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 。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知哺乳类动物有30种,隶属于5目12科20属;鸟类有56种,隶属10目22科。此外,本区产2种裂腹鱼类及4种鳅类,几乎全为高原特有种。爬行动物仅青海沙蜥1种。拥有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可可西里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藏野驴、高原鼠兔、藏棕熊、黑颈鹤、胡兀鹫、青海沙蜥、刺突高原鳅被称之为可可西里十大高原动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藏羚羊:</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有直而细长的角,长约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雌性略小。该物种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鼻腔二侧鼓胀,呈半球状。背毛厚密。上体淡棕褐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均白色。背毛色同体背,尾侧及尾尖白色,尾腹面裸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见于拉达克地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p><p class="ql-block">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在没有许可情况下禁止狩猎和贸易。</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p><p class="ql-block"> 在印度,除寨模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情况外,根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藏羚羊贸易也是明令禁止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野牦牛:</span></p><p class="ql-block">(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p><p class="ql-block"> 野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 </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藏原羚:</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p><p class="ql-block"> 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特有种,有“西藏黄羊”之称。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驯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藏野驴:</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Equus kiang):是所有野生驴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平均肩高为140厘米。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与躯干两侧颜色界线分明。它们外形似骡,体形和蹄子都较家驴大许多,显得特别矫健雄伟,因此在当地人们常常把它们叫做“野马”。</p><p class="ql-block"> 该物中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最大群体可达上百头,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一种大型草食动物。</p><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的玉树、果洛、海北和海西州,甘肃的阿克塞、肃南、南北和玛曲,新疆的阿尔金山等地,西藏北部和四川西部也有分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p><p class="ql-block">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高原鼠兔:</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Lepus oiostolus)别名灰尾兔、绒毛兔,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兔属的一种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p><p class="ql-block"> 高原兔体型较大,仅稍逊于寒带雪兔(L.timidus),被毛柔软,底绒丰厚。最显著的区别为臀部毛短呈灰色,尾上黑纹皆不清楚,毛色亦淡。</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印度以及尼泊尔等地,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种之一。该物种虽破坏草原植被,但对牧业的危害不大,由于它们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携带者,所以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高原鼠兔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p><p class="ql-block">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普氏原羚:</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Procapra przewalskii)别名滩原羚、黄羊,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双角角尖相向钩曲。栖息于山间平盆地和湖周半荒漠地带,以数头或数十头为群,冬季往往结成大群。以莎草科、禾本科及其他沙生植物为食。曾经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及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范围锐减,而现在普氏原羚只分布于中国青海省,包括青海湖周围,以及天峻县和共和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EN)动物。</p><p class="ql-block"> 1999年中国的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2005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5大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 列入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种被列为Ⅰ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灰狼:</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Canis lupus):是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的动物。是人类社会通常简称的“狼”,共有38个亚种。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头腭尖形,颜面部长,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觉灵敏,听觉发达。犬齿及裂齿发达;上臼齿具明显齿尖,下臼齿内侧具一小齿尖及后跟尖;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齿式为3-1-4-2/3-1-4-3。毛粗而长。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钝,不能伸缩或略能伸缩。尾多毛,较发达。灰狼的体色一般为黄灰色,背部杂以毛基为棕色,毛尖为黑色的毛,也间有黑褐色、黄色以及乳白色的杂毛,尾部黑色毛较多,腹部及四肢内侧为乳白色,此外还有纯黑、纯白、棕色、褐色、灰色、沙色等色型。</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针叶林、草地。是夜行性的动物,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白天常独自或成对在洞穴中蜷卧,但在人烟稀少的地带白天也出来活动。夜晚觅食的时候常在在空旷的山林中发出大声的嚎叫,声震四野。常追逐猎食。食肉,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除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外,分布于全世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保护动物,附录Ⅰ。</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高原兔:</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Lepus oiostolus)别名灰尾兔、绒毛兔,属于哺乳纲、兔形目、兔科、兔属的一种地栖啮齿类哺乳动物。</p><p class="ql-block"> 高原兔体型较大,仅稍逊于寒带雪兔(L.timidus),被毛柔软,底绒丰厚。最显著的区别为臀部毛短呈灰色,尾上黑纹皆不清楚,毛色亦淡。</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印度以及尼泊尔等地,为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种之一。</p><p class="ql-block"> 该物种虽破坏草原植被,但对牧业的危害不大,由于它们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携带者,所以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高原兔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旱獭属:</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Marmota):又名土拨鼠。大型啮齿动物,共有14个物种。体型粗壮,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110毫米。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黄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草食,食量大。取食时,有较老个体坐立在旱獭丘上观望,遇危险即发出尖叫声报警,同类闻声迅速逃回洞中,长时间不再出洞。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冬眠,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藏狐:</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Vulpes ferrilata)大小接近赤狐或略小,但耳短小,耳长不及后足长之半,耳背之毛色与头部及体背部近似。尾形粗短,长度不及体长之半。冬毛毛被厚而茸密,毛短而略卷曲。背中央毛色棕黄,体侧毛色银灰。尾末端近乎白色。头骨之吻部十分狭长,吻部中央部位之侧缘稍向内凹入,第二前臼齿处之吻宽约为腭长之1/4。犬齿甚长,上犬齿之高约等于第四前臼齿加第一臼齿长度之总和。</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高原地带。喜独居。通常在旱獭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08年评估。 </p><p class="ql-block"> 该物种已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褐背拟地鸦:</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Pseudopodoces humilis):体长14-18厘米。嘴较细长而稍向下弯曲、黑色。是一种体型甚小的拟地鸦。上体沙褐色,项圈皮黄白色,飞羽灰褐色具沙褐色羽缘。下体近白,眼先斑纹暗色;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黄白。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 是一种高山草原和高原寒漠鸟类,主要在2800-5000米的高原草原地带、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环境、高海拔疏灌丛和牧草地。常栖息于地面、在宽阔的草原上觅食,易见于鼠兔居住或居住过的地方。常单独或成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为地栖性鸟类,主要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甲虫、蛾、蜂、步行虫、绳、夜蛾幼虫等昆虫为食。分布于印度、中国大陆和尼泊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乌鸦:</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Corvus sp.):是雀形目鸦科鸦属中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有的具鲜明的白色颈圈,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杂木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类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常见。大多为留鸟。集群性强,一群可达几万只。群居在树林中或田野间,为森林草原鸟类,多在树上营巢。主要在地上觅食,步态稳重。除少数种类外,常结群营巢,并在秋冬季节混群游荡。行为复杂,表现有较强的智力和社会性活动。一般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内的卵和雏鸟。杂食性,吃谷物、浆果、昆虫、腐肉及其他鸟类的蛋。很多种类喜食腐肉。分布几乎遍及全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红嘴山鸦:</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Pyrrhocorax pyrrhocorax): 大型鸦类,体长36-48厘米。嘴、脚红色,通体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纯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两翅和尾纯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和脚朱红色。相似种黄嘴山鸦嘴为黄色而不为红色,野外不难区别。</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地,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500米。常见在河谷岩石、高山草地、稀树草坡、草甸灌丛、高山裸岩、半荒漠、海边悬岩等开阔地带活动。地栖性,常成对或成小群在地上活动和觅食,也喜欢成群在山头上空和山谷间飞翔。主要以金针虫、天牛、金龟子、蝗虫、蚱蜢、螽斯、蝽象、蚊子、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英伦三岛、欧洲中部和南部、北非、高加索、中亚、阿尔泰、贝加尔湖、蒙古和东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游隼:</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Falco peregrinus):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p><p class="ql-block">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鵟:</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Buteo hemilasius)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细嘴短趾百灵:</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Calandrella acutirostris)是百灵科、短趾百灵属鸟类。大小和羽色与大短趾百灵相似。上体羽淡沙棕色,具黑褐色羽轴纵纹。第4枚初级飞羽与前3枚几等长,而大短趾百灵第4枚短于前3枚。最外侧两对尾羽具白斑。下体羽近白色。虹膜暗褐。嘴黄褐色。脚肉黄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干旱地区,喜结群飞翔和觅食。分布于中国、中亚地区、帕米尔、克什米尔地区、伊朗东部、阿富汗东部和中部以北地区。在印度中部和北部越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蒙古沙鸻:</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属小型涉禽,体长约20厘米。上体灰褐色;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腹部白色。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赤麻鸭:</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Tadorna ferruginea)体型较大,体长51-68厘米,体重约1.5千克,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雌鸟负责孵卵。主要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地中海沿岸、非洲西北部、亚洲中部和东部,越冬在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缅甸、泰国和非洲尼罗河流域等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棕头鸥:</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Larus brunnicephalus Jerdon)是鸥科,鸥属中型水鸟,体长41-46厘米。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淡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其余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颈白色,眼后具一暗色斑,其余和夏羽相似。</p><p class="ql-block"> 5月中旬产卵,每巢3-4枚,卵重46克左右,表面有黑褐色斑点或条状斑纹,孵化期25天,幼鸟飞羽齐后,才随亲鸟离去。10月后,除极个别外,绝大部分鸥集群南飞越冬。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西海岸。</p><p class="ql-block"> 棕头鸥分布于亚洲中部、南部、东南部;中国青藏高原有繁殖,云南有越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p><p class="ql-block">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角百灵:</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Eremophila alpestris):是一种小型鸣禽和中等体型的深色百灵,共有42个亚种。体长15-17厘米,翼展31-35厘米,体重33-45克。上体棕褐色至灰褐色,前额白色,顶部红褐色,在额部与顶部之间具宽阔的黑色带纹,带纹的后两侧,有黑色羽毛突起于头后如角。颊部白色并具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但外侧1对尾羽白色,后爪长而稍弯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高山、高原草地、荒漠、半荒漠、戈壁滩和高山草甸等干雌性草原地区,冬季有的也出现于沿海地带、路边和农庄附近。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繁殖期5-8月,每窝产卵2-5枚。分布于美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棕背雪雀:</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Pyrgilauda blanfordi )为雀科,雪雀属鸟类。体重22-29克,体长117-138毫米。雌雄同色。头部具特别的黑白色图案。额白色,额中央有一宽的黑色纵纹,眼先和短的贯眼纹黑色,颊、耳羽、眉区白色,其余头和上体棕褐色。颏、喉黑色,其余下体白色。特征是背部羽毛呈棕褐色,故称为棕背雪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栖息于30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半荒漠地带,甚至可达5400米,活动于山谷、牛羊圈及居民点附近,喜居于鼠兔洞较多的地方。以植物果实、种子、青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锡金、克什米尔以及中国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秃鹫:</span></p><p class="ql-block">(学名:Aegypius monachus):是鸟纲、隼形目、鹰科的大型猛禽,体长108-120厘米。通体黑褐色,头裸出,仅被有短的黑褐色绒羽,后颈完全裸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幼鸟比成鸟体色淡,头更裸露,亦容易识别。</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裸露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窥视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主动攻击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有时也袭击家畜。</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非洲西北部、欧洲南部、西班牙、法国南部、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往东经小亚细亚、阿拉伯北部、中亚、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西部、印度、蒙古、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泰,一直到西伯利亚南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保护级别:</span></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近危(NT)。 </p><p class="ql-block">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p><p class="ql-block">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工作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