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美篇】征集以“珍贵的全家福”为话题的作品。我家是个大家庭,兄弟姐妹十人,(8男2女,我排行老八)。几十年来我家拍了好几张很正式的全家福,记录了我家的历史。社会是大海,每个家庭是其中的一滴水。</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的第一张全家福,1932年摄于南京市。</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男孩是我二哥,(两周岁),大哥在宁波的外婆家。那时是父亲结束了多年远洋轮船海员的漂泊生活,上岸成家,用当海员积攒下来的钱,买了2辆大卡车,在南京开了一个运输公司。</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是运输公司开业时,去照相馆拍的。这是纪念开始创业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父亲,时年20周岁。</p><p class="ql-block">他13岁开始在上海学徒,满师后上外国远洋轮船当海员,(管理轮机),到过世界各地的大港口,离职时任轮机长。</p><p class="ql-block">由于长年在海上漂泊,无法相亲成家,后来宁波老家的亲戚给他做媒说了一门亲事,他在伦敦停靠时上岸拍了一张照片寄回宁波,作为相亲照,我外婆看了很满意,于是当轮船在上海停靠时,请假回宁波结婚。由此可以想到,父亲和母亲结婚前没有见过面,他们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从我外婆的遗物中找出来的,保管得非常好,父亲早年的照片非常少,所以非常珍贵。</p><p class="ql-block">结婚以后,父亲仍然在海上漂泊,几年以后,他才辞职上岸定居。</p><p class="ql-block">远洋轮船上的技工工资很高,父亲说,每当轮船靠岸后,有几天时间卸货装货,外国海员都是领了工资上岸吃喝嫖赌,口袋光光的才回来,中国海员都是把工资攒起来或寄回家,所以我父亲辞职上岸时能买得起几辆大卡车开运输公司。</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有点传奇色彩,几次大起大落,学徒工一一远洋海员一一上海中等老板一一因解放前的历史问题解放后被判刑劳动改造一一安徽省拖拉机厂总工程师一一安徽省劳模,上国庆观礼台观礼一一挨批斗抄家,下放车间开机床一一平反一一退休回上海老家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关于父亲的一生,我在【我的美篇】另有专文,这里就不细说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母亲,是我1991年在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前拍的,时年84岁。1999年无疾而终,享年93岁。</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农村出生,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为我们十个孩子费尽了心血,也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我在【我的美篇】中也另有专文纪念她老人家,这里也不细说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1940年在上海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拍的。我七哥满月(母亲怀中者)。这张照片是我家唯一的一张人员齐全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最左边的小男孩是我的五哥,长得非常活泼可爱,小名叫“阿宝”(家里的宝贝),时年3周岁。此后不久,他突然得了“怪病”,全身骨节疼痛,不能活动,父母找遍上海的中外名医,西医中医,甚至土郎中,谁也说不清是什么病,有的说是“被妖风吹到了”,打针吃药,各种牵引,打石膏……各种方法都试了,五哥受尽各种折磨,病情却愈来愈重,最后全身只有这几个关节还能活动:胫部、右肩、右手掌和五个手指,其它骨节全部锈死了一样。只能卧床平躺,不能侧卧或翻身,腰也不能弯,大小便,吃饭,洗脸都要别人帮助。</p><p class="ql-block">所以以后再拍的全家福,五哥都只能缺席呆在家里。</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曾指着这张照片问母亲,“怎么没有我?我在哪儿啊?”,母亲笑笑说,”你那时候还在我肚子里呢。”其实那时候我连个细胞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哥35岁时我给他拍的照片,我是站立在他床上拍的。</p><p class="ql-block">他虽然身体残废了,但头脑非常聪明,智力过人,自学语文,算术,后来自学英语,搞翻译挣稿费,古今中外什么都知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上海上大学时,利用我学到的专业知识,为他量身制作了一台”电瓶床车”,用汽车电瓶,直流电机,可控硅调速系统作为动力。靠右肩,右手掌就能控制前进方向,启动,停止,前进,后退,转向,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为了看清前面,床面可以倾斜一个角度(倾角可调)。车上还装有电喇叭,照明灯,后视镜,伞架(晴天遮阳,雨天挡雨)。我估计,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辆“电瓶床车”。</p><p class="ql-block">他每天开着这辆奇特的车去公园,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也有残疾人(没有他那么严重)。最远从虹口公园开到中山公园(往返)。</p><p class="ql-block">他还经常开着这辆车逛街,四川北路沿街小商店的服务员都认识他。警察看到他的车过来了,非但不阻档,还指挥其它车辆给他让路,保护他的安全(今天回看真是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大约六十年代,才知道他得的是“小儿麻痹症”,早期发现可以治好。</p><p class="ql-block">1986年,他因内脏器官全面衰竭安静去世,享年五十岁。临终前留下遗嘱,将遗体贡献给医学院作科研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1945年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了,全家人穿着新衣服,再次来到“王开照相馆”拍全家福。这张照片里弟弟(老十)还没有出生。站在母亲旁边,手扶扶手的可爱小男孩就是敝人,时年4周岁。</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摄于上海“王开照相馆”。(上海是1949年5月27日解放的)。</p><p class="ql-block">此前大哥不幸得了“伤寒”病,当时国内尚无药可治,后来听说国外新发明了一种药,叫“青霉素”,可治此病,父亲赶紧设法买到此进口药,注射了两个月,痊愈了。为此全家拍张全家福庆贺大哥死里逃生。</p><p class="ql-block">站在中间的男孩就是我。</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1958年摄于上海“王开照相馆”。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那是我二哥结婚,拍了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是老八(本人),老六,老二,二嫂,大嫂,老大,老四,老七。中间三个孩子是大哥的,父亲旁是老九,母亲旁是老十。姐姐老三在天津工作,没有赶回来,老五卧床在家。</p><p class="ql-block">当年我(老八)十七岁,上高中二年级。</p><p class="ql-block">二哥是个讲究排场的人,我们的西服都是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培罗蒙西服店”量身定做的,我比较保守,选的是双排扣,其他人都是单排扣。皮鞋也是每个人划了脚样定做的。但是当年还在长身体,两年之后,我这套西服就穿不下了,只是在过年时,或有重要活动时穿过几次,一次也没有洗过,只好送人了。</p><p class="ql-block">我家的兄弟姐妹小名都带“庆”字,和庆,福庆,……我叫“协庆”,妹妹叫“绮庆”,弟弟老十小名叫“余庆”,多余的余,对了,含义就是多余。原来我妈生下妹妹老九后,不愿意再生了,但是当年也没有什么避孕手段,于是去做了当年认为最可靠的措施,结扎输卵管,据说是用细纯金丝缠绕结扎的,没想到,还是怀孕了,所以这十弟出生来掺热闹纯属多余,就叫“余庆”吧。</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底片不是胶片,是块玻璃板。因为底片面积较大,长8英吋(20厘米),如果是胶片,很难保证绝对平整,不平整的地方成像就会发虚(模糊)。我小时候去照相馆拍的报名照,用的也是玻璃底扳,多人合用一块大底板,冲洗出来以后,用玻璃刀划成一吋,二吋给你。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玻璃底板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全家福摄于1961年,也是在王开照相馆拍的。拍照的原因是我姐姐解放初期从上海华东师大毕业后(首届华业生),就到北京,天津,大连,长春等地工作,几乎没有回过家,与家里只有书信来往。</p><p class="ql-block">1960年她在外地结婚了,1961年,小俩口到上海拜见岳父母,与众多兄弟姐妹们见面。此机会难得,于是拍张全家福留念</p><p class="ql-block">在最右侧弟弟旁边的就是姐姐和姐夫。两位都是大学老师。</p><p class="ql-block">我四哥和六哥都已经结婚了,抱着小孩的是二嫂,所以全家福又多出几口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家最后一张正式的全家福。1962年,我从上海机械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春工作,一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家十个兄弟姐妹,除了残疾的老五已经去世之外,其他人都还健在,老大今年93周岁,本人八十周岁,最小的老十也73周岁了。除了姐姐在东北长春,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 之外,其他人都在上海安享晚年。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哪儿都有,今后很难再有机会相聚在一起拍全家福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本人近照,摄于墨尔本海滨。小女儿在澳大利亚工作,我们老俩口2018年取得澳大利亚绿卡,2019年1月1日到此定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墨尔本贷款买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最后还要说一件趣事。我的二嫂,四嫂,六嫂,(也是他们家的老二,老四,老六),还有我的妹夫,他们四人也是一家子,也就是说四门亲事是同一对亲家。这在现代社会可能也很少见。</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是我这几个嫂子家早年的全家福。他们家子女也不少,但是女多男少,正好与我家相反。</p><p class="ql-block">其实静下来想一想,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p><p class="ql-block">1,二哥与二嫂结婚。</p><p class="ql-block">2,双方成为亲家,常有走动。</p><p class="ql-block">3,两家的老四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都还没有对象。</p><p class="ql-block">4,双方家庭条件可说是十分“门当户对”。</p><p class="ql-block">5,两个老四的各种条件也很般配。</p><p class="ql-block">6,他们两个成为恋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p><p class="ql-block">7,双方的父母自然不会反对。</p><p class="ql-block">8,两个老四结婚后,轮到两个老六上场,如法泡制。</p><p class="ql-block">9,然后是妹妹和妹夫上场。</p><p class="ql-block">一对一对都是水到渠成,没有媒婆撮合。婚后一直感情良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