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上覃思

陳方遠

<p class="ql-block">2023 在敦煌</p> <p class="ql-block">草聖圖 70x106cm 水墨紙本 2022</p> <p>2012年夏,在福建客家祖地寧化的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大堂,我應地方政府委托,歷時近一年創作并監製完成的紀念性主題壁畫《客家頌--祖地之光》落成剪彩。作品采用巴西高絞紅花崗岩為基石,經由線雕與鑿面相結合的處理完成造型,由左及右的視覺流程,將客家人南遷、繁衍的千年故事定格在約三米高、逾三十米長的大墻上。許多普通群眾或徜徉以遠觀、或駐足以細品,史詩般的時空元素與觀者零距離的交流互動,引發共鳴的既有客家先民滄海桑田的大歷史,也有普羅大衆生息勞作的小家常。</p> <p>客家頌-祖地之光 壁畫局部 南遷之旅</p> <p>客家頌-祖地之光 壁畫局部 葛藤傳說</p> <p class="ql-block">客家頌-祖地之光 壁畫局部 開基立業</p> <p>客家頌-祖地之光 壁畫局部 設館興學</p> <p>客家頌-祖地之光 壁畫局部 農耕種作</p> <p>客家頌-祖地之光 壁畫局部 鄉風民俗</p> <p>壁畫,作為人間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我大學時代啟動的創作夢想,其以大千氣象,內涵豐盈、特定建筑空間與具體藝術內容相輔相承的景觀特質,令觀者常有置身其間,相與呼吸的共鳴。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由侯一民先生主導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研究室成立。得益於1982-1984年有幸進入該系所的系統學習,一種跨界式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對壁畫藝術語言的理解,促成了我對東西方繪畫認知的互補與貫通,傳統架上繪畫觀念也由此獲得空前的拓展與延伸。許多專業性很強的課程至今仍記憶猶新,其各異的視覺特質亦常見諸於我的藝術創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遊子情-僑史紀事 壁畫 六屆全國美展作品 1984 輯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壁畫卷》</p> <p class="ql-block">中華貿易史-絲瓷之路 福建外貿中心酒店壁畫 1985 </p> <p class="ql-block">電波連著海峽 海峽之聲電台壁畫 1990</p><p class="ql-block">輯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 壁畫卷》</p> <p>舉凡如線描,任教的華其敏先生強調用毛筆作為寫生工具,在傳統國畫的線描認識上更注重框架、構成的語境。由于擺脫了素描工具的可逆性(可修改的)功能之后,強力地考驗著學生對整體造型、疏密、穿插、空間、呼應、韻味等諸多元素的感受、權衡、判斷,乃至對畫面的一錘定音,獲得單刀直入、簡約透徹的繪畫語言。初時的廢紙三千,幾乎是全班人的集體遭遇,在不斷的被否定中漸次悟得門徑,逐步駕輕就熟,同時對線作為繪畫語言的認知也完全突破了傳統白描的局限。記得某次習作完成,華先生顯得十分高興,信手以落款的方式在拙作上寫下大段評語,最后四個字是“堪為逸品”。</p> <p>線描作品1</p> <p>線描作品2</p> <p>線描作品3</p> <p class="ql-block">線描作品4</p> <p>如李化吉、孫景波先生的油畫寫生,弱化了光影和透視的制約,重視二維平面空間的塑造,結合線條的應用,或輔以拓印似的反襯手法,強調主觀用色,提昇對皮影、剪紙傳統工藝的認識,建立起單純而厚重的裝飾效果。</p> <p>幽琴 67x90cm 油畫 2017</p><p>榮寶軒藝術館收藏 </p><p><br></p> <p class="ql-block">餘韻 60x80cm oil on canvas 2021</p> <p>彎曲的管道 69x69cm 油畫 1999</p><p>入編中國油畫全集 </p> <p>阿珍家的古玩 70x70cm 油畫 1999</p><p> 美國人士收藏</p> <p>書法.長鋒 油畫 38x46cm 2009</p><p> 歐洲人士收藏 </p> <p>天光雲影 60x80cm 油畫 2020</p> <p>如張世彥先生的壁畫構圖,則因應各種隨機的不規則形態,遵循適形造型的原則,窮盡所能的運用梳理、妥協、變形等思維,經過多番推理試錯的構思,小小的構圖每每出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驚奇。</p> <p>構圖1</p> <p>構圖2</p> <p>構圖3</p> <p>壁畫材料工藝更是琳瑯滿目,王文彬先生的傳統瀝粉貼金,梁運清先生的濕壁畫、分層粉雕、馬賽克或料器鑲嵌,李林琢先生的粉雕,張世椿先生的高溫釉陶彩,……所有的操作都在獨立創作的基礎上實施,促成學生對傳統繪材之外的諸多工藝類種相互嫁接的實踐與掌握,極大可能地豐富了對材料表現語言的感知,過程中每每充斥著點石成金、珠玉滿盤的驚喜。</p> <p class="ql-block">創作的思考與實驗性</p><p class="ql-block">《霸王別姬》的原作為重彩畫,重彩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所鍾愛的創作媒介,至今仍偶爾為之。現代重彩在林風眠先生的作品中已見端倪,但就其系統性的運用于繪畫並形成流派的共識,當推雲南畫派莫屬,代表性畫家有丁紹光先生、蔣鐵峰先生、石虎先生等。他們利用高麗宣、皮宣等纖維韌性強、透水性好的紙材特點,以綫描為基本造型手段,而後經由不透明的重彩賦色(如水粉、丙烯、岩彩等),又借助托墨、托彩的手段,與主體的重彩相互滲透,傳統繪畫倚重的墨色、綫描、渲染與西畫的色彩冷暖、對比與調和、筆觸疊加等手法在創作中的無間結合,創造出厚實而濃烈的裝飾畫風,視覺衝擊力也空前大增。霸王別姬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歷史話題,人物角色一剛一柔的對比、大廈將傾的死生大義,無不充斥著藝術經典的旨趣。我在構圖中將楚霸王與虞姬的人物比例作出強烈的誇張對比,三維空間被悄然消解,紅顔烈女以墜落的倒立狀突顯出一段香消玉殞的千古悲情,炫目的色彩對比在動靜之間獲得京劇舞臺般的效果。作品於2017年獲國家美協壁畫藝委會遴選,委托廣東偉褀玻璃建材有限公司完成玻璃馬賽克鑲嵌工藝,參加由壁畫藝委會主辦的“鑲嵌中國--馬賽克藝術邀請展”。嚴謹的鑲嵌工藝不僅忠實保留了重彩原作的精神面貌,更充分發揮了材料語言的優勢,色澤晶瑩剔透,雍容華貴,萬千變化,盡顯作品再造之妙。</p> <p class="ql-block">霸王別姬 玻璃馬賽克鑲嵌 200x200cm 2017 偉祺玻璃建材有限公司承製</p> <p>藏北人 100x100cm 重彩 1992</p> <p>佛國之夢 100x100cm 重彩 1992</p> <p>玫瑰節 50x50cm 丙烯重彩 1993</p><p>美國人士收藏 </p> <p>藍天下的白屋 100x100cm 重彩 1991</p><p>誠豐美術館收藏</p> <p class="ql-block">《穿越皇后大道西.1900》完成於2009年,布本油畫,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張海糧先生收藏。香港的百年殖民地命運是這片土地上抹不去的歷史痕跡,畫中兩位甩著清朝髮辮的少年穿越者,拔足狂奔,寓意從一個時代衝入另一個時代,表情張惶而迷茫。背景是二十世紀之初皇后大道一帶華洋雜處的騎樓建築,伴隨時代驟變的節奏,環境仿佛也被撕裂成出土文物般的雨絲風片。兩隻與少年相呼相應的飛鴿,回頭似作疑問狀,莫辨東西,隱喻著這片土地上不確定的未來……。創作倚靠油畫媒介豐富的表現力,主觀的用色,隱性的綫條處理,人物造型、環境以及富於速度感的筆觸,都力圖在打破時空的概念中奠定驚鴻一瞥的視覺效果。</p> <p>穿越皇后大道西之二 38x46cm 油畫 2005</p><p>施子清太平紳士收藏 </p> <p>《秋風賦》取南宋易安居士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的詞意,布本油畫,完成於2014年,作品入選當年的十二屆全國美展。常見于水墨畫中的殘荷,嫁接而為油畫語言。瘦骨嶙峋的枝幹以粗獷的綫條穿插,隨意割據著畫面背景的疏密空間,是典型的構成語境。女詞人不拘於時代的著裝亦做了穿越的安排:貼身的右衽交領内衣,套青紅兩色襇裙,寬帶繫結,肩臂間披搭帔帛,外套一襲窄身廣袖對襟衫襦,嫺靜典雅,是印象中隋唐女子的綽約風姿。造型在追求平面效果的同時,又刻意打造出有限的扁平空間,臉、頸部甚或借助了光影變化的反差,手執一柄團扇,扇面分明是一幅意態朦朧的北宋院體花鳥畫。秋風蕭瑟,臨水伊人,淡淡愁緒,訴不盡的是詩人魂牽夢繞的才女情思……。</p> <p>《氣出唱》是我的古典詩文組畫中的小品之一,意出曹孟德詩存。曹操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三國梟雄,他的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奠定了東坡筆下一世之雄的歷史形象。然曹孟德同時也是為華夏文明留下了《龜雖壽》、《觀滄海》、《短歌行》等千古名篇,開啟了建安之門的文壇領袖。與友人把酒言歡時,我每每喜愛吟唱的正是故友李明先生譜曲的粵語版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孟德《氣出唱》中“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的夢境,是一派淩空自在,仙風道骨,出沒云間,俯瞰山海的氣象。遊仙之境,決定了畫面人物與六龍、與天空之間浪漫的組合,使人聯想起敦煌壁畫中諸佛駕乘神獸的出行。畫面展現了古拙的綫描構成,採用日本產櫻花牌油性馬克筆的金屬色系,因爲具有可覆蓋的顔料特性,故在與綫條的組合關係中營造出略顯斑駁的金石品味,簡約而堪細品,並具漆畫的韻味。</p> <p>古典文學插圖 紫氣東來 26x28cm 1989</p> <p>古典文學插圖 道德經 26x28cm 1989</p> <p>古典文學插圖 李賀夢天 26x28cm 1989</p> <p>《臨風覓句》、《東坡愛硯》、《達摩面壁》是我經常濡墨揮毫的題材,如前言述及的綫描養成,是我長期對墨硯宣紙的樂趣所在。我曾有三次前往莫高窟朝聖的經歷,而每次都得以拜謁幾個難得對外開放的經典洞窟。印象至深的是19 83年暑期由樓家本先生帶隊的絲路考察。那時節的壁畫前沒有玻璃隔墻,零距離的觀摩讓我有機會領略及心手追摩前人繪畫手法的精妙之處。古人畫手的套路有一絕活,往往從手背起筆,以極溫婉的綫,越過腕部、掌背、指關節,到指尖打住,另起一筆從指甲根部以近乎誇張的折綫,勾勒出指甲形,至指尖位置轉而變成極富彈性的綫條挑過指球,迴向第一指關節,再而次,再而三。如此這般,幾乎被當成一種定式,沿用至今而不稍減其魅力。有時我會挑剔許多當紅的水墨人物畫家不諳此道,也許是隔著有機玻璃的走馬觀花,已經很難去作類似的聚焦了。</p> <p class="ql-block">東坡愛硯圖 70x70cm 水墨紙本 2021</p><p class="ql-block">廈門大學收藏</p> <p class="ql-block">臨風覓句 70x70cm 水墨 吳江陵先生收藏</p> <p class="ql-block">荷 90x90cm 水墨 2012 徐旭東先生收藏</p> <p>達摩祖師神悟圖 70x70cm 水墨 2020</p> <p class="ql-block">吟誦圖 70x70cm 水墨 2015</p><p class="ql-block">香港希望工程基金會收藏</p> <p class="ql-block">結語</p><p class="ql-block">中國式的美術專業教育,院校體系的訓練習慣上講究的是素描的線性、調子、塊面、塑造能力……,色彩的冷暖、對比、調和規律……,解剖的結構、比例、運動規律……等等,能夠將這些看家本領自由運用于創作,似乎已經功能十全。然而馬蒂斯卻堅定的認為:藝術中具有說服力的並不是“精確地複製自然或頗具耐心的細節的聚合,而是在於藝術家面對他選擇的物像時的深刻的感情,他對物像的專注和對其精神狀態的深入。”很顯然,如何用專業技藝幻化出造型世界的個性空間,畫出作者的情感與觀念,是屬於才情稟賦的部分,體現的終究是藝術家頓悟之後的思想結晶,俗話的“功夫在畫外”之所謂也。如果有人問我拙作系出何門?我愿意說:敝人是個雜家。</p><p class="ql-block">原稿發表于香港《美術家》雜誌</p><p class="ql-block">2021.第3季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陳方遠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授,原設計學院副院長,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家,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理事長,香港視覺藝術研究會會長。作品入選六屆、七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十四屆全國美展,三屆全國油畫展及首屆全國壁畫大展。曾獲中國二屆青年美展銅獎、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首屆全國壁畫大展佳作獎、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等榮譽。曾在美國、歐洲、中國內地等地美術館、畫廊成功舉辦個人畫展。作品獲美國、歐洲、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等地博物館、美術館、機構或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謝謝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