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华》 第03期

魅力新华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家乡风貌</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b></font></h1> <font color="#ff8a00" style=""> 美丽富饶的新华镇</font> <h5> <font color="#ff8a00">文/图:小本地</font></h5> <h5> 新华镇位于鹤岗市南端,北部与红旗镇接壤,东南西与汤原县两镇一乡相邻,辖区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h5> <h5> 新华镇自土改时1947至高级社1957年间,为汤原县永祥乡,1957年底划入鹤岗市管辖。1958年,永祥乡划入新华经济区,后改为新华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设置新华乡人民政府。1986年,改为新华镇人民政府。1990年,又划入东山区管辖。</h5> <h5></h5><h5> 新华镇下辖15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南华村、永芳村、永祥村、永昌村、永安村、永利村、永义村(桥北村、团结村)、和胜村、东安村、西岗村、永华村、永兴村和永胜村。总人口1.5万。主要种植大田作物,以玉米和大豆为主,还有部分水田。</h5><p><br></p><h5> 新华这片热土,农场人和农村人,共同厮守和经营这片土地。几十年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繁衍生息,协调发展,一代又一代!</h5><p></p><div><br></div><h5> 作为新华农场另一个孪生体,美丽富饶的新华镇所属各单位在以后的期刊中再做详细的介绍。</h5> <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小本地,实名:王传飞,自由职业者,经营汽车修理厂30年。曾在国内大中小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80余篇,新闻稿件400多篇。现在追随的就是观景、拍照、旅游、交友、美食、写作和观察评论。抱一丝混沌,察一方清明,没有正形,就是嘻闹!新华联谊会会员,伏尔基河影协会员,《魅力新华》编委。)</font></h5>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魅力新华之栏~~新华风光</b></font></p><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耿全</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耿全</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小本地</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丁一</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耿全</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耿全</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晚霞</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晚霞</h5><div><br></div><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晚霞,实名于金霞,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16团,先后在6连,15连,45连工作。《宝泉岭论坛》优秀会员,喜爱摄影,是较早使用无人机拍摄的摄影爱好者。)</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张思明</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耿全</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br></b><b>魅力新华之栏~~原创文苑<br></b><b>--------------------------</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油画 伏尔基河 作者:巴阳</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我爱你 伏尔基河</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伏尔基河</font></h5> <h5> 你那婀娜多姿的容颜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好的眷念。<br><br> 我不想回忆,当年在你怀抱里肆意雀跃的身影,我不想赞美,你用溪流浇灌着无垠的大地,我不想讴歌,你用甘泉般的河水滋润着这片令我难忘的黑土地……<br><br>  我只想轻轻地告诉你,我会采拮一片绚烂的晚霞做你逶迤的长裙,我愿摘下璀璨的星星变作你明媚的双眸,愿你的眼睛灿若星辰,我更想变做你身边的一颗水草,好想让你天天抚摸轻吻我的面庞……<br><br>  我爱你,伏尔基河!你清澈透底的容颜永远是我希冀的梦想,每当细雨缠绵的清晨,每当落日余辉的夕阳,每当沁满花香的月夜,我都会伫立在岸边,痴痴地望着你那涓涓细流,聆听着你轻吟呢喃地浅唱。我多想拘一捧你粼粼的清波,化做一缕轻柔的晚风,尽力地渲染着你那迷人的笑靥。吹响留有心上人唇香的柳笛,把一腔深深的爱恋,传递给远方的姑娘。<br><br></h5><h5> 我爱你,伏尔基河!缓缓流淌的河水永远激荡在我的心房。春日里,我在你花香的堤岸上洒落过轻声细语;夏日里,我躲藏在你枝叶繁茂的怀抱里轻轻地吟唱;秋日里,撒下的一片心情收获了幸福满满;瑞雪中,轻轻地掀起你的盖头端详着你妩媚动人的脸庞。</h5><h5><br> 我爱你,伏尔基河!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幸福的泪水,为什么我的心中总是激情荡漾,因为在我心中总深存着对你难已割舍的爱……</h5><h5><br> 我爱你,伏尔基河!静静流淌的河,我将沿着你缓缓流淌的河水逐流而上,继续寻梦那令我魂牵梦萦的念想……</h5><h5><br> 再见了,伏尔基河,我心中流淌的河。今夜,我将深深地沉醉在你流淌的湍流中,再一次枕着你沁香飘溢的岸边,依偎在你那蜿蜒婀娜的身旁,静静地睡去…… 甜蜜地睡去……</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李云玮</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伏尔基河,实名沈长明,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16团31连,1975年由16团应征入伍。《中国知青网》原版“新体现代诗歌”栏目版主。)</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音画视频</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b></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伏尔基河流域</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航拍:李云玮 张思明</h5>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魅力新华之栏~~知青文集</font></b></p><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h1> <h5></h5><h3><font color="#ff8a00"> 连载:大荒旧闻录(3)</font></h3><br><h5><font color="#ff8a00"> 闻捷</font></h5><font color="#ff8a00"><br></font><h5><font color="#ff8a00"> 偷油记</font></h5> <h5> 本来没那个天赋,也许是连队宣传队没人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也就成了连宣传队的一员了。还别说,我还与姜昆同台演出过呢,牛吧?<br><br>  但说实话,我还真不是这块料,唱歌,嗓子不打远不说,还没亮音。跳舞,我除了不大顺拐也谈不上啥舞姿。老队员一个劲地教我练功:挺胸、收腹、撅腚(原话,该是提臀)什么的,总算把我调教的能上台了。说起来,那感觉真好,除了几盏500瓦大灯照着,几百双眼睛看着,浑身上下不自在外,每天不用下地了,那可真是享受。<br><br>  我家离中央乐团不远,从小在他们的排练厅外听演奏。人家排练的地方都叫排练厅。我们连的宣传队也是文艺单位呀,我就在连里借给我们排节目的宿舍门上,亲笔写上“8连排练厅”的大字。大家把炕给拆了,地扫了,你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br><br></h5><h5> 宣传队出彩的时候是春节,那年春节我们连的节目被预定了十场。一共休息没几天,我们却要赶场,这个连演完了去那个连,下了舞台上“尤特”,那叫一个忙。有的连队大雪封路,我们还真来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扛着道具箱子就走。记得我还为此赋“顺口溜”一首:</h5><div><br><div><h5> 赴3连演出遇雪封路赋  <br></h5><h5> 日掩西山踏雪行,<br> 枯枝荒草满冰凌。<br> 此去山下无知己,<br> 每念前程满凄清。</h5><br><h5> 此诗我一直记得,个别词句也许有出入,但是当时夕阳西下,小雪花在空中闪闪飞舞的情景,那简直就是昨天的事情。</h5><h5><br> 只记得那天演出笑场了,没来由的大家眼神一对,就哈哈大笑,怎么也止不住,多年后说到那天的事,我们还是乐不可支的。</h5><h5><br> 最后一场演完回到连里,已经是半夜了。那可是大年初四的后半夜,明天就上工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又要回到每天馊玉米饼,大碴子,冻白菜的日子了。我和作兄一说,他也觉得春节的大肉怎么想也是没吃够,那没油水的日子太难熬了,我们决定小试身手。</h5><h5><br> 我是前上士班长,作兄是前炊事员,食堂那点事我们还是搞得明白的。只是当天值班的是个叫“米勒”(俄语和平的意思)的老知青,人很漂亮,就是认真,不会变通给我们俩什么好吃的。</h5><h5><br> “得想办法”,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h5></div><br><h5> “米勒”我们俩迷糊着眼睛,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对在火炉边织毛衣的米勒说,我们俩一天演了好几场,给咱连争了不少脸,现在累得趴架了,特想吸支烟,你能不能帮我们买盒烟呀?其实那时候我还不会吸烟呢。</h5><h5><br> 米勒是何等热情的人呀,再说我俩都没卸装呢,估计看上去也还英俊,看见俩“孩子”(在老知青眼里,我们都是孩子)累得如此不堪,真是天可怜见的,马上收拾毛线,说“咱们走”。小卖部在从食堂回宿舍的路上,她叫我们一起走那是顺路,我们几乎没有拒绝的理由。我只好耍赖,说现在肚子疼,得休息会,还想吸烟。看着可怜的我们,米勒没办法,只好自己去小卖部拿烟了。</h5><br><h5> 她前脚走,后脚我俩就像狼一样,极迅速地冲进库房,抓起几个大碗(用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小盆,要是有水桶我俩也敢用),没几秒钟的功夫,两碗炖肉、两碗豆油稳稳地放在食堂后窗台上了。北大荒的夜风,那可是零下30多度呀,没几分钟就冻成了冰坨。</h5><h5><br> 一会儿,米勒回来了,半真半假地责怪我们折腾她。我俩赶快赔上笑脸,大姐长大姐短地逗她。她被我俩说得开心,一个劲地笑。忽然停住了,她疑惑地看着我,“你肚子不疼啦?”“肚子疼,谁?噢,好多了”。我自己早把肚子疼的事忘了,一脑门子想着窗台上那几碗油和肉别让猫叼了去。</h5><br><h5> 告别了米勒,我俩潜回食堂后窗户,来拿“年货”。小家子气,我们还怕手套被油弄脏了,就光着手端起大铁腕回宿舍了。</h5><h5><br> 要不现在影视作品里,有东北生活的镜头,剧中人都把皮帽子的护耳卷起来,或者干活不戴手套,我就说这是假的,那是不可能的。不是你意志坚定不坚定的问题,那是你要不要命的问题。</h5><br><h5> 从食堂到宿舍大约200米,开始50米,还好,手还听使唤。再来50米,手已经疼得像猫咬。再后来就没知觉了,其实离冻伤已经不远了。没出息的我俩,还真是坚持着把那几大碗肉给端了回来。一进宿舍,我俩就抱着烟筒手舞足蹈,龇牙咧嘴,上蹿下跳,雪水浸泡等一通折腾,我们的手才算有了点感觉。</h5><h5><br> “你说要是真把手给冻掉了,人家一问,还是为了偷油,那得多寒碜呀?”作兄强忍着手疼,龇着牙,还在和我探讨道德问题呢。</h5><h5><br> 那个春节后,当大家又开始吃发了霉的玉米饼、冻得发红的白菜的时候,我们宿舍人少的时候还能飘出浓烈的肉香呢。</h5><h5><br> 不堪回首,蝇头小利,几乎断送了我俩的四只大手呀。教训呀。 (待续)</h5></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往事追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font></b></h1> <font color="#ff8a00">  全班亲历东大甸子开发<br></font><br><h5><font color="#ff8a00"> 一中首届毕业班全体 执笔:先生</font></h5> <h5>  1969年6月,新华一中首届毕业班的同学们去东大甸子新建连队,参加开发建设劳动。<br><br>  16团没有营的建制,团部直接管辖20多个连队,农业连队以生产粮食为主。为扩大生产规模,王文东政委要求开发16团东部十几万亩沼泽地,新华人称其为“东大甸子”。<br><br></h5><h5> 是时东大甸子到处生长着一望无际的“大叶章”和“小叶章”茅草,足足一米多高,这些茅草就是早年建泥草房做“栅房草”的最佳物品,也是造纸的最好原料。</h5><h5><br> 东大甸子是一处没有被开发过的原生态湿地,具有北大荒湿地明显的特征:浩瀚的大草甸子,高低不一的塔头墩,潮湿的沼泽地,广袤无垠,天地相连,不得不叹服亘古原野的苍茫与杳无人迹的荒凉。这里,还生长着少量的东北三宝之一:乌拉草。</h5><br><h5> 6月,草甸子正值茂盛,南风吹来,海一样波涛滚滚,一浪接一浪,一直翻卷到天边。走在草海中,充满了兴奋,恐惧,警惕。无数岁月枯萎腐烂的草盘结于大地,松软如毯;荒草经过千万年的水淹、野火等洗礼,生生不息,在湿地内形成了无数的伤痕、隆起了数不清的“塔头墩子”。这些“塔头墩子”一簇簇紧偎,每一簇的根须乱麻般裹土盘箍一团,像个胶皮疙瘩,软颤颤比篮球还大,露地表二分之一。脚踩在绿油油、软绵绵的“塔头墩子”上有时感到晃悠悠的似坐船般的感觉,所谓的沼泽地表面是几千年腐烂植物堆积、上面又有新生杂草根系交织而形成在淤泥或者水上的漂浮物,人们一旦陷下去就会有生命危险,脚踩偏了就会陷进“沼泽”内,初进这片草甸子的人,永远不知在前面会隐藏着什么危险。</h5><br><h5> 坐在红色的东方红驾驶室内,操纵着拖拉机开荒翻地,后面牵引着三铧犁,在海洋般绿色的草地上加大油门轰鸣,四周的青草与拖拉机驾驶室前面的发动机一样高,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只露出拖拉机的半个驾驶室,近看就像一只行驶在海洋中前后摇晃的小船,远看就像一个红色的甲壳虫在绿色草地中慢慢爬行。尖尖的犁铧刺入大地,以千万年腐植质构成的北大荒黑土跃然翻起,一条条,一趟趟,一片片地坦露开来。</h5><br><h5> 白天,当拖拉机牵引三铧犁走过之后,会有很多飞禽鸟类跟在三铧犁的后面,争夺地下被翻出来的老鼠和虫子。最刺激的还是夜班开荒翻地,跟在拖拉机三铧犁后面的可不是飞禽鸟类,而是几只两眼闪着绿光、咆哮着争夺老鼠的饿狼了。不过,夜班开荒时,在后面控制三铧犁的徒弟会跑进驾驶室内坐在师傅身边,手里握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通过驾驶室的后窗另一头拴在三铧犁起降杆上,用牵拉绳子远距离控制起降杆,这样就能安全些。</h5><br><h5> 驾驶拖拉机在东大甸子开荒,经常会有野鸭子在车前扑棱棱飞出,停下机车寻找,就会在草丛中寻到一窝青皮野鸭蛋。有时,也有机会在深深的草甸子里见到黄褐色狍子隐藏在其中,露出两只直挺挺的耳朵,昂首呆立,警惕又好奇地与人对视,等人离得近了,狍子会突然翻起后蹄蹿出几丈,跑出几十米会突然停下转身再与人面面相对,这就是东北人 称作的“傻狍子”。</h5><div><br></div><div><div><h5></h5><h5> 那一次,我们全班是坐着解放汽车来到东大甸子挖水渠,越走路越窄,又在大坝上行驶了一会儿,方圆几里见不到房子,也没有人烟,到处是草地,下了车又走了很远。由于遍地是草,又没有具体的单位分界标识,直到现在同学们都说不清,到底是在东大甸子几连修水利了。</h5><h5><br> 短短几年的时间,16 团在东大甸子相继建立了 30 至39 连、水利连等新建点,一下子就扩展出了十几个连队。</h5><h5><br> 新建点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连队水井里的水都是现在喝的“普洱茶”颜色。在连队,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自制的“过滤桶”,棕黄色的沼泽水从井里打上来后,先倒入悬挂在半空中的桶里过滤,桶内装了一半鹅卵石和从外地带来的细沙子,在桶的下面钻个小孔,再用一条毛巾系在小孔上,水通过鹅卵石、细沙及毛巾过滤后一滴一滴地流到下面的桶内,过滤后的水还不能直接喝,还要沉淀一个夜晚烧开了后才可以饮用。<br></h5><div><br></div><h5> 虽然东大甸子到处都是水,但是,可饮用和洗澡的清水在东大甸子是十分珍贵的。夏天职工洗澡不论男女都是在野外的水泡子里,冬天多是“干擦”。所谓的干擦就是用洗完脸后少得可怜的水,将毛巾弄湿后擦擦身子。集体宿舍的男知青们还编了一套洗脸时间表,叫做:“一、三、五干擦,二、四、六抹一把,星期天休息。”除了生活用水问题,夏天最难熬的就是潮湿和蚊虫、瞎蒙叮咬了。</h5><br><h5> 有一次,我们班在新开垦不久的地里除草,黄豆刚长出约10公分,地里到处都是树根子,很不好铲。正当同学们干得起劲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同学们大喊一声:暴风雨来了!紧跟着全体同学们边铲地边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h5><h5><br> 大家伴着歌声、顶着阵雨干得更欢了,没有一个退缩的,虽然个个都淋湿了衣裳,但还是埋头苦干。学生时代的我们特别乖巧听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每个年轻人必懂的口号,那个年代,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在劳动中大家经常要背上一段。</h5><h5><br> 据矫仁勇同学回忆:在我们午间休息时有人提议,这草甸子里有野鸭蛋咱们去找找;几个男女同学就结伴走进了茂密的茅草中开始寻找。走进一米多高茂密的草甸子中,大家要不停地前后呼应,深怕哪个掉进沼泽里或者走丢了。</h5><br><h5> 走到了草甸子深处,一个同学发现不远处有一堆茅草搭絮的草窝,大家特别高兴!以为找到了野鸭子窝了,一起屏住呼气、轻手轻脚地远距离拨开茅草一看:啊!吓得前面的同学转身就跑,腿都软了才停下来。原来是一只趴在草窝里熟睡的狼。幸运的是那天风刮的很大,我们又是走在下风头,杂草的摩擦声和呼呼的风声掩盖了我们走路声,没有惊醒这只睡觉的狼,太可怕了!</h5><br><h5> 50年过去了,但我依旧清晰的记得当年去东大甸子新建连队参加开发建设劳动的31位同学,他(她)们是:<font color="#ff8a00">矫仁勇、徐晶磊、黄春光、吴桂芹、吴海树、王光芬、王光丽、范永祥、周广顺、闫力、姚峰、崔振江、崔振海、陈云山、马丽艳、刘玉芬、魏荣、于凤英、于淑芝、王尚凯、任延凯、周大俊、胡川海、常燕、孙波、吕平昭、蒋连芳、国春梅、孟少华、辛淑霞、郑庆余。</font></h5></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一中首届毕业班全体,执笔:先生,实名吴海树,教授、主任医师。就读于伏尔基河农场第一中学,1971年毕业,曾在45连、22连工作。1975年在佳木斯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上学,后任职于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师,锦州医学院副教授,大连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附属口腔医院主任医师。曾任卫生部人才中心培训师及考评员。)</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书画长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王立民</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王立民</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戴启文</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戴启文</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戴启文</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剪纸篆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font></b></h1> <font color="#ff8a00">  高山雪菊剪纸作品选</font> <h5>  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在纸上的画,是流行的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通透的艺术享受。作者高山雪菊运用剪纸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一幅幅美丽的剪纸作品,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为全民族传承剪纸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高山雪菊</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高山雪菊</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高山雪菊</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高山雪菊</h5> <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高山雪菊,实名冯秀芝,是一名扎根新华的乡村教师,为新华培养了一批批少年剪纸人才,对保护和传承我国剪纸文化做出了贡献,使剪纸手艺传遍新华乡村。现已退休,可谓桃李遍布新华乡村。)</font></h5> <font color="#ff8a00">  微观世界 绝妙艺术</font> <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裘永强(前排右一)与电影队合影</h5> <h5><p></p></h5><h5> 裘永强,1948年生,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到16团18连,后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工作。字启扬,号“求一点”,“九曲人家”。六岁从艺,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设计家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工艺美术师,上海老城厢书画会常务理事,著名金石微雕家、书法家、篆刻家。</h5><div><br></div><p></p><h5> 裘氏微雕,取众家之长。运用沉、浮、紧、缓等神奇刀功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他创作的发丝之图能容大千世界,独创的彩色浮雕微刻书画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他的“一点刻”艺术达到当今世界最微的境地,创作的头发丝端面刻人像,形像生动,栩栩如生;半粒米大的象牙上刻王羲之《兰亭序》410个汉字等微刻书法,刀法圆润,遒劲有力,章法有致,奔放流畅;他创作的具有中国传统书画神韵的微雕艺术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荣获上海市微雕艺术特等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纪录片;应邀两次赴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等地作微雕表演;日本《周刊文春》、《读卖周刊》、《日本工业经济》等报刊撰文称“裘永强先生是中国微细雕刻第一人者”;日本东京电视台为此拍摄了专题片予以介绍;香港《文汇报》也作了专题报道,深受国内外雕刻界、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欢迎。</h5><p><br></p><h5> 下图展示的微雕艺术品,均为裘永强先生亲自镌刻(书写),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保值增值的艺术价值。</h5><p></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裘永强</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裘永强</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裘永强</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裘永强</h5><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b06fbb">(图片均在一粒大米和象牙上微刻,在放大机上拍摄。编者注)</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诗词歌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font></b></h1> <font color="#ff8a00">  《农机站印象》</font><br><br><h5> <font color="#ff8a00"> 轻舟</font></h5> <h5> 黄绿非一色,<br> 高低尽不同。</h5><h5> 农忙一喝令,</h5><h5> 机器共轰鸣。</h5> <font color="#ff8a00">  相逢是首歌</font><br><br><h5><font color="#ff8a00"> ——赞新华联谊会</font></h5><br><h5><font color="#ff8a00"> 巴阳</font></h5> <h5></h5><h5> 相逢是首歌,<br> 和着欢欣的辙。<br> 水墨丹青,<br> 蘸一抹绯红,<br> 染出一簇,<br> 温馨的记忆。<br> 这记忆的温情,<br> 润湿了我的眼睛……<br> 推开一扇窗门 ,<br> 依稀可见:</h5><h5> 在向阳路上,<br> 在伏尔基河畔,<br> 在知青广场,<br> 在广阔的田间……<br> 有你、有我、有我们,<br> 如花般绽放着的,<br> 美丽的容颜。<br> 新华联谊——</h5><h5> 你是我挚爱的亲朋;<br> 你就是我的家园。<br> 岁月不老,<br> 我们不散;<br> 不老的岁月,<br> 诉不尽的情缘。<br> 友情千里一线连。<br> 憧憬相逢日,<br> 只待山花烂漫时;<br> 拥抱我新华,<br> 觥筹交错再言欢。<br> 2021.04.06于北京</h5><div><h5> 相逢是首歌,<br></h5><h5><br></h5></div> <font color="#ff8a00">  打油诗一首</font><br> <br><h5><font color="#ff8a00"> 靳仲生</font></h5> <h5></h5><h5> 还是当年的草房,<br> 还是当年的火墙,<br> 吃饭仍盘腿上炕,<br> 三餐仍大葱蘸酱,<br> 冬天仍挑满水缸,<br> 出门仍满脸白霜,<br> 过年仍杀猪宰羊,<br> 酒窝在笑脸荡漾,<br> 自酿的烧酒滚烫,<br> 一口下去暧心房,<br> 没有当年的喧嚣,<br> 工地无彩旗飘扬,<br> 各地的欢声笑语,<br> 似乎依然在耳旁,<br> 稻田里飘来花香,<br> 拖拉机轰鸣作响,<br> 小鸡伴蘑菇跳舞,<br> 酒杯里人头摇晃,<br> 还是那片黑土地,<br> 不见当年的荒凉,<br> 虽然你职称总变,<br> 永远的北大粮仓,<br> 家中有米心不慌,<br> 国家有你是栋梁,<br> 备战备荒为人民,<br> 过时的口号难忘,<br> 新时代号角吹响,<br> 我们在不同地方,<br> 心系当年的土地,<br> 惦记着房东老乡,<br> 虽远隔千山万水,<br> 微信里共享阳光,<br> 难忘的一草一木,<br> 马号边猪舍酒坊,<br> 洗脸盆煮饺真香,<br> 二零一八成历史,<br> 回忆常驻在梦乡,<br> 十六团已然不在,<br> 今天的农场辉煌,<br> 二零二零在眼前,<br> 梦想仍然在彷徨,<br> 一丝丝怀念在心,<br> 战友们共同分享。</h5><div><h5> 大食堂已成废墟,<br></h5></div><div><br></div><h5> (注:2018年秋,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四市1968年去北大荒的战友组织“还乡团”回访50年前的第二故乡,印象深刻、刻骨铭心。2020年突发奇想,写下这个“顺口溜”,给朋友们分享。)</h5> <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靳仲生,北京知青,1968年下乡到伏尔基河农场8队,先后做农工、食堂管理员。兵团组建后的1969年调任11连出纳员。1973年调入鹤岗市农业银行新华办事处。1979年返城,供职于原外经贸部直属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传奇故事</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font></b></h1> <font color="#ff8a00">  《老照片勾起的回忆》</font><div><br><h5><font color="#ff8a00"> 张京奎</font></h5></div> <h5>  这两张老照片拍摄于1978年的夏天,是服务社天津知青纪文奎同志返城时,在新华火车站和登上列车时的留影。</h5><br><h5> 看着这两张老照片使我想起了兵团时期16 团服务社从小到大的成长以及由三级站进货发展到直接从国家一级天津批发站采购部分紧俏商品进货,使 16 团服务社一跃成为这一地区远近闻名,就连佳、鹤两市的顾客坐火车前来 16 团服务社购买当时稀有和紧缺商品的一幕幕往事。</h5><br><h5> 16团服务社是时归团后勤处商业股管辖,肩负着全团 40 多个连队和2万多人口以及周边乡镇居民的商品供销任务。其前身是“伏尔基河农场商店”,成立于60年代初期,早期坐落于场部汽车队东侧,占地面积约60余平方米的平房内,说是商店,其实也就是一个稍大点的小卖部,营业员约7、8人。主要商品是职工日常必需的油盐酱醋、棉布、食品及农田胶鞋等生活必需品,其品种也就是百十余种。</h5><br><h5> 70年代初期,服务社在原机关食堂东侧菜窖的位置上由45连建成了服务社的副食门市,并在对面菜地上建成了百货大营业室和办公室及仓库形成的封闭式四合院,总营业面积超过了 1600 平方米。服务社有百货部、副食部和农副产品收购部3个营业部门,并在连队设有5个分店。员工总数大约80人。经营品种有大小百货、五金交电、针纺织品、鞋帽、棉花布匹、日杂、食品、烟酒、图书、医药等三千余个品种。到 1976 年底,商品销售额已经达到了 380多万元、实现利润 18 万元。</h5><div><br></div><div><h5> 在2师各团的服务社销售利润评比中,16 团服务社一直名列前茅。60年代末期兵团成立后,随着知青的到来,16团总人口近3万人,服务社自然肩负着职工和家属的生活保障和物资供应。当时是计划经济,进货渠道主要是2师百货批发站,因其属于三级批发,商品基本就是一些最常见的物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了。本来当时的商品就非常短缺,棉花、布匹、食品都凭票供应,就以鞋帽部为例,柜台上摆的商品就是棉胶鞋,解放鞋,农田鞋,懒汉鞋。虽然有几双皮鞋,也是样子过时的猪皮鞋,商品不全,品种不多。</h5><br><h5> 大批知青的到来,不仅使服务社得到了发展,也使需求商品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更给当地带来了城市的消费理念并拓宽了人们的购买视野。但是,紧缺商品和平时在偏远的边疆很难见到的商品得以顺利的采购进来,与照片的主人、天津知青纪文奎和他的父亲纪老先生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h5><br><h5> 纪文奎家住天津南开区,1968 年下乡到16 团29 连,做过农工和 29 连分店营业员。 1972 年从 29 连分店调到团服务社,担任采购员工作。纪的父亲在商业部天津一级百货站综合科工作,并负责东北、华北地区二级批发站的商品调拨计划审批。</h5><br><h5> 服务社的领导通过纪文奎与他父亲沟通,表明了服务社想通过纪老先生在天津采购些商品,纪老先生愉快的接受了,还高兴的说,我儿子是兵团战士,我能为兵团做点事,出点力是理所应当的。</h5><br><h5> 由此,服务社开通了从天津的国家一级站直接进货的渠道,还辐射到河北唐山的陶瓷、沧州的鸭梨、涿州的白酒等。特别是天津的各式男女皮鞋、童鞋、塑料凉鞋、纯毛围脖等,这些商品极大地丰富了 16 团商品市场的供应,满足了广大兵团战士、职工、家属及学生的需求。由于花色品种全、款式领先、价格低廉,还吸引新华周围及佳鹤铁路沿线的消费者前来抢购。就连师部和2师百货公司的职工等商业内部消费者也通过关系过来购买。 </h5><br><h5> 当时的情景是天津鞋帽、针织品等一到货,服务社还没等到开业时间大门口已经站满了排队的人群,有很多是一大早上专程从鹤岗坐火车而来。等服务社的大门一开,人群便蜂拥而至、熙熙攘攘,抢购场面十分热烈,门庭若市。据当时的鞋帽组营业员胡桂芝回忆,当时柜台都给挤歪了。可见直接从天津国家一级批发站进来的紧俏商品受到了消费者极大地欢迎。</h5><br><h5> 16团服务社商品全、质量好,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扩大了影响,还提高了销售业绩,使服务社的年销售计划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销售任务,也提前一个季度进行年终盘点,利润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的 40%以上。</h5><br><h5> 纪老先生是一位慈祥,很受人尊重的老人。从1972 年服务社闫兴运主任到天津开启进货至80年代中期,近15年的时间里,从 16 团服务社改成新华农场商店,历届主任、多名采购员都曾去过天津办理采购业务,纪氏父子给予了热情接待和鼎力的支持。后来,为了节省成本,由服务社提交采购计划,全权委托纪老先生办理,而服务社每天只给发纪老6角钱的补助,报销公交车票,纪老还负责品种选择,铁路托运,委托收款等,基本就是服务社驻天津没有工资的义务采购员了。</h5></div><div><br></div><div><h5> 1984 年农场宣传队急需购买一批民族乐器,而此时省内又采购不到,时任工会副主席、宣传队队长牛家常就去天津找到已返城多年、在天津一级批发站文化部工作的纪文奎同志,文奎不仅热情接待、安排住宿,还亲自带领牛主席去民族乐器厂联系采购事宜,及时从天津民族乐器厂买到了一批质地优良、价格优惠的民族乐器。解决了农场宣传队的急需,对提升农场的文化娱乐生活做出了贡献。</h5> <br><h5> 虽然时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每当想起当年服务社商品丰富、品种齐全和销售抢购的情景时,自然想起天津知青纪文奎和纪老先生对 16团服务社和对边疆广大职工及家属做出的突出贡献,是新华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h5></div> <h5><font color="#b06fbb">  (作者简介:张京奎,垦荒二代。1972年至1984年在16团服务社工作,曾担任收购组组长,商店主任,1984年担任农场经销公司(商业科)副经理。1985 年调任农垦总局驻大连经贸公司副总经理,大连实德集团商务物流公司总经理。)</font></h5>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新华史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font></b></h1> <h5><p></p></h5><h5> 16团23连坐落在现第24作业站北部,于1969年春建点,连队所有人员与机车均由多个连队调入。其中,机车是以一个连队机车组的整班人马集体调进23连的。1974年,23连与其南部近邻24连合并为一个连队,原23连人员大多都划归24连,23连从此不复存在了。从1969年建点到1974年撤销兵团连队番号,23连仅仅存在5年多的时间,是16团连级建制中较早撤销番号的连队之一。</h5><br><h5> 据首批开发建设23连的同志回忆,他们是在开垦32连时,与地方发生了界限争议,暂时放弃在此开垦。人员与机车撤回时,团里决定开垦24连北部的荒地,23连由此成立。及至1974年秋23连撤并,全连职工、知青、家属、儿童大约280人左右。1975年至1979年间,23连依旧有人居住、生活,耕种土地,放养鸡鹅。当时电影队到24连放映,有时下午到23连放映,回24连吃晚饭后,再为24连放映晚场。80年代初期,已合并多年的原23连人员才渐渐全部撤出,房屋逐步被拆除。</h5><br><h5> 以下是经在23连工作过的职工、知青等共同的回忆,整理出的23连领导、职工、知青名册。《魅力新华》编辑部特别感谢吴学林、郑亚茹、杨凤武、曾庆文等23连的职工、知青在整理23连名册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一并致谢!</h5><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文:《魅力新华》编辑部</span></h5> <h5><p></p><p><font color="#ff8a00">  16团23连连部工作人员名单<br></font><br></p><p></p></h5><h5>指导员:李少清 王 俊 许明昌 郑立平 副指导员:沈红云</h5><p></p><h5>连 长:于振环 房德堂 史维奇 刘学才 袁恒儒<br>副连长:杨明学 吕杰昌 刘兆光 崔传林 张银奎 李荣惠<br>会 计:黄 华 李晓苓</h5><h5>出纳员:陈慧琴 周茹兰</h5><h5>统 计:张年生</h5><h5>文 书:李晓苓 周茹兰</h5><h5>卫生员:潘长胜 殷莲华 冯 贞 任艳秋</h5><h5>保管员:李德功</h5><h5>通信员:吴学林 周茹兰</h5><p></p> <h5>  <font color="#ff8a00">23连领导、职工、知青全名册</font></h5> <h5><p></p><p></p><p> <font color="#ff8a00">  本地职工</font></p><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p></p></h5><h5 style="text-align: left;">李少清、王 俊、许明昌、于振环<br>房德堂、史维奇、刘学才、袁恒儒<br>杨明学、吕杰昌、刘兆光、崔传林<br>李荣惠、黄 华、潘长胜、任艳秋<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德功、王有力、贾好志、胡长信<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曾庆文、王绍义、孙汉文、崔传凤<br></span>于令文、金 鑫、王凤山、徐庶文<br>冷兆更、吕希山、张友德、刘道强<br>谭永华、王 友、常家森、王子明<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赵焕民、张明春、韩永斌、黄习学<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杨凤武、戴纪正、曹士荣、苏东奎<br></span>阎世昌、尹 娣、李文俊、路庆山<br>王 会、李 山、宋宝贵、贾 江<br>张志超、李春喜、崔香礼、路小山<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姜春友、徐庭山、徐树义、徐德刃<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丁兆先、李振起、徐子凡、李少卿<br></span>闫清凤、王国臣</h5><p></p><p style="text-align: left;"></p><p></p><p></p><p></p><p></p><p></p><p></p><h5><font color="#ff8a00"> 北京知青</font></h5><p></p><h5>郑立平、许亮明、何大生、关继武<br>郭来同、张文霞、王秋芳、韩 丽<br>马惠民、邢双群、王亚琴、王润萍<br>姚彤萍、才 品、巩香馥、杨 萍<br>扬 丹、王凤山、杨 莹、杨 凯<br>汪铁良、李占虎、程显忠、林鹤先<br>林 瑞、崔二喜、丁亚光、柳 森<br>严 地、张世栋、张亚英、唐金荣<br>袁乃华、薛迪生、德玉亮、孟新玲<br>高振琴、杨俊峰、刘汉东、侯志均<br>孙惠峦、刘 静、孙文怡、王 虹<br>黄延红、范玉新、韩艳新、石爱玲<br>王云伯、张泽仁、郑亚茹、王晓丽<br>贾福义、李建文、张世永、何其伟<br>李俊民、吴 婕、苏 华、赵学军<br>刘宝贵、马世茵、刘纫华、秦新华<br>吕双生、杜 燕、刘舒平、刘桂英<br>颜小军、张秀珍、韩玲玲、程000</h5><p></p><p></p><h5><font color="#ff8a00"> 上海知青</font></h5><h5>奚美英、殷莲华、陈慧琴、徐秀珍<br>陆未英、吴其荣、张年生、商巧娣<br>孙美英、朱永武、张志强、陈根荣<br>裴忠彪、杭志英、张志红、周茹兰<br>冯雅丽、陆德清、孙明娣、滕三红<br>陈玲玲、刘关林、朱伟健、祁作宝<br>董国良、荣 梅、刘方荣、吴银祥<br>张杏生、倪国良、杨美芳、陈文秀<br>方锦根、李桂香、李文莲</h5><p></p><p></p><h5> <font color="#ff8a00">天津知青</font></h5><p></p><h5>伉大猷、李晓苓、扈小元、田炳凤<br>肖家顺、冯 贞</h5><h5><font color="#ff8a00"> 浙江知青</font></h5><h5>翁启宇、陈振薇、李红江</h5><h5><font color="#ff8a00"> 威海知青</font></h5><h5>鞠宗兰、鞠宗信、鞠宗华</h5><h5><font color="#ff8a00"> 哈市知青</font></h5><p></p><h5>张银奎、王宏伟、马来劲、盖同道<br>杨永春、马冬雁、赵秋葵、王佩兰<br>孙淑琴、李淑琴、聂思芳、恽庆华<br>安玉项、周树远、孙运志、张新平<br>陈 军、刘翰文、孔令武、徐景珍<br>马瑞良、王俊奇、徐炳志、李秀艳<br>罗 杰、常忠志、吴学林、关秀华<br>张学军、李初平、周乃维、乔长波<br>沈红云、张兰萍、梁成钢、高丽清<br>刘 杰、王 才、姚红梅、黄素田<br>贾泽一、张红妹</h5><h5><font color="#ff8a00"> 佳市知青</font></h5><h5>金海珠</h5><h5><font color="#ff8a00"> 鸡西知青</font></h5><h5>杨 鸣</h5><p></p><h5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者注:名单由23连职工、知青共同整理 。)</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怀旧照片</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b></font></h1>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ff8a00">感谢所有提供老照片的新华人</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辉煌新华</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b></font></h1> <font color="#ff8a00">生态鹤岗100篇(60):新华农场 尽展知青文化的魅力</font><br><br><h5><font color="#ff8a00"> 文/图:欣然</font></h5> <h5>  鹤岗境内的十大国有农场,各有成因和特色:军川的酒,共青的北京庄,绥滨的黑龙江首渠,二九〇的军队垦荒第一犁。新华农场特色是什么?我感觉是文化,是知青文化的魅力在农场大放异彩。</h5><br><h5> 中国当代有2位文化名人与新华农场有关:一位是家喻户晓的姜昆,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协会主席;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张抗抗,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姜昆1950年生,18岁那年从北京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16团,也就是现在的新华农场,至1977年调离回京,在新华农场整整工作、生活了9年,前一半是农工、伙夫,搞生产;后一半是宣传员、编导,搞文化。张抗抗也是1950年生,1969年从杭州下乡到鹤立河农场(后并入新华农场),至1977年考上大学,在农场8年,大田除草、大棚弄菜、大森林伐木都干了。他俩之外,农场知青中还出现许多文化名人:如3连知青曹焕荣,外号“小上海”,从农场业余通讯报道员干起,退休于新中国最有名的报纸——《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岗位上;知青康绍邦,成长为新中国顶级培养干部学校——中央党校的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评剧艺术大师新凤霞的儿子吴欢在农场当过知青,爱画画成了画家,爱写作成了作家,爱编剧成了导演,退休前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紫禁城文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能在报社、学校、文化公司当领导,说明他们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何来?一部分来自于下乡的黑土地——新华农场。</h5> <h5><b>  农场的黑土地滋养了文化名人</b>。我看过时任《兵团战士报》总编辑贾宏图写的一篇“向阳路”文章,他夸奖当年的16团知青文化十分发达,在报纸上的发稿量名列全兵团前茅,16团的新闻通讯员曹焕荣、杨兵、杨楠,后来都被《兵团战士报》调去当编辑。贾宏图说的“向阳路”,就是当年新华农场报道组在报纸发稿子的集体笔名。文中所说的杨兵,退休在中纪委驻国家粮食局纪检组组长的岗位上;杨楠,返城后被调到中央组织部,担任过党政外事局副局长。贾宏图本人担任过黑龙江日报社社长和省作家协会主席。<div><br></div></h5><h5><b> 农场的黑土地造就了文化名人。</b>搞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看过张抗抗《遥远》、《林中记事》,8年下乡农场经历,使她写出来的作品有血有肉,读来身临其境。姜昆在农场原创的《完达山组歌》,真实展现出知青生活,他若没有知青经历,或许创造不出“被窝里伸出脚丫子——你算几把手”的歇后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抗抗下乡时,还是个读别人书的小女孩,成名时,已经著书等身;姜昆“火了”,连队想留留不住,被农场“挖走”;农场想留留不住,被北京来的马季“挖走”,一走就走向了当代曲艺相声艺术的辉煌顶点。</h5><div><br></div><h5><b> 农场的黑土地传承了文化名人留下的书香风气。</b>知青们离开了农场,知青文化如同播撒的种子,在农场的黑土地上发芽、开花、结果。我当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时,熟悉新华农场两位摄影师:一位叫原文成,是20年前农场老场长,喜拍鸟、拍鹿、拍荷花,现已年近八旬,依然雄心不老。我俩有微信,经常能在朋友圈里看到他的作品;一位叫耿全,是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五花山》摄影作品,是唯一挂在我家、我书屋墙上的外人作品,其余的,全是我自己照的。据说现任农场党委书记张学锋也喜欢摄影。受下乡知识青年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现在的新华农场,已经把文化作为强场之策:建设了文化广场,广场有知青园,园区有知青屋;广场舞会、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农场家常便饭;读书、读报,蔚然成风;现年66岁的牛家常是农场垦荒第二代,他接触知青最多,也受知青文化影响最大,现正与荒二代丁一、佳禾等人创办了“魅力新华”电子刊物,已发2期,传播知青文化……千百年的中外历史已经证明,企业可以兴衰,国家可以兴亡,而土地与文化则是永存的。文化的力量,正在成为助力新华农场向前发展的巨大力量。</h5><div><br></div><div><h5><b> 农场,成为文化名人的第二故乡</b>。资料显示,姜昆5次专程回新华农场;作客中央电视台第3套综艺节目,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讲述他与新华农场的故事;出镜直播带货节目,推介新华农场的自产大米和特色农产品;向农场学校和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佳木斯松花江畔知青广场碑上刻写了姜昆这样一句话:“北大荒的历程,是我人生画卷中最难忘的一页”。张抗抗、曹焕荣等许许多多知青文化名人,都回过新华农场,都以不同方式,看望、馈赠滋养过他们的黑土地。北大荒,这是一代知识青年书写青春历史,永远不会忘记的成长、成熟沃土。正如张抗抗在《遥远》作品中说:“度过北大荒的冬天之后,任什么样的冬天,都不会让我们惧怕了”。</h5><br><h5> 我多次去过新华农场,它位于鹤岗市南部与佳木斯汤原县交界处,因场部临新华火车站而得名,也是鹤岗境内唯一地处市区的农场。新华农场最早是日本开拓团所在地,其前身是荣军农场,尔后称伏尔基河农场与鹤立河农场,文革期间称2师16团。新华农场水流充沛、湖泊众多,鹤岗的伏尔基河、鹤立河、石头河、阿凌达河都在农场过境,有伏尔基河水库、新华2库、3库等8个水库,水景美丽。新华农场有土地面积97万亩,其中耕地60万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人口12,000人。农场2020年粮豆总产量达到近30万吨,实现企业增加值6.18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农场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其中飞机航化作业35万亩,占农场耕地面积一半多。农场今年将要更新水稻苗床基地,进口高速、智能农机具,推广卫星频率施农新技术,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订单农业和观光农业,实现“种得好、卖得好”双赢。不远的将来,新华农场会出现“一田、一画、一场、一园、一库、一池、一带、一楼”八大自然、人文新景观。有理由相信,一个插上经济与文化双翅膀的现代化农场,一定会越飞越远。</h5></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牛家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牛家常</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欣然</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欣然</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牛家常提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牛家常提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牛家常提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孙玉忱</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牛家常提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牛家常提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张河图</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牛家常提供</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欣然</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欣然</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摄影:张思明</h5>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欣然,实名杜广成,鹤岗人。当过知青、矿工、团干部,曾任萝北县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副秘书长、兴山区区长、市乡企局局长、鹤岗日报社社长及总编辑、市环保局局长等职。曾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出过书《了然集》。曾是鹤岗市摄协主席,出过影集《怡情山水》,现正在创作“生态鹤岗100篇”,已写出60篇。喜藏书,有万册;乐石韵、愿游玩。)</font></h5>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魅力新华之栏~~激情鹤立河<br>--------------------------</font></b><br></h1> <font color="#ff8a00">  关爱有加</font><br><br><h5><font color="#ff8a00"> 周国芳</font></h5> <h5><p></p><p></p><p></p></h5><h5>  1969年1月7日,我到杭州市下辖的建德市农村插队。4月,同学李秀莲来找我说:她已决定去黑龙江农场,问我要不要和她一起走?我跟她有说有笑的返家,路过新安江街,又碰到了沈梅芳,王玉珍等人,她们也都去黑龙江。居然有这么多伙伴一起去,更加坚定了我去黑龙江下乡的决心。我兴高采烈回到插队的农村迁户粮关系,便与同伴们踏上了北去的火车。</h5><br><h5> 1969年5月27日,呼呼悠悠坐了几天车,终于到达了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当我们看到十分场荒原上仅有的几幢简易的油毡房时,惊讶的目瞪口呆。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天高云淡,空气清新,一望无际的草原开满各种野花,远处的草地与蓝天相连,天边飘着白云朵朵,空旷而悠远,美不胜收。</h5><br><p></p><h5> 好在先到十分场的人已打好基础,干部职工和北方的知青已搭好了住房、食堂,打好了水井。还有一个简易篮球场,生活条件虽然简陋,但一应俱全。</h5><br><p></p><h5> 我们是幸运的,十分场的干部素质很好。我们的连长叫沈有,指导员是张焕松,是个小个子,对知青很好,慈祥和蔼,知青们私下都叫老张太太。住在马架子时,有许多清晨我都看到他在马架子门口敲门,一边敲一边叫,起床了,食堂就要开饭了。</h5><br><h5> 沈有工作能力强,有魄力,后来当了场主任,他在十分场主持工作时间很长,一直像父辈一样对待我们。私底下,知青们叫他老沈头。刚到农场的头几年,每年秋叶落寒风到来时,都能看到他拎着一把锤子满场转,忙忙碌碌的身影。每幢知青宿舍他都会挨个看过,修理窗户。那时宿舍一年到头从来不锁门,方便大家进进出出,夏季也不关窗户。风吹雨打几个月,木制的窗扇都会变形,有的已经呲牙咧嘴关不上了,他就去修理,把所有的窗扇都规整一遍。还教我们用旧报纸糊窗缝,烧炉子,冬天屋里特别暖和。</h5><br><h5> 我们女知青住了三幢房,桐庐的是一幢长长的人字形马架子。建德的是二幢稍小点的房子,梅城和新安江的一个班住进人形架子房,新安江的两个班住进了另一幢,我住的是有墙有房顶的油毡房,与另外的两幢相比,我们这幢从外表上看还算有个房子样。但屋里设施和别的宿舍是一样的。进门两排大木床,每排住十来个人,头朝中间,脚朝墙壁,床底下的小草坚强不屈地生长泛着绿色。桐庐姑娘住的房子长,两排大木床上住的人很多,走进去幽暗深长,白天也得开电灯,不然进屋根本看不清楚。</h5><div><br></div><div><h5> 6月份发工资时,每人都领到了绿色的2元钞票16张32元钱。人生以来第一次领薪水,大家有说有笑都很高兴。不少人准备寄回家孝敬父母,我和李秀莲也是这样做的。星期天一大早,我俩就到邻近的六分场寻找邮局无果,又步行到振兴乡,各寄20元大钞回家。回十分场时,见到了农场的大卡车,便手脚并用爬了上去,没想到这车直接往鹤立方向开去,我们傻眼了,又一想,反正时间还早出去溜一圈再回来也不错,车到二分场转了一下,接上4个杭州姑娘。卡车一直开到鹤立火车站才停下,跳下汽车,见到一列煤车停在车站,车头朝南对着佳木斯方向。</h5><br><h5> 这4位杭州姑娘飞奔着向煤车冲去,我俩一看情形紧跟着一起爬上煤车,火车即刻就离开了站台。到佳木斯车站,跳下煤车,就见有人手指一列绿皮火车“那车快要开了”,这时我们这互不相识的队伍已有十余人了。大家都向那列客车奔去,上车后喘着大气拍着胸脯,车马上开了。这时才打听到,这列火车是开往哈尔滨方向的。我们6个鹤立河农场的女孩,各自找到了座位,望着窗外移动的景色兴奋无比!</h5><p><br></p><h5> 凌晨时分到了哈尔滨,此时天还很黑。我们跟着人群走向出口处,没票自然被请进旁边的小屋受教育,一位杭州姑娘眼尖,看到铁路员工手臂上的红袖章上印着劝阻的小字。小声而高兴地说“没事的不要怕,劝阻即是内部矛盾,不会对我们怎么样”。心中有底了,我们这几个姑娘即虚心老实地接受教育。 </h5><p></p><br><h5> 天一亮,就放我们出站了。其实几位铁路师傅都很善良,黑灯瞎火的,女孩出站后并不安全,把我们留到天亮再放出去,也是对我们人身安全的保护。1969年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两边的建筑雄伟壮观,异国风情扑面而来,感觉非常大气上档次。与杭州街道旁玲珑精致的两层木质店面房完全是不同的风格。我们吃着冰棍,啃着面包,沿着松花江从防洪纪念碑一路欣赏,走到少年宫广场。不知不觉又去了松花江的江心岛,太阳岛公园,哈哈,太阳岛上的小木屋,有着亮丽的色彩,有种进入童话世界的感觉。</h5><br><h5> 傍晚与4位杭州知青道别,我们一直都未问彼此的名字,只知道她们是二分场的,我们是十分场的。</h5><p><br></p><h5> 买票回佳木斯时又闹出个乌龙,因为没钱,我俩买了一站地票,离哈市最近的车站,有两个带城字的,双城与阿城,分别在牡丹江和佳木斯两条铁路线上。买票时我们错买了牡丹江的那个带城字站的车票,直到糊里糊涂上了车才知坐错了方向。天亮后到达牡丹江,我俩就在这座小城里闲逛了一天,晚上乘火车回佳木斯。</h5><p></p><br><h5> 星期三中午,我俩随心所欲地溜达了一圈总算回到了十分场。这时,才知道我俩的事闹大了。与我俩同时还有二位姑娘也不辞而别,但她们比我们早两天回来,一个排出现了四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蠢丫头,当时的领导一定是既愤怒又担心,好在有惊无险,都先后平安归来。</h5><br><h5> 为了严肃纪律,杀鸡给猴看,以免有人效仿无组织无纪律。领导很高明,找我们谈话都很有艺术,没有训斥,让我们把经过写一下,认个错。其实,就是写份检讨。于是,在桐庐姑娘住的长马架里,我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声地读了那份检讨书,这事就此了结了。</h5></div><div><br></div><h5> 感谢当年的老领导--沈有、张焕松,他们对知青真的是关爱有加!</h5> <h5>  <font color="#b06fbb">(作者简介:周国芳,杭州知青,1969年下乡到鹤立河农场十分场。)</font></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联谊活动</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b></font></h1> <h5>  在《魅力新华》第三期发表之际,本刊总策划、主编牛家常与原团宣传队天津知青李大川、34连北京知青于连发、张艳华夫妻正在京鲁豫参加联谊活动。</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在濮阳与原团宣传队编剧、宣传部副部长张河图相聚</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泰山顶峰一览众山小</font></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font></b></div><font color="#ff8a00"><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魅力新华之栏~~信息平台</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b></div></b></font></h1> <h5>  自5月5日早晨7:30分《魅力新华》第二期公发以后,引起省内外新华人的普遍关注,《魅力新华》评论区、编辑部、编委、主编等先后收到百条信息,对《魅力新华》提出了诚恳的建议与不足,编辑部坦诚接受并会积极改进,借此,谢谢所有关注《魅力新华》的读者。以下是编辑部梳理的部分读者与省内外新华人的评述。</h5> <h5><font color="#ff8a00">  《鹤立河之家》故事会总策划、主编王冬健评语:</font><br><div><br></div><div><h5> 刚才仔细看了二遍第二期《魅力新华》这个丰富多彩的美篇。</h5><br><h5> 通过这个美篇,我了解到曾经的伏尔基河农场,也就是现在的新华农场,如同我的故乡鹤立河农场一样,涌现出那么多才华横溢、素质过硬的知青。如:吴欢、曹焕荣、姜昆、薛静尧、康绍邦、杨兵、杨楠等等;同时也了解到有老一代人陈学庄一样,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伯乐。</h5><br><h5> 通过素心人的文章,我进一步了解到垦荒二代丁一的知青情缘及奉献精神。有幸的是,我们“鹤立河之家”的大群里,就有于哥对群里发表原创作品鼓励与点评的忙碌身影。于哥之所以能在各个群里受到大家的欢迎,主要是他三观正,思想品质好,正能量满满,乐于奉献不求回报。有的人生活的富有充实,是因为它具有驾驭生活的能力;有的人生活的平庸无奇,是因为他缺乏战胜生活的勇气。于哥就是具有驾驭生活能力的人,我钦佩他!</h5><br><h5> 读了贾宏图的“向阳路”这篇文章,我了解到早期16团(新华农场的前身)通讯报道组的发稿量高,在《北大荒日报》上的活跃程度。我希望还有人能继续记叙我们鹤立河优秀垦荒二代、才女杨立君来到新华农场后,她携同周以菲,继承“向阳路通讯报道组”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续写新华农场改革开放新篇章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俩位情同姐妹的新华二才女的“偏才“与“怪才”。</h5><br><h5> 看了陈学庄老人的回忆录中独具慧眼选拨人才的片断,我仿佛看到了我们鹤立河农场当时的宣传科长张璐叔叔一样,他当年对张抗抗在写作道路上给予的支持与关心。在陈学庄老人身上,也看到了我们农场前辈们对知青的呵护与鼓励,他是那一代老人的缩影……</h5><br><h5> 闻捷大哥写的“与狼共舞”这篇文章活灵活现,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狼尾随人后、张牙舞爪、木棒挥舞、哀伤嚎叫的镜头……钱丽琴、张岩的诗虽短小精悍,但反映出垦荒二代歌颂鲜艳的五月、歌颂农场美好景至的心情。戴启文、柳树樟的书法苍劲有力,恢弘大气。吴欢、刘福生的绘画作品美的直击心灵。看到介绍“伏尔基河摄影协会”的文章后,我联想到两年前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早上,我随学姐微微、董艳、晓伟来到石路惠的饭庄与学哥建斌、小白、长军、家贵、广军、小生等欢聚一堂时,并有幸见到了该摄影学会会员晓峰弟和孙洪臣兄的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之后,我在不同的版面、不同的场景都看到过这个协会很多会员的作品。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湿地绿野、工地现场、大街小巷,捕捉生活之美,为歌颂大美新华不辞辛苦的精神既可贵又可赞!</h5><br><h5> 在“激情鹤立河”版块,我看到了新华农场党委书记张学锋为宁波知青下乡在鹤立河农场51周年的贺信。整篇贺信,无不对知青的奋斗精神给予高度赞扬,为知青离开农场后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的心怀感动,寄与知青为新华农场的发展及前景献计献策等等。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希望、祈盼和祝福的贺信,读后令人为之动容、让人感慨万千……在这寸土寸金的版块中,我惊喜地看到了自己写的为宁波知青下乡鹤立河农场51周年的“鹤立河人的祝愿”这篇拙劣的小文。我的这个小文不知能否代表垦荒二代的心声吗?</h5></div><div><br></div><div><h5> 我又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对《魅力新华》第一期的点评。等等……</h5><br><h5> 总之,《魅力新华》第二期如同第一期一样精彩无限、看点多多。这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史料,这是一部值得收藏、闲下心来继续品读的作品。</h5><br><h5>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美丽经不起太多的风吹雨打,只有魅力之花才能永远盛开!</h5><br><h5> 祝愿《魅力新华》永开不败,长盛不衰! </h5></div></h5> <h5>  <font color="#ff8a00">TR的评语:</font><div><br></div></h5><h5> 丁一 ,上次你们团的美篇我转发我们团一些微信群了,因为它讲的是咱们北大荒人的故事,在这期美篇中讲了北大荒放映员和当年看电影的故事,让我这个当年兵团时期的放映员感触颇深(当年你在宝泉岭论坛上写的电影队的故事,我就常常在后来跟帖讲我们团电影队的故事,电影队全团哪个连队都去,听到见到那时的事太多了,认识的人也比较多)。我们团没有女放映员,你们团当年最早的女知青放映员陈辉(2师放映员学习班一期学员)后来调到15团电影队。回京后在冶金部礼堂放映员,她爱人(15团哈尔滨知青)在三机部礼堂放映员。</h5> <h5><font color="#ff8a00">  雨虹的评语:</font><div><br></div><div><h5> 一早起来看到这篇美篇,很长,细细看来,引许多回忆。连队生活的杂陈五味,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个地方、那片土地,虽经岁月的流逝,却依然鲜活地留在记忆深处.……。</h5><h5><br></h5><h5> 谢谢《魅力新华》的各位编辑人员的精心制作,愿新华农场的父老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好!愿新华农场的发展越来越好!</h5></div></h5> <h5><font color="#ff8a00">  启文的评语:</font><div><br></div></h5><h5> 《魅力新华》搞得非常好!多层面多视角展现了新华农场的人和物。编委功不可没!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看来劳动节是真的劳动了没休息!</h5> <h5>  <font color="#ff8a00">甘草评语:</font><div><br></div><div><h5> 新华人才济济,魅力无穷。作为曾经的新华人,也洋溢着暖心和自豪。感谢新华坛友!你们的热情让我感觉新华就在咫尺,你们的激情让我觉得自己似乎也还年轻。</h5><br><h5> 谢谢洪滨,谢谢新华每一位坛友!</h5></div></h5> <h5>  <font color="#ff8a00">评语:</font></h5><div><br></div><h5> 家常,你们这个很好,就是国家某个省、市办的网站,也不一定有你们做的好和水平高,这是真话。</h5> <h5>  <font color="#ff8a00">刘桂兰的评语:</font></h5><div><br></div><h5> 早晨醒来第一时间看到了《魅力新华》第二期发刊,朴实无华的画风,耐人寻味的经典作品,唤起身临其境人们的喜爱和共鸣......。北大荒让人仰望,北大荒让人怀念,北大荒让人敬仰,北大荒让人敬佩。好文好诗好画,图文并茂的欣赏,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祝愿《魅力新华》越办越好!</h5> <h5><font color="#ff8a00">  顺风的评语:</font><div><br></div></h5><h5> 《魅力新华》美篇办的真好!有水准,高起点,有内涵,由衷的感谢敬佩你们!谢谢你们这个有远见的制作团队!</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往期回看</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imtakoy?from=copy_link&um_rtc=21fe43afb6ed837243faa6af779db178&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v=6.8.1&user_id=130918267&share_from=self&first_share_uid=130918267&share_user_mpuuid=fe3fa866efd46c604ca34c90f70b9a9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魅力新华01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kd2yads?from=copy_link&um_rtc=d64d59f73929815aa0083863fed742fd&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v=6.8.1&user_id=130918267&share_from=self&first_share_uid=130918267&share_user_mpuuid=fe3fa866efd46c604ca34c90f70b9a9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魅力新华02期</a></p> <h5></h5><h3><font color="#ff8a00">尊敬的读者:</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 《魅力新华》共设55个栏目,出刊原则为每期根据图文内容在55个栏目中选用10--15个栏目制作,每期不定期,依据图文量而决定出刊的时间。编委会热诚欢迎过去和现在所有在新华(含原鹤立河农场、新华镇)工作、生活的广大读者积极支持《魅力新华》,踊跃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介。由于《魅力新华》刚刚创刊,编委们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部分文字稿件和怀旧照片为主编自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h5><br><h5> 以下是《魅力新华》栏目设置:</h5><br><h5><font color="#ff8a00"> 要闻回顾、新华风光<br> 原创文苑、知青家园<br> 知青文集、往事追忆<br> 家乡风貌、摄影天地<br> 书画长廊、音画视频<br> 剪纸篆刻、谈天说地<br> 生产经营、新华史库<br> 诗词歌赋、军垦岁月<br> 友好往来、书刊作品<br> 音乐歌曲、场镇共建<br> 生活常识、经验介绍<br> 旅游天地、新华山水<br> 开心乐园、怀旧照片<br> 退休生活、场外见闻<br> 浪漫石友、联谊活动<br> 学习园地、棋牌博弈<br> 单骑驴友、文体之声<br> 绿野田园、新华小吃<br> 小说连载、玩转新华<br> 职工之家、冰雪世界<br> 校园见闻、幼儿教育<br> 实用妙招、乡村风景<br> 养生保健、徒步自驾<br> 精彩博文、人物传记</font></h5><h5><font color="#ff8a00"> 新华日历、传奇故事<br> 辉煌新华、垦荒二代<br> 美术世界、信息平台<br> 激情鹤立河。(共计55个)</font></h5><br><h5> 欢迎省内外新华人踊跃投稿,共同办好《魅力新华》。</h5><div><br></div><h5></h5><h5> 来稿请寄(附作者简介):2250081999@qq.com<br> 微电同步:13359586611</h5><div><br><h5> 佳禾文化传媒服务项目:专注于企业宣传片制作,广告、微电影、旅拍、大型活动策划拍摄等 沉稳大气、直击主题,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