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岳飞庙---2021年4月

浪迹天涯

朱仙镇岳飞庙,俗称岳王庙。庙址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南二十二公里朱仙镇上,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70年)秋九月。 该庙占地二十七亩,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三进院落。 整个殿堂恢宏壮严,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 经明、清多次整修和重建,整个殿堂恢宏壮严,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 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飞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飞庙,享誉中外。 景点简介---岳飞庙位于朱仙镇西南隅。 朱仙镇在开封城南22公里,因相传是战国时魏国义士朱亥的故里而闻名。 明朝时为开封惟一的水陆转运码头,因此迅速繁荣,明清时期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朱仙镇四面地势开阔,平畴无际,向来是通向开封的战略要地。 南宋初年,著名抗金英雄岳飞就在此地率兵大败金兀术。 朱仙镇岳庙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8年)进士张溥路过朱仙镇,凭吊岳庙时题名“岳飞庙”。 朱仙镇岳庙在明清时即与汤阴、武昌和杭州岳庙统一称为全国四大岳庙。 据《祥符县志》记载:“岳庙始建于鄂,再建杭,三建于汤阴,今建于梁城南之朱仙镇。” 自明清以来,岳飞庙在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由于处于要地,交通便利,随着明清的商业发展,朱仙镇的商业庙会和民间娱乐活动十分热闹。 由于各行各业均敬有神,一年之中月月都有庙会,特别是正月十四的岳飞庙会,更是繁盛一时。 据史料记载,每逢夏历正月十四及二月十五、八月十五举行官祭之日,庙内人山人海,烟火四溢,丝竹盈耳,香火极旺,各种自发的娱乐庆祝活动尤其令人眼花缭乱。 岳飞庙会旧习有“火烧秦桧”活动。 其法是:用坯或砖砌一秦桧雏形,上下留孔,再由画工用泥塑成,即用桑柴点燃烤烧,桑柴噼啪作响,众人狂呼,有人用火烤食面饼,意可祛灾。 后来演变成庙会之日,戏班唱《火烧秦桧》之戏,赴会群众将预先扎好的秦桧草人点燃欢呼,此时台上台下共烧秦桧,一片欢腾。 进入清后期,随着朱仙镇的衰落,庙会逐渐走向衰落,建国后一度被取消。但是当地民众对岳飞的崇敬之情并未失落。 主要景点---岳飞庙自建成后历遭水患、战乱,李自成部、太平军、捻军、冯玉祥部及日寇都有进入和占用,1966年破坏严重, 1984年政府拨专款进行全面修葺和重建,后经多次修建,1991年对外开放。 现在的岳飞庙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外廊呈长方形,整个殿堂恢宏庄严。 现存的古建筑大殿,是明代所建,在毁与修中保存至今,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 岳庙存有碑碣多方,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其中岳飞真迹诗文《道紫崖张先生北伐》和《满江红》两碑最为著名,字体苍劲流畅,为碑中上品。 山门、拜殿、寝殿、东西厢房、五将祠均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而成。 山门面阔三间,青台石阶,两边中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招,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下联是“即毗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留哭,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古风铺面,令人印象深刻。 1986年,岳飞庙被河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岳飞,为抗击金兵,由其母背剌“尽忠报国”四字,毅然投身于抗金战争中, 岳飞智勇双全,屡建奇功,很快由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抗金主将。 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744年)岳飞挥师北代,在郾城大败金兵,并取得了著名的朱仙镇大捷。 正当岳飞即将收复东京(今开封)时,主张卖国的皇帝和秦桧等却在一日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收兵,岳飞扼腕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后被赵构、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杀害 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上文章转载【朱仙镇岳飞庙/搜狗百科】。 岳飞遇害风波亭后,全国很多地方为他建庙立碑。 朱仙镇岳飞庙恢宏庄严,碑亭林立,尤其是国内独有的岳飞手迹碑,实乃珍碑。 青铜鎏金的岳飞夫妇像,也为全国仅有。 笏梦断风波亭岳飞庙就矗立在朱仙镇繁华的街中心, 庙外是市井的喧嚣和嘈杂,而庙里却是庄严肃穆,一如870多年来人们对岳飞千古忠义的敬仰之意和壮志未酬含冤而死的惋惜之情。 岳飞庙门上方的“精忠岳庙”匾额以及“炳史册精忠资社稷,收河山报国筑长城”的楹联,让人不禁回望岳飞悲壮的一生。 岳飞,字鹏举,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开始了他20年的戎马生涯。 这是岳飞的仕途之路:32岁擢节度使,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曾四次举兵北伐。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 这次因既无援兵又无粮草,最后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 绍兴十年,金兀术撕毁南宋向金称臣纳贡的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率“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 最后,大破金兵于郾城,乘胜进驻朱仙镇,金兀术被迫退守开...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曾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1140年,他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后被诬陷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的文才同样卓越,其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后人辑有文集传世。 千古奇冤---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岳飞再次保全了韩世忠。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山阳(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 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 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 秦桧却说:“此上(赵构)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万俟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岳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 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 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秦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身后平反---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 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 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 淳熙五年(1178年),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诗文作品---岳珂《金佗稡编·鄂王家集》收录的岳飞诗文有律诗《题翠岩寺》《寄浮图慧海》,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题记《五岳祠盟记》《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东松寺题记》《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宋·赵与时《宾退录》还收有岳飞绝句《题青泥市寺壁》。 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在南宋晚期的《藏一话腴》、《鹤林玉露》中都有记载,此词从明代开始被广泛传诵。此外流传下来的岳飞诗词还有《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池州翠微亭》《过张溪赠张完》《题雩都华严寺》《宝刀歌书赠吴将军南行》《题骤马冈》《题鄱阳龙居寺》等。 书法作品---岳飞虽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勤奋好学,文武双全。 书法以行、草为主,畅快淋漓,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含文臣气质。传世书迹有《书谢朓诗》《前后出师表》《吊古战场文》等。 岳母刺字---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流传最广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始修于明代的《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为岳飞所刺,但《宗谱》晚出,此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则最早见于清抄本《如是观传奇》与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说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响广泛,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以上文章转载【岳飞/搜狗百科】。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