类型、教育的意义和任务、教育与语言、教育与文化、陶冶、大学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这虽然是雅斯贝尔斯出版的为数不多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但也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宗旨就是唤醒人的灵魂,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在于使人获得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就是一场关于灵魂的教育。</h1> <h1><div><br></div><p><b>一、教育的本质:人的灵魂的教育</b></p><p><b><br></b></p> 雅斯贝尔斯认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意思是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人的潜力如何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把它变成现实,然后将人内部的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不能将学生局限在所学的学习和认知上。因此,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有天资的人做出适合自己天资的选择,并且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雅斯贝尔斯也强调了两种错误的观念,其一是引导学生追求有用性世俗,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内在的自我强迫教育,而是由外界因素所引导的外在强迫教育,会让学生对教育的本质产生分歧,误入到教育是为了“用”的情况;其二是过分强调精神性,无视学生体验性的教育,认为人通过人的历史彰显它的意义,但忽视了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成长,其过程可以通过著作、书本、学校等各种方式合力实现。<br> 雅斯贝尔斯这一观点非常符合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也对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有非常显著的警醒作用。当下,学生课内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课外各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等级,为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很多孩子甚至在出生不久就开始学习各种与年龄不符的知识技能,在幼儿园之前就会上各种学前教育的培训班,在上小学开始就会参与到各种课外补习中去。孩子们从小所处的环境以及教育文化都是要孩子们往更好的成绩、更好的学校发展,而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帮助学生迈入更好学校的方式都被家长和孩子所推崇,由此可见,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人们忽视了教育本身是对人灵魂的提升,而通过外在的利益诱惑迫使教育行为的发生,导致学生只关注到外在的有用性世俗的追求。<br> 当然,这一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的改变,升学考试仍是我国非常公平的升学手段,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教育活动的本质,将学生的外在学习动力引导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我提升。</h1> <h1><b><br></b></h1><h1><b>二、教育的方式:苏格拉底式的教育</b></h1><h1><br> 雅斯贝尔斯提出了教育的基本类型的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教育三种类型。在雅斯贝尔斯看来,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毫无自己的创造精神,教材有一定的体系,人们崇拜权威。师徒式教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教育,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具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从教育意义上来看,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育方式,只有无止境的追问。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因为雅斯贝尔斯所推崇的是自由的教育与学习,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让每个学生都变成一个模子所铸造出来的样子,而是应该帮助学生自由的成为他自己,成为顺应他天性发展的那个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恰恰是在不断的追问当中,引导与暗示学生解决问题。<br> 但结合当下的教育现状来看,这种观点相较于前一种关注人的灵魂,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更难实现,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如果在教育初始就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学生有很大几率会无法发展成各项均衡发展的人。我认为,产婆术的观点适用于在学生素质教育阶段完成之后的大学,在学生小学到高中阶段都需要完成所规定的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以后,在大学阶段再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大能也适合在此时发挥作用。</h1> <h1><br></h1><h1><b>三、教育的意义:关于人的陶冶</b><br><br></h1><h1> 雅斯贝尔斯指出,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培养成有用之才,比如在科技方面的人才,但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提高并不能算作人的陶冶,甚至连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意义是人的陶冶和理性的培养。专门的技术训练能够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但即使完全以自然科学来教育人,也未必能培养出具有自然科学素养的人。<br> 这与我们当下所推崇的终身学习的理念相吻合,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教育技能,学生固然能成为知识渊博,技能熟练的人,但并没有发展学生内部的品质,像是一个水桶中的水,如果只是单方面的灌入,在学生毕业后,这个水桶里的水可能就不会再增长,而会变臭发烂,如果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则会让水桶中的水不断的更新,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明白教育的意义是对人的陶冶,是要将人真正的培养起来,而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br></h1> <h1> 雅斯贝尔斯关于人灵魂的教育让我收获颇丰,其所有观点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将人培养成人本身,而并不为外界的事物所转移,这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自我提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