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两天尝试鉴定一沈周《沧浪濯足图》,查雅昌,很快就找到同名一幅画,东京中央拍卖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春拍lot 0315 沧浪濯足图 立轴 水墨纸本,尺寸103×31cm,如下图。</p> <b><u>作者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u></b>,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div><br></div><div><br></div><div><b><u>沈周书法基本风格:</u></b></div><div><ul><li>沈周书法起步家传,初学赵孟頫和苏轼书体为主,40岁左右开始泛学赵、钟、二沈、宋四家。</li><li>中年开始以后摆脱二沈的束缚,真行草自成一家。此时的书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练,内藏筋骨;用笔硬毫为主,点画中微有开叉和贼毫出现。</li><li>晚年最终倾心学习黄庭坚,喜欢用狼毫书写,点画锋利尖锐,体现中宫收紧而四维开张,所谓长撇大捺。</li></ul><b><u>沈周绘画基本风格:</u></b><br></div><div><ul><li>沈周绘画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出入宋元各家,继承董巨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体系,所绘山水具有三远之景色。</li><li>早年学南宋院体画,40岁以前阶段被称为“细沈”,以细笔为主,从构图、皴法、点苔、叶法都是以王蒙的繁茂的笔法为主。</li><li>58岁开始自称“白石翁”,用笔偏重,笔墨变为简练粗狂,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巨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li><li>绘画主要代表作《庐山高》(早年)、《京江送别图》、《京口送别图》。</li></ul></div><div><b><u>疑点和鉴定过程:</u></b></div><div>接着看看我们从雅昌官网查到的这幅2017年拍卖的作品有如下6个疑点,其中前5个已经在如下图中图示说明,因篇幅关系,就不列举标准间对比,这里重点说下疑点6</div> <b><u>疑点6:待鉴定作品为什么少一枚藏印“曰藻珍玩”?著录和钤印收藏印分析</u></b><div><ol><li>在《虚斋名画录》卷八•明沈石田,立轴类第十八幅,庞元济编,查到这幅作品的记录。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号虚斋。庞元济既拥有财力,又精于鉴赏,收藏有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文物,尤以书画最精,为全国著名书画收藏家之一。与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等人均有交往。</li><li><u><font color="#ed2308"><b>庞元济收藏这幅画的时候,上面记录了4枚印章,其中有:启南(朱文)、石田(百文)、曰藻珍玩(朱文)、庚拜所藏(朱)</b></font></u><br></li><li>“曰藻珍玩”是缪曰藻的收藏印,缪曰藻(1682—1761)字文子,号南有居士,室名缪晋斋,著有《寓意录》,述及生平酷嗜书画及纂写此书之历程,并录其所藏所见之书画、碑帖,自唐以迄明代五十余家稀世名品,凡一百五十余种,其于流传、真伪,间有考证,是书画鉴定重要的参考书籍。<br></li><li>“庚拜所藏”,鉴藏印中“庚拜”等属于清代的收藏家张经(字庚拜,擅书,兼工隶篆)(大约生活在19世纪,待考)<br></li><li>所以根据以上时间年代顺序,应该是缪曰藻(1682—1761)先得到这幅画,后在他的《寓意录》记录了这个作品,差的本书如下信息</li></ol></div> 上图是庞元济(1864~1949)《虚斋名画录》卷八•明沈石田相关记录 上图是缪曰藻(1682—1761)的《寓意录》记录该作品 找遍全画,就只有4枚印章,少一枚藏印“曰藻珍玩” <b><u>总结鉴定结论,</u></b>结合上面的疑点,汇总对本画的鉴定意见<div><ol><li>本画肯定不是沈周典型风格作品,更不是其晚年作品,或判断肯能是明末清初的仿沈周作品,根据缪曰藻(1682—1761)对其收藏,判断是晚明到康熙年间前的。</li><li>这幅作品的左侧、下部很可能被裁剪,造成一个收藏印被裁剪,从上述疑点1的构图看到。也可从著录记录尺寸看。庞元济(1864~1949)《虚斋名画录》卷八•明沈石田相关记录该画“高三尺二寸二分、阔九寸七分”,按照清代裁衣尺:1尺 = 35.5cm, 1寸 = 3.55cm(维基百科),这幅画原尺寸可能是114.3*34.4,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尺寸103×31cm有较大出入。</li></ol><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