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台县博物馆最早成立于1959年,现馆位于国清景区中华佛教城旁,于2003年7月迁启用,2020年闭馆装修,2021年5月1日重新开馆。多年来,天台博物馆坚持以弘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为宗旨,立足展览,免费开放,使之成为天台县的文化窗口、宣传窗口、教育窗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县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台县青少年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花岗岩巨石上有时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老先生书写的“天台博物馆”馆名,苍劲有力。整体建筑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路设计,是一处融天台本土山居与寺庙建筑的传统元素于现代设计理念之中的“新乡土建筑”,回环曲折,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墙上的浮雕是由上海著名艺术家梁绍基先生设计的,长达30多米的铸铁高浮雕《脉》。这是一条用生铁铸造的文化长龙,它含盖了天台的雕刻文化、佛道文化、和合文化、济公文化、恐龙文化、古城文化、青铜文化等众多天台文化的精华所在,从这里你就能看到天台几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总占地1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余万元。馆内收藏文物标本数量较多,品种丰富,现有藏品6000多件,其中有众多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主要藏品分陶瓷、青铜、书画、古籍及杂项等类。新石器时代的石矛、石斧,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汉晋时代的瓷器、青铜器,唐宋时期的石刻、碑帖,明清时期的瓷器、青铜佛像等能较全面地反映天台山的历史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目前博物馆主要由展览区、办公区、学术研讨区三大部份组成。展览区分成五个区域加一个临时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号展厅--神秀天台】</p><p class="ql-block">本展厅既是博物馆的第一个主题展厅,又可视为博物馆的总序厅、天台山水人文旅程的前导。展览分为佛宗道源、人文传奇、名山长韵三个板块、十个专题,以精品文物陈设为基础,辅助多媒体展示与互动,以点带面展示天台山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深厚底蕴。以重点景观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方式,着重采用多媒体化景观营造的表现手法,辅以代表性相关文物展示,传达天台文化亮点的同时,突出“天台佛教文化景观线路”、“天台道教洞天福地线路”、“天台人文传奇探索线路”三大文化景观路线,使博物馆传播与天台山水人文旅游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走入展厅最为显眼的就是展厅上方360度环幕,又称弧幕展映系统,在配合顶上犹如星空点点的LED眩光,以及音箱等多媒体、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示及互动手段,把我县“十地文化”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由于其宽广的视觉观赏包容度,给观赏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沉浸体验。</p><p class="ql-block">视频:《印象·天台》</p><p class="ql-block">佛教天台宗发祥地</p><p class="ql-block">道教南宗创立地</p><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应化地</p><p class="ql-block">刘阮桃源遇仙地</p><p class="ql-block">寒山子隐居地</p><p class="ql-block">济公活佛出生地</p><p class="ql-block">唐诗之路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徐霞客游记开篇地</p><p class="ql-block">和合文化发祥地</p><p class="ql-block">书圣王羲之书法开悟地</p> <p class="ql-block">【文物】</p><p class="ql-block">1、宋传教寺线刻诸天石碑</p><p class="ql-block">传教寺是佛教天台宗的一个重要寺院,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位于城东隅螺溪境内,宋初天台宗十五祖羲寂禅师(919-987年)曾在螺溪大兴道场,并经门下高足十六祖宝云义通(927-988年,高丽人)和十七祖法智知礼(968-1028年)大肆弘扬讲说,天台宗由此二次中兴,因此螺溪传教寺等宋时是传演天台教法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石刻造像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传教寺遗址发现并征集。共计13块,现藏馆内,内容主要是佛教护法天神中的“二十诸天”及佛本生故事。“二十诸天”中“四大天王”、“韦驮”等都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了解,这批石刻造像刻有佛教人物20尊,最初出土于传教寺遗址,后被传教村村民移作阶石之用。石刻每块长62厘米、宽43厘米、厚29厘米,画面人物全作天神形象,雕刻手法为阴线刻划,线条流畅,神态生动,为典型的宋代线刻作品。从造像人物的形象看,可知这批石刻造像中的人物是佛教中的“二十诸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二十诸天”,源于印度神话,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密迹金刚、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 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而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和合二仙”主题文物集中展示 </p><p class="ql-block">清沈彬和合二仙图轴、清陈克家和合二仙图</p><p class="ql-block">清粉彩和合二仙瓷盖罐、清粉彩和合二仙瓷笔筒、清粉彩开光和合二仙瓷瓶、清线刻和合二仙铜镇纸、清和合二仙银饰(若干)、清和合二仙木雕牛腿(若干)</p><p class="ql-block">民国彩绘和合二仙瓷像、民国彩绘和合二仙瓷立像、民国和合二仙木雕像、民国贴花描金和合二仙瓷提梁壶、民国粉彩和合二仙瓷碗(若干)、民国粉彩和合二仙瓷碟(若干)、民国彩绘和合二仙瓷执杯(若干)民国粉彩和合二仙佛手形瓷壁挂瓶、民国粉彩菱形和合二仙图瓷板、民国徐协泰款粉彩和合二仙纹四系瓷罐……</p><p class="ql-block">3、 古籍:济公传说、霞客游记、刘阮遇仙记</p><p class="ql-block">4、 瓷器、鎏金佛像、银器、木雕(紫阳真人、玄武、关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号展厅---浙东名邑】</p><p class="ql-block">《浙东名邑》以时间为脉络,分成文明先声、古邑初开、名城盛景和浙东明珠四个板块,采用“历史时期+文化专题”方式,多视角展现古城天台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一:文明先声(新石器时期—先秦)</p><p class="ql-block">1.1先民遗踪</p><p class="ql-block">天台的人类文明可溯源至新石器时期,经济形态与文化面貌与浙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似,以刀耕火种的农业兼渔猎为主。</p><p class="ql-block">天台是一片古老神奇而美丽的土地。7000万年前,这里是龙”的世界。1974年以来,各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骨化石,以种多量大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的关注,誉为“我国东南第一个恐龙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到了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天台山麓、始丰溪畔劳动、栖息。夏、商、周三代,这里和温州、台州其他地方一样,居住着瓯越民族,进入了能够使用金石工具的奴隶社会。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天台境内陆续有新石器出土,其中也有印纹夹砂陶残片发现,虽尚未出现大面积遗存,但出土地点遍布境内,足可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大量原始先民已在这山水饶的宝地上繁衍生活。</p><p class="ql-block">1.2 瓯越故地</p><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浙东为“于越”之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浙东纳入越国范围。周显王46年(前323年),越国为楚国所灭,越人散入江淮至江南的广大地区,史称“百越”,僻处东南海隅的天台,活动着“断发文身,错臂左衽”的瓯越之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图文} 越人形象图</p><p class="ql-block">{图文} “百越”分布范围图</p><p class="ql-block">{文物}新石器时期器物:一组石锛、石刀、石斧</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器物:一组陶罐、原始瓷器;一组小型青铜器(矛、戈、带钩)、一组铜镜、玉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古邑初开(秦汉—南北朝时期)</p><p class="ql-block">2.1 秦汉开拓</p><p class="ql-block">1、秦始皇25年(222),王翦灭楚后继续南下,“降越君,置会稽郡”,随后在浙南与福建之瓯越地区置闽中郡,标志着中央王朝对瓯越地区进入正式开拓时期。</p><p class="ql-block">秦朝和西汉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与开发,是伴随着军事征服和郡县设置的</p><p class="ql-block">过程逐渐展开的。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秦将王翦平定楚国长江以南地区,继而进军今江苏、浙江一带,“降越君,置会稽郡”,江南地区纳入秦朝的统治版图。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南下巡视,“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始皇帝巡行郡县的目的,在于“以示强,威服海内”,而此次之所以选择巡视东南,则主要因为社会上有“东南有天子气”的传言。因此,在一路南下的行程中,他“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凿北岗,以破坏其形势,截直道,使其阿曲,改称曲阿县",另一方面,建设道路网,将各县连接起来:“秦始皇造道(寿春东凫—引者)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马塘,湛以为陂,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渐江。秦始皇发会稽适戍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县相属。”同时,迁徙钱塘江以南原越地居民至太湖流域:“乌程、余杭、黝、歙、无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徒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这客观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人员流动和地方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汉朝建立后,越王勾践后裔驺摇因佐汉有功,获封“东瓯王”,天台成为东瓯国辖制范围。此后,中央王朝为加大对瓯越地区的政治控制,在东瓯故地设置回浦县,隶属会稽郡。</p><p class="ql-block">东瓯国,也称东海国,是一个西汉初期建立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地方小国,它由西汉朝廷直接从闽越国中分封出来,其开国之王为闽越君播。东瓯国的存续时间很短,仅54年时间。</p><p class="ql-block">从历史背景看,西汉初期,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曾有东瓯国的存在。《史记·东越列传》记载:“闽越王无诸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驺氏——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p><p class="ql-block">东瓯国从闽越国分封出来后,其疆域较闽越国要小,领地有今浙江东南部沿海地区,大约是现在的宁波、金华两地区的东南部,及台州、温州和丽水三个地区的几乎全部。东瓯国自西汉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受封立国起,“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东瓯请举国徒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一共只存在了54年时间。</p><p class="ql-block">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起兵于广陵,兴“七国之乱”汉廷平乱后,除吴国,“徒汝南王非王吴故地,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以军功赐天子旌旗”。但实际上,江都国所领只有鄣和东阳二郡,会稽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汉书·地理志下》即云:“广陵,江都易王非、广陵厉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吴。”《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更明确地说:“汉孝景帝五年五月,会稽属汉。属汉者,始并事也。”至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江都王建嗣。及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谋反,“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汉武帝借机将鄣郡收归中央,同时调整郡境,将原属于庐江国东部的四县(宣城、陵阳、泾、春谷)改属鄣郡,又改郎郡为丹阳郡。</p><p class="ql-block">汉初,会稽郡以南地区分别封有闽越和东海(东瓯)两个越人封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东海(东瓯、东越)国受到闽越攻击,举国内迁,被安置于江淮之间,元封元年(前110),平定闽越之反后,武帝谓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下诏强行“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后来,西汉政府在东瓯之地置回浦县,在闽越故都置冶县,都归属会稽郡,使该郡辖域向南扩展,包括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p><p class="ql-block">东汉建立后,江南地区的郡县设置基本沿袭西汉后期格局。至汉顺帝水建四年(129),阳羡令周嘉上奏朝廷,认为会稍郡辖域广阔,人口繁多,不易管理,建议分设两郡。汉廷采纳此议,决定以浙江为界,“浙江西为吴,以东为会稽”。由是江南地区由原来的丹阳、会稽两郡,析置为丹阳、吴郡、会稽三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 置县始平</p><p class="ql-block">1、东汉末年三国分立。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孙策平会稽郡,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在天台置始平县,成为天台建县之始。晋代后,县名曾有“始丰”、“唐兴”、“天台”、“台兴”等,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再次改为“天台县”,从此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东晋穆帝永和3年(347),析县境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县)。从此,除了同磐安、宁海接壤的小块地方有所变动外,天台县域初步定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天台县治位于天台山南麓、始丰溪北岸的河谷平原上,自建县伊始便奠定了县城的山川格局:“天台治所,据一县之胜,北枕华顶,南凭玉笥,左挹丹丘,右襟赤峤而县治适当其中,可罗而有之,洵足以奠城社,鸠居民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3 人文渐起</p><p class="ql-block">1、天台设县,加速了天台山地区越人的汉化进程。汉末政权分割、晋末衣冠南渡、南北朝民族融合,改变了天台以瓯越山民为主的族群构成,中原文化进一步导入天台,与古老的瓯越文化相融合,为天台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东晋孙绰与天台文学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赋并序》。孙绰(314-371)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人,晋诗人、辞赋家、骈文家。少年时居会稽,游放山水十多年。历任著作郎、征西将军参军、章安令、大学博士、尚书郎、永嘉大守、散骑常侍等职,官至廷尉卿,领著作。简文帝威安元年(371)卒,年五十八。《晋书》有传。</p><p class="ql-block">孙绰博学善文,在当时地位很高,“于时文士,绰为其冠”。孙绰的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十五卷,又有《至人高士传赞》三卷、《列仙传赞》三卷、《孙子》十二卷。都已散供。今存有明代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所收《孙廷尉集》二卷。严可均辑其文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一、六二,逯钦立辑其诗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一三。</p><p class="ql-block">孙绰是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今存诗作大部分枯淡乏味,也有部分诗作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他长于碑诔之作,《晋书》本传载:“温、王、郄、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他的赋辞采伟丽,颇多夺饰,最为著名的是《游天台山赋》。</p><p class="ql-block">孙绰《游天台山赋》用记游的形式,描绘了天台山奇异的景观,同时又杂糅了老庄哲理和玄佛思想,既展现出了山水景物之奇观,又阐发了消除“有”、“无”的界限、超凡脱俗、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口。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裡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p><p class="ql-block">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寔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髙于九嶷。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p><p class="ql-block">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p><p class="ql-block">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荀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梄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樛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p><p class="ql-block">既克跻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噔噔们。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发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p><p class="ql-block">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櫺,曒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p><p class="ql-block">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爱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p> <p class="ql-block">3、南齐顾欢与天台文教私学的开端</p><p class="ql-block">顾欢(420~483),字景怡,一字元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盐县)人。南朝齐大臣,著名上清派道士。顾欢家贫好学,20岁从豫章雷次宗学习玄儒之学,母亡后于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至天台山隐居,开馆授徒,受业者近百人。撰有《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和《毛诗集解叙义》等。齐高帝萧道成召至京,顾欢自称山谷臣,呈《政纲》,建议“德治国”与“无为而治”,不久恳请回山。中年之后,顾欢精研道学,著有《文集》30卷及众多道书,其中《老子道德经义疏》为南朝老子学说重要经典;他又是《上清经》和《真诰》主要撰写人。永明年间,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后人改其隐居地为欢溪、顾儒岭。</p><p class="ql-block">顾欢是南朝道释之争的著名人物。他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互相非毁,乃著《夷夏论》,想要调和彼此的争论,阐明儒、释、道的一致。他在《夷夏论》中指出“五帝三皇,不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这就是说,佛、道二教的区别,只是表面形迹不同,其为“圣道”的这一实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他又说:“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进一步说明佛、道二教的一致性。宋司徒袁粲托为道人通公驳他说:“孔、老、释迦,其人或同,观方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教俗为本,释氏出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化以变形为上,泥洹以陶神为先。……泥洹之道,无死之地,乖诡若此,何谓其同?”他回答说:“道教执本以领末,佛教救末以存本。请问所归,异在何许?顾欢还指出:“归在常住,常住之象,常道孰异。”指出二教只有形式上、方式方法上的差别,而没有实质的不同。他一方面指出佛道二教的实质相同,彼此都“齐乎达化”,另一方面又强调二者有夷夏之别,不能“舍华效夷。他说;“无穷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耳。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而车可涉川,舟可行陆平?…舍华效夷,义将安取?”所以,《南史》的作者唐李延寿说:“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这是符合事实的。顾欢又指出,佛道二教尽管有夷夏等方面的不同,但都各有其特殊的用处。他认为:“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已。”这场规模浩大的佛道之争,史称“夷夏之辨”,此说经过互相争论和互相融合,出现百家争鸣盛况,促使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p> <p class="ql-block">3.2 东南邹鲁</p><p class="ql-block">1、宗教传播、唐诗之路使天台山声名远播,文人学士来天台者逐渐增多,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唐代大儒郑虔于晚年谪宦台州,率身垂范,促进了天台儒学的发展,“弦诵之声不绝于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进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科举制度形成,天台儒学文教随之发展。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天台孔庙建立。宋皇祐5年(公元1053年),时任县令石牧之引入“苏湖教法”,即庙建学,“相县之东南隅大作新庙为屋,总六十有二楹”,为天台县学建立的最早记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3、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中原王朝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为天台儒学的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台儒学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了程朱理学、象山心学、事功之学三大流派,儒家著述门类齐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4、儒学兴盛,贤达涌入,带来了办学、科考的热潮。大儒朱熹十年中两度提举天台桐柏崇道观,在天台访贤收徒,敷扬文教。纵观天台历代科考史,两宋时期录进士者尤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5、天台儒学的兴起打破了隋唐以来释道争雄并峙的局面,儒、释、道的相互融合,丰富了天台文化的底蕴,天台古邑成为名重东南的文化重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虔(685-764),字若齐,一作弱齐,河南荥阳人,工诗善画、擅书法,博学精深,才艺双全,但际遇坎坷,唐玄宗间(712-756)任著作郎,曾作山水一幅,并题诗一首,献给玄宗,玄宗赞赏他的诗、画、字,在画上题写“郑度三绝”四字,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医药,兵戎等,著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等。后因采集异闻,著书八十余卷,被诬为“私修国史”,贬请外地十余年,玄宗天宝九年(750)被召回京师,授广文博士,肃宗继位,贬谪台州司户参军,台属偏,民风闭塞,文教未兴,礼教不通,着意以教化为先,设学馆于城临海,选民间子弟入学,亲自拿教,婚烟丧祭之礼,亦以身帅之,一日,他同弟子林元籍游于郊,见石旁笋,出对曰:“石压笋斜出”,元籍对曰:“谷阴花后开”,满喜曰:“何教化之神速乃尔耶”于是更加重视文教,从此台民士风渐振,民俗口淳,自唐以来,其开科甲第位至台辅,以及节义文士辈出,后人赞誉他为“台郡文教之祖”,宋礼部侍郎陈公辅称他来台后“教以正学,启以民,人始知学,去陋归,家家礼乐,人人待书,”明传讲学士方孝儒称:“惟若齐公为吾台斯文之祖,化压而淑诗书,非特光启后昆,凡属台人,莫不深感其赐。”清代台州知府刘速称:“台阻山水为那,汉唐以前,礼教不通于上国,”自公以广文谪此邦,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已任…,由是家敦礼让,户尽诗书,理学名巨,代不乏人,故至今诵公之德勿衰。”</p><p class="ql-block">唐广德二年(764),在临海谢世,为纪念这位“台教之祖”,后人于城北八仙岩建广文网,临海城内有若齐巷、广文路,1983年,郑虔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广文同由政府重建,额为“郑广文纪念馆”,台州地区行署为其立“台州文化启蒙者郑虔”石碑。</p> <p class="ql-block">三:名城盛景(隋唐—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3.1 宗教重镇</p><p class="ql-block">1、智顗于天台山创立佛教天台宗</p><p class="ql-block">隋唐宋时期,智顗于天台山创立佛教天台宗,司马承祯开南岳天台一脉,张伯端成道教南宗初祖,天台宗教文化达至鼎盛。宗教生活成为天台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天台的人口与物质经济流通。</p><p class="ql-block">智顗所处的陈隋时代,正是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的转位时代,他以《法华经》为正依开创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所以天台宗又名法华宗。智顗以独具的眼光体悟《法华经》,并把自己的体悟讲说出来,由弟子章安灌顶纪录成文,这就是著名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在“三大部”中,《玄义》和《文句》主要是智顗的理论体系,《摩诃止观》是智顗的实践体系,且智顗的种种哲学命题、哲学范畴等几乎都出自《摩诃止观》。</p><p class="ql-block">智顗在《法华玄义》卷一上,以开创的精神,高迈的见解,把“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把今家(天台宗)与他家(其他诸宗),对《法华经》见解之异,归纳为两点:一是余教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二是余经多明寂场初成正觉为本,今经《如来寿量品》远取尘点以前成佛为“本”。根据以上见解,智顗在《法华玄义》卷七中,以理事、理教、教行、体用、权实、今已等六义解释,把二十八品的《法华经》,前十四品判为“迹门”说法,后十四品判为“本门”说法。这就是智开创的天台学中的“本迹”二门论。</p><p class="ql-block">所谓“迹门”说法,是指佛陀成道于菩提伽耶的金刚宝座后,在四十余年中,为调熟众生根机,为佛本怀之说作铺垫,作华严、阿</p><p class="ql-block">含、方等、般若等四时说法。故在法华会上,导三乘归于一佛乘(会三归一)。</p><p class="ql-block">至于“本门”说法,是针对成道于金刚座上的佛陀,乃为普度众生而示现。其实,佛乃是无边尘点劫前之久远实成的古佛。</p><p class="ql-block">《法华玄义》的前面有一篇叫作《序王》的短文,这是智顗亲自执笔写成的,很重要,可当作《法华经》的序来读。在《序王》中,智顗认为,本、迹各具三义,两门开显,以莲华为喻:</p><p class="ql-block">(莲华三喻)(迹门三义)(本门三义)</p><p class="ql-block">为莲故华—为实施权——从本垂迹</p><p class="ql-block">华开莲现—一开权显实—一开迹显本</p><p class="ql-block">华落莲成—一废权立实——废迹立本</p><p class="ql-block">可见,迹门是开方便权说的法门,从而导归一实佛乘;本门是显现化佛的久远渊源。所以本、迹的关系是虽二而一,只为教化众生举用上的方便而分别施设的。在《序王》之后,有弟子灌顶的赞仰之词:盖《序王》者,叙经家意,玄意述于文心,文心莫过迹本,仰观斯旨,众义冷然灌顶的赞词最后又说”六叙迹本也”。可见,《玄义》主要是对“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中的”莲华”二字作“六锥”:迹本,开显权实《法华玄义》其次是立“五时八教”,判释佛一代时教。面判法华经》为超越八教的纯圆独妙</p><p class="ql-block">《摩诃止观》,是智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所以此书又叫《圆顿止观》。全书分作序分、正说分两部分。正说分开作十章,其中的“正观章”是本书的中心,正说天台一家观行方法。智顗开创的天台学,见解高远、择经有方,理论思辨、哲学味浓,判教有力、逻辑严密,颇具中国特色。天台学自古至今,深受文人学士的喜爱。</p><p class="ql-block">智顗开创的天台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自古至今的中外学者,研究天台学前仆后继,论文、专著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仅介绍智顗开创的止观忏法及其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智顗受《法华经》“会三归一”影响的“三·一”思维模式,以及智顗如何站在天台的立场上,把《金刚经》融入天台学。</p> <p class="ql-block">2、张伯端创道教南宗</p><p class="ql-block">宋代不仅极力提倡佛教,对道教也大加倡导,尤以太宗、真宗、微宗三朝为盛。道教在宋代的代表人物有陈持、张伯端、白玉蟾等人。</p><p class="ql-block">张伯端生活于真宗至神宗时期,是天台人,字平叔。少年举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后参陆诜幕府,掌管机要。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张伯端博学多才,“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廉不留心详究”。他的重要著作《悟真篇),虽是道教经典著述,但其中反映出三教合一的趋势。他在《悟真篇序)中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亲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矣。”</p><p class="ql-block">张伯端后来被道家南宗奉为开山祖师,但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则为宁宗时期著名的道士白玉蟾。白玉蟾也是宋代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主要有《王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白玉蟾虽是道士,但深受禅亲影响,对宋熹也很崇拜,故其思想也是道、儒、禅的混合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代金塗塔:天台宗祖庭国清寺出土。塔为钢质,外有塗金痕迹,中空。分须弥座、塔身、蕉叶山花、塔刹四部分。高12厘米,顶作火焰座珠状,四角蕉叶山花刻铸执剑力士。塔身四面浮雕佛本生故事。须弥座束腰刻铸佛坐像,下部为莲花纹。内壁有阴刻铭文“吴越国王钱弘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为古代礼佛供物。</p><p class="ql-block">石质茶碾:唐(618-917),此物为石质茶碾,右侧“唐大中七年”纪年铭文成为珍贵。茶碾的用途是将炙烧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石质茶碾在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提及。</p><p class="ql-block">五代青铜飞霞塔:1956年天台赤城山境内出土,原物藏浙江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四:浙东明珠(明、清、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4.1 天台古城的建造</p><p class="ql-block">1、天台古城原无城垣,三国吴永安中(公元285-263年)始筑城垣,仅为衙署围墙。宋宣和三年(公园1121年),重修城垣,开二门,东曰应台,西曰通越。</p><p class="ql-block">东门(应台门)、小东门(水陡门)、南门(玉笥们)、小南门(广济门)、西门(永清门)、小西门(利济门)、北门(金庭门)、小北门(文明门)</p><p class="ql-block">2、明嘉靖34年(公元1555年)冬,“因倭寇深入,无险恶可凭,公私庐舍,悉付炽烈,邑令冯兰建议筑城”,两年后,天台筑城竣工,耗银9420两,基本形成了今日天台古城的形制。明代天台古城总面积2平方公里,南宽北窄,形似琵琶,俗称”琵琶城“。清康熙58年(公元1719年)、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两度重修城墙,增设楼亭。</p><p class="ql-block">一般县城仅开四门,即使台州府城也只有七门,而天台开有八门,大小各四,在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明代的天台城周围1039.7丈,高1.8丈,垛堞1584个,大小城门8处。分别为:大东门:应台门(又称丰泽门)、小东门:德陞门(又称水陡门)、大南门:环碧门(又称玉笥门)、小南门:广济门、大西门:永清门(又称通越门)、小西门:利济门、大北门:金庭门、小北门:跃龙门(又称文明门)。</p><p class="ql-block">大门都筑月城(瓮城),这是大门以外附筑的半月形小城,用以增加防御力量。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曾对城墙作过两次重修,且八座城楼上都修建了楼亭、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楼亭内设神像奉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4.2 庙堡一体的建置特色</p><p class="ql-block">明代,天台县城建置设八坊(清增设二十二坊)、十六堡,堡下设扇。其中,十六堡命名全与神庙(观、庵)连为一体。堡以神庙为标志和中心,而每个神庙所奉祀的神灵(俗称老爷、大帝、菩萨等,如城隍殿供奉城隍老爷等)都有诞辰。庙堡一体成为天台县城建置的一大特色,是宗教文化、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的映射。每逢神灵“寿日”,各堡总要尽力筹款或动用庙产(不少庙堡都有店铺),大肆铺排“祝寿”活动,其中请戏班做戏“庆寿”就是一个重大的庆典事项,也是堡内一项主要的文艺活动。因此,各堡的戏台就成为本庙堡必不可少的组成。据夏云城先生研究,1949年以前几乎所有堡界神庙都建有戏台,县城共有24座戏台。</p><p class="ql-block">天台戏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前面两根台柱大多采用石材,因为台柱上要挂灯照明,而石柱能避免引起火灾。24座戏台中,要数城隍殿、东岳宫、镇南庙、三井殿、小东门、大南门、小北门、杏庄庵等处场地宽、戏台大。</p> <p class="ql-block">4.3 宗族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1、明清时期,天台政治经济相对稳定,富有中国传统儒家特色的宗族传统得到延续,家谱相沿、宗祠修建、聚族而居,宗族制度趋于完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天台传统民居“道地”:以宋代浙东民居建筑样式为本,于明清定型。</p><p class="ql-block">天台的宗族发展在唐宋之间已初具规模,达60多姓,其中有的因迁徙、绝嗣、抄斩、改姓等原因而消失,如宋代的戚,祝、宋等姓。南渡前后,北方士民通过各种渠道大批迁入境内。天台现存宗谱约190种,这阶段迁入的可占1/3,其中直接来自江北或经由临安徙台者有20姓。官府还专门在关岭设立接待寺迎接安排。天台的土著人士与外籍人口因而大增,据《赤城志》载,大观年间(1107-110)主户38358人,丁3444,幼丁废疾29509,合计丁口63958人;客户11013,丁6895,幼丁废疾8336,合计丁口15231人,主客户共计49371户,79189人。</p><p class="ql-block">入迁士民扎根在天台这块土地上,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其种子来自华夏各处,而当它受到浙东山水的浇灌,不仅显出别具一格的特色,而且加入到“天台山文化”的“行列”之中。</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由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维系着的农业社会,源远流长的以血缘关系为组带的长子继承制,广泛深人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力面面,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亲族文化。这种文化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层:外层是实物形式,有族产、族祠、族坟等,其中族祠供奉祀祖先灵位和男姓族人集会之用,堪称宗族的象征和中心,解放后族产族祠转为公有,族坟尚有部分保存,极少数的还作为文物保护,意义已自不同。中层是文献形式,主要有谱牒、祖像和家传文物,如,天台赵氏为宋太宗之后,家传铁券(已佚).巨幅祖像至今保存着的有明名臣兵部侍郎杜宁、布政使庞泮,御赐的则有明成祖给徐善述的题扇、“帝王之师”额,明清皇帝给黄州太守卢浚妻、武状元陈桂芬的诰敕。深层则为制度和心理,如家风、家教、家规、族法与宗族观念。</p><p class="ql-block">在这些文化形式中,宗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把一个宗族纵向的历史、横向的组成和族产,族法等,都以典籍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族人测源述祖的依据、族众交往的指南、族商立身行事的规范,是一族一姓以及一地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宗族文化的载籍。</p><p class="ql-block">教育方面,外地迁台颇多名门望族,十分视教育,把兴学列入族规,寒族亦不甘落后,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延师课子,以求仕进,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族人的文化素质,而且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据《嘉泰赤城志》“侨寓”载,天台以科名入仕进者,仅绍熙,淳熙五十年间,即达28人之多,赵氏自杭迁台百余年间,竟有14人中进士,徐氏亦有十余人,有的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列人《明史》的有十余人,其中庞泮、夏缑,鲁穆等都是贫寒出身。另以《四库全书》著录浙人著述比较,天台21种,临海15种,仙居2种,宁海1种以作者分布,天台24人,临海37人,黄岩9人,温岭、仙居各3人,蕞尔小县可与府城相埒,远胜温、黄大县.文化之发达可见一斑,这在宗族文化的众多宗谱中也得到反映,多数宗谱载有先人诗文乃至学术著作,有的还有科第与仕出的统计和兴学师承的记载,这也就是天台之所以有“小部价”,“文物之邦”美称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天台风俗带有山区的特点,又有宗族的色彩。主要表现在如下以点:</p><p class="ql-block">(1) 敬祖睦族</p><p class="ql-block">天台人生活在充溢着宗法气氛的环境,宗族的认同心理得到强化,特别是元宵节,祠堂悬挂祖像,陈设浩救、宗器,摆满佳肴美朵,合族聚祭,以致诚敬,然后任人入内参观,以使其追远探本之心、孝友郭睦之心,不觉油然而生。陈设中不免有隐恶扬善、夺耀祖德之处,但多数还是确有其事的,例如,公馆张氏系民族英雄张世杰的后裔,在被称为“脱落张”的“忠孝大宗柯里祭祖,要开读张的次子舜功的《训子遗书》,让族人牢记始祖为国捐躯的功绩,永不在异族主政时入仕,这对培养民族气节、激励爱国精神有其积极意义。</p><p class="ql-block">(2) 提侣善举</p><p class="ql-block">各族姓都冇一整套规范族众立身行事的法规制度,其中不乏健康有益的条款,有的还突出了做好事、行善。例如《天台陆氏宗谱》的十二则族正:</p><p class="ql-block">一、修宗谱以明世系,</p><p class="ql-block">二、建祠堂以序昭穆</p><p class="ql-block">三、置祀田以奉祭祀,</p><p class="ql-block">四、创书院以教子孙</p><p class="ql-block">五、立社仓以助贫荒,</p><p class="ql-block">六,造坟圹以安存己,</p><p class="ql-block">七、筑溪岸以固田亩</p><p class="ql-block">八,平道路以使行旅,</p><p class="ql-block">九、修桥闸以兴水利</p><p class="ql-block">十,设茶亭以济渴饮,</p><p class="ql-block">十一,禁火烧山以供憔采,</p><p class="ql-block">十二,有贮公银以备缺需</p><p class="ql-block">此外,天台人多合族而居,一村或是一姓,或是数姓,少有杂姓而居,这与天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合族而居可以和自然抗争的因素有关。合族而居的结果形成天台的宗族文化十分发达。</p><p class="ql-block">旧时男敦孝悌,女慕贞洁,致令孝子节妇的牌坊遍及城乡,光天台县城就有近百座。各族聚居之处建立宗祠,有的大族有十几座宗洞,有总祠和分祠。族人重宗谊、尚气节,“族中有为外姓所侮者,则群起而与之争。黠者利用之,遂成械斗之风”。天台城乡历史以来宗族之间械斗不止,至20世纪80年代犹有余波。近年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宗族观念渐趋淡薄,加上法制宣传教育、械斗之风消失,旧时有隙的村庄重归友好,缔结为“友好联谊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妙山陈氏宗祠</p><p class="ql-block">妙山陈氏宗祠位于赤城街道东门村东门洞。始建于明末,历经几度重修和扩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做工考究,保存完好,至今已将近四百年,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貌,主体建筑未变。2005年,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妙山陈氏祭祀极为隆重,如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冬至、重阳、除夕各节都要致祭。2008年,批准为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曹氏三透民居台门</p><p class="ql-block">“曹氏三透”是街头最有气势的民居。在街头街开店的曹光弼因经营有方而致富,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建造了这幢三透民居,三透九明堂的建筑就是中轴线上为层层推进的三个院落,左右两侧为二组抱房,院落与左右抱房之间则是二条过廊,这些过廊将各个院子穿连起来。宅院的大门上有“屏山襟水”四字,让后人感到主人的那份闲情。在经商发家的曹光弼心中,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让他希望曹氏后代要成为知书达理的人,之后曹家也出了十多位秀才。在中堂的墙上,人们还能看到许多捷报,那是曹家的儿子考上了秀才,县衙送至家中的捷报,看到这些捷报,人们都不难想象得出曹家老少脸上喜悦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4 文教传统的发扬</p><p class="ql-block">1、天台孔庙</p><p class="ql-block">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殿堂,县城通常建有孔庙,它有着很高的地位,为其它庙宇所无法比拟。孔庙也称文庙,通常庙学合一,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县学所在,传授儒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天台孔庙始建年代不详,县学旧基在县治西南四十步,处于店铺和民居之中。北宋皇佑五年,县令石牧之重建孔庙于始丰溪畔,当时始丰溪分为三支溪流,古谶云:“三水合一流,此地出公侯。”石牧之认为此处为建孔庙的佳处,经三次选址,最终将孔庙建于此。之后孔庙虽经多次整修和重建,但都没有移址,也就是现人民西路孔庙现址。石牧之曾亲自在县学讲学,传播儒学。从宋代开始,天台儒学逐渐进入成熟阶段,这与孔庙的修建有着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从宋至清各朝,孔庙都有增扩修葺。明万历二十二年,南门为水冲击,城门倒塌,推官刘启元,移南门于孔庙之前,以溪流作泮水,匾额题“三台道脉”四字。城门之上建楼,挂“经笥文波”匾。清朝孔庙有过三次大的修葺,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陈献可和府学教授、县学教谕,以及乡绅捐资建名宦和乡贤二祠,十八年之后的清康熙十六年,教谕邹楷、训导徐德恂修戟门和围墙,后教谕杨王治重葺。清嘉庆十八年知县杨云开重修大成殿。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孔庙基本上保存着清代的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康熙《天台县志》有一幅学校图,图描绘了当时天台孔庙的格局。孔庙按“左庙右学”的古制,西为儒学署,并设有射圃堂,东建文昌阁,阁前建魁星楼。孔庙的正门为棂星门,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棂星门之前为泮池,池上架桥,泮池为半月形,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棂星门西边为乡贤祠,东边为名宦祠和土地祠。清顺治十六年重建,祠内共祀乡贤36人,其中有顾欢、徐一夔、杜宁、夏迪、齐汪等。名宦祠,明县令陈衮建,后倾圮,清顺治十六年重建,祀宋至明部分天台知县、教谕和训导,共37人。其中有石牧之、郑至道、丁大荣、杨维祯、陈衮等。进棂星门,就是孔庙正殿——大成殿,大成殿也称先师庙。大成殿供奉的是先师孔子,“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句,孔子集古圣贤之大成,故称大成殿。</p><p class="ql-block">现存大成殿为清嘉庆十八年重修,殿脊枋上还留有修建的时间。大成殿坐北朝南,平面接近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其中明间极宽,约为次间的两倍。殿内正中位置,立孔子塑像,左右列十哲。</p><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两旁建有两庑,殿后西边为明伦堂,一层三开间,清康熙十六年重建。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场所。明成化年间,讲堂东边的沿阶下,植有一株石榴树,那年秋日,石榴树结满果实,一枝内并蒂结有12个石榴,人称前所未见,那年乡试,中试者有八人之多,亦前所未见。这株石榴树被认为是吉祥之物。</p><p class="ql-block">儒学署也就是县学,坐落在孔庙西边。生员在此接受儒家思想,最终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元延佑元年,藏梦解撰《修学记》,称:“崇学校为育林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文中描述了当时县学的学习状况。县学前立有石碑,称“儒学题名记”,上刻县内登科者的姓名,以昭示天下。射圃堂是训练射箭的场所,射箭是武科考试其中一门。清康熙十四年,通判许嗣国在射辅堂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习射。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主持文运功名,自然受到读书人的敬重。</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是先辈的生活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穑,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以立高德。自从考入县学,成为一名秀才起,就勤奋苦读,希望着金榜题名那一刻的到来。明、清二朝的童生入县学,都须参加每年由县学举行的童试,由知县主考。明代之前天台县学生员学额无考。明洪武二年(1369),定县学学额为20名,后奉命另增20名,加在一起也只有40名,可见要考入县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优等生享受官府给予的膳食补贴,称廪膳生,增取的生员称增广生,他们不享受廪食待遇。明正德年间,又在廪膳生、增广生名额之外增取生员,称附学生。</p><p class="ql-block">清袭明制,县学生员不变,县学考试在县署举行。清顺治四年,定县学廪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名额各20名,之后虽有增加,先后也只增4个人,县学最多的名额也只有64名。清道光八年,县令张如梧带头捐银兴建校士馆,专供县学生员考试之用。校士馆建在县署东隅,妙山西麓后坑。新建的校士馆建大门、仪门各三间,座楼五间,考棚三十二间。后科举废除,清光绪三十二年,进士金文田等将校士馆改建为中学堂,创办天台中学。</p><p class="ql-block">天台历史上共有142人得中进士,他们曾求学于孔庙的县学。其中,宋绍熙元年唐尧卿为特科状元,清同治七年陈桂芳为武状元,这一文一武的二位状元成为了天台的荣耀。</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孔庙建筑大都拆除,大成殿作为粮仓而保存下来,同时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伦堂。2003年,孔庙基本按原格局全面修复。现孔庙除大成殿之外,均为重建建筑。现孔庙中轴线的建筑为照墙、石柱戟门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两侧建有厢房和回廊。大成门和大成殿挂有数张匾额,内容均采用清朝皇帝赞美孔子的御书字迹。</p><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为孔庙的仪门,前有泮池,池上架有石桥,仪门前内挂“大成门”匾,外挂“圣协时中”匾,此语出自《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赞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后挂“圣神天纵”,意为孔子是顺就天时应运而生的圣人,颂扬他为上天赋予人间的品德学识和高超的神灵。过大成门为一大道地,左右两侧各植银杏一株。</p><p class="ql-block">大成门对面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殿为清嘉庆十八年建筑。前筑有一平台,有五级石阶,石柱栏杆,置石香炉一只,平台通往大成殿大门又有三级石阶。重建的木门条绦板上雕有天台山景色图案,共十二块。双重屋檐,上檐正中匾额上题“大成殿”三字。下檐挂有二方匾额,外为“生民未有”,意为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p><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彩绘坐像,前立“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上挂“万世师表”匾,意为孔子是万世千秋的老师和表率。东西两侧为“四配”、“十二哲”彩绘立像。东西两侧挂有匾额,东侧为“斯文在兹”,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西侧为“德齐帱载”,赞扬孔子思想和品德完美无缺。透过这些匾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大成殿之后,为新建文昌阁,二层三开间,内奉文昌帝君。</p><p class="ql-block">孔庙体现的是历代尊儒的思想,儒家的学说不仅影响着文人的人生理念,同样也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孔庙不仅仅是一幢建筑,它体现了孔子作为圣人的至高地位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县学是传播儒学思想的场所,在每一位读书人心中,孔庙就是一方圣地。</p> <p class="ql-block">胚胎文化:胚胎,就是文化的起源、萌芽,根植于人民群众。</p><p class="ql-block">民国堆漆髹金,“胚胎文化”扁额:民国二十二年,天台县政府因建县图书馆,涉及夏柳溪先生旧屋一间及一块地基,柳溪先生欣然应允,且“不甚论值”。图书馆建成后,县政府赠“胚胎文化”全匾一块予以褒奖。</p><p class="ql-block">此匾由夏柳溪先生之女保留。2003年12月由夏六一先生捐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宋之瑞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在天台县始丰街道塔塘下村发现一方墓志碑,笔者经过仔细辨识,确认为南宋宋之瑞墓志。首题竖排右书一行,开头缺损一字,应为“宋”字,全称“宋开府仪同三司宋公墓志”(以下简称《墓志》)。关于宋之瑞,现存历史文献和《宋氏族谱》中都只有一些零星和简略的记载。乾隆《乐清筋竹宋氏族谱》宋万敏提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5天台佛茶</p><p class="ql-block">天台山以佛供茶的形式,最早发轫于陈隋年间,因高僧智顗大师提倡饮茶驱困起,渐渐推动了佛茶的发展,天台山独特的“罗汉供茶”也盛行开来。成寻(1011-1081)是最早用文字记录天台罗汉供茶的日本僧人,时在宋熙宁五年,他亲自感受了在天台山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的“灵异”,并称奇不已。</p><p class="ql-block">自唐代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中日茶禅的传播交流活动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当。宋室定鼎中原之后,百姓生活逐渐恢复安定下来,茶禅文化交流也开始从沉寂中复兴。成寻到天台山学佛时,曾经一度紧闭的大门又被打开了一条继。</p><p class="ql-block">应该说,成寻是宋代时来华求法的日僧中的佼佼者。成寻是日本藤原时平的曾孙,藤原时平是著名的日本歌人,也就是著作《源氏物语》的女作家紫式部的父亲。成寻寄身岩仓大云寺学佛时,年仅7岁,年长之后,担任了该寺的主持。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3月15日,成寻一行由日本肥前渡海出发,与最澄样,也是从明州(宁波)登岸的。同行的一共有7人,他们到了杭州,得到了宋神宗的接见,皇帝还专门派遣兵马护送。成寻参拜了五台山和天台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刻漆填彩西湖全景屏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十二扇,每扇宽45公分,高270公分。材料用上等杉木为胎,通体髹漆为地,刻灰填彩。图案为西湖全景图。背有长篇铭文,记叙康熙年间天台人施留翁在福建从政期间,颇得好评,当地人士为其祝寿等内容。这件屏风制作精良,画面宏富,省博和西博愿出数千万元购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文物鉴定家史树青观后叹为国宝,并赋诗一首:“身到天台似故乡,展观文物兴偏长。康熙屏障真精绝,宝马香车西子妆。” 此屏风由施氏后人一直珍藏,文革破四旧期间,大队查抄保管,后被村民拿去做板壁、床铺板、猪圈壁等,施氏第九世孙施伟仁先生多次写信给国家文化部,于1980捐到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九狮戏球木镂雕额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枋为古建筑构件,为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是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共镂雕九头神采各异的大小狮子,衔绶带戏球图案,穿有“嘉庆通宝”,雕工精美。狮子是中国传统瑞獣,百兽之王,象征着富贵、力量,“九”与“久”谐音,“狮”又与“世”谐音,这九只狮子围在一起,有“九九归一”“九世同堂”寓意。 “狮”又与“师”谐音,大小狮子又有“太师少师”的寓意。“狮”又与“事”谐音,又有“事事如意”的寓意。大小狮子滚绣球也表示财源不断、子嗣昌盛;狮子配以绶带,表示喜事连连、吉庆绵绵;大狮踩绣球,则表示“统一环宇”;大狮与众多小狮子一同嬉戏,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喜庆,寓意家族兴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镂雕青白玉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镂雕蝙蝠纹,玉质清白,工艺精美。如意的源渊始于秦汉时期的一种搔痒工具,俗称“爪杖”。因人手不能到之处以其代劳搔痒,可尽如人意,故得“如意”。因其常伴身边,随手可得,常被古人用做指指划划的器物。佛家僧侣在宣讲佛经时手持如意,将经文写在如意上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3号展厅--故土风情】</p><p class="ql-block">《故土风情》分成舌尖上的天台、最硬不过天台话、流动的舞台和工艺之美四个板块,撷取最富天台特色的民俗,呈现最地道的天台风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舌尖上的天台:天台传统美食、九大碗、十六会签</p><p class="ql-block">最硬不过天台话:方言、俗语</p><p class="ql-block">流动的舞台:</p><p class="ql-block">工艺之美:一根藤、干漆夹苎</p><p class="ql-block">一根藤艺术:一根藤”作为天台民间的一项工艺,在天台民间具有不可抵挡的亲和力。一根藤”木花窗制作又称“软藤拷条”,它分四类:1、方敲。2、外弯角。3、里外弯。4、软条。经过打样、取材、刨条、凿孔、锯榫头、镶榫头、兜框、内锯、外锯、措磨、打光等20多道工艺流程,方能完成。过去祠堂庙宇、富裕人家在房屋建筑以及家俱制作上,都会用到“一根藤”,它成了民间崇尚的吉祥标志。</p><p class="ql-block">它是由一根无头无尾的藤状弯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一根藤”图案。它由百姓十分喜爱的“如意”演化而来,现有蝴蝶纹、如意纹、凤凰纹、蝙蝠纹、狮子戏球纹、鹿回头纹等30多种图案,迂回曲折,疏落有致、变化多端,无头无尾,无始无终,表达了民间的美满如意、和合圆满、岁岁延绵的美好寄托,反映了民间工匠非凡的艺术天赋和艺术创作才能,也折射了百姓对无穷无尽的如意的向往和崇尚。在其身上既凝结了天台工匠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百姓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它是天台工匠经过几代的积累文化遗产,它为研究天台民间的图腾信仰,提供了充实的依据。</p><p class="ql-block">木雕花板:是床中精粹,一块块精致的花板如同一幅幅艺术小品,令人赏心悦目。花板内容题材广泛,基本上是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事与物。如“吉祥”图案,有“五谷丰登”“平安如意”“喜上眉梢”“龙凤呈祥”“鱼跃龙门”及“福”“禄”“寿”“禧”等等。在贬恶扬善题材和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等。还有的是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题材,如“渔、耕、樵、渎”,娱乐情爱等及飞禽走兽、蔬果草中之类。</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刻漆填色西湖屏风:此为六曲(十二扇)屏风,每扇宽0。45米,全屏展开度约5。4米,通高2。7米。材料采用上等杉木为胎,通体髹漆为地,刻灰填彩,图案为杭州西湖著名风景和历史风貌,屏风中的景物与名称基本与现存西湖实况吻合。背面刻有长篇铭文,记叙康熙年间一施姓天台籍人在福建一带从政期间,颇得好评,当地人士为其祝寿及贺赞等内容。后施氏去世,由其家人带回天台。这件屏风制作精良,画面宏富,是一件上乘的艺术瑰宝。这种刻漆填色工艺,康熙年间在福州已达到鼎峰阶段。</p><p class="ql-block">西湖屏风一般是在节庆,或者发生重大事件时才拿出来展示的,平时都在藏起来的。文革期间,把它当作隔墙,用旧报纸糊起来,才保存下来的。文革后,此屏风由施氏第九世孙施伟仁先生于1980年损赠,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994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副主任、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因画家张大千的《石梁飞瀑》而来天台,再到博物馆参观,观后吧为罕见,确定为精绝一宝。</p><p class="ql-block">宝华石雕:宝华石(花乳石),产天台坦头宝华山而得名,宝华石作为工艺品雕塑在唐宋时期就有名。因石质呈鲜红色而别称赤城。唐权德舆有《赤城石》诗一首,前几句为“君闻采奇石,剪断赤城霞,潭上倒虹影,波中摇日华”,元关莱亦有“天台山花蕊石得笔架歌”诗,仅此可见一斑。此石细腻,质软用于印章、雕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号展厅--雅集天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雅集天台》以馆藏书画为基础,辅以天台山吟咏诗词,采用主题化和艺术史结合方式,展现天台诗书画艺术;</p> <p class="ql-block">【5号展厅--回到白垩纪】</p><p class="ql-block">《回到白垩纪》依托馆藏恐龙骨架化石,结合恐龙蛋、圆形球幕组合,展示地球地质、气候变化对恐龙环境的影响,通过投影与沙坑展示恐龙化石考古遗迹,讲述趣味恐龙知识,进行科普教育。</p><p class="ql-block">天台县的地质年代久远,地层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地质遗迹资源,尤其是恐龙化石,分布面积达210平方公里。具有数量大、种类多、骨蛋共生的特点,勘称“恐龙之乡”。收藏有历年来天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近10个品种、2000余枚。此馆是省自然博物馆损赠的基地,利用各类自然化石标本,向观众讲述古老天台的生物进化史。</p><p class="ql-block">张氏巨型长型蛋:</p><p class="ql-block">蛋化石:恐龙蛋呈圆形,锥形等。有两种,一种是已出壳的。因为沉积岩,泥沙进入蛋内,保留了蛋壳,边上有裂纹。另一种是未出壳的。是有泥沙浸透进去,变成结晶体,没有裂纹。</p><p class="ql-block">骨化石:在天台街头镇出土一具非常完整的新种恐龙骨化石,既食肉又食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目前有待研究,暂放在馆藏室内。我们看到的是三具恐龙模型,一大两小。</p><p class="ql-block">恐龙为什么在白垩纪晚期(距今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了呢?这一科学之</p><p class="ql-block">谜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有关的学说论点有几十种之多。灭绝原因并非一元论,而是多元论。即:晚白垩纪晚期,一颗或数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溅起达几百亿颗之多的土壤、尘埃,弥漫了整个地球大气层,遮天蔽日达几个月甚至1-2年之久。与此同时,撞击引起了普遍、频繁的火山活动,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灰、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气体,使大气层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因此,大片大片地森林死亡,绿草枯萎,即使未遭厄运的植物也吸收了大量的有毒和放射性元素。这些事件使恐龙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导致大量的恐龙群体死亡,即使当时未遭到厄运的恐龙也因生态环境极端恶化而得了中毒症和放射病,甚至引起部分恐龙的基因变异,以至恐龙的繁殖能力下降,蛋的孵化率很低。因此,恐龙动物群体逐渐走向灭亡。</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恐龙并不是在短时间内灭绝的,而是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甚至几万年。那么,恐龙是否全部灭绝了呢?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现代的鸟类(部分)是恐龙的后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眼前这枚长47厘米,最宽处为18厘米,蛋壳明显加厚,为2毫米的巨蛋,可不是凡物,是恐龙蛋化石出土,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在前几年,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专家确认为时至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天台是晚白垩纪恐龙的乐园,是我国已知恐龙蛋、骨化石数量、品种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天台博物馆收藏有历年来天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10多个品种、2000余枚。另外还有街头镇出土的一具相当完整的新种恐龙骨化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氏巨型长形恐龙蛋</p><p class="ql-block">天台水厂工地出土,距今约7千至1亿年。为纪念北京大学已故著名古生物学家张昀教授而命名。为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完整张氏巨型长形恐龙蛋和世界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镶嵌在一块几吨重的大石头上,其中3枚完好无损,最大的一枚长47厘米,最宽处为18厘米,蛋壳明显加厚,为2毫米。天台在距今约7千至1亿年的晚白垩纪时期,是恐龙的乐园。天台恐龙蛋具有埋藏量大、分布范围广、品种丰富(15个品种)、蛋骨共生四大特点,世所罕见。是迄今为止发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化石。</p><p class="ql-block">天台街头镇赖家出土的恐龙骨化石</p><p class="ql-block">由誉为"龙王"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矿物岩石学家陈克樵教授组织进行抢救性挖掘并组装成架。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恐龙新种,三分之二多的完整率,世界绝少。从头骨、牙齿看,是食草动物,而从锋利的爪部看,又是食肉动物,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因此,天台正在申报建设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