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阅读工程建设,在全校努力营造浓厚的“读好书,读经典”的氛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开展以“诵读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阅读分享活动。</p> 活动方案 <p class="ql-block"> 根据活动方案的内容,学校以开展“国旗下讲话”宣讲、“红色经典电影”展播、“红色阅读手抄报”展示、“亲子红色阅读”共勉等活动为契机,引导学生重走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斗争史、观看红色影片和历史图片、学习重要人物先进事迹,不断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p> 国旗下的讲话 <p class="ql-block"> 一场生动的讲话是可以直击人心,让人深入其中。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学校臧副校长与学生分享红色经典故事,通过演讲引起学生对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视,让学生明白作为当代青少年,革命英雄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成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色文化应该深入骨髓,深入血液中。</span></p> 观看红色经典 <p class="ql-block"> 红色是不朽的传奇,是时代的精神,值得每人学习和传承。学校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 观看红色经典,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革命英烈的无畏精神。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p> 阅读红色经典 <p class="ql-block">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听着这首诗,红军长征途中那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壮举,那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那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呐喊成为激人奋进的咚咚战鼓!长征中那无数革命烈士,和无数动人的事件折射出来的长征精神,留给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以无穷的力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中的催化剂。</p> <p class="ql-block"> 学生通过分享红色经典,深入学习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必将可以学好党史,牢记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梦想不轻言弃。</p> 红色小卡片 <p class="ql-block"> “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草原英雄小姐妹》……孩子们熟悉的少年英雄的故事,希望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p> 红色阅读手抄报 <p class="ql-block"> 制作阅读手抄报,是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通过自己制作红色阅读手抄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感受着红色文化的熏陶。</span></p> 亲子红色阅读 <p class="ql-block"> 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家庭教育必不可少。鼓励亲子红色阅读,家长诉说着过去的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学生结合家长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少年儿童成长岁月的最好启蒙。</p> 红色经典观后感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解放战争时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围困长春”,党领导人民军队奏响一曲曲胜利凯歌。学生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继承和弘扬爱国奋进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作为当代中国青少年,对于红色经典的学习必不可少。开展红色阅读分享,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激励,让学生在学习红色经典中认清责任,永远保持毫不倦怠的学习精神。作为现在社会的新生力量的青少年一代,不仅要从革命前辈的光荣中牢记苦难与辉煌的历史岁月,更应该把“红色基因”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永远铭记于心,并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甘世秀 黄幼农 李玲杰 莫艳婷 陆爱玲 谭健真 </p><p class="ql-block">文稿撰写:廖婵</p><p class="ql-block">文稿审核:臧源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