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 毛毛 图/ 北圭影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题记:即将消失的手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瓯,一座文化底蕴不凡且历史悠久的小山城。这座小山城独特而隐蔽。我的祖辈原属福州闽侯,以农耕和渔业为生。据祖辈们讲述,在那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为了生存,曾进行过大规模的迁徙,纷纷背井离乡,逆水行舟来到建州城,现如今的建瓯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儿时的记忆中:船,便是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天空湛蓝,河水清澈,迁徙而来的祖辈沿河畔栖居,靠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安居了下来,春去冬来数十载,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放生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居在放生池的原居民自迁徙以来大都从事水上有关的生活劳作,水上运输、捕鱼、淘沙、淘金。我的家族也不例外,也从事过水上运输,淘沙、淘金,但主要还是捕鱼为生,所以,自儿时开始,我的记忆便对渔船有着独特的情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政府惠民棚改项目,放生池棚户区已经开始拆迁,很多地方已经人去楼空,荒凉,破败,空旷!原居民很大部分已经不再从事水上劳作,再也见不到清晨河滩渔船靠岸,卖鱼吆喝的热闹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月初,回放生池母亲家,见到屋子旁的一块空地上,隔壁家姨父在造船,一番打听才知晓多年不捕鱼的亲老舅要造只渔船,重操旧业,出河捕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惊喜之余也感叹生活之不易!见到尚未成型的单薄船身思绪也被带回儿时。那时候捕鱼是主要的营生,每逢年关将至,家家户户的大小船只都要拉上河岸,翻个底朝天,缝缝补补开始各种修缮。记忆中有几位手艺精湛的造船师傅忙碌地穿梭在渔船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随建溪缓缓流淌,带走青葱岁月,也带走了一代老手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知什么时候姨父竟有了这门造船手艺,老舅看起来也颇为专业的一起捣鼓着这只记忆中的小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生池的原居民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多少都有点沾亲带故的,谁家有个需要,都会自己跑来帮衬,这种团结的力量,温暖且豁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家的烟火、浓浓的…… 船桨制作中。 时光在弹指间散沫,左手斑驳的技艺光影终抵不过右手时代年轮的更替。许多传统工艺已被更为先进的工艺替代。照片中姨父使用传统墨斗划线,一个小尖锥一个精准定位,弹指一挥间,一条完美的平行线,赫然呈现! 刨刀、斧子等等也是即将消失的传统工具。 <p class="ql-block">几个船仓各有用途,且都设计有排水槽。</p> 每道工序后都得上胶,俗称“批灰”。早前用桐油竹丝锯沫混合,现在都用化学胶,不仅方便,效果亦佳。 <p class="ql-block">为加强整体强度,在适当处做拼接。因建造大海船设计有龙骨,而后按不同区域上厚板,而小船是无需龙骨的。</p> 船舵制作中。 最最原始的工艺,鱼仓与河水互通口制作,使孔洞炭化。 为强化船底硬度,必须玻璃钢工艺层层加持。 环氧树脂必须按比例严格配伍哦。 无所不能,十八般武艺全会的老舅。 <p class="ql-block">动力设备安装。</p> 老舅和舅妈可谓是真正的“风雨同舟”的模范夫妻!打印象里他们就没红过脸。虽没大富大贵却也和和美美的过了大半生。小时候父母经常要放木排到南平或福州,自小我和哥哥便寄居在舅舅家里,还有舅舅的两个女儿,由外婆照看我们四个孩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童年,全靠着舅舅舅妈每次半夜捕鱼归来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杂鱼粉干填满,长大了才体会那种睡眼惺忪的扒完那碗粉干的感觉叫幸福! 上油漆。 传统习俗凡做大事,除一日三餐外,必须对工匠师傅们敬上点心,且不可重复哦。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边上有家国营造船厂,建造各类大小木帆船,有很大的车间。上学和放学都得经过,也时常唤小伙伴一起去玩耍。最好玩的是看汛期特大的渔船(海上捕鱼用)下水。因没有船坞什么的,只能等到汛期下水,借涨大水开行驶向省城福州入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梭,岁月荏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陆路交通逐渐发达,峰福铁路建成通车,林木资原的枯竭等因素,水上运输业也慢慢地淡出了运输市场,国营造船厂也在“国企改革”时期关停并转,原厂址被开发成一处商业用房、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了造船厂,勤劳智慧的渔民,他们就得学会自己建造捕鱼的船,传承延续着这门手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在辛丑仲春,邻家小妹毛毛说:“舅舅要建造一艘渔船捕鱼”。船主舅舅卞坚财,65年生,工匠是其姨父江信和,51年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里就谋划着拍一组《造船》的专题,正好跟上个专题《水上人家》衔接成集。亦期待有缘时再拍个《捕鱼》成为完整的系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拍就拍了一月有余,要想纪录全过程,隔天就得去,因建造工序繁多,每天都有变化,所以不敢懈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开头,他们常问:“为什么拍?照片拿去卖钱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曰:“是想全程纪录这种特殊的传统工艺,让人们更加地了解你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着拍着,我也如同他们家族的一员,聊了很多过往,对他们江氏一族也有了更深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邻家小妹毛毛撰文叙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恩画面中的所有遇见!</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甲子归来仍年少的乡村逍遥客</font></h3> <div><b><br></b></div><b>补记:</b><div><br><br>郑圭意师付,谢谢你精彩的影像记录!<br><br>细看照片,细品文章,让我回眸起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岁月。<br><br>我知道影像中那些人都是似曾相识,但有许多巳模糊在记忆里,見面都认识,但不一定能叫岀名字来。不知毛毛是谁,能有如此好文笔,我们只认识到江家“信"这一辈份,再往下就都淡化了,福州话有说“一代人只理一代人”,按江家排辈序列是“仁,义,礼,智,信。贤,圣,谦,代,统。卓,有,必,兴,隆”。十五代。<br><br>江信和算是我侄儿辈,他祖藉福州闽江大桥一带的泛船浦,我是闽侯南屿的,应该二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未举家“逃反”到建溪一带谋生,最终流落在建宁府。我们的父辈都有相似的苦难经历,至今回想我们都会潸然泪下!<br><br>我们祖传是信奉天主教,当时从福州逆水逃难的船民也多为天主教教友,解放前困苦就不必多叙述了,解放后,天主教倍受排挤,只因热心召呼船民教友去天主堂做礼拜,就有四位船民被按上反动会道门头头,什么教会会长的罪名,真是无稽之谈。<br><br>其实,只类似现在的志愿者,没有职务,没有工资,只凭一份热心帮着招呼船民教友也不知何罪之有,四人中江信和父亲和我父亲都在其中,另有一位姓唐,一位姓翁的教友也名列其中,这些人之后都变成“老运动员”,批斗,陪斗苦不堪言。<br><br>信和父亲江礼鼠和另外两人是撑船搞运输的,来来去去地逃过许多批斗场面,只有我父亲是打鱼的常驻建瓯,他们有事没事天天都找上门来折磨我父亲,想到这里我都有咬牙砌齿的……<br><br>信和兄妹有八个,七男一女,而且最后一个是女孩,当时大家都传说七哥一妹,珍珠宝贝。现在兄弟中仅剩三人,只有一个由以前的航运公司航道队跳到交通局的叫信华日子的稍微好些,现在也退休了。<br><br>他们几兄弟都没读什么书,信和本来身体就不好,航运社解体后去扒沙机打工和捕鱼都吃不消,后他逐渐转向造船修船这方面来维持生计,也都在温飽线上徘徊。<br><br>放生池的船民群体大都没念什么书,文化涵养有限,信和的外甥(女)毛毛我也未曾相识,他(他)有如此的文笔,应该可算是放生池船民后代中出类拔萃的骄骄者。有机会我也想拜会他(她)。<br><br>谢谢你热心为放生池船民,不,应该是为建瓯船民包含(连家船)在内的边缘人群发声,记录了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br><br>谢谢你!<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小水手</div><br></div><div><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