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村庄(2)

Liangx

<p class="ql-block">2021年,姚安县经济实力在云南113个县市中排名第88位。在姚安2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超过15万。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云南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民生活确实谈不上富裕,但这里的农民朴实、坚韧,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与发达地区的人民是一样的。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各尽其力,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憧憬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前景并为此付出坚定而有耐心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彭家冲是一个山脚下的村庄。我在彭家冲见到赵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81岁的赵奶奶身形瘦小,腰板挺直。她与儿子同住,她儿子以前从事家具行业,现在主要以酿酒为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前村中只有他们一家酿酒。高粱蒸煮、发酵、蒸馏后产出的酒,先在大缸里放半年,再到地窖里放置2-3年,就可以卖了。他们的酒都以大桶分装运输销售。客户以姚安地区老客户为主,也部分销往县外其他地区。开酒坊6、7年来,他们家的生意一直很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奶奶的娘家应该家境不错,所以她从小念书。初中毕业后她嫁到此地,在人民公社时期,曾担任过生产队的赤脚医生和村里的民办教师。她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昆明大医院工作,现在孙女孙女婿都在昆明从医,重外孙已上幼儿园,赵奶奶有时也会被接到昆明住一阵。赵奶奶的女儿在姚安水文站工作,女儿女婿住在十公里外的另一个山村。女婿养了几十只驴和一些牛、羊,也做酿酒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家的地都承包给“老板”耕种了,除了酿酒,他们家还养了十几头猪(可利用上废弃的酒糟),出栏后会有人来收购。有空儿的时候,她的儿媳妇就去地里给“老板”打工,每天可有70元工资及老板提供的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他们家的房子是十年前翻盖的,看上去宽敞舒适。</p><p class="ql-block">儿子儿媳不让赵奶奶干体力活。村里有老年人聚集聊天、活动的地方,但赵奶奶一般不去,她要帮儿子看着酒坊,以免有客人来买酒家中无人。</p><p class="ql-block">赵奶奶很满意如今衣食无忧、儿孙满堂的生活。我问她现在还会有哪些发愁的事,她说如果生了病还是会发愁,虽然有“新农合”但报销比例偏低,自己还是要花一些钱。我问村里是否有医务室,她说没有,但县医院很近,开车几分钟就到。</p><p class="ql-block">赵奶奶说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一些较早去沿海地区打工、做生意、搞建筑的村民家,生活水平要高于他们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我问起村里是否还有比较贫困的人口,赵奶奶说,全村48户人家,有两家贫困户,一家是孩子从小有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其父母现在年纪大了,家庭陷入贫困。还有一家是一位孤寡老人。现在有政府的帮助,他们温饱问题均可解决,看病也都有保障(贫困户看病费用都走医保)。只是在住房方面,虽有可用的政府给的6万元资助款,他们也依然无力翻建新房,就一直住在简单整修后的老房子里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在中坝沟村80多岁的甘奶奶每天会到地里做点轻松的农活儿,她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每天到地里走走顺便跟碰到的乡亲聊聊天。</p><p class="ql-block">她家的房子是十多年前盖的。大门上方装有监控设备。三层楼里住着她和她儿子一家、孙子一家。重孙辈已有4、5岁了。他儿子在姚安县城做承包建筑工程方面的工作,已做十多年了,现在孙子也跟随一起干。他们家在村里属于翻盖新房比较早的。小楼每层都有卧室、客厅、卫生间、水房(洗衣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厨房餐厅干净明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露台舒适通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里有汽车和多辆摩托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甘奶奶身板硬朗,腿脚利索,她热情地带着我楼上楼下地参观她家的房子。她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见徐大哥和夏大姐夫妇时,他们正在这块玉米地里去除上一茬作物(油菜籽)遗留籽粒长出的小苗(以防它们抢夺玉米的养分)。我下到田里参与他们的工作,以便跟他们多聊几句。</p><p class="ql-block">徐大哥早年当兵(铁道兵)去过不少地方,曾在北京古北口修铁路四年。退伍后分配到姚安麻纺厂,工作到退休。夏大姐与徐大哥结婚后一直留在村里照顾公婆抚养孩子。现在两个儿子都早已成家立业,孙辈都有上大学的了。他们家包括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在内每人都有0.5亩地,大部分都流转出去给村里的“老板”再承包种烟种菜了,他们的年纪(6、70岁)已过了“老板”雇工年龄的上限,所以只在自家留下的几分地里做些农活儿。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都是购买的。地里会种些油菜籽榨油或种些玉米做鸡饲料。</p> <p class="ql-block">徐大哥夫妇有两个儿子,他们与大儿子一家同住。大儿子以修理摩托车为业,大儿媳(彝族)在姚安县城开药店。他们平时住在县城里租的房子里,每周回家一两次。孙女孙子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住。孙女做为当年村里唯一考上公立大学的孩子,如今在云南师范大学上大二;孙子是一位身高接近一米七的六年级小帅哥,家里饭厅的墙上贴满了他的奖状,他现在的目标是考上姐姐的母校——楚雄一中。说起品学兼优的孙女孙子,徐大哥难掩欣喜。</p><p class="ql-block">我有幸受邀到徐大哥家做客,徐大哥家的房子是十年前盖的。进入大门有一个小院,小院一边摆放了十多盆比较大的绿植,有龟背竹、君子兰、月季、海棠等等。小院另一侧围有栅栏,内养十多只鸡。三层小楼每层一百多平米,每层有卧室、客厅、卫生间。卫生间比较大,有窗,干净,用的是冲水的蹲坑厕位。洗手池、淋浴花洒、洗衣机均与城市居民无异。村中早已使用市政自来水。污水进入每家的化粪池,也有管道通往村中统一的污水池。村民家屋里屋外都没有任何令人不适的气味。</p><p class="ql-block">三楼的客厅约30多平米,房间垂直高度很高,窗户很大。沙发、茶几、50吋的平板电视、饮水机、装饰画……沙发前茶几上随意摆放着几个果盘,放有水果、干果和独立包装的点心。另一个茶几上放着木制茶台茶海和茶具。从屋中陈设看,如今姚安普通村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没有区别。</p><p class="ql-block">徐大哥说,村里家家翻盖新房之后,相互串门不如以前方便了,院深楼高,敲门也许会听不见,所以相互拜访现在都会事先电话联系。</p><p class="ql-block">家里的地大部分流转出去后,农活比较少了,他们一般是早上趁着凉快去地里干些农活儿,中午之后就不下地了。没事儿时他们会去村里的“村民活动中心”,在那里跟朋友们聊聊天,在那里也会有人组织开会传达一些文件精神,也有人会组织唱歌、跳广场舞。徐大哥和夏大姐参加了歌咏队,厚厚的一本插满油印歌谱的活页夹显示出他们唱的歌曲真不少。</p><p class="ql-block">我问他们村民现在都关心什么,他们回答说,主要是跟自己生活比较相关的事,比如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村里的规划,姚安要通高速公路等等。他们都很感谢国家的惠农政策,比较满意如今的生活。至于离他们比较远的,比如国际事物,他们说会很关注疫情的发展,包括美国、印度的疫情状况。但是像美国大选之类的事他们就不会关心了。</p><p class="ql-block">当我问到不同时代村民的幸福感,夏大姐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好与不好,当年人民公社时,各家物质生活都比较艰苦,但大家一起出工、一起在田里劳动,有困难相互帮助,乡亲们关系密切,也挺好的。现在大家比那时肯定富裕多了,吃穿住用方面好很多了,但是年轻人都分别外出打工去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不像当年他们那样紧密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相互之间就有攀比了,心态有的反而不好了。夏大姐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但她朴实通达的生活观令我赞叹。</p><p class="ql-block">夏大姐夫妇热情地留我在他们家吃饭。在徐大哥去做饭的时间里,我了解到夏大姐娘家住在其他村。家里共有八个兄弟姐妹。现在大家生活都不错。</p><p class="ql-block">徐大哥很快做了四菜一汤,有毛豆炒腊肉、西红柿炒鸡蛋、青菜豆腐汤等。我满怀感激之情与他们共进了午餐。(饭后我迅速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补送给他们。)</p> <p class="ql-block">我还跟徐大哥的小孙子聊了一会儿。这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很懂礼貌,普通话说得非常标准,他像回答老师问题一样认真地与我交流。他说爷爷会接送他上学,有时也会跟村中同伴一起走回家。说到课程,他喜欢数学和语文。每周六他在少年宫上“习作”课外班。说到同学,他与同村的伙伴是要好的朋友。但班里个别非农户口的同学会在他们面前表现优越感,他觉得很没必要。他认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我支持他的观点,并告诉他在北京、杭州等很多地方,很多当年转为非农户口的人现在都想转回农村户口呢。以后农与非农将会越来越没有差别了。</p><p class="ql-block">他听到我的话很高兴并且礼貌地对我说:“谢谢您告诉我这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这家的主人三十多年前从四川来到这里,以修鞋为生。早年生意不错。他供儿子上了大学读完研究生,现在他儿子在厦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他感到很高兴。</p><p class="ql-block">这是他约十年前翻盖的房子。他现在很少回四川老家。已在姚安定居,成为这里的村民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晓洁是我与其沟通最顺畅的村民,她是一个90后,我在村里难得碰见如她一样精于普通话的年轻村民。</p><p class="ql-block">晓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以前在昆明从事烘焙行业,为了能够亲自陪伴两个孩子,她回到村里在自家田地和承包的几亩田地上准备开始养殖蚯蚓。她在做了一些前期调研、参观了蚯蚓养殖企业、看了一些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后走上了她的创业之路。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购买了牛羊粪、猪粪(我是去拍照那整齐堆放、没有臭味的一大个粪堆时见到她的),打了机井,铺设了滴灌管网,在3亩试验田上已经投资了8万元左右,包括蚯蚓种苗5万元,购买牛粪1万元,打机井8000多元,还要购买滴灌设备、粪肥发酵粉等等。她说蚯蚓本身就是药材,蚯蚓的粪便则是非常高级的肥料,可用于种植花卉和高级作物。姚安县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鲜花种植,所以她觉得蚯蚓养殖业前景应该不错。</p> <p class="ql-block">晓洁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从小没怎么干过农活,刚开始干时力气不够,效率低,现在干了两个月,人晒黑了,力气也大了,遇到的困难都被她逐一克服。</p><p class="ql-block">她说在她小时候,这片田还可以种水稻、种藕,周边还有不少水塘。这些年姚安连年干旱,很多水田变成了旱地,浇地也都需要打井取水。她认为由于干旱,姚安县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大姚、南华、祥云等各县,属于云南的贫困县。</p><p class="ql-block">我说我走了几个村子,看到大部分村民房子都盖得很漂亮;走访一些村民,也看到他们都吃穿无忧,家里的陈设、用品与城市人并无差别…… 晓洁说,尽管如此,他们与发展好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差距,比如,这里的村民手中现金很少,没有存款,遇到需要用大钱的地方,都会感到拮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问她与村里签承包协议时,村里会不会规定所种作物的种类?比如,不能种高大的树之类?她说好像没有规定,但也不会有人种树。因为那些承包地的协议是一年一签的。她听说那边连片大的田地,村里是有规划将来也要种鲜花的。听说姚安被规划为第二个斗南。晓洁深切期盼着这一规划尽早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第二次见到晓洁的那天凌晨,她往地里“种”下了第一批蚯蚓苗。我见到她一边给蚯蚓培养床浇水,一边跟厂商联系协调滴灌设备发货有错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一片广阔的田野里,只有晓洁一个略带疲惫的身影。她要每天来到这里呵护她的蚯蚓,要控制好培养床的温度、湿度,要应对各种随时冒出的难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就这样微笑着放弃安逸,开启不乏风险却充满期待与向往的新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姚州大酒店旁边是梅葛广场。梅葛是历史悠久的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宽阔的广场上每天歌舞不断。县城里和周边村庄里的人们常常来到广场上参与歌舞或观看歌舞。各种舞蹈中,彝族特色的“左脚舞”最有特色,最为亮眼。人们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脚下踏着节奏,做出步伐一致、貌似简单的动作,所有人轻松和谐,使圆圈随着欢快的乐曲形成自转。圈外圈中的人都可以随意加入、退出,圆圈也随着人数的增减变大或变小。听当地人说,“左脚舞”原是彝族年轻男女找对象时跳的舞,现在已经变成老少、男女皆宜的广场舞了。</p><p class="ql-block">每天都载歌载舞的梅葛广场,尽情展示着姚安人民的欢乐与幸福。但在这欢声笑语中也并不全都是无忧无虑的人。</p> <p class="ql-block">姚安毕竟还是云南的一个相对贫困的县,人均GDP只有3.6万元(全国人均GDP7.24万元 )。姚安不少人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p><p class="ql-block">常来梅葛广场的一个彝族老人,她自己家住在山上彝族村寨中,女儿家在县城里,她来帮女儿带孩子。她说她们家吃自己种的粮食,还养了牛羊猪鸡,猪和鸡可以自己家吃,牛和羊用于销售以增加收入。她认为生活还可以。由于属于贫困户(彝族村中贫困户较多),政府给了6万元盖房子的钱,他们用这些钱先盖了一层房子,想等以后有钱了再盖上面一层。她们家人看病报销比例也比较高,但还是要花一些钱。孙辈现在都在上学,不用花钱。她说她儿子文化程度低,出来打工也赚不到多少钱。这也是彝族村民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由于钱少,最基本的交通费、通讯费对他们来说都是负担。</p><p class="ql-block">老人身穿自己做的漂亮的绣花彝族服装,一直笑盈盈地用难以听懂的汉语跟我交谈。她还热情邀请我有时间去他们家玩,想送给我他们家在山上养的鸡。</p> <p class="ql-block">一位每天来广场的附近村的老人,她女儿常年在大理做生意,外孙和外孙女都是她带大的,现在也都外出打工了。她现在一个人在家,家中耕地都已流转出去了,她主要靠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生活。她女儿一般不回家来,偶尔会给她钱。她说她现在身体不好,就不怎么做农活儿了。每天会到广场上跟朋友聊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另一位原来住在山村里的彝族老人现在在县城里帮女儿带孩子,她女儿在县城里做点小生意,她认为生活比较艰难,虽说吃穿都好应对,但要花钱的地方还是很多,光是他们住处的房租每年就要3、4000元。我提到廉租房(姚安实行廉租房政策已有多年。全市有2000多套廉租房,年租金1000多元——3000多元,供低收入者使用。),她说那不是他们能够申请上的。</span></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老人在县城里跟儿子一家一起住。她儿子是公务员,儿媳在县城里打工。她认为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她和她丈夫每年各有1000多元的养老金够他们花的了。她觉得他们这一辈目前生活比较轻松自在,但下一辈的生活负担很沉重,抚养子女、经营家庭都需要很多钱。她还认为新农合报销比例低,如果生病,家里也会花较多钱。</p><p class="ql-block">这个老奶奶跟我说话时自始至终都是笑眯眯的,她说她每天吃完早饭就会到广场上来跟朋友聊天或散步。家里的地都流转出去了,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用每天辛苦下地干农活,</span>不用担心地撂荒了。只要不生病,她对现在的生活就很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条件有限,则更加坚韧努力;并不富有,却依然知足感恩。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蓝天白云下的姚安村庄里,脚踏实地的人们默默努力着,他们对未来的幸福充满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属于那些能够从自身获得乐趣的人。</p><p class="ql-block">广场上欢快的“左脚舞”展示着姚安人的乐观幸福。流传千年的梅葛文化也诠释着姚安人民争取幸福的内心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