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 </span>——村上春树</b></p> <p class="ql-block">5月初的时候,看到春季走娃活动报名帖,想到5月31日是娃的12岁生日,而运动意识是我希望他能够拥有的,走娃活动我也关注了好几年,苦于举办次数少,难得遇到我们都有空的时候(以前上班忙),这次看到,时间也合适,果断报了名,做为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我这个妈,是否够奇葩,哈哈?!</p> 好巧不巧5月29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因甘肃悲剧事件而写的反对马拉松这种极限运动的文章,大意认为运动过量是伤害身体的,举很多马拉松运动中早逝猝死案例云云,这个观点不是第一次听到,反对的声音多在崇尚“静”和“慢”的中医传统养生观念里出现,而我是认同的,当下就决定放弃了。<div><br><div>想来想去,当日早上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娃!<br><br></div></div> <p class="ql-block">我先把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给他讲了,还引申了我的理解,像袁爷爷这种为了全人类谋福利的研究长跑马拉松,十几年研究杂交水稻不成功,仍然永不言弃,直至成功,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而根据这篇文章的观点,似乎也是极限运动之所以风行,是“资本控制体育”的意思,于人类发展其实没有太多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想我吧啦吧啦一通讲完,我家胡先森怼了一句:照你这么说,奥运会也不用举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时语塞,秒变墙头草,觉得胡先森说的也对,嘿嘿,是否学过心理学的人,有时候是不可理喻的倔强,有时候又是不可理喻的理解这个世界任何一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继续探讨一番<b>人的价值观不同,追求不同,会有不同选择,总之都可以尊重,没有对错好坏</b>,我还是认为运动不宜过量,至于这一场活动是否参加由他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然后给了娃三个选项:<div><br>A.继续按原定计划参加并完成<br>B.走到橘子洲大桥放弃,拐弯步行去培荣书屋<br>C.直接坐车去培荣书屋</div><div><br>为什么培荣书屋会出现在选项里呢?</div><div><br>因为我深知很快进入青春期的他即将渐行渐远,留给我背影,而<b>运动和阅读相关的深刻记忆,是我想要送给他的两个礼物。</b>去年李静老师带我们探访培荣书屋的美好感受,是我想要带给他的。<br></div> 没有想到,他会选A,虽然在出发地人多拥挤时,他抱怨说早知道直接去书屋。<br>最后三公里,总也走不到的感觉,有点发脾气,终点留影可以看出很大情绪。还是坚持完成了。<br> 记录几个点:<br><br>1、<b>争强好胜VS重在参与</b>。出发时受老爸影响,娃是重在参与的心态,知道我们到达起点时,已经有一波大将(10-13岁)先出发了,有点急,最后扫码查看成绩,为自己名次竟在1000名后有点在意,但很快过去了。此刻写出来,觉得自己实在还有许多需要成长的,比如<b>看出他的失落时,可以帮助他表达并欣赏他的上进心</b>!<br><br>2、<b>启动过去资源支持现在</b>:走完一半,开始感觉到累的时候,他回顾了过往爬武功山、爬长城……等的经历,觉得今天这个马拉松实在是小意思,给自己鼓劲。这个是要给他点赞的,是一项重要的能力,<b>寻找过往成功体验能帮助找回信心,坚持当下任务</b>。<br><br>3、<b>大脑神经新体验</b>:期间他脚疼得厉害时,突然说了一句,我发现如果我不觉得脚步沉重,就不会脚步沉重。嘿嘿,这可是重大发现,值得特别点赞,这条神经通路还很微弱,播下种子,或许未来能发芽!我记得奥南朵老师分享她高龄爬长城,用到“我是光”的意念,这一点大概常人比较不容易理解。 <p class="ql-block">4、<b>坚持的恒心和互相支持的温暖</b>:我带了水和苹果,赞助商在中间有补给,但我们最后只拿了两瓶水,他为了赶时间,不愿意排队领取,其中的干脆面更是嫌弃是垃圾食品。小背包我背了十公里,他背了两公里,最后三公里,我们一人背一边,互相搀扶和打气走,这是过程中比较温暖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都能让我们渐渐形成自我意识,去找到自己,有时候,那就像一个小火花,转瞬即逝,然而,我相信,闪过就有痕迹,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体验,一切都会有助于他的成长,这就是我帮他报名的目的之一!</p> <div>过后我回顾了一下,他的第三个体验比较特别,还想从我的心理学认知角度,大概区分几种情况分析一下:<br><br>一种情况是脚步沉重的体验仍然传递给大脑,大脑用道理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br><br>另一种,是身体感受过于痛苦,大脑判断无法承受而切断了连结,在我读过的一些心理学著作对此有过描述,这种抽离的状态有助于在痛苦体验中减轻感受、减少对“症状”的负面情绪(恐惧、愤怒等),帮助我们渡过当下难关,有其正面价值。同时,长期运用一定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会使大脑习惯于“切断”身体感受,而任何感受,其实都是出于保护身体的目的。在运动中出现极端伤害的情况,我认为是这种居多,或者是第一、二种情况的结合,身体已经在呐喊,承受不住,此时需要停下来寻求帮助而不是坚持,而大脑或讲道理,或屏蔽感受,这是非常危险的。<br><br>像奥南朵老师用的意念这种,我认为是可以运用,对身体也较少伤害的(大概胡先森又要怼“唯心主义”了,嘿嘿!)<br><br></div> <p class="ql-block"><br></p> <div>晚上看到走娃平台发的超燃的通稿,心情又随之澎湃起来,更加动摇了之前反对极限运动的观点,或许良知也不是那么绝对的,<b>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中间有一个地带叫做平衡,叫做共存。</b><br><br>极限运动对身体的极度损害,我相信是小概率事件。我也宁愿相信那些因极限运动自伤的人,多巴胺或血清素带来的愉悦,本已胜过身体疼痛甚至生命损伤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定清楚自己的选择,自己可以且愿意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若还有<b>推动全民运动的使命</b>加持,则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像我们这样的偶尔为之,<b>战胜困难、意志力的收获</b>或许也将大于身体损伤的风险<b>,当然,过犹不及,“度”的把握仍然需要考虑,并取决于自己,我认为重在参与而非争强好胜,便是一个“度”。</b><br></div><div><b><br></b></div><br> 事实上,<b>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里</b>,若要无风险的生活,基本没有可能,我们<b>只能努力去寻找到一个平衡,尽量做到与风险和平共处,这样的认知,是否可以使我们更加全情的投入这或许只有一次的人生!?</b><br><br>所以娃自己决定参加,我的“撤退”方案一个都没有用上,也许他只是<b>出于好奇和尝试的心态</b>(已足够珍贵),我更希望是他亲自做出的一个有良知的决定,<b>希望在他未来的人生里,都能战胜内心的抗拒,战胜外在的困难,坚持去做到那些难,却是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也希望他能早日找到自己认可的价值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