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延安行(6)走笔雨岔大峡谷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笔雨岔大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沉寂的时间太久了,积累了无穷的力量,待有朝一日破茧成蝶,又或许是被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感召,它终于迈着蹒跚的步子,向世人露出了妙不可言的容颜和婀娜的身躯,这就是位于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雨岔村的大峡谷,是四年前被一位摄影师偶然发现的,我们抵达时,发现已更名为甘泉大峡谷,我倒以为,若要提高知名度,索性叫延安大峡谷好了。</p><p class="ql-block"> 雨岔大峡谷不是地名。它属于丹霞地貌峡谷社区。它位于雨岔乡几公里内。 它是雨岔乡几个峡谷的统称。 当地人称峡谷为沟。 目前,共发现了四个峡谷:龙巴沟峡谷、花豹沟峡谷、南河沟峡谷(又称牡丹沟)、桦树沟峡谷。</p><p class="ql-block"> 雨岔大峡谷可与美国的羚羊峡谷比美,谷里有光照的部分是土褐色夹杂淡黄色,阳光一照射进峡谷,呈现出光怪陆离的图像,如光柱和透明螺旋纹山体等,色彩斑斓。</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陕北的山是土做的,山上除了土就是树。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貌,几亿年前,一次大地震让一座黄土大山分成了两半,"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之间隔着一条深深的峡谷,美其名曰"雨岔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这里的景观比作巧克力,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点道理。走在峡谷的底端,地上一块一块圆溜溜的小石头,大大小小,镶嵌在淤泥中,一点也不让人望而畏之,那鲜艳的色泽,让人忍不住靠近它,如果它再小一点,或者给我个大大的勺子,我真想一口一口把它吃掉......它实在像极了巧克力,而那一块块石头便是巧克力豆,加上峡谷内水的清香,简直让人食欲大开。粘粘的淤泥旁是汩汩的溪流,在巧克力上缓缓流过,却依然清澈,因为淤泥在其中也沉淀了下来。那溪流水量一点儿也不大,和黄河是两个世界的,一个汹涌澎湃,一个涓涓不息。峡谷内的流水滴滴答答,从壁上滴下来,滴滴答答......。</p><p class="ql-block"> 峡谷的壁观别巨一格,从外表看,湿湿的,像是浸过溪水的土地,又散发出石头的光辉,浅浅的青苔依附在上面,经过几百年的雨水冲刷,留下了一条一条深深浅浅的刷痕,同时也磨去了棱角。壁是柔美的,像一个江南女子,在神州大地上跳着一曲春江花月夜,时而将手臂舒展开来,时而将手臂蜷于胸前。雨岔峡谷有千万个景,每一处,从每一颗石子儿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正视,回眸,仰首,俯瞰,细看,远观......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像动物的脊柱,凸起;有的像浪花一样弯起身板,集刚毅柔美于一体,人们很难想象得出一座屹立在大地上不倒的峡谷竟有如此柔美的姿态,像是一位舞者展开双臂,又像是浩瀚无边的大海掀起的万丈狂澜。</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几个沟各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美女沟巧夺天工。它原本是南河牡丹沟的西段,由于这里的石峡口极像女人下体,因此有人给它起了个诱人的名字:“美女沟”。“美女沟”大约有十来米宽,阳面一侧是直立的红沙峭壁,石壁不高,但非常直,如刀劈下去似的。其背阴一侧是缓坡,坡上长满了青草。进入沟口,前行大约二百来米,接近石峡,两侧红沙石壁对峙。迎面的石壁中间有一道狭窄的石缝,黑乎乎的,这便是“美女沟”峡谷的入口。有人在石缝口右侧石壁上刻了“美女沟”三个字。这条石缝并不在沟谷底部,而是靠背阴面山坡距离谷底约有三四十米高的位置,并向沟内延伸而去。这道石峡入口非常狭窄,直通石壁顶部,仅可容一人进入。踏着峡底的泥泞进入峡口,仿佛进入了冰箱,顿感浑身凉爽。峡底时而泥泞,时而泥浆,时而深,时而浅,峡内两侧石壁饱受洪水冲刷,历经风吹雨蚀,形成无数条清晰、整齐的线条。那一根根的线条均匀有致,别具一格。石缝内弯弯曲曲,宛如一个个圆形滚筒削去其侧面的一部分,然后将其一个接一个排列后焊接在一起似,形成多个“S”形的连环滚筒,致使两面石壁上形成一个个螺旋式的漩涡。仰望石缝上方,其形犹如弯月,亦犹如八卦图,还犹如一线天。阳光从高空透过石缝顶部,照射在峡内石壁上,折射出种种艳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龙巴沟魅力四射。驻足龙巴沟口西望,便可见一线天入口。龙巴沟口距“一线天”入口大约五六十米,两侧石壁直立,呈八字形,略显宽敞。进入“一线天”的入口,里面顿时变窄,仅可容一人通行。脚下的路跌宕起伏,说那是路,其实根本就没有路。狭窄的石缝底处不是石坑就是乱石,两侧的石壁有段直立陡峭,有段凹凸不平,有段又呈螺旋状。阳面的石壁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极深的橘黄色,石壁上顺着峡谷的走势,形成道道鲜明的线条。背着阳光的一侧石壁几乎全被苔藓覆盖。石壁上部除了苔藓外还长了些不知道名字的青草。有大叶的,其状如心,有细叶的,其状如韭菜,还有的极像文竹,毛茸茸的,煞是好看。这些苔藓与小草的颜色特别具有诱惑力,背光处的呈现出墨绿色,被太阳的余光折射到的则呈现出柳叶黄,嫩嫩的,甜甜的。峡谷的飞檐上长满了树和荆棘丛,枝枝蔓蔓,纵横交织,仿佛给峡谷搭上了长长的凉棚。昂首仰望,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线天际。午时的强光透过“凉棚”,给石壁上留下点点的斑驳的痕迹。越向峡谷里走,脚下的路况越发糟糕,峡谷底部越发狭窄。此时,不能再说走路了,而要改用“挪步”更为确切。谷底路的宽度连一只脚顺着都踩不下去,有时谷底还有没膝深的泥浆。有时需要手脚并用,两手托着两侧的石壁,双脚蹬着石壁,一步一步地向前挪步。</p><p class="ql-block"> 桦树沟惊艳四邻。桦树沟峡谷恰好在桦树坪村的路畔下面的一段石峡内,入村的木椽小桥正好从峡谷起始段上方跨过。据当地人介绍此峡大约八百米长,其实也就一百来米的样子。从路边看下去,峡谷的上口极其狭窄,最宽处约有三五米,最窄处也就是两米左右。整个上口几乎被路边的树枝和杂草所遮盖,根本看不来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当你下至峡谷,则会发现别有一番景致。从路面到谷底入口是没有路的,必须踩着一个铁梯才能从阳坡上方的辅道下到谷底。谷底平坦,且比较宽,约有三四米,距峡口约二三十多米。入峡口,峡内下阔上窄,谷底较平整,偶有积水。再前行,积水加深,缘于积水常年照不到太阳,行走于水中,冰凉刺骨。两侧石壁,下部比较平展,上部凹凸不平,形成非常自然、流畅的波浪式曲线,仿佛狂风将舞女手中的绸带给吹拂起来,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展开来。两侧石壁的上檐向中间腾空飞出,几乎要连在一起似的,仅在中间留出非常狭窄的一条缝,并且被茂密的树枝和杂草遮盖着。阳面上方的石壁呈现出浅淡的橘黄色,而背阴面的石壁因长期照不到太阳,上面则长满了碧绿、青翠的苔藓。继续前行,在一转弯处,两面石壁形成了合臂环围的态势,自然构成了一只“铁桶”。此处地面空间比较宽敞,也就容纳两三人。上方的沙石被洪水冲刷出各种奇形怪状的景观,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 的确,您不用去美国,雨岔峡谷会给您别样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