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更正:</b>写完我的长城摄影---十七以后,我以为把迁西境内的长城走完了。后来有朋友说潘家口到水泉村这段长城也在我县境内,经查1982年长城普查资料,确有此段记载。为了完整记录境内长城现状,我们分三次走完了这段长城,并逐段予以记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于潘家口到水泉村段长城没有道路可通、人迹罕至,山高林密、起伏较大,加之敌楼与敌楼之间又没有城墙连接,非常难走。经过多次考察,就决定把分三次把这段长城走完。第一段:东城峪(东)---潘家口,第二段:东城峪(西)---小河口,第三段:小河口---水泉村。</span></p><p class="ql-block"> 东城峪关,旧称东常谷关,位于迁西县汉儿庄镇境内。1979年,因修建潘家口水库,全村搬迁至迁西县东莲花院公社(今东莲花院镇),仍名东城峪村。</p><p class="ql-block"> 《四镇三关志》记载:东常谷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东稍城通单骑,冲,余通步缓。当时,此关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p><p class="ql-block"> 《蓟州志》记载:东二里至潘家口关,西六里至西常峪关。水口二十丈,外窄内宽,可通数马。</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14日,我们开始了东城峪(东)---潘家口的长城探路之旅。由于东城峪早已经被淹没到水库以下,去往长城只能乘船。事先联系好了家在水库边的船家,由他开船,送我们去东城峪北山的东段长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城峪北山上有东西两段长城城墙,西段位于北山西侧,往西与西城峪长城为一条线,往东上山在断崖与东段交汇。东段位于北山南侧,往北上山在断崖下与西段交汇。</span></p><p class="ql-block"> (注:部分照片非本次所拍摄)</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曾是东城峪村所在地。曾经的村庄,如今已经深深淹没在水下。几年前,这里曾经密密麻麻的布满网箱养鱼,如今网箱清理后,已经变成湖光山色,好似江南美景。</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东城峪北山, 近处的山脊隐约可以看到长城城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走的东城峪东段长城。右边远处的山上,就是著名的潘家口长城。今天我们所要走的这段长城,整体走势呈∩形。</p> 在船上,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潘家口山脊上的三座敌楼,右侧两座看起来已经破损,最高处敌楼右侧有个断崖。今天,我们将从这里下撤。 左侧的山凹里,有一座敌楼,看起来保存的还不错,敌楼两侧有砖砌城墙。 船越来越靠近岸边了,山上的长城城墙开始清晰起来。 终于,船靠岸了,带上装备,我们开始下船登山。 这段城墙均为石砌, 初上这段已经损毁,但是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宽阔、平整。 再往前走, 这段城墙两侧由较大石块砌筑,石灰勾缝,内填碎石、黄土,墙体保存的比较完整。 从这段可以看出,城墙外侧曾筑有石质墙垛,因年代久远上部已经坍塌。 再往前走,石墙保存基本完整,走起来也比较容易。 前面是一座断崖,来之前我们就问好了,这里既可以从断崖攀爬上去,也可以从断崖左侧绕过去。 到了断崖之上,往南看看走过的路,水库对面就是猴山。 刚走过长城城墙上长满了黄草,远远看上去就像是长城上镶了一道金边,与湛蓝的湖水交相辉映。 往西看,下面山脊上的长城就是东城峪西段城墙,留着下次再走了。 今天的天气不错,蓝天白云,能见度也不错。这个角度的长城以前没拍过,赶紧拍几张。 从断崖到这座敌楼之间,已无城墙,只能沿着山脊行走。山凹的这座敌楼,看起来保存的还不错,两侧的城墙好似雄鹰展翅,又像一个人伸着双臂在欢迎我们。 巨石这里是拐点,往东南就是潘家口长城,往北就是去往小河口方向的了。 巨石往北有一座巨大的石壁,高高耸立在那里,不论从南看从北看都像是竹笋一样,我们叫它“石笋”。石笋北面就是断崖,无法逾越,必须从下面绕过石笋才行。为了下次继续往前走,我们决定先探探怎么才能绕过石笋。 经过探路,我们知道必须在石笋的东侧才能绕过去。 绕过石笋也非常艰难,山坡很陡,根本无路可走,我们必须利用树枝、荆棘、藤条,手脚并用,才能小心翼翼的绕过去。 这是石笋的北侧,比南面更陡峭。 探完路后,我们开始回走,向着潘家口方向出发,首先来到了北侧山凹处的长城。 这里,城墙为单侧,建在向外一侧,内侧为步道,垛口、箭孔保存较为完整。 这是一座4*3的敌楼,东西各四个窗口,南北一门二窗。此楼北侧上部已有两道裂痕。 楼内较为工整,楼体砌砖、拱券保存较为完好,楼内通道稍窄。 这是上楼楼梯,保存完好。 楼顶上的楼橹已经坍塌损毁,仅余部分墙体,上面长了很多树木、荆棘。 站在楼顶往南看,潘家口最高的敌楼就在眼前,高高耸立在山顶之上。 往南看城墙,保存的相当完整,境内这么完整的城墙已经非常少见了。 往北看,这段城墙虽然不如南面,但是也不错了。 继续前行, 这是山顶最高处的敌楼,从北面看上去貌似还挺完整的。 走近敌楼的东面墙体,看到一道深深的裂缝,还有好几条小裂缝,墙体已经向外鼓出,不知哪天,也许这里就会轰然倒下。 楼顶已经坍塌,仅留下北侧、东侧部分墙体。 这是敌楼北侧残留的墙体,西北角已经倾斜。 楼体内已被坍塌的砖石填满,长满了荒草。 这是东南角残留的部分墙体,像一只屋脊之上的神兽昂首挺胸蹲在那里,凝视着远方,又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这是一座3*3的敌楼,也是这里最高的敌楼,站在这里,它能看到喜峰口、潘家口、走马哨、东城峪、西城峪、水泉村几乎所有的长城。它曾经目睹了边关的风霜雪夜,目睹了滦河的百舸争流,目睹了二十九军大刀砍向鬼子,更目睹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如今,它老了、残了,但它的不屈英魂依然尚存! 这是今天走的第三座敌楼。这座敌楼是2*3的,楼顶已经坍塌,南面、西面墙体部分坍塌,东侧、北侧保留墙体。南面有两个窗口、西面仅存一个窗口、东面三个窗口、北面一门一窗。 这段城墙不长,一直延伸到北侧断崖。 这是敌楼北侧 有些墙体上的砖面有深浅不一的坑,不知道是不是抗战时候留下的枪弹痕迹。 这是敌楼南侧 这是第四座敌楼,也是今天走的最后一座。这是一座2*4的敌楼,东西一门一窗,南北各四个窗口。敌楼西侧城墙步道垛口已经无存,步道保存完整。 敌楼东侧下山城墙还保存有部分垛口,也是单面。步道部分地方损毁严重。我们去时,这段长城已经开始维修。 <div><div><br><div> 这里就是潘家口,古称“卢龙塞”,曾是关内外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卢龙塞略》载,明洪武年间始建关城,原址在此关之北。嘉靖四十一年,修建新关,即今潘家口所在地。 《蓟州志》载“东三里至团亭寨,西二里至东常峪”。《永平府志》记载:山势高峻,城负山麓。滦河上流,春秋水深丈余,入夏或数丈,波流甚驶,樯帆上下相接。北通热河,南经迁卢滦乐昌五邑。顺流而下,实水路要冲。<br></div></div></div> 如今的潘家口,由于修建水库,部分长城已经被淹没水下。和喜峰口一样,这里也是著名的“水下长城”所在之地,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