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华中华游—初遇扬州

黄庆华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烟雨三月下扬州,梦里繁华梦里楼。</p><p class="ql-block">老渡乘舟心远放,新桥漫步惹乡愁。</p><p class="ql-block">开川炀帝千人指,立字乾隆万世留。</p><p class="ql-block">踏遍竹林哀墨客,怜扶嫩蕊叹春幽。</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九。与老公、姐姐姐夫一行四人,登上去扬州的高铁。</p><p class="ql-block"> 身居济南,老家上海,祖籍扬州。江南的大城小镇转的不少,却因为扬州交通有些不便,就没去过扬州。可是,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名句,始终在我的心里深埋了一个扬州梦。</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自从大唐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起,越千年的文人骚客心中都有一个烟花三月里的扬州梦。</p><p class="ql-block"> 此行行程倥偬,只有三天,实际旅程两整天,所以很多知名景点没去,仅游了“个园”“瘦西湖”“大明寺”东关街”。觉得扬州城不大,蜿蜒运河,穿城而过。亭台楼阁,绿树掩映。主城区高楼不多,突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典之美。正赶上烟雨濛濛,视野不甚清晰,只觉得满目青翠欲滴,遍地鲜花着泪,朦胧和诗意在伞花中飘荡,清洗着心底的污浊之气…。</p> <p class="ql-block">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三月指的是阴历三月,也就是阳历的四月份。扬州城的旅游节定在此时,恰逢2021的世界园博会也定在扬州,所以,车票难买,酒店难订,好在我们下手早,一切顺利。</p><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扬州天气正佳,但雨水较多。查天气预报20-21日无雨,窃喜。然而,一下火车,天空飘起了小雨,湿漉漉的,时下时停,远景近物,烟雾缭绕,高楼深巷,黑黑白白,感觉一下子闯入了一幅水墨世界。即兴一首,无论平仄。</p><p class="ql-block">只选晴岚下扬州,谁知吴地遍甘霖。</p><p class="ql-block">雾雨方得江南趣,衫湿包濡亦称心。</p> <p class="ql-block">  扬州老城区不大,高铁下车去市内的公交车又多又方便。我们乘坐宽大漂亮的71路车直达预定宾馆,安排好住宿,又乘公交车到了吃货打卡地—东关街。</p><p class="ql-block"> 雨时下时停,是那种飘在身上却若有若无的小雨丝。</p> <p class="ql-block">这是市区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人家。</p> <p class="ql-block">  飞檐骄傲的指向飞云暗渡的天空,展示从隋唐延展至今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钟,街上的行人多但不拥挤。</p><p class="ql-block"> 街的两旁是一些商铺,但拐进街边小胡同却步步古迹,重重大院,不愧是古盐商聚集的地方。大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小楼林立知是谁?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一、个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是下午五点,我们还是</span>禁不住诱惑,进了“个园”。</p><p class="ql-block"> 售票员提醒,五点半关园了!心想,江南小园林,逛起来半小时足矣。</p><p class="ql-block"> 根据旅游攻略, “个园”最大的特点应当是“竹”和假山。</p> <p class="ql-block">  “个园”第一大特色,自然是葳蕤茂盛的“竹”。</p><p class="ql-block"> “个园”前身是明代“寿芝园”,后为两淮盐业商总在其旧址创建。</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个”,竹叶之形,主人名为“至筠”,“筠”为借竹,故为“个园”。对于这一点,刘凤诰所撰《个园记》也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点名“竹”在“个园”起意中的作用,这大概就是古代文人官宦追求的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了。</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竹子,可能是因为北方见到的太少,而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写得太多。最喜欢竹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 。”的孤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的豪放。</p><p class="ql-block"> 可见,人们敬仰于竹的目标坚定、坚贞不屈,折服于竹的不亢不卑、凛凛气节。</p> <p class="ql-block">  竹,除了刚直不阿,尚可寄相思。如唐代刘禹锡《潇湘神》一诗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当代毛泽东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p><p class="ql-block"> 仲春的傍晚,天渐渐暗下来,天上飘着丝雨,重重竹林看不透彻,有一种云雾缭绕的仙气,自然觅不得红霞万朵,徜徉林中小径,想到“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个园”的第二大特色是“石”。石头在传统中国园林中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最常用的造景手法。</p><p class="ql-block"> 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体现不同的季节,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十二生肖石象征春天,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景色,黄石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各具特色,表达“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意境。构思独特,据说在园林史上被称为孤例。</p> <p class="ql-block">  湖石傍门,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好一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p> <p class="ql-block">  沿春山而上,只见修竹茂密,奇石各异,红叶点缀,青松斜入,亭于其间,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园子的建筑与江南园林相比,除了大而奢以外,风格上倒也大同小异。倒是绿树环绕,红叶张扬,繁华开得热闹。</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本喝茶赏景的小楼正在进行“历代钱币展”。想悠悠岁月,这家的主人捧一杯淡淡的香茗,静静地赏四季更替,享春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  哈!这样的藏书楼令人一下想到鲁迅先生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诗句来。个园的主人创造了春夏秋冬的园景,也是想抛却世事,博览群书。于创造的自然里洗尽铅华,慰藉心灵吧?</p><p class="ql-block"> 仔细看去,书楼立柱上有对联一幅:</p><p class="ql-block"> “家余风月四时乐 大美有味是读书”</p><p class="ql-block"> 古代扬州商贾云集,盐商优盛,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却也是家家园林,处处藏书,这也就是扬州园林奢却不俗的缘由吧?</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个园”的时候,已是关园时分了,园中的人很少,没有如织的游人和热闹的讲解,才是最佳赏景时刻。想过去一家人住的园子,每天都有数千人光顾,这不是主人想要的样子。可惜的是,时代变迁,“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吟之:寻常百姓万千足,王榭堂前随意踱,“呵呵”。</p> <p class="ql-block">  二、瘦西湖</p><p class="ql-block"> 关于瘦西湖的名称可以溯源到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一面讽刺古代盐商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特点:湖面瘦长,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  游了杭州的西湖,看久了家乡的大明湖,觉得瘦西湖真的很瘦。</p><p class="ql-block"> 且不说一进大门,就必须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沿着不宽的道路簇拥着前行,就是水道也窄窄的,船来船往,岸上船上就像是打了个照面。</p> <p class="ql-block">  据说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现在剩下的不多,比较有历史的就是“五亭桥”和“小金山”了</p> <p class="ql-block">  “ 小金山”山门前人头攒动,想挤进去要费点力气和功夫。</p> <p class="ql-block">  徐园也是后来修复的,倒是着憨态可掬的狮子千年不变的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虹桥没有拍下照片,只有自己当模特了。</p> <p class="ql-block">  钓鱼台没见到打鱼人,倒是看客挤了个水泄不通。</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人来人往,明月清风没有,人在桥上,就是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天空始终飘着雨丝,周围的景色湿漉漉的,拍照的时候要照拂衣服是不是会湿了,所以步履匆匆,游感不太好。我想,瘦西湖还是要来的,不如留点遗憾吧。</p> <p class="ql-block">  三、大明寺</p><p class="ql-block"> 大明寺始建于南宋,唐代最为鼎盛。</p><p class="ql-block"> 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  寺依山面水,位于扬州北郊的蜀岗中峰上。</p> <p class="ql-block">  寺内主要观赏处有:栖灵塔、平山堂、欧阳祠、卧佛殿、纪念堂、大雄宝殿、鹤冢、天下第五泉、乾隆御碑亭等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与诗人秦观畅游平山堂,二人作诗唱和。秦观道:</span>“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因此,大明寺有了“淮东第一观”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这是寺庙,不是道观,秦观为何称“观”不称“寺”?个中缘由,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泉城济南的游客,自然是对天下第五泉的说法极为好奇。当年去无锡观看天下第二泉那无水的方池子,就已经把我们雷的外焦里嫩,没水的泉也称泉吗?</p><p class="ql-block"> 没承想,这里的泉连供泉的池子也没有,只是一口盖着铁盖子的老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了说明才知道:江南名泉排序出自于唐代元和九年状元张又新《煎茶水记》:“杨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泉水第二、苏州虎丘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p><p class="ql-block"> 江南盛产茶叶,水质不同当然茶的味道自然会不同,以水质排名,也是令人服气的一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至于后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西郊玉泉山东麓的</span>玉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泉城济南的趵突泉,都是</span>乾隆皇帝走走停停,一时兴起而钦定的“天下第一泉”,以水盛而取胜。 以水质取胜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杨子江南零水第一,</span>位于江苏处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上(中泠泉亦称扬子江南零水)。</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处以水质取胜的“天下第一泉”,师出无名,却为文人骚客之拥趸。乃江西九江庐山的谷帘泉。相传唐代名人陆羽遍游全国的名山大川,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将泉水排了名次,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纷纷品水题留。宋代王禹偁考究谷帘泉后,在《谷帘泉序》中说到此泉水:“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宋代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蟾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并留下绚丽的诗章。</p><p class="ql-block"> 可见,天下第一泉有以水质取胜,有以地域取胜(北京玉泉),以水盛取胜者,当属趵突泉,身为济南人,深以为傲!</p> <p class="ql-block">  除了山门和大雄宝殿,大明寺建筑,黑瓦白墙比较多,房屋的柱子多为比较深的赭石色或暗红色,于中国佛家的审美有差异,感觉特日本。</p><p class="ql-block"> 查了一下,寺内的“鉴真纪念馆“还是建筑大家梁思成根据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及其他日本建筑的特点,结合唐代庙宇建筑的特点设计而成。</p> <p class="ql-block">  洗手间的设备也和日本见过的相似。</p> <p class="ql-block">  由于雨越下越大,我的腿不好,就没有往高处攀爬,自然也就没有参观寺内著名景观“平山堂”。我想,还是留点遗憾,留给下次出游的一个理由。</p> <p class="ql-block">  四、东关古渡</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大明寺出门,雨下得比较大了,直接打车去东关古渡。</p><p class="ql-block">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是白居易晚年之作,彼时的他风烛残年,却要送别自己的小妾回乡,眼看其远去的身影,慨叹一声:吴山点点愁!古时候之所以能有这扬州胜景,就是因为这古渡头呀!千年古渡,古韵犹存,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马可波罗也曾探访过这儿,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马克波罗铜雕像隔街凝望着东关古渡。</p> <p class="ql-block">  宋代东关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山门殿的门头房也出租了?</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东关门,东关大街即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它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这儿市井繁华、商家林立,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  下着雨,我们又没有购物的欲望,于是顺脚拐进路边的洗脚店舒服的体验了一把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水包皮也就是洗澡吧?具体是怎么个包法,我一无所知。倒是这洗脚的生意,从你泡脚开始,就各种加价,从最初的58元一位,加到118元,让人感觉坐上贼船,任人宰割之感。不过,泡透了脚,揉好了背,身子也轻快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  扬州在隋唐时期已是中国经济、商业中心,地位相当今天的上海,当年扬广开凿大运河,三下扬州,最后一次把命都丢在这片繁华之地。 </p><p class="ql-block"> 迨至明清,扬州的盐商更是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上扬州经济文化极盛时期,大批盐商巨贾,官宦世家纷纷出厚资在此修建宅邸。据统计,扬州园林极盛时有200多,现存30多处。所以,从东关街拐到任何一个小街走走,都可以看见豪门大邸。</p><p class="ql-block"> 扬州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园林的小巧、清雅、幽静,它们身处闹市,多是名石叠山、环阁引水、花窗赏景、水榭饮茶,奢华中不失文人雅客之趣。</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除了“个园”“何园”外,多数园林静静地躺在街市里,走在街上,偶然抬头,便见隐匿在高墙深门中的亭台楼阁,神秘而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天暗下来,雨未停歇,想到“祖咏《泊扬子津》</p><p class="ql-block">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p><p class="ql-block">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p><p class="ql-block">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p><p class="ql-block">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p><p class="ql-block"> 虽然穿了风衣,但档不住冷雨纷纷,寒气袭人,真有些“乡关此路遥”之感了。</p><p class="ql-block"> 戏台犹在,不知这冷雨中,戏是否还有开场的可能呢?</p> <p class="ql-block">  五、文昌阁</p><p class="ql-block"> 文昌阁矗立于扬州汶河路文昌路交叉处,道路中央,高24.25米,位于市中心,为扬州市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只可远观不能近身的建筑,只在出租车内远远观望一下,就可见它的</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若登楼岑目眺望,则四面街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这是网上文昌阁上彩灯齐放时照片,利用射灯和其它光源,文昌阁辉耀街衢,实为佳景。</p> <p class="ql-block">  六、扬州的吃</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四大菜系,淮扬为其中之一,可见其名。</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特别讲究吃,大概是传承了我的老奶奶(上海那位买办大咖-哈同先生的厨娘)之基因,我也特别喜欢做饭。</p><p class="ql-block"> 而我的老奶奶,就是正宗的扬州人。</p> <p class="ql-block">  来扬州的时候,92岁的老母亲特别交待我们,“一定要去吃扬州的早茶呀,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扬州比较正宗的早茶有四春,富春、冶春、锦春和共和春。听出租车司机介绍,扬州本地人比较喜欢富春,冶春是江泽民每来扬州的必吃之处。锦春人气不如往昔,共和春又走快餐店路线,还是富冶二春更值得一吃。</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跟着前国家主席的足迹来到“冶春”</p> <p class="ql-block">  “ 冶春”的生意太好,我们需要排号等待入座,要好号,店家告诉我们要等40分钟左右,过号不算。好在冶春老店是一个有花有水的地方,我们可以拍拍照,悠闲的走走逛逛。</p> <p class="ql-block">  喜欢听戏的人,还可以听一听江北戏,这些都是老母亲最爱,可惜她年事已高,我们带不动她了。</p><p class="ql-block"> 终于等到我们,点了几种包子,又点了经典的“皮包水”。可惜的是,店堂人太多,吵吵嚷嚷的,难有雅兴,包包水上桌时,已经吃得太饱,只得让老公代劳。</p><p class="ql-block"> 吃是很好吃,也不贵,人均50-60元,只是店堂环境太差,闹哄哄、油腻腻的感觉,吃得不是很称心,也没有了拍照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  吃完出来透气,心情一下就好了,想到扬州现代文学代表人物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里说的:“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自己宁愿像那些等着富亲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暖老温贫”的客人,那样炒米粥大概更亲切舒服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说:</span>清乾隆年间,两淮有一名叫黄均太的盐商,他是两淮八大盐商之首,生活骄奢。他吃一碗蛋炒饭要花费50两银子,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23400元。豪阔奢侈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 这样富贵,一般人是享用不了的,我们50后,捱过60年吃糠咽菜的岁月,如今有能力吃上好东西,奈何肠胃却老而不坚,这让我惦念起家中的粗茶淡饭了。</p> <p class="ql-block">  扬州匆匆两日,觉得没待够。</p><p class="ql-block"> 一是没有慢慢体会淮扬文化的精髓。历史上有很多文学大家都在扬州做过官,如杜牧、欧阳修、苏轼,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古诗词文章。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过去误以为说得是杭州西湖二十四桥,看来我弄错了。还有其他的误解吗?没来得及寻找。</p><p class="ql-block">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可见当年扬州的繁荣富庶,这众多遗迹也没来得及一一走过。</p><p class="ql-block"> 清中叶“扬州八怪"在这里集结,留下的文化瑰宝,没来得及寻踪赏迹。</p><p class="ql-block">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的夜间水上生活,没来得及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的时候,雨仍然下着,“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的扬州我们还未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 遗憾很多,但不后悔,毕竟是初识扬州。</p><p class="ql-block"> 扬州再见!不辜负自己的每一次追寻,善待寻到的一寸诗意,憧憬着下一回更美的遇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