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清晨的阳光洒落在校园的青石桌上,当悠悠的起床号撑开孩子们朦胧的睡眼时,海小—这所坝上的乡村寄宿制小学便打破了它睡梦中的宁静。一派欢腾的景象顿时展现在我们眼前。</p> 清晨中的海小 <p class="ql-block"> 清晨中的海小是流动的,是忙碌的。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后,孩子们便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例行完成每天晨读前校园及班级的环境卫生清理任务。寄宿制的校园生活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自立自律的优秀品格。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既有分工协作的本领,又有团结合作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完成了紧张、忙碌的卫生环境打扫任务之后,便到了每天的晨读时间,孩子们很快进入教室,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在这一刻,孩子们开启了他们一天中充实而又多彩的学习生活。</p> 夜色中的海小 <p class="ql-block"> 天色逐渐暗淡下来,告别了白昼里的喧闹,夜色中的海小彰显出了它静谧中的柔美。</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校园安静极了,教室里灯火通明,孩子们也迎来了晚上的自习时间,这是乡村寄宿制生活独有的风景线,听!沙沙的翻书声,那是来自孩子们心灵的歌声,它带着我们一同进入知识的海洋。</p> 阅读的乐趣 <p class="ql-block"> 寄宿制的校园学习生活,使得孩子们的时间宽裕了很多。晚饭过后,孩子们总会有大把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对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而言,书籍是他们通往外面世界的有效途径更是他们幼小心灵的精神慰藉。</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图书馆里,每个书架上都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孩子们拿着借阅证可以随时随地的进入图书馆看他们喜欢看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阅读的快乐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也渐渐地丰富起来。</p> 丰富多彩的课间 <p class="ql-block"> 课间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王国,跳绳、丢沙包、呼啦圈、折纸等系列活动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教室里、操场上时不时的传来 孩子们阵阵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整洁干净的用餐环境,食堂打饭叔叔和阿姨的悉心照顾(时不时给学生添加饭菜),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家庭般的温馨,孩子们吃着可口的饭菜,这一刻似乎有了一种妈妈的味道,忘记了想家的滋味。</p> 内涵融智 以文化人 <p class="ql-block"> 校园的走廊里,围墙上,青石桌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处处可见,走近时,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p> 点滴浸润 儒雅成长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餐桌上、水池旁、饮水间各种醒目的温馨提示,如同会说话的镜子,时刻提醒着师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懂得例行节约,做文明礼仪之人。</p> <p class="ql-block"> 海小的师生们在浓厚的文化韵味之中浸润,在丰富的文明礼仪内涵之中儒雅成长。</p> 多彩的少年宫活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校的少年宫活动自启动以来,始终以活动体验为特色,以能力实践为核心。坚持正确的办宫方向,努力把少年宫打造成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艺术教育阵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少年宫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们享受到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个筑梦舞台,让美好的梦想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在校园里结出累累硕果。</p> 劳动砺心智 实践促成长 <p class="ql-block"> “走进‘自然课堂’,感受劳动创造美好”这是王海虹校长给予孩子们的深情寄语。王校长积极挖掘乡村教育特色,依托校园花坛及闲置空地,努力盘活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创新上课模式,在校园里成立了劳动实践基地,使得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完美契合。</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亲身走进劳动实践基地参与劳作,亲近了自然,舒活了筋骨,活跃了身心,增长了见闻。这不仅增强了友谊凝聚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又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的成立,使学生有了“学习如禾如苗,懒惰如蒿如草”的人生感悟,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更懂得尊重劳动人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p> 教师风采 <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洒心血,愿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人民教师的美好写照。海小的教师恰恰在用自己的行动印证这一写照。他们不忘教育初心,扎根乡村教育,不断地钻研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