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小伶牙俐齿的我,在童年时期因为童言无忌,逗大人们开心,所以我一直在我们同龄伙伴中属于讨喜的孩子,算是尝到了嘴快的一点红利。我还记得很多大人当着我父母的面儿夸我:我小嘴儿甜,说话好听。得到父母的肯定,我的嘴越来越好使,个性越来越傲娇,与兄弟姐妹一起玩,要得一点小心愿小福利,他们都会派我出征。我领命而去,一番胡搅蛮缠撒泼撒娇,基本上都是凯旋而归,这样小小的我得意忘形,一直就这样心高气傲牙尖嘴利的横冲直撞成长着。我的标签:嘴巴厉害!有多厉害呢? 我上学从不写作业,我只要巴拉巴拉说得出理由,基本上就可以免罚,即使挨打,那也就是意思意思;我刚到深圳,人生地不熟,在餐厅和几个同事吃快餐,吃到饭里有订书针,我要求道歉赔偿,他们不接受,我巴拉巴拉一顿唇枪舌剑,我们四个人免单扬长而去;我们公司订了一批公司笔记本,行政验收认为不合格,把我拉过去巴拉巴拉一通话,对方夹着尾巴跑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烦恼越来越多:与姐妹们总感觉不到贴心,貌合神离;谈恋爱明明是自己真心喜欢,全情付出,但是只要我生气的时候,简直就是毒药库爆炸,吓得对方惹不起躲得起溜之大吉。我妈妈总提醒我:说话不要脱口而出,需要三思,不好听的话,要学着吞下去。我当时觉得:真虚伪、真难做、做不到!所以我就在这个漩涡里挣扎,经历看不见的生活给予的毒打。慢慢地,让我觉察和反思到:我真的会说话吗?我在观察我和身边人的那种隔阂,问题出在我身上。我好像从未静下来听过他们说,他们内心想要什么?他们想表达什么?他们的心情是什么?他们的愿望是什么?我没有认真听过,为什么我没有听过?因为我总是急着表达,我在表达什么?不是别人想听的,或者我的表达里90%都是别人不需要的;我开始对自己这张嘴产生了怀疑,别人不说不表达不争辩,不是他们口才不行,是他们懂得观察,懂得倾听,懂得包容。我喜欢读历史,我给自己总结了一条规律:那些历史上曾经才华横溢,下场凄惨的,多半都是:祸从口出,死于话多,亡于嘴贱!哈哈哈,惊出一身冷汗,我想要改变。 在与亲人一起的时候,我不再认为:我们的亲密关系就是无话不说,或者赤胆相见。这不是虚伪,这是一种生活智慧。我开始观察学习,我身边人他们的感受,你想要什么?你喜欢听什么样的话和建议?你跟我的倾诉,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听众和保守秘密,还是想得到一点点建议?比如和我的父母在一起,我需要听懂: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不怼他的听众,可以理解他们还想要随心所欲地生活两年,需要我们支持,每次都是你们忙自己的,我们好着呢!但是他们也羡慕别人家和孩子经常视频的方式;他们也羡慕别人家经常有快递收的喜悦和在其他人面前刷存在感的时候;他们也羡慕别的老太太,又换了一对耳环,她们也想互相攀比的时候;我不再嘲笑她们斤斤计较,世俗小气。因为世间人人如我,我也是那一份子。比如我的先生,总是说听我的,家里的事都听我的,看起来是尊重无比。但是我要去充分尊重他的感受:骨子里的那种需要被仰慕、被尊重,和他不能表达的心意,需要我实时地替他说出来,毫无痕迹又那么明显的表演痕迹,他还欣然接受。所以,曾经我那开口怼的绝活儿,基本无用武之地,我们生活的吵架次数少了,战火摧毁度伤害值少了,身边无辜躺枪的人也少了,生活顺畅了很多,大家都快乐。 另外:我尽量不主观的去替他人描述他人的感受,比如我觉得你是不负责任、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特别是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他不想练琴,我会和他一起描述每天都重复练习的压抑和负担,每天练习也没有音乐家那种悦耳的声音,那种郁闷的心情,让他自己消化,最后他会自己去做,一直坚持11个年头,通过这个事情,我又跟他表达我的欣赏:是一个做事有头有尾有毅力的人。现在青春期,我每次沟通,也是先进去看看状态,如果可以,我会说:我就说五分钟,时间到,自动闭嘴。因为我知道,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听进去的那一句才算。所以先和他表达,我想说,他同意,我就五分钟。如果有重大话题要说:提前两天告知他,家庭会议,议题和参与人,让他提前知道,在会议室,他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抗诉,因为要解决开会的目的。 众生善于表达,而圣人善于倾听。所以表达的前提是学会倾听,你的表达诉求也希望别人关注你的表达去倾听,所以倾听非常重要。不顾别人感受的表达是一种聒噪,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场合,聚会、开会的空间里,我们先观察周边每个人的表情、注意力、中心焦点;在关注去听每个人的表达,获得信息,在想自己的感受和立场,任何一次沟通和表达,我们求的是合作、理解和支持,这是终极目标。所以唇枪舌剑、睚眦必报的沟通方式,如同菜市场的吵闹,往往两败俱伤,这无论是国之外交,还是民之诉求,都是一样:懂尊重、重倾听、懂表达,求合作,求共赢。 其实,这也与我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在我们成长中,没有人来指导我们富有同理心、共情力。看待问题不够客观,不追求事物的底层逻辑。我们很多很多成年人,都如同我一样,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一路总结,所以,生活就是一个大道场,每个人最终都在这里为自己修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