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长之母萧芸青春蜕变,121场公益讲座</p><p class="ql-block"> 知青杰出代表萧芸讲座:</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命运与不懈的奋斗</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8日•山东青州魏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持人:山东知青协会会长 赵俊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一:</p><p class="ql-block"> 有关萧芸生平事迹的材料</p><p class="ql-block"> (图片、文章汇编)</p><p class="ql-block"> 观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知青萧芸一九八二年她为全国知青上书</p><p class="ql-block"> 转自 亚文《美篇》</p><p class="ql-block"> 2020-02-2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下放,与89名知青下放到湖南省湘潭县,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下乡时,萧芸年仅15岁,是知青中年纪最小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p><p class="ql-block">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将这一平静打破了。</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收到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她拆开信一看,信是由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10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p><p class="ql-block"> 一些知青常聚在萧芸家议论,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好,你代表我们写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照看。”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样的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不过最终她还是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衣穿),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p><p class="ql-block">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p><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p><p class="ql-block">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六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p><p class="ql-block">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p><p class="ql-block">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问题非常重要,并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公室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p><p class="ql-block"> 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做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他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知青们要记住“萧芸”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转自 张集《美篇》</p><p class="ql-block"> 2020-12-25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为民请命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这年9月,知青农龄普查工作在全国展开,从此8000万知青的农龄全部变成了工龄。后来,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斗胆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萧芸,她的人生历程颇富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4日,萧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常德农校任校长,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书。1957年,萧芸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劳教。1965年7月,萧芸报名上山下乡,与89名知青来到湖南湘潭县姜畲镇,组建了湘潭姜畲知青茶场。</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湘潭县姜畲乡老虎岩生产队落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芸认识了一个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里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还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可是谈了三年,两人只见过两次面,有一次,公社开批斗会,凡是五类分子、右派子女等等都被通知参会。支书母亲闻知,悄悄地对萧芸说:“你今天在家种菜,我去开会。”老婆婆果然到会,并坐在五类分子中的第一排。公社书记见是支书母亲,吃惊地问:“你怎么坐在这里?”婆婆说:“我来替媳妇挨斗。”书记说:“你媳妇是谁?”婆婆说:“是萧芸。她犯了什么罪?我替她挨斗,要打要杀,随便来。”书记连忙上前,将她扶起,并连声道歉。公社干部几乎人人都认识她。她是“红色堡垒户”,干部下乡,常在她家搭伙吃饭,公社书记批评发通知的干部,说他黑白不分,怎么抓到书记家里去了?遂叫他将支书母亲送回村里。萧芸真的由此躲过一劫。萧芸去乡中学当了民办教师。第三次见面时,她与李开彦到公社领了结婚证,举行了婚礼。没有人再来骚扰她。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成了一位母亲。原打算就在农村这么度过一辈子,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将这一平静打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 </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她拆开信一看,信却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上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像萧芸一样在农村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是最差的工种,拿到手的工资也最低。这些大龄知青因下乡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也失去了青春的浪漫,现在连工龄还得从零计算。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了吗?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湮没了吗?</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湘潭县的部分知青在萧芸家里议论纷纷,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写好信后,我们都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芸何尝不希望这样,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她,但现在要她执笔写这封信,她不能不有所顾虑。后来她还是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她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知青福音书”的信。以下便是这封信的原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乡、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8000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穿用),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订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p><p class="ql-block"> 此致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p><p class="ql-block"> 执笔人:萧芸</p><p class="ql-block"> (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p><p class="ql-block"> 1982.10.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的落款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但当萧芸拿出写好的信请大家签名时,有人却露出了迟疑之态。萧芸看着绕了一圈一个名字也没签上的信,一下子傻了眼。当时人们担心因此而惹祸上身。但信既已写好,有好些句子大家都能熟背下来,如果有人去报告,她照样推脱不了“罪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萧芸干脆就由自己冒一回险,她把信的落款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并且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辞,加盖了鲜红的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坐飞机到京请胡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呈胡的案头,成了胡耀邦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信访办去一趟。一进门,信访办主任就问:“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点头。“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中。”</p><p class="ql-block"> 信访办主任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信访办转告你,胡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8000万知青在广阔天地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随着上山下乡那一段历史远去,很多生动的知青故事逐渐被遗忘!但对每一位知青来说,这是我们最鲜明的人生体验,我们要铭记、写下、传播我们的知青故事!感谢萧芸这样有勇有谋又有心的优秀知青,感谢她为8000万知青队友作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请所有知青都记住她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精英阅读》“历史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百度】萧芸辞条</p><p class="ql-block">萧芸</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湘潭县人,退休新闻工作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纪实文学作家,青少年成长护航专家,[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 萧芸</p><p class="ql-block">国籍 中国</p><p class="ql-block">民族 汉</p><p class="ql-block">出生地 湖南省湘潭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冒险上书 知青命运被改变 夫妻合著正规出版发行的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 《知青福音书》的作者,全球第一个网络夏令营“火把2004写作夏令营”的创意者组织者。退休传媒(合肥晚报副刊部编辑、热线记者)工作者、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纪实文学作家、“成长110公益援助”发起人主持人、青少年成长护航导师。曾在主流媒体发表散文百余篇,《安魂茶》《飘旋的蒲公英》《龙柏青青》等多篇散文获得国家和省市媒体一等奖奖项。</p><p class="ql-block"> 其作品《卖蕨菜的小女孩》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并被广泛选为语文考试试卷考题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冒险上书</p><p class="ql-block">1982年10月,萧芸斗胆上书,请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此信惊动了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命运被改变</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此举不仅改写了全国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8000万知青[2]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由此得到了一种肯定。自此,知青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有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种种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夫妻合著正规出版发行的著作:</p><p class="ql-block">《疯狂铁汉流浪妻》2002年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p><p class="ql-block">《再入围城》2003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p><p class="ql-block">《火把2004@因为背叛所以爱》、《火把2004@逃离》(指导老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2005年青春文学畅销书;</p><p class="ql-block">《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2005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并被选为“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p><p class="ql-block">《嘘我们正在蜕变——为中国少年成长护航》200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p><p class="ql-block">《初恋不是早恋——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2008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公开发行;</p><p class="ql-block">《黄高峰上旌旗烈》正在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 “成长之母”萧芸:为别人家的孩子花光家产.中国网 [引用日期2020-06-28]</p><p class="ql-block">[2] 胡平 徐静.她,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山东:大众报业集团.2011:66-6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转载: </p><p class="ql-block"> 38年前,那个通过一封信改变8000万知青命运的萧芸,如今怎样了?</p><p class="ql-block"> 紫菱君呀</p><p class="ql-block">2020-06-09影视领域创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提到过那个宁愿不上北大也要回乡务农的董加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董加耕的事迹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知青,也间接促成了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而今天要提到的这个人,则是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她的名字叫萧芸,1982年,33岁的萧芸写了一封信给领导,请求将下乡知青的农龄改为工龄。不久后,萧芸的请求得到了回应: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算作工龄。就这样,萧芸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全国8000万知青的命运。如今,一转眼38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萧芸到底怎么样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芸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萧芸,1949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湖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母亲是长沙女校的才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芸,自带一股别样的气质。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内环境的变化,萧芸的父亲被送去了劳教,而她自己也在16岁的时候上山下乡,去到了湘潭县姜畲镇,与89名知青一起组建了姜畲知青茶场。</p><p class="ql-block"> 1968年,姜畲知青茶场解散。萧芸随后来到了一个更为偏远的山区湘潭县姜畲乡老虎岩生产队。在那里,她认识了第一任丈夫李开彦。李开彦是生产队支书的弟弟,从南昌航空学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当时他的家人想为他找一个媳妇,萧芸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气质,一下子便吸引了李开彦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萧芸对李开彦也比较中意,不过二人因为不在一个地方,很少有机会见面。直到萧芸后来去了乡里的姜畲中学教书,二人才有了三次会面。不过,就是这三次会面,使得二人共结连理成为了夫妻。在那之后,她还生下了一个女儿,做了母亲。萧芸曾想一辈子就这样呆在农村里,但平静的生活很快便被打破了。</p><p class="ql-block"> 1979年,已经在姜畲中学当了几年老师的萧芸,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请求。就这样,她结束了长达14年的知青生涯,和他人一起返回了城市,并被一所幼儿园招为保育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封信改变8000万知青命运</p><p class="ql-block"> 虽然返回了城市,并有了一份工作,但知青们所遭受的困难却一点也没有改变。尤其是那些将最美好的光阴都奉献在农村里的人,他们因上山下乡而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如今回到城市后,所有的工资待遇、住房分配都得从头再来,这毫无疑问引起了众多知青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1982年,知青们纷纷来到萧芸的家中,希望她能够代表众人写一封信给领导,要求把他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至于落款,就签众人的名字。然而,等到萧芸将信写好后,众人却一个也不敢签名。无奈之下,萧芸只好以身犯险,签上了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过了没多久,萧芸便了解到,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了。听到这,担惊受怕许久的萧芸,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要知道,当时全国的知青有8000万人,他们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上山下乡,如今一个个都能享受到农龄转工龄的种种好处,也算是对他们付出的一种肯定。可以说,萧芸此举是真真正正地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芸的现状</p><p class="ql-block"> 进入幼儿园工作的日子里,萧芸一刻也没有闲着。她的文学水平开始崭露头角,先后在多家杂志发表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50余篇。其中,就包括那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卖蕨菜的小女孩》。</p><p class="ql-block"> 后来,已经升任幼儿园园长的萧芸,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离开幼儿园独自创业。随后,她受聘于多家媒体平台担任主持编辑工作,其中就包括一档名为“心灵航线”的栏目。通过这个栏目,萧芸帮助了众多问题少年,使他们更为健康的成长。期间,她还认识了第二任丈夫叶小平。</p><p class="ql-block"> 2005年,萧芸顺利退休。然而,她却不愿意安享晚年,而是想继续把关注青少年的事情做下去。于是,她和丈夫一合计,便开始了“成长110百城义行”的行动。在那之后,二人花费了全部的积蓄,走过了全国150座城市,完成了139场公益讲座。有上千名迷茫少年因为得到了她的帮助,而走出了阴霾,回到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萧芸已经70多了,但她每天还是会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从14年的知青岁月,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关心青少年成长,从普通的幼儿园保育员到改变8000万知青命运的“女侠”,萧芸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转载:</p><p class="ql-block"> 老知青萧芸的奋斗 </p><p class="ql-block"> 作者:沈黎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在迎战磨难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大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知青“上书”到中央</p><p class="ql-block"> 萧芸1949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市,16岁时下乡,在农村做了14年知识青年,1979年回城后,当过老师、新闻干事。</p><p class="ql-block"> 1982年,回城知青的新困境渐显,工资数目比年龄数目小。那年国庆节,30个老知青一起来找萧芸。萧芸一鼓作气:“我们写个报告给中央吧。”但没人相信这办法有用,萧芸自顾自地就干开了。回家后,收拾完家务,哄睡女儿,萧芸坐在厨房门槛上,以凳为桌,开始动笔。</p><p class="ql-block"> 1983年,萧芸的“上书”被层层上递到中央,最终365号文件批示:知青下放在农村的农龄一律进入工龄计算。</p><p class="ql-block"> 她在全国知青中可谓大名鼎鼎,大家都称她为敢于直言的侠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过半百主持“心灵航线”</p><p class="ql-block"> 1999年50岁那年,萧芸凭着不俗的文笔进《合肥日报》副刊部做了一名专刊编辑,同时主持一档“心灵航线”栏目。</p><p class="ql-block"> “心灵航线”开办不到3年时间,她就挽救了不少心理失衡要自杀的人;让很多身染恶习的青少年迷途知返……大家口碑相传,萧芸和她的热线在合肥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萧芸发现,读者来信来电涉及的问题中,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占了很大比重,许多家长向她求教如何解决孩子迷恋网络游戏问题;还有许多家长问她孩子一受到批评就好多天不说话该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让曾经当过多年教师的萧芸感到忧心忡忡,她开始关注起青少年健康成长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办心理热线</p><p class="ql-block"> “现在主持‘心灵航线’栏目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了,怎样才能为孩子们多做些事呢?”萧芸不断思索着这个问题,思来想去最终认为办法只有一个——把工作之后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于是她决定下班后通过网络和电话,开通一条热线,专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提供服务,这样虽然自己累一些,但能帮助更多青少年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萧芸的想法得到了身为警察的丈夫叶小平的大力支持,就这样2002年底,他们正式开通了青少年成长公益帮助热线。本来就名声在外的萧芸,开通业余热线后更加忙碌起来,在当地青少年和家长中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孩子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找她诉说,家长们碰到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时间会想到找她讨教解决办法。许多孩子在她循循善诱的引导下解决了心理困惑,许多家长在她提供的有效方法指导下改掉了孩子身上坏毛病,她的公益行为很快得到市民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经过媒体报道,慕名找她咨询或寻求帮助的人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2004年夏季的一天晚上,萧芸突然接到老家湖南一位李先生的电话,简短的问候后,他立刻焦急地恳请萧芸:“你快救救我女儿吧!”从李先生的语气中萧芸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安慰他:“别着急,慢慢说!”</p><p class="ql-block"> 李先生平稳了一下情绪,说出了女儿的情况:原来他女儿自幼表现出极好的艺术天赋,上学后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夫妻和老师对她都寄予很高期望,她自己也立志,一定要考上北大、清华。然而没想到今年高考时发挥失常,北大、清华梦瞬间成了泡影,这让她犹如一下跌入万丈深渊,整天反锁房门,啼哭不止,还产生了轻生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萧芸给李先生的女儿讲了一个正确面对死亡的小故事。李先生女儿认真听着萧芸的讲述,十分惊讶:爸爸妈妈最忌讳、最害怕的死亡问题,萧阿姨竟主动和我探讨起来。</p><p class="ql-block"> 萧芸从她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她的疑惑,马上对她说:“你已经18岁了,又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所以我不担心和你谈死亡问题。其实死是很容易的,但你的人生正处于花一样的季节,刚刚含苞待放,你还有那么多优秀才能没发挥,若就这样轻易地了结人生,你心里会舒服吗?”萧芸见状趁热打铁:“我从你爸爸那儿知道你文笔很好,你用一点时间用文字仔细梳理一下自己的过去好吗?”李先生女儿欣然点头同意,3天后,她交给萧芸一份近万字的作品。萧芸看后笑着说:“从你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是个感性而且明白事理的女孩,根本不像是想不通问题的人嘛!”李先生女儿闻听此言,高兴地笑了。半个多月后,李先生的女儿终于度过心理危机期。</p><p class="ql-block"> 自开通青少年成长公益帮助热线以来,萧芸帮助了很多遭遇生活不幸,感到找不到出路的青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100个城市办讲座</p><p class="ql-block"> 2005年,萧芸退休了,屈指算来,她的“心灵航线”开设已经6个年头,“青少年成长公益帮助热线”也在忙碌中走过了3年。萧芸觉得,退休后,时间都归自己支配了,相对来说更加自由了,应该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把关心青少年的事情更好的做下去。她的想法再次得到了丈夫叶小平的支持,不但如此,他还决定提前退休,和萧芸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p><p class="ql-block"> 萧芸、叶小平夫妇两人经过认真研究,感到孩子的成长问题,绝大部分与父母日常教育和发现他们的问题后处理方法不当有关。于是萧芸和丈夫决定,拿出准备买房的40万元钱,走进全国100座城市举办讲座,向中小学生家长介绍科学的家教理念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萧芸和丈夫的亲友们知道他们这一决定后,犹如一块巨石投进了宁静的湖水中,一下激起轩然大波,纷纷劝他们慎重考虑,不要意气用事,萧芸的一位好友更是直言不讳地劝她:“你都是奔60岁的人了,不安安稳稳过日子还折腾个啥,连自己买房子的钱都要搭进去,这不是犯傻吗?”萧芸知道好友并无恶意,听后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们这样做啥也不图,只为无悔人生!”</p><p class="ql-block"> 萧芸是决定了的事情会迅速付诸实施的人,经过一番准备,2005年12月,她和丈夫正式启动了“成长110百城义行”行动,驾车风雨兼程近30万公里,利用4年多时间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先后到100座城市为家长们举办了公益讲座。</p><p class="ql-block"> 按计划走完100座城市后,萧芸和丈夫关心青少年的行动并未停止,现在他们的义举还在继续,还奔走在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转载:</p><p class="ql-block"> “成长之母”萧芸:为别人家的孩子花光家产</p><p class="ql-block"> 来源: 中国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台湾“成长之母”吴娟瑜在台湾省内名震遐迩,而在中国大陆,有一位同样被媒体誉为“成长之母”的萧姥姥,却十分质朴,低调。这位名叫萧芸的青少年成长护航专家,是一位生于1951年的退休新闻工作者,是一名地道的湘女,也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散文纪实文学作家,曾先后获得高级教师、政工师职称。</p><p class="ql-block"> 2005年,萧芸从《合肥晚报》辞职,发起并主持“成长110/百城义行”的大型公益援助活动,六年时间里,她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收入70余万元,行走了全国150个城市,完成130余场公益讲座,同时引领了数千名孩子走出休学辍学的青春期沼泽,走向“比过去更优秀”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过多年教师的女作家:作品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萧芸1951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属长辈中多为知名教授,享受国家津贴的就有6名。1965年夏天,萧芸初中毕业,政审因发现其社会关系复杂而失学,后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的号召,到湘潭县姜畲茶场建设毛泽东主席家乡,先后当过茶农、演员、学过赤脚医生,讲解员……1970年3月担任村小民办教师,1976年调往姜畲中学担任初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因为出色的表现,21岁就被选为湘潭县妇联的委员。</p><p class="ql-block"> 1979年夏天,萧芸获招工到中国航空工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制造公司,被分配到南华幼儿园工作,先后担任保育员、幼师、副园长、园长。领导幼儿园一直保持株洲市业务竞赛冠军单位,湖南省示范幼儿园。期间文学创作初露头角,在《湖南文学》《株洲日报》《湖南日报》《中国航空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50余篇,散文《安魂茶》《飘旋的蒲公英》等获得省市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报告文学《韩爱晶的“鸟窝”》被全国六十多家纸质媒体转载并流传到海外。作品《卖蕨菜的小女孩》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并被广泛选为语文考试试卷考题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光70余万元家产:引领数千名“问题孩子”走向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后,敢想、敢闯、敢干的萧芸,事业一片光明的她,却从这个跻身国有300强的实力企业机关辞职,走上了“自由修行”的道路。她闯荡商海,历任文化公司总经理,被聘入媒体,先后成为安徽商报《生活周刊》编辑、《合肥晚报》(合肥市委机关报)综合副刊部编辑,主持编辑“法律广场”、“情感空间”、“人在旅途”等多个版面,创立“家周刊”和“心灵航线”(兼顾热线)两份专刊。在主持“心灵航线”100期的时段中,萧芸接听热线拯救了17位自杀者。2005年5月,为圆“成长110”的公益梦想,萧芸辞去《合肥晚报》这份她十分钟情的新闻工作,与丈夫叶小平一起开始了“成长110/百城义行”的驾车行走。</p><p class="ql-block"> 从2005年5月筹备到2011年6月行游讲座告一段落,整整6年,萧芸夫妇马不停蹄废寝忘食地将全部的心血都喷洒在“成长110”的大旗上,行走30余万公里,走过了150余座(次)城市(部分城市是二进三进甚至是四进),完成讲座139场,受众达80000余人次,援助问题家庭10000余个,引领遭遇严重成长紊乱(疑难杂症)的少年1600余名,引导他们的家庭矫正观念,端正态度,引领这些少年重新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20余名孩子自主创业,30余名孩子入伍当兵部队锤炼,1500余名孩子无一犯罪、啃老,无一有精神障碍。这些令父母忧心忡忡的少年,他们或继续学业升入大学,或入伍当兵锤炼意志品质,规避了人生悲剧的发生,成功蜕变得比过去更优秀。最早护航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是职场精英人物了。</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萧芸夫妇自驾驱车去全国各地做讲座,宣讲“不是孩子的错”、“青春是一场蜕变”、“初恋不是早恋”等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新鲜观点,这些观点引领了众多迷失了方向的父母的思想,10余年如一日,萧芸夫妇除了殚精竭力,他们为“别人家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经济收益:工资、公积金、稿酬、购房款、亲友馈赠、女儿支持、甚至别人赠送的礼物都交易兑换成现金……总计70余万元。而自己则一直住在出租屋里,直到2012年,安徽省广德县政府为萧芸夫妇解决一套安置房,年近六旬的夫妇才安下家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陆版“成长之母”:为祖国竭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萧芸和叶小平属于“半路夫妻”,作为继母,她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叶枝说:“只要你需要我,我就会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帮助你成长。”叶枝问:“你怎么会那么好啊?”萧芸回答说:“冰心奶奶说过:‘天下的孩子都是相同的,天下的母亲都是相通的,天下的母亲要爱天下的孩子’,你是天下的孩子,我是天下的母亲,所以,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爱你,是我的责任啊!”在“后妈”的精心呵护下,叶枝这个被误诊为“重度失忆性少年抑郁症”而休学两年的女孩,成长成了80后青春文学的少年作家,创作了7部青春小说,名字被载入了大学《当代文学概论》的教材里,今天已经是一名激情澎湃的儿童教育工作者。而从事成长护航指导的的十年中,萧芸女士对所有求助家庭的承诺是:“我把你们的孩子都当自己的亲骨肉看待,我会竭尽全力,让你们的孩子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比过去更优秀。”因此,每一个护航的孩子,都几乎是成长崩溃的“疑难杂症”,但经过萧芸一两个“修复周期”的温馨指导,完成青春蜕变的程序,破茧成蝶,成为让父母都难以置信的优秀青少年。</p><p class="ql-block"> 如今,萧芸依旧保持每天7点起床开始工作,一直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就寝,这位64岁高龄的人,依然如30岁的年轻人一样,为祖国竭尽自己作为共和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p><p class="ql-block"> 萧芸,她以对生命纯粹、敬畏、慎独的精神感召着年轻的父母,引领他们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被媒体誉为大陆版“成长之母”;她对青少年们呵护有加,在思想指导和引领之余,对父母们更是温暖滋养,对每个家庭无私的奉献和实实在在的贡献,在当今中国,普天之下,她更是我们心中,名副其实的“成长之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 中国网、网易、《新天地》 2016年12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二:</p><p class="ql-block"> 萧芸介绍自己</p><p class="ql-block"> (材料汇编)</p><p class="ql-block"> 观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声明</p><p class="ql-block"> 鉴于过去关于我的人生故事——《知青福音书》的许多信息错乱,时间不准,人物故事错乱……为避免谬种流传,我特地撰文澄清是非拨乱反正! </p><p class="ql-block"> 萧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知青战友们: </p><p class="ql-block"> 我从1999年到合肥晚报综合副刊部开始,便专业从事未成年人成长护航引领事业,经历了“心灵航线”的热线时期(5年),成长110百城义行(8年),到今天的宁馨成长护航工作室(10年),已经引领了3000多个家庭,帮助3000多个迷惘无力的厌学辍学休学少年突围青春沼泽。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业,他们不但会比过去更优秀,甚至比同龄人更优秀。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经成为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不少孩子踊跃报名入伍当兵成为国防的钢铁长城的支撑力。 </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的机构已经培养了26名骨干(培训见习指导每日练兵的时间平均为五年以上),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护航保障系统,进入了程序管理的阶段。我们的“青春蜕变”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关工委的认可,并且被众多专家推崇。为了让我们的正义力量深入人心,让那些蒙哄父母耽误孩子青春的非专业机构遁形大众。萧芸恳请各位知青战友兄弟姐妹帮我们“宁馨”传递信息,做好宣传。同时,兄弟姐妹家的知三代的孙儿出现了身心乏力紊乱现象的,请及早联系我们!兄弟姐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中有亲子关系不和、孩子学习困难、迷恋网络或者其他不适应的现象的,都请向他们介绍我们。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成长先于成功的人士,也是医院精神科心理咨询室之外的第三条大路——成长护航指导的开山人。研究并从事青少年引领工作时间最长的长辈(23年)是最信得过的最有保障力的指导老师。</p><p class="ql-block"> 萧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大家原谅我在群里发这些信息!</p><p class="ql-block"> 这项工作我已经坚持了23年,远比当年的丹田运气一挥而就的《知青福音书》艰难重大。</p><p class="ql-block"> 修复好一个迷途的少年,可以旺家三代,降低人间悲剧稳定社会,也比知青福音书重要。</p><p class="ql-block"> 《知青福音书》是为一代人谋福利要公平,但是我目前的事业,是固本强基的家国大事。</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我们知青一代再次出征,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关爱下一代,让知青精神光照民族未来!</p><p class="ql-block"> 萧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代表萧芸讲座》美篇扩充说明</p><p class="ql-block"> 观天下</p><p class="ql-block"> 知青杰出代表萧芸,2021年5月18日,在山东青州魏仕,进行了121场公益讲座,影响很大。据此,当时编成了讲座现场活动与所编的“有关萧芸生平事迹”的附录为配合的美篇。</p><p class="ql-block"> 这次美篇内容,接着前面的内容,又扩充了“附录二:萧芸介绍自己”的系列材料。那么,原来的介绍材料,为“附录一”,是外人对萧芸的介绍;现在扩充的“附录二”,是萧芸对自己的介绍。这个后加的扩充材料,出自本人,更具真实,更有意义。虽然如此,“外人眼中的萧芸”与“萧芸眼中的自己”放到一起,两面看待,加以对照,思考研讨,还都是有意义的。这两组材料比较丰富,可更充分看出一位鲜活的萧芸、立体的萧芸、奋斗行善的萧芸、知青的杰出代表的萧芸。</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长之母萧芸青春蜕变,121场公益讲座</p><p class="ql-block"> 知青杰出代表萧芸讲座:</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命运与不懈的奋斗</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8日•山东青州魏仕)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观天下</p><p class="ql-block">制作:海燕</p><p class="ql-block">照片拍照、视频拍摄、材料搜集:观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乐歌曲:王佑贵《我们这一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欢迎知青的亲人萧芸来到山东青州魏仕知青之家!</p><p class="ql-block">向为知青大家做出特殊贡献的知青代表萧芸致敬!</p><p class="ql-block">向为青少年成长护航20多年的萧芸、叶小平夫妇致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