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卷首语</p><p class="ql-block">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东方市,盛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整个城市就像一个蒸笼,唯有偶尔吹来的一阵海风,带给人一丝惬意的感觉。但如此酷暑却阻挡不了教师们追求上进、近距离接触偶像的步伐。5月29日,我们保亭县16位小学数学教师在研训中心唐其梅副主任和黄运才教研员的带领下,如约而至东方市第四小学,参加海南省小学数学卓越教师工作室关于深度教学的联合研修活动。会场的上下两层报告厅,坐满了来自全省各市县的小学数学教师,因为今天的活动请来了小学数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吴正宪老师,大家都渴望一睹吴老师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吴正宪,女,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人大代表 、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老师提出“儿童数学教育”观,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深度学习下的单元学习主题教学设计”联合研修活动,活动内容是教学展示+专题讲座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在简短的开幕仪式后,由工作室主持人白振生老师执教的《分数加减法》便闪亮登场了。白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先通分,再计算”的道理,再比较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中的共同点,帮助学生贯通加减计算的联系,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吴老师终于登场了,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一下子就感染了现场的所有人。</p> <p class="ql-block"> 今天,吴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百分数》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前,吴老师和孩子们进行了互动,在吴老师亲切、富有哲理的话语中,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害怕”“拘谨”和“一声不吭”的状态逐步变得活跃起来,而当孩子们对于百分数的认识已经足以支撑本课的学习时,吴老师的课堂展示也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吴老师主要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一是比比谁的投篮准?二是感受生活中的百分数,三是如何确定二年级同学的跳绳达标标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比比谁的投篮准”环节,吴老师先给出投中次数,再引出投篮总数,最后到命中率,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百分数的意义和作用,感受命中率的随机性,并让学生认识到当投的次数多了就有了稳定性,但一切皆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环节,吴老师先出示了我国和日本的森林面积,在学生误以为我国的森林面积很大的时候呈现了两国的森林覆盖率,在巨大的反差中引导学生体会百分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最后,吴老师还设计了“如何确定二年级同学的跳绳达标标准?”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方案、鼓励学生课后将其落实到位,并围绕“如何规划?怎么操作?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等问题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孩子们经历了”我害怕”——“上台展示”——“起立回答时露出自信的笑容”,让观课教师见证了一节化腐朽为神奇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课堂上的巧妙构思和生动演绎,充分体现了她的数学教学观——给学生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她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亲切、睿智又充满启发性的话语,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展示课后,便是吴老师主题为《从“平均数”到“百分数”——旨在培育学生的“数据意识”》的专题讲座。吴老师结合之前的课堂展示,先介绍了即将出台的2021版新课标中关于“统计与概率”知识模块的调整,再介绍了平均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点及教学方法,让参会教师更好地把握百分数的内涵,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数据意识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课堂和讲座宛若涓涓细流,浸润每一位教师的心田,教师们在这一场饕餮盛宴中充分感知吴老师的八大课堂特色: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课堂和自身,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期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到更加美好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