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金寨——凭吊我们的先辈(1)

Qkl

<p class="ql-block">时间/2021年4月15---17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六安金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文/部分源自战友和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人员:袁选英夫妇、皇甫夫妇、袁皖萍夫妇、王卫萍姊妹、秦克林(石小侠)、张云霞、李军霞、张宁娟、茹莉莉、魏云凤、王东琴共16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5---17日,我们十六位战友相约到革命老区金寨——祭奠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左一是王卫萍的二姐,我身后是石小侠。</p> <p class="ql-block">前年到金寨自驾游,认识了一位小伙子,没想到一个偶然的邂逅,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祭奠先烈的心结。</p><p class="ql-block">一定要专程再来金寨,到烈士陵园祭拜这片热土上的先烈们,看看脱贫后的乡村和乡亲们。</p> <p class="ql-block">这位小伙子已有7年党龄了,胸前佩戴着党徽,他几乎每年都要来祭拜先烈,顺道到水库大坝上走走。一路上他很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红军广场和水库的情况,谈自己的感受。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对革命先烈有如此的情感令我吃惊,听他朴实的语言不得不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遇到困惑心情不好时只要来这就能释怀,他把这说成是“磁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区人的觉悟。</p><p class="ql-block">人和人相遇不会没有道理,我们的偶遇竟然促成了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纪念日前我们的此番行程。冥冥之中是否是天意?</p> <p class="ql-block">“革命摇篮大别山,火炬燃遍鄂豫皖。打富济贫谋生路,烈士鲜血染杜鹃”。每每想起这首脍炙人口的红军歌谣,犹如又打开了那一卷卷恢宏、悲壮的革命史诗,让人想起那慷慨激昂、浴血呐喊的战争岁月,想起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那片红色沃土,想起红25军的故里,这里就是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p> <p class="ql-block">六安市金寨县是革命老区,是一块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p><p class="ql-block">金寨走出59位开国将军。其中有洪学智、皮定均等。59人中有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50人,将军人数位居于全国第二,故有“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之美誉。整个六安红土地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金寨组建的红军队伍共有十一支之多,总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九人。参加长征的四大主力,红二十五军全部是金寨人,红四方面军最初组建的七个师有五个师一个旅是金寨人。</p><p class="ql-block">金寨籍十万多红军,到新中国成立时,幸存的老红军已不足一千人,即牺牲了十万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十四岁左右。先烈,第一次给我们的感觉竟然都是孩子。</p><p class="ql-block">在金寨有一种说法:“家家有红军,人人是烈属”。</p><p class="ql-block">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身处于红色的氛围,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磁场。</p> <p class="ql-block">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安徽省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中央,1960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兴建,1965年10月建成。塔高24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塔身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亲笔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镀金大字。塔基正面镶有汉白玉浮雕,背面墨色大理石上铭刻着中共金寨县委、金寨县人民政府纪念碑文。纪念塔旁青松翠柏,四季常青,庄严肃穆。金寨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是融博物馆、纪念堂、纪念塔、红军墓为一体的大型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全国各地数万名参观者前来凭吊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安徽考察,首站便前往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的金寨,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p> <p class="ql-block">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拾级而上,边调整呼吸边听当地向导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战友中最大年龄74岁,最小也有65岁了。不知道你们可有这种感觉,所有烈士陵园的阶梯都很高,爬起来很费力,大家爬爬停停,气喘吁吁。趁着休息仔细观看边上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偶遇合肥市电视台的记者——凭着职业嗅觉他们一直尾随着我们这帮有点与众不同的大妈,也许是我们十二军女兵连的横幅吸引他们前来采集新闻,我们双方都很配合,他们完成了采集任务,我们也趁机抒发了来金寨的初衷。特别是袁皖萍含着热泪向记者介绍了老红军父亲的经历,一番感人至深的倾述,一腔热血情感的流露,着实感动了记者和我们。</p><p class="ql-block">金寨的先烈——我们共同的父辈,孩子们来看你们了!</p> <p class="ql-block">浩气长存大型浮雕,这座浮雕主要是为了纪念1929年在金寨爆发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两大起义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和第33师,他们是人民军队的根。</p> <p class="ql-block">这是袁皖萍的父亲老红军袁文波。金寨是她的故乡,此行最早是她发起的邀请。一踏上这片土地,我们都抑制不住敬仰激动的心情。看到父亲的照片袁皖萍不禁潸然泪下久久不愿离去。我能理解作为儿女此时此刻的心情,父亲离家革命了一生,最后叶落归根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他可以安息了——儿女帮助父亲了却了心愿。</p> <p class="ql-block">金寨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的发源地。其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毛泽东同志曾称赞25军的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p><p class="ql-block">25军军政机构旧址——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位于 金寨县梅山镇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内。</p><p class="ql-block">1931 年,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后,为应对新一轮的“围剿”,抓紧整顿发展地方武装,扩大正规红军。10月25日,根据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金寨县 麻埠正式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这是在金寨境内成立的第一支成军建制的红军队伍。</p><p class="ql-block">1934 年 4 月,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在金寨汤家汇豹迹岩合编为新的红二十五军。1934年11 月红二十五军开始 长征,并成为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被誉为“长征先锋”。</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历任军长:</p><p class="ql-block"> 首 任——旷继勋</p><p class="ql-block"> 第二任——吴焕先</p><p class="ql-block"> 第三任——徐海东</p><p class="ql-block"> 第四任——程子华</p><p class="ql-block"> 第五任——徐海东</p> <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是一支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这支部队又被称作“娃娃军”,干部战士主要由红军家属和烈士子弟组成,年龄大致都在13到20岁左右。战场上,红二十五军很好地继承了红四方面军“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往往干部都和普通战士一样带头冲锋,因此战斗力极为强悍。</p><p class="ql-block">在万里长征路上,红二十五军孤军作战,突破敌人重重封锁,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打得国民党军一听到“徐老虎”这三个字都望风而逃。同时,红二十五军的长征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是唯一一支经历长征部队人数不降反增的部队(长征出发时2900多人,到达陕北时候增加到3400多人),并且,在途中,他们还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一共有97位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开国将领出身于红二十五军,真可谓是将星云集。</p> <p class="ql-block">战场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红二十五军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史册上,所有的革命先辈都值得我们铭记。</p> <p class="ql-block">参观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旧址。</p><p class="ql-block">1929年5月6日,在商城地区响起了武装暴动的惊雷,滚滚惊雷响彻商南大地,它摧毁了这一地区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建立了红色政权和鄂豫皖第二支红军——红三十二师。这就是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商城起义。因为这天是立夏节,人们也称它为立夏节起义。</p> <p class="ql-block">大王庙坐落在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小街的东南侧,是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旧址。</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丁家埠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nbsp;省的交汇处,所以有“鸡叫狗咬听三省”之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为这里的商人做的是水路生意,所以大王庙又是生意人祈求保佑平安发财的祭庙。1929</span>年5月6日(立夏节),打入民团当教练的共产党员周维炯在丁家埠的大王庙以摆宴的方式灌醉了团总和团丁,成功地领导了震撼鄂豫皖三省的立夏节起&nbsp;义。当晚金寨县的南溪、吴家店、白沙河、西河等地农民武装暴动,消灭反动民团,均取得了胜利。5月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nbsp;师斑竹园,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立夏节起义为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加过立&nbsp;夏节起义的洪学智等40位革命者,被授予共和国的将军。立夏节烽火,铸就了一大批为中国革命浴血沙场的将士,涌现出许许多多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先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汤家汇—— 苏维埃会议旧址,被称为金寨的“小延安”,是安徽省首批红色小镇,全国仅存的两所赤色邮政局的旧址之一。</p><p class="ql-block">汤家汇是金寨最早爆发革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该镇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金寨县的西北门户。</p><p class="ql-block">这条街被称为“红军街”,虽然修整过的红军街焕然一新,但仍然还可以看出当年苏维埃政权的历史面貌。</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六安市目前红色遗存遗迹最集中、最完好、最突出的一个红色小镇,早年间也有“小延安”的别称。汤家汇镇拥有全国最早的一所列宁小学,还有赤色邮政局徐氏祠,此外,包括红军医院在内的多处红军旧址都在汤家汇镇。</p><p class="ql-block">小字辈不一定知道苏区是个什么概念,开始我也有点糊涂,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红色空间?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所谓苏区就是我们红色政权(苏维埃政权)的地盘,就像当年的“延安”,五脏六腑都俱全,各级组织,学校,医院,邮局……应有尽有。“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人民政府爱人民呐……”这首歌唱得就是苏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喜悦的心情。不容易啊……这是革命对红色金寨的馈赠,也是金寨人民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纵观鄂豫皖辉煌且艰难的土地革命历程,汤家汇始终是根据地红军及革命者活动的依托地、核心区,也是根据地存留的时间最长、最完整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正确坚持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先后发动了黄麻、立夏节和六霍等著名武装起义,组建了红31、32、33师,创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1930年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1军、鄂豫皖边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标志以大别山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根据地军民先后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2年根据地发展到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根据地军民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组建红27军、重建红25军、成立红28军,坚持保持和保卫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第五次反“围剿”中,红25军从根据地转移去开创新的根据地。在中共皖西北道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组建红218团,再建红28军,游击坚守和艰难恢复根据地至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寨槐树湾乡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毛主席的炊事员李开文。</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开文告老还乡时,当地政府给他建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李开文30多岁参加红军,先跟朱德,后经康克清介绍,抗战初就给主席当炊事员。他最拿手的一绝是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不知道是毛喜欢吃红烧肉在先呢,还是李老会做在先?无从考查!😃😄</p><p class="ql-block">他一直跟随毛主席至解放后于香山双清别墅告老还乡,他当时任特勤班班长。回乡后拒绝了组织安排的付厅级职务,担任乡粮食站站长至终老。</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这样的遗址遗物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到处都烙有红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精准扶贫后的大湾村。</p><p class="ql-block">大湾村位于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24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2020年8月26日,湾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9月9日 ,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25日,大湾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旧址</p> <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24日下午。</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p><p class="ql-block"> 总书记一路奔波而来,就是要了解扶贫实际情况,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总书记就是在这里跟大伙儿唠家常的。”66岁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拉着记者走到自家院中的空地当中,眼里掩不住笑意,“总书记惦记着我们老区群众,关心我们过得好不好、底下的扶贫工作做得到不到位。”</p><p class="ql-block">  大湾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700米以上。老区人民生活怎么样,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村民们回忆,总书记对大家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来到你们这里,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p><p class="ql-block">  老陈是村民组里最早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的贫困农户,也最早享受到“晒着太阳涨收入”的甜头。他家门口醒目的“光伏电站”引起了总书记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据当地干部介绍,建一座小型光伏发电站,成本大约2.4万元。政府、企业、村民各负担三分之一,村民支付的费用可由扶贫贷款予以解决。陈泽申的光伏发电设备平均每年可以发电3000多度,每度1元钱。在开始阶段,每年的发电收入村民一半留给自己,一半用来还贷,等到贷款还完,收入就完全归村民所有。</p><p class="ql-block">  “不能光想着靠政府,政府有好政策,要想脱贫,自己也得努力。”老陈告诉记者,他还养了10多头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p> <p class="ql-block">我和小霞与脱贫户陈泽申合影。</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金寨经过精准扶贫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贫困的大湾村现在成了最美乡村的打卡点了。千千万万的先辈长眠于这片土地下,这是一个割舍不了的亲情,我们祝愿金寨人的日子越过越好🙏🙏</p> <p class="ql-block">“八月桂花遍地开”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夜晚灯光下的一弯月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源自大别山民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p> <p class="ql-block">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这首歌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后来,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虽然鄂豫皖都说这首歌是本土创作的,但是金寨人都认为是自己创作的。当然也有很多例证足以证明这首歌就诞生在金寨。</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年首,一部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以安徽 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的大型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2021年1月7日起每晚8:00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 安徽卫视也紧跟其后。哈哈😄,这似乎也是铁上定钉了。👍</p> <p class="ql-block">金寨县马鬃岭旅游风景区位于 安徽省六安市 金寨县境内,是国家旅游局审批通过的AAA级旅游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宝库,也是华东地区最大一片原始森林。 </p><p class="ql-block">相传明末 李自成起义威震 大别山,崇祯八年荥阳大战后,李自成率部东进,路过于此,因山高陡峻,影响部队前进, 闯王快马加鞭,一纵而过,遂更名马纵岭,后取谐音“马鬃岭”。</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有点早,再过一周才是映山红最盛之时。</p><p class="ql-block">马鬃岭旅游风景区有画石、峡谷峭壁、鲤鱼潭、仙人晒书、迎宾瀑、龙泉瀑、大天池、马蹬石、木石姻缘、通天瀑、仙女瀑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 罗炳辉部,从梯子岩方向突围,击退了国民党 刘鹤鸣部队的袭击,取道从麦地、英底、大兔场经马鬃岭以至水城,马鬃岭乃必经的险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都盛开了,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p><p class="ql-block">映山红为什么这么红?为什么漫山遍野都是血红的杜鹃花?</p><p class="ql-block">眼前一片片含苞欲放的杜鹃花……脑海中浮现出烈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红军将士们挥舞着红旗在山间穿梭……血染的映山红,附着了烈士们的魂魄……这是大地和苍天对这片热土的馈赠……血色的杜鹃花在山石缝里顽强地成长,映山红遍掩军魂, 岁月峥嵘忆战痕。 万里征途烽火路, 旌旗猎猎定乾坤。这是先烈们留给百姓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杜鹃花——云锦杜鹃。</p> <p class="ql-block">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内心深处一直有种情愫“涌动”的感觉。想唱,想喊,想宣泄……这不,不知谁开的头,我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来了……此时此刻,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红军来了,终于盼来了……🙏🙏</p> <p class="ql-block">晚春渲泄映山红, 玉露朱唇吻晓风。 嫩叶遮颜遮不住, 芳姿笑掩绿丛中。</p> <p class="ql-block">天地良心,我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告奋勇地上场伴舞。我也很奇怪,哪来的勇气,哪来的实力,哪来的自信?😉😊没有半点犹豫,随着音乐,寻找着黑暗中盼星星盼月亮的感觉……看到了……看到了……岭上开遍了映山红。</p><p class="ql-block">感情是充沛的,功夫却实在不敢恭维😄😃</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幸福地在万花丛中笑开颜。</p><p class="ql-block">再见了,大别山!再见了,金寨!!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相会🤗🤗</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但凡去过金寨的人,大概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金寨这个地方会有那么多的红军,那么多的将军?答案最后都是——因为“穷”。对于这个答案一般都能认同。但是,纵观金寨全部的发展史,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仅仅是因为“穷”恐怕说不通。</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就是金寨的三个“十万多”:</p><p class="ql-block">10万多英雄儿女为国捐躯</p><p class="ql-block">10万多亩良田沉入水底</p><p class="ql-block">10万多群众移居深山</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十多万”——当时不足23万人口的金寨,近十万多英雄儿女英勇牺牲。十万儿女血洒疆场,仅1万多人留下姓名;</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十多万”是大义——上世纪50年代,为了根治淮河水患,金寨修了两个大水库(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淹没了十万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三大经济重镇;</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十万多——10万多老区人民告别世代生存的家园,展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牺牲精神。</p><p class="ql-block">这三个“十多万”体现了金寨人民的高度政治觉悟和勇于牺牲的精神,诠释着初心与忠诚。</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三个十多万外,还有一个无法启齿的“牺牲”,也是至今都不能敞开说的“牺牲”——肃反。张国焘利用肃反杀害了大批鄂豫皖苏区的干部,并因此使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遭受失败,鄂豫皖苏区也丢掉了。这段历史是无法跨越的,解说员每每说到这里就欲言又止。在我再三盘问下回来又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个大概。这些将领和战士没有死在敌人手中,却倒在了革命阵营里,憋屈啊!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金寨人民革命的斗志?他们要有多大的信念才能做到前赴后继地传承薪火?</p><p class="ql-block">什么原因?我的答案是——信仰,刻在骨髓里的,流淌在血液里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老区人民的觉悟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当过兵的,有着特别的感情。不能细说,一说就想掉泪……所有的战友自踏进这片热土就感觉泪点特别的低,动不动就想落泪,动情深处潸然泪下。他们那的解说员也是如此,按说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机械性讲解,动真情那还得了。但是,他们给我们讲解时却多次哽咽,热泪盈眶,有时都无法讲解。为什么?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我们,是一群能够听懂能够交流能够产生共鸣的游客,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当兵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袁皖萍的侄子送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份礼物。没办法,盛情难却,老区人都这样。</p><p class="ql-block">好了,不说了,还是自己去体验一下吧!去了你就知道,我们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今日百年诞辰。</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