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舱巨石是这样炼成的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多久没这种感觉了?——拿到一本新书,我摩挲良久,不舍得一下子读太多,仿佛小时候拿到难得的美味,啃一点藏起来,实在忍不住了,再拿出来啃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陪孩子阅读》。作者杨青,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作家。现任《深圳商报》文化评论部评论员,著有《人来书往》,参与编著《深圳地名志》。立足新闻主业,兼修传统经典,客串“木二卫文化”讲师,开设“论语”“道德经”“庄子”“史记·人物列传”等多门课程,曾受邀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讲授“亚洲作者电影”课程。</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杨青用十五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不可能快,因为这是她用一天天的真实日子熬成的老汤,货真价实的“食材”加上精心调配的“佐料”,在长久岁月里的风雨阳光下发酵而成。到最后整理成书的时候,少年十五岁。今天,书面世的时候,少年十六,玉树临风的高中一年级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任深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入选2021年度“推动中国读书十大人物”的李庆明,把杨青这种引导、陪伴孩子读书的行动比喻为“传灯”,并以翁同公式的诗句“尤喜灯灯续,声华直至今”为题作序。这是一个教育家或教育工作者的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青自序里这样说:“人这一生,总得找到一点自己可以倚仗的东西……儿子爱上阅读,就像有了一块压舱巨石,不管经历多失重的下滑,因为有阅读托底,总让我不至于慌张失落,更不至于手足无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妈妈的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者宏大,站在国家文化传承的高度之上;后者只投射到一个点——儿子的心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很有理,而后者还有特别特别深厚的情感——爱子之情。世上最动人者,惟情而已。因此,读这本书,除了收获许多好的理念、好的内容,从始至终,我都被深深感动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杨青(左)和儿子刘子汉(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夫:奉土地为至上,在“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的总纲之下,每一个环节都倾注全部身心。杨青就是这样一个农夫,她的土地是儿子的那方心田。十五年的辛勤耕耘,那方田地,从最初的空白到五彩斑斓地开花结果。打开这本书,两个方面的享受呈现给读者:一方面好的农夫的劳作过程在旁观人眼里仿佛就是艺术本身;另一方面,充满活力的田地是最怡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干货太多,不完全是按她陪儿子读书的时间顺序来的,而且对于想写个读后感这种粗浅文章的我来说,他们的亲子阅读从广度到深度都不是我能企及的。所以,我完全按自己此刻所能想到并表达出来的念头为准。要真正了解书,还得去拿起书来去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多少父母能想到把哲学引进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的生活中呢?杨青想到了她把法国奥斯卡·柏尼菲的作品《我,是什么?》《好和坏,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生活,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艺术和美,是什么?》买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多少人敢想让小朋友爱上希腊、罗马神话?杨青做到了。杨青的观点是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件事上,要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搭好框架。就这样,一步步地,哲学、神话、西方文学、宗教、科学,一根根桩子打下去,整个框架搭起来。有的书买回来孩子立刻就喜欢上了,有的书放在孩子眼前的时候,孩子不打一眼。没关系,在同类里边重新找更合适的。也许时机到了、缘份到了,原本不喜欢的就突然成了心头宝的情况也是屡屡发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是的,读书首先要快乐。从不勉强、从不胁迫,却又从不间断,这里面作为父母尤其是作为主要陪读的妈妈有太多功课要做,三言两语无法尽说。同样是当妈妈的,我读这本《陪孩子阅读》的时候,理智上知道她在其中付出非常多的精力,是很辛苦的。然而,这本书本身却让读的人总是不由得笑起来、乐起来,我想这就是杨青的儿子能够真正爱上阅读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个惹妈妈生气不理的孩子,心情坠坠不安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因为睡前陪读时间到了妈妈早已自己等在床头,岂不欢呼雀跃地奔向妈妈奔向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该上床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人拎一本书在床头推销着自己手中的书竞争上岗,孩子掌握着“予夺大权”,对读书这件事怎么会不兴意盎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为了陪孩子表演节目,在电视台作职业编导的爸爸亲自制作道具、配好音乐并担起旁白的责任,妈妈钻在道具里由树干变树墩子,他们一起陪孩子把《爱心树》这本书搬上舞台,孩子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记忆会是什么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等等。当4岁的儿子参加了爷爷的葬礼和小伙伴说爷爷的照片挂在墙上很可怕的时候,当刚上小学的孩子在数学课上受挫拒绝上学的时候,各种各种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节点也会出现在杨青的儿子刘子汉身上。而跟一般的父母不同的是,杨青往往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节点,立刻找来对应的书和孩子讨论着读起,于是,心结不再是结,而成为了心灵成长的养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陪孩子阅读上,杨青这个优秀“农夫”撒下了真、善、美、公平、正义、科学……各类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子萌芽、抽节、开花、结果,过程中的速度和生命呈现活力的美丽,也是会超出人的想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堪称奇迹的是一年级的时候刘子汉爱上了甲骨文!这时候他认识的字总共也没多少。暑假的睡前故事,换成了每天读一篇流沙河的《白鱼解字》,原来躺着听书,变成了边听边记边画甲骨文。而且,他还会质疑了:取东西的“取”字,右边的“又”代表手,左边的“耳”是什么道理?他还会触类旁通:画着甲骨文的“本”和“末”,学会了成语“本末倒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子汉上幼儿园的时候,杨青给他读《丁丁历险记》,问及儿子喜欢的角色,从满口脏话的船长一路排到大坏蛋拉斯泰波波罗斯,最后一个才是主角光环之下的正面角色丁丁。如今正读高一的儿子再次被问及理由时,从角色塑造的丰满与否的文学角度,到孩子们喜欢与否的心理层面,再到如果怕孩子被带坏家长应该警惕的是社会新闻中的恶劣事件而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反面角色……头头是道,当妈的听的深以为然。细想之下,那个曾经一遍遍地缠着自己把同一个故事讲了又讲的小屁孩如今经常会反过来推荐作品、引领自己的阅读了。然而也不过才是十五岁的年纪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年人爱读推理小说似乎是理所当然。刘子汉的阅读早已超越了单纯被环环相扣推理情节牵着走的程度,福尔摩斯、阿加莎、东野圭吾……每个作者各自的特色是什么,从写作技巧到关注的是什么样的心理或者社会问题,一一了然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青总结儿子的阅读是:一本书摇动另一本书,一个作家带来又一个作家,一个灵魂带领认识更多的灵魂。在这本书的附录中,杨青列出儿子那些年喜欢的书单,整整五页,而每一个项目之下并不是一本,而往往是几本、十几本甚至几十本,注意,这仅仅是喜欢的。内容含盖可谓包罗万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压舱巨石,信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陪孩子阅读》有个副题:妈妈做什么?怎么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这本书有指南性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书分了五个部分,也就是五个主题之下,各有具体的阅读故事,故事之中可见各个阶段、各种状态之下的操作思路和操作流程。虽然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家庭不同,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妈妈不同,具体到每个读者想要在孩子的成长中完全抄笔记的想法肯定也是不现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我还是对作者有些意见,明明咱是同龄人,为什么你生孩子要等到猴年马月?如果能同时,好歹我看着一个榜样在那儿也不至于没有一点行动地让俺家孩子自由生长还美名其曰“散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待一下,我和杨青是从高中到大学七年的同学,然而我的孩子比刘子汉整整大了十岁。有谁能想到,口口声声要作丁克族的人一旦想要生孩子,却是最懂孩子也最懂怎么培养孩子的人呢?如果我能先知先觉,那怕迟十年生呢,一定要亦步亦趋地学着来。都是当妈妈的,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倚仗,有压舱巨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庆明校长说的对:任何一位家长,不管担当什么样的社会角色,都不可能比做一个称职的妈妈或爸爸、爷爷、奶奶……那样,更深刻持久地影响孩子的精神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我那时却不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来像我这样稀里糊涂做父母的人也大有人在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杨青宽慰我们:阅读永远不会迟。现在是最好的时候。就算我的孩子已经走出了我的视野之外,我已无力引领人家,不妨碍我在这本书里找到提升自己的一些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学毕业三十年后的今天,杨青在宿舍微信群里问:各位,你们的孩子都已经大了,这本书出来不需要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就知道不会有人青春不老,看了这本书想生二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吧,就算年龄不绕人,生二胎不可能了,其他六个人的口径还是完全一致:需要,我们要给孙子囤着。</p><p class="ql-block">炼石秘籍,岂可坐失?</p> <p class="ql-block">大学宿舍姐妹毕业30年聚。后排右二为杨青。</p> <p class="ql-block">http://www.sxllnews.cn/xyllwb/pc/con/202105/29/c88765.htm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