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要塞,它南枕祁连,西接塔克拉玛干,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从地理环境看,敦煌无异于漫漫沙漠戈壁中的一片绿洲。</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行走在奔往敦煌的路上,有时竟一连数百里都看不见人烟和生命。从车窗向外望去,旷野里无一不是黑色或者黄褐色的石头和黄沙。一望无边的黑色或黄褐色的石子叫“戈壁”;那漫无边际的黄沙叫“沙漠”。</p> <p class="ql-block">在猛烈太阳光的烤炙照下,公路两旁的戈壁和沙漠所升腾起来的光焰让人看得头晕目眩。即使,间或出现一丛或几蓬低矮的红柳、骆驼刺、梭梭草之类的绿色植物,也无一不是灰头秃脑的,仿佛随时都有被烤焦、枯萎或蒸发的危险。</p><p class="ql-block">我们还看到,那些绵延起伏的灰色山脉,由于长年干旱无雨,山上寸草不生,没有植物,毫无生机可言,成为典型的的“死山”。</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周围也莫不如此。历史上,曾把敦煌叫做“沙州”。千百年来,敦煌和莫高窟就一直在顽强而艰难地抵御着大风和沙丘的疯狂进攻!</p><p class="ql-block">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群中属疏勒河系的河流,是这条全长800里的内陆河,成为浇灌敦煌绿洲惟一的生命之水。这条河流,名叫党河。是这条母亲河一直哺育了敦煌,成为莫高窟免于沙漠吞噬的绿色屏障的。</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上下五层,窟区南北全长3华里之多。现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雍容大度的佛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栩栩如生、飞天婀娜多姿,精巧的构图,艳丽的色泽……宛如朝夕成就。烘托出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p><p class="ql-block">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城东南,一砾石层断崖之上,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山,前临大泉河,南北长达近4里。</p> <p class="ql-block">据唐代碑文记载,自秦代建元二年(366年),那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在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历经千多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至今仍保存着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各朝代开凿的洞窟735个,壁画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p> <p class="ql-block">第130号洞窟(南大佛)为敦煌第二大像,因位于96号窟之南,所以称为南大像。像高26米,石胎泥塑弥勒佛坐像。前后耗时30余年。大佛头部较大,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是却很好的解决由下向上仰望时的视觉察差,从而使所有敬佛者当下跪在大佛脚下仰望佛的面部时,仍能清晰的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面部表情。</p><p class="ql-block"> 其洞窟中的飞天为敦煌石窟最大的飞天图像。绘于南北两璧之上部,每璧两身,各长2米,为宋代重修时所作。</p> <p class="ql-block">第148号洞窟(李家窟)位于南区崖面南段三层。该窟建于唐大历年间,乾宁时重修,窟主李大宾,故称“李家窟”。据造像题材又称“卧佛洞”、“涅槃窟”。佛床上塑释迦涅槃像一身,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72身(清修)。</p> <p class="ql-block">第158号洞窟(大卧佛):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又称涅槃像、睡佛,吐蕃时期所造,像身长15.8米,肩宽3.5米,为石胎泥塑。头南脚北,面东,右胁累足横卧在长17.2米、高1.43米、宽3.5米的佛床上。其洞窟中的璎珞飞天,是飞天壁画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佛祖涅槃后,诸天人于其遗体上空飞行,遍散七宝、珍珠、香花、璎珞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第96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窟,始修建于唐朝(公元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阴祖等共同建造,又称“大佛殿”。大佛殿位于石窟群的正中间,窟檐依崖而建,原为四层,晚唐改建为五层,宋初重修,现存的九层木构窟檐为1935年建造。俗称“九层楼”,高达45米。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窟内的倚坐弥勒佛像,又称北大像,高34.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室内石胎泥塑佛像。为敦煌石窟内第一大佛,我国第二大佛,世界第四大佛(世界第一大佛为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第二大佛为阿富汗巴米羊石窟东大佛,高45米,已被炸掉;第三大佛为巴米羊石窟西大佛,高38米。)。据敦煌遗书记载,这尊大弥勒佛像因位于唐开元年间所造第130窟大佛之北,遂称北大佛。大佛经过后代多次重修,现存外表为公元1928年重修九层楼时妆绘,但是基本上保存了初建时的造型。1987年由敦煌研究院主持重塑了大佛的双手。</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再现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由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时期游牧民族狩猎生动场景;还是反映北周贵族杨坚建立了“汉人”大一统隋朝时期人马与戈壁、草原“交互”的生活场景;不论是石胎泥塑还是飞天壁画,无不堪称一时一地的代表作之作,也是一时一地的历史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p><p class="ql-block"> 真乃自然与人类历史的旷世杰作!</p> <p class="ql-block">汉唐时期,敦煌是扼守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也是当时的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更是佛教东渐传播的枢纽地域。</p><p class="ql-block"> 该想,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经历了怎样的胼手胝足和辛勤的耕耘,才拾掇出了这么一片文化的瑰宝——-“莫高窟”。</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珍贵的国宝文物,千年文化,渺无声息的漂洋过海,到达了东京,彼得堡,伦敦,巴黎。没有任何人阻拦,没有经过所谓的边关,没有经过检查,径直飞到了国外。只有王道士满脸的笑容,与那腰带上绑着的沉甸甸的银袋在外国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那惨白的日光无力的照射着王道士的圆寂塔。在这里驻足了,似乎想看清墓碑上的历史,铭记这个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p><p class="ql-block"> 历史沉默了,久久,敦煌的石窟中才渐渐传出一声哀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中国。</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壁画与雕像串连起来,是一部中国历史的连环画,它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又一个王朝,刀剑换来的安宁,安宁中暗藏着的刀剑,许多人在改朝换代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许多幸存下来的人在神像前得到安抚。变幻的是丝路上的商人、战士、流亡者、宗教人,不变的是那些石像。人的思想、表述、愿望等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灵魂,或称作神。这些灵魂,就收存在石像、壁画里,供后人传递。我听得见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这些神像里走动的脚步,窟外的风沙却不停地扑打着我,扑打着石窟文</p> <p class="ql-block">坐在车上,听导游讲,这就是西汉修建的古长城,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现在从远处看只剩一堆堆土邱。敬佩古人,得经过多少的千辛万苦,来到这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修建了如此宏伟的工程。那一堆堆的土丘,似乎向人们展示着古人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p> <p class="ql-block">感慨时间的脚步匆匆,不知不觉中,我度过了十四天愉快的旅途。我用十九篇文章,记录了我们的行程,了解到的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地理位置等等。行程一万二千公里。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进山野林间,走过了陌上,走过黄土高坡,走过了湖泊,走过了雪域高原,走过了茫茫戈壁滩,漫漫沙漠路,我们一起去追寻罗布泊人生活的足迹,去哈萨克人家做客 ,我们去敦煌莫高窟,欣赏世界艺术画廊。骑上骆驼慢行在沙漠,放下尘世烦扰,追寻心中的诗与远方。新疆行,让我们的内心也更加丰盈。带回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疆。</p><p class="ql-block">感谢姐姐们一路相伴,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旅游。这段经历,将是我最美的珍藏,新疆行因有你们相伴而行,而更加精彩绝伦。</p><p class="ql-block">背上行囊去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在青山绿水间,在草木幽深处,在云烟渺渺中,在莺啼蝉鸣时,让我们放下尘世烦扰,去发现自然的美好,择一处清幽处,默默思绪,潜潜休憩,让心灵回归自然的宁静。走进自然,走进心之向往,心向美好。愿姐姐们安然的岁月,美好一路相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