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 临与摹 <div> 临与摹是书法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更准确的讲临是对照着原帖写仿写,摹是把仿写的内容放在下面,用比较薄的纸等材料制覆盖其上,或是在印刷品上直接摹如描红等多种方法。双钩填墨法是摹写的方法之一,先用笔细线钩出点画的外轮廓,这一步称为双钩,然后再在点画的轮廓中间填上墨色,这一步称为填墨。<div> 本次工作室活动的内容是要用双沟填墨的方法来摹写一幅苏轼《南轩梦语帖》。</div><div><br></div><div> <b><font color="#ed2308">双钩填墨法</font></b><br></div><div> 双钩填墨法是运用时间很久的技艺,在书画作品的传承中,称为“搨”即“摹揭”,是将宣纸或绢等材料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搨本”又分为直接临写和先双钩后填实两种,摹写到的复制品被称为“摹写本”,我们今天一般简称为“摹本”,为了区分,会注明摹写者的姓名和摹写年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要摹写的苏轼《南轩梦语帖》。</div></div> 苏轼《南轩梦语帖》 《南轩梦语帖》,行书,纸本墨迹,苏轼书于北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凡7行,计95字,纵28.4厘米,横56.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br> 元佑八年为公元1093年,苏东坡56岁。就在他上朝之前小憩的一会,他便做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梦。“遍历蔬园”、“坐于南轩”、“庄客数人”、“得两芦菔根”、“喜而之”、“取笔作一篇文”。可见东坡是何等喜爱他儿时的那个“纱縠行” shā hú háng,那个“南轩”啊。既醒,他必然“怀思久之”。纱縠行由来已久,却因一位女性而名声在外,这便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夫人”,程夫人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她纱縠贸纱,相夫教子,成就了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传奇。<br>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两幅著名的双钩填墨传世书法作品。因为是为摹写做准备,对于作品的艺术高度不再赘述,只是关注于作品中的摹写所产生的痕迹来做分析,使得自己再摹写过程中可借鉴。首先 最著名的“摹本”就是《兰亭序》“神龙本”唐 冯承素 摹本,请看首行。关于此摹本以及冯承素其人的学术争议问题就不涉及了,有《冯承素墓志》的出土,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细致的研究。<br> 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太宗将摹写《兰亭序》的任务交给了冯承素,可见他精湛的摹搨手艺,此时的冯承素应该不满三十岁。(这件摹本元以前注明为冯承素等)所以除了冯承素以外,唐代还出了很多摹搨技术精湛的名家如赵模、诸葛贞、韩道政等。而临写《兰亭序》是书法家必修课,唐代的诸多书法名家都有临本。<br> 由此可见,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来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分赐大臣,数量极少。在《兰亭序》“神龙本”唐 冯承素 摹本,(下文简称“摹本”)中我们还可以见到摹写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下面选字分析。<br> 如“暂”字右下部分的双钩笔痕清晰,填墨没有完全进入到笔画内部。 “当”字的横钩双钩笔痕。 “可”字的横有两个起笔。 “然”字丿的描摹笔痕清晰可见。 “觞”字横折钩中间的空白处。 “同”字中间的空白处。有一种说法是晋代的比是有芯笔造成的。 “仰”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没有笔画中的飞白。 “岁”字也有飞白出现。 此《兰亭序》双钩填墨摹本是在多次练习精熟的基础上才正式完成的,虽然有些许的不足,但是因为技术材料的限制,双钩填墨也变得更加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可以得到书法作品的副本了,在拓片以外为书法的传播也学习提供了更加直观和接近原作的范本。<br> 实际完成过程中,双钩相对简单,填墨为最难。古人说,填墨之难好比登天,即便是最好的书法家,如果给自己的作品实践一次,双勾填墨,一样出入很大,不倍加用心,形意双失,笔意墨形即会枯干之死,复原性是双勾填墨的基本标准。<div> 这种技艺到元代还在被用来摹写《兰亭序》。<br></div> <h1><font color="#ed2308">第二幅 元 陆继善 鼠须笔摹兰亭序</font></h1><div> 陆继善,生卒不详,活动于公元十四世纪后期,江苏甫里人。字继之,号玄素,曾随侍赵孟頫,得习双钩填廓之法。 <br> 陆继善用河北鼠毫笔,双钩其兄所藏唐人摹《兰亭序》。自题为至元戊寅(公元一三三八年)书,题中谓此册乃散佚后復得,既喜且慨,则钩摹时间必早于此题。幅后诸名家题识,赞其摹本飘撇蕴藉,大有古意。<br></div> 陆继善 摹《兰亭序》选页之一。 陆继善 摹《兰亭序》选页之二。 陆继善 摹《兰亭序》跋选页之一。 陆继善 摹《兰亭序》跋选页之二。 了解了这些关于双钩填墨法的源流后,我们来进行苏轼《南轩梦语帖》双钩过程。<div> 首先我们并不能用传世作品原件来临摹,但是现代技术得到一件打印作品还是非常容易的,一般古人的书札尺幅与今天的a4纸大小近似,选择好图片,做仔细的研究,确定与原件尺幅相同的效果打印出两份。一份用于底稿,一份放在旁边对比。第一次双钩选择了麻纸来尝试。 </div> 如今我们在双钩时用易乐画来拷贝,比古人便捷多了。 双钩过程之一。双钩的勾线很有法则,和一般的单勾线条是不同的,首先要找到起落笔画的点线轨迹,一次性完成单勾、双合、左单、右双、合成、双勾。<div> 第一次双钩比较拘谨,还谈不到对于原作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把握两侧的轮廓线,轻重缓急也做不到。</div> 双钩过程之二。描过几行后,逐渐熟悉起来。对于苏轼字体丰腴的特性敢于大胆的描摹,放笔也轻松起来。相对于临写来讲,用笔的许多细微之处在描摹时体会更加深刻。这也有利于提升平时的用笔精度。 由于对第一次的效果不满意,又用宣纸尝试了一遍,这次更加注意细节,其实在双钩中不但要注意细节,还要注意自己的书写习惯不要影响到描摹效果。比如“元”字的第一笔横点,回锋连带用笔的位置,“年”字横画的起笔,做到精致的确不易。宣纸双钩过程之一。 宣纸双钩过程之二。 宣纸双钩过程之三。 宣纸双钩过程之四。 宣纸双钩过程之五。我们经常说现代人浮躁,难以静不心下来,我也踌躇了,原本觉得这是一件很费时日的事情,但是安静的做下来,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双钩的过程,并没有多大的难度。 完成后对照原迹检查修改,放大单字时会发现,原本以为很实的用笔有的地方还是有虚,如“元”的竖弯钩处,要重新钩出痕迹。 放大单字。 放大单字。 放大单字检查完整。 填墨前用纸摹写,先从单字简单笔画开始。 填墨前用纸摹写二。 填墨前用纸摹写,发现用笔特征。 填墨前用纸摹写多字。 填墨前用纸摹写单行。准备工作就绪,下面看几个填墨的视频。难免有不到位之处,及时修改。最难得是无法还原原帖的气息。 通篇双钩填墨完成效果。 尝试着让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平安帖》双沟拷贝纸上。 尝试着让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得示帖》双沟拷贝纸上。 尝试着让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平安帖》毛笔墨线双钩元书纸上。 尝试着让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平安帖》填墨。 尝试着让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行穰帖》。 尝试着让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行穰帖》。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奉橘帖》。 学生用双钩填墨法摹写的《奉橘帖》。 又选择了“平安”二字,可以思考选择局部拓展成文创作品。 以后可以尝试集字的方式双钩填墨,让古人为我们写出心仪的“作品”。<div> 谢谢大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