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商州区陈塬中心小学</p> <p class="ql-block"> 第34个世界无烟日上午,陈塬中心小学师生在国旗下进行了《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遵守控烟条例,共享绿色生活》的主题演讲,向大家发出了“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遵守控烟条例,共享绿色生活”的倡议。</p> <p class="ql-block">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烟草使用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夺去800万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第34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使用任何形式的烟草产品都会损害人体健康。吸烟者有较高的罹患癌症、心脏病、呼吸道疾病或其他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心“喘不过气”</p><p class="ql-block"> 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2倍。每5位吸烟者中,就会有1位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尤其是那些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吸烟的人。吸烟会使成人哮喘恶化,增加急性哮喘发作的风险。吸烟可使结核病从潜伏感染状态转为活动状态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而且会加速该病的自然进程。</p><p class="ql-block">吸烟也会伤“心”</p><p class="ql-block"> 哪怕每天只吸几支烟、偶尔吸烟或暴露于二手烟,也会增加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吸烟者罹患中风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倍。</p><p class="ql-block">增加癌症风险</p><p class="ql-block"> 有超过20种癌症与使用烟草有关。吸烟或使用可燃烟草制品,可能导致口腔癌、唇癌、鼻咽喉癌和食管癌的发生。吸烟者有较高的罹患急性髓性白血病、结直肠癌、肾癌、肝癌、胰腺癌、胃癌、卵巢癌、膀胱癌等疾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尤其是重度吸烟者和初次怀孕前就开始吸烟的女性。此外,吸烟会使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女性罹患宫颈癌的风险显著增加。</p><p class="ql-block">影响您的“视”界</p><p class="ql-block"> 吸烟会导致诸多眼部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视力丧失。相较于不吸烟者,吸烟者有较高的老年性黄斑变性风险,而老年性黄斑变性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此外,吸烟者罹患白内障的风险也比较高。白内障会导致视力受损,手术是恢复视力的唯一选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利于生殖健康</p><p class="ql-block"> 研究显示,吸烟的女性易患不孕症,而戒烟可降低不孕、早产、低出生体重、流产等的风险。对于男性来说,吸烟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若不尽早戒烟,还可能造成持续或永久的性功能障碍。</p><p class="ql-block">可能损害“颜值”</p><p class="ql-block"> 吸烟者会发现,无论是您的皮肤、夹着烟的手指,还是呼吸时,都会“充满味道”。不管是使用可燃烟草还是无烟烟草,都会造成口臭。而且,吸烟会使牙齿变黄,增加牙菌斑。吸烟的人看上去也会更加“沧桑”,因为吸烟会加速蛋白质的流失,消耗皮肤中的维生素A,影响血液循环,使皮肤提早老化。吸烟会让皱纹爬上您的脸庞,尤其是嘴唇和眼睛附近,还会造成皮肤粗糙和干燥。</p> <p class="ql-block">不是“一个人的事”</p><p class="ql-block"> 吸烟不仅会伤害吸烟者个人,还会影响其家人和身边朋友的健康。暴露于二手烟的非吸烟者,有罹患肺癌的风险。而且,暴露于二手烟还可能增加结核病从潜伏感染转化为活动性感染的风险。此外,二手烟也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二手烟会导致孩子的肺功能下降,并且在成年后继续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形式影响着他们。学龄期儿童若暴露于二手烟,可能增加患哮喘的风险。两岁以下婴幼儿暴露于二手烟,可能引起中耳疾病,导致听力受损。而戒烟能够降低儿童因二手烟暴露所导致的疾病风险,如呼吸道疾病(哮喘)和耳部感染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图带你了解戒烟的各种好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燃烧的是香烟,消耗的是生命”。既然吸烟🚬的害处那么多,既然戒烟好处这么多,既然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遵守控烟条例,向香烟说“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共享绿色生活 </span>。</p> <p class="ql-block"> 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