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虚名的高帽,带上反而压迫头</b></h1><h1><br></h1><h1>《论语.宪问》中宪请教孔子什么是耻?孔子回答:<b>“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b>”“谷”是俸禄。孔子说:国家走入正轨,向我们这类人就用不上了,没有必要占着那个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如果仍旧有人占住位置,只领取俸禄,无所建树,就是可耻的。国家没有走上轨道,而在位置上对国家社会没有贡献,也是可耻的。</h1><h1><br></h1><h1>虚名本身毫无意义,任何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面对虚名,不要接受它的诱惑,踏踏实实工作,力求不让自己背负上虚名这种沉重的思想包袱。</h1><h1><br></h1><h1>面对虚名,要做到放弃华而不实的东西,放弃虚名,不是傻,而是智者的一种积极人生态度。当进则进,一往无前,当退则退,明哲保身。</h1><h1><br></h1><h1>做好事,做实事,发自良心,顺应人情,利于众人,这是立身行事的基本尺度。知此是一种知人知事的智慧,行此更是一种伟大、超凡的人格。</h1><h1><br></h1><h1>《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所唱《好了歌》,众人若要“好”,就要学“了”。<b>“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b></h1><h1><br></h1><h1><b>浮云眼前过,富贵不着落</b></h1><h1><br></h1><h1>孔子周游列国,他的学生很多做官,而他自己却不贪名不图利,一心恢复周礼,正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荣华,就是天边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h1><h1><br></h1><h1>一个人想要很高的修养,就不能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摆脱了虚荣惑乱,外界对我就不重要,而我已经不受牵制,凡俗世界要看我是否需要它,这种修养非常了不起。孔子不是不喜爱财富,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一个圣人的自白,也是正人君子所应该秉承的做人做事的态度。</h1><h1><br></h1><h1>淡泊名利,隔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争,有官不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接受清新自在的美好时光,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惬意。</h1><h1><br></h1><h1><b>功名再高,高不过一杯黄土</b></h1><h1><br></h1><h1>司马迁《史记》中引用孔子的一句话:<b>“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b>”。传名于后世,是对人生的激励,有思想,有抱负的人,都应该如是想。而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有多少个闪亮的姓名都来过这个世界呢?不计其数。</h1><h1><br></h1><h1>《红楼梦》甄士隐有过这样的话:“<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b>。”苏东坡也曾有类似诗句《念奴娇.赤壁怀古》:</h1><h1><br></h1><h1><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b></h1><h1><b>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b></h1><h1><br></h1><h1><b>“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b>”--《道德经》第二章。不仗恃、炫耀自己,也不自居有功。懂得转身,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生命丰富多彩。</h1><h1><br></h1><h1><b>地位越高,心情越糟</b></h1><h1><br></h1><h1>南怀瑾先生说没有人不好名利的,等到真正有了名利之后,名利又成为我们身心的羁绊。孔子礼让和为国之间的关系“<b>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易礼让为国乎,如礼何?</b>”</h1><h1><br></h1><h1>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刘邦大封功臣说:<b>“运筹帷幄,决胜以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b>。”请他自选齐地三万户,张良推辞不受。张良的谦逊让人不解,有一日张良对心腹说:“<b>我年轻时,散尽家财,行刺秦王,追随沛公,唯恐一不倾尽,智有所穷,方有今日虚名。时下大局已定,天下大平,谋略无用武之地,我还能彰显其能吗?谋有其时,智有其废,进退应时,方为智者啊!”</b></h1><h1><br></h1><h1>功成而不居是张良的高明之处,比起韩信因为功高震主而命丧黄泉更显得智谋远虑。老子说“<b>无私乃大私也”。</b></h1><h1><br></h1><h1><b>人生境界不在地位高低,而在于眼界高下</b></h1><h1><br></h1><h1>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述:“<b>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有身,吾又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这,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奈克托天下。”</b>人们所以有大患,是因为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如果我们没有了自身的荣辱概念,人们还会有什么祸患呢?</h1><h1><br></h1><h1>老子曾说:<b>“夫唯不争,天下莫之能争</b>。”凡人荣辱若惊,不淡泊也不明志,这样的人要心胸豁达才能做到。只有心胸宽广,能够承载得意与失意,就接近了圣人的状态。</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