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3日上午华山下来,便乘高铁离开陕西前往河南,来到了"老家"。<br>小帅哥李导游接站,看着很帅的小哥哥心情挺好。不过随后两天半的讲解实在不敢恭维,景点内容讲得支离破碎,前言不不搭后语。让我这个语文老师常有改病句的冲动。</h3> <h3>第一站陕州地坑院。这是很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形似陕北窑洞,特别之处在于房子不在地面而在地下。还是看照片吧</h3> <h3>这是地坑院的官方解释。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h3> <h3>地面上能看到的一个个四方形坑,下面其实就是一户户人家</h3> <h3>这是很漂亮的一户,中间相当于院子,四周是客厅,卧室等等功能房。</h3> <h3>亭子里正上演秦腔,非常好听。第一次在央视《远方的家》看到秦腔演出就觉得特别美,绝对的原生态,震撼人心。跟朋友打趣说,我怀疑上辈子生在那里,因为一切都特别熟悉,音乐小白却突然能理解这么剽悍的旋律。</h3> <h3>这是叫连灶或者叫什么名,我忘了。一个灶门烧火,后面七口锅都能加热,非常科学的设计,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特别适合酒店</h3> <h3>这是卧室,很美,关键是冬暖夏凉</h3> <h3>同游的老太太,八十岁了,走路吃饭都不逊年轻人。和她同影,沾点她的精气神</h3> <h3>资深美女一枚</h3> <h3>下一站是三门峡黄河大坝<br>黄河大坝始建于1956年,1961年完成,原有防洪、蓄水、灌溉、发电等功能,现在已成为一个纯粹供游人游览的景点,收门票,游人可以乘坐电梯亲近河水</h3> <h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历史上黄河几度泛滥,给两岸炎黄子孙带来灾难,坝坡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就是希望黄河福泽子孙后代。</h3> <h3>万里黄河第一坝</h3> <h3>从大坝俯瞰。大坝很高,靠岸的两边分别有电梯,可以直达临水处</h3> <h3>亲近母亲河。</h3> <h3>大坝中间的界碑。中学课本上有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就是山西平陆与河南三门峡两地,为抢救食物中毒的民工,深夜冒险强渡黄河的感人故事。看到界碑突然觉得亲切,当年的人和事仿佛都活起来了。<br>跨过界碑,就从河南到了山西,这个跨省游太值了,免费噢</h3> <h3>洛阳龙门石窟。凌晨二点,突然醒来,打开手机,一篇《夜游龙门石窟》弹出,这是天意?摘录一段:<br>龙门古称伊阙,《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龙门石窟在两岸山上开凿,东山石窟被破坏严重,主要观赏点都在西山。</h3> <h3>西山可观赏的石窟太多,文化内涵丰富,不是几张照片可以说清楚的,只上两张代表一下。一张全景,另一张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是整个石窟中最大的,很多小佛被盗,有些缺首,有些缺手脚等,据说卢舍那大佛因为太大太重得以完整保存。</h3> <h3>卢舍那大佛</h3> <h3>洛阳牡丹天下一绝。可惜此时花期已过,无缘一睹芳容,所幸在龙门看到牡丹石。<br>据说此石头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割,打磨之后都呈现牡丹的形象</h3> <h3>下午游览少林寺。看武术表演,我心里想的往往不是武艺的高强精湛,我更多在想习武之人的辛苦艰难。都知道现在送去练武的大多是些不爱读书,父母无法管教或没时间精力管教的孩子。很多孩子在去武馆之前,根本不了解习武的艰辛,以为不要读书就好了,哪里知道习武之难。前几天看到一篇《逃跑的杂技少年》,说河北吴桥杂技在当地已无法招到学生,只能到西南僻远地区,招那些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即使家庭条件最差的孩子也无法忍受训练的强度和班主的严厉管教,于是有了一次寻机逃跑的事件。</h3> <h3>此行最后一站是开封。到开封当然要去见见包青天</h3> <h3>据说这是包青天本尊,温文儒雅,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样子</h3> <h3>在开封段黄河高出两岸十几米,是悬河,为了看看这个悬河,再次来到黄河。黄河水含沙量大,水下情况复杂,所以黄河上没有船,上游只有羊皮伐子。现在有一种气垫船,水陆两栖。船上的导游好像说这船是进口的,全国也就不足百艘,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开封这个点看到了四艘。</h3> <h3>这个地方河面很宽,感觉不出河水的深度,河中有些地方能看到站立的白鹭</h3> <h3>这里可以真正地触摸黄河水</h3> <h3>下午再去天波杨府,看看杨家将。</h3> <h3>附庸风雅一下。其实是杨家将的展馆一个个看下去没时间也没精力,借机到说书馆听说书。半个小时说书人还没把天波杨府的来历说完。佩服</h3> <h3>历时六天,跨陕西河南两省,西安洛阳开封古都游结束。<br>走马观花,舟车劳顿,有辛苦也有收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