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强、比较抽象的课程,很多知识内容不能通过数据直接表现出来。为了让孩子们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有趣。本周数学活动主题——数学实体化实践课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认识人民币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一年级学生需要在活动体验中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课堂上老师们努力为学生营造必要的活动氛围,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认识每一种人民币。通过对人民币进行分类,了解了纸币与硬币的特征。通过等额交换,明白人民币的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跳蚤书市上,孩子们通过付钱、找钱等过程,学会了使用人民币。在不同的体验中,学生了解了人民币,也体会到了如何去实现它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一万有多少,真正内化“万”的概念,二年级数学开展了“认识万”的实体化教学实践活动,每个孩子都提前准备了200颗黄豆和两个纸杯,在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将自己的黄豆再次清点后每100个装入了一个纸杯。然后在小组内100个100地数,一边数一边将黄豆倒入小组内较大的容器里,直到每组数到1000,在此环节中孩子们体会了10个100是1000。接下来全班1000个1000个地数,一边数一边将黄豆倒入老师的大容器里,直到数到10000,在此环节中孩子们体会到了10个1000是10000。在这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与全班协作,共同经历了数数的全过程,并且通过掂一掂,深刻感受到了10000颗黄豆的重量,体会到“万”是个很大的计数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面积时,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去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我们师生运用身边的实物,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和感受,更有利于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从而完成了学习目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这次的数学活动月以实体化探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合作合总结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五年级数学开展了“观察物体”的实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动手动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活动收获分享等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和眼界,在生活中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也会有不同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圆柱表面积各部分组成和计算方法,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六年级数学开展了“圆柱表面积”的实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动手动操作、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收获分享等环节不仅让学生明晰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三个部分,如何计算,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和眼界,在生活中也需要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自己的数学难题,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会有各种各样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本周数学实体化实践课程中,学生通过一遍遍探索与尝试,在老师引领下,将知识主动建构于认知体系中,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亲自参与学习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也大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