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兰新铁路自1952年开工后,筑路大军一路向西,在这支队伍中还有他们的孩子跟着父辈一起生活,在他们的记忆中是跟着大人们从兰州出发,随着铁路向新疆延伸他们经常搬家也不停的转学。</p><p class="ql-block">1962年铁路修到了乌鲁木齐,因为中苏关系恶化及调整国民经济,兰新铁路修到乌鲁木齐暂时停了下来。其实那个时候到阿拉山口的一些线下工程桥梁路基都已经形成。。</p><p class="ql-block">当年乌鲁木齐建站的时候是定位乌鲁木齐火车南站,那个时候把二宫定 为乌鲁木齐站。</p> <p class="ql-block">1962年11月10日,乌鲁木齐铁路局请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乌鲁木齐南站改为乌鲁木齐站,将原乌鲁木齐站改为二工站,将北站小地窝铺站改为乌鲁木齐北站。不过铁路上很多人都一直称乌鲁木齐站之为南站。又过半个世纪新的乌鲁木齐高铁站落成,又把乌鲁木齐站改为乌鲁木齐南站,这一改50多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新铁路到乌鲁木齐停了下来,这些铁二代们开始在乌鲁木齐南站成长起来。如果当年继续往西修铁路的话,这里面许多孩子可能上的小学就是石河子铁路小学或者是阿拉山口铁路小学了。</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重回乌鲁木齐南站已今非昔比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都已经看不见,那昔日南站铁路的最高学府铁十一小也不见了,不仅连房子找不见,连名称也改为乌鲁木齐第八十六小学。</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就一所铁路小学,那个时候南站的很多孩子都是上的这所学校,南站的铁二代都是校友,估计有两代人都是在这个学校度过的小学时光,有些既是父母又是学长。</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铁路小学是名副其实的铁路职工子弟小学,一般是不招地方孩子的,充其量有时候收几个部队的子女。</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铁路职工子弟第十一小学成立于1961年秋季,这个时间火车还没有正式通车到乌鲁木齐,但是乌鲁木齐车站已经开始建设,铁路即将铺轨到乌鲁木齐,一些铁路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已经把家搬到了乌鲁木齐车站。为了解决一些适龄孩子的上学问题,乌鲁木齐铁十一小也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学校刚成立的时候,学校的教室还在施工中,学校先是在家属楼里临时过渡,后来兰新铁路因为钢轨供应不上停滞在了盐湖,盖好的乌鲁木齐火车站行李房暂时用不上,铁十一小就用来当做临时教室。</p> <p class="ql-block">1963年学校才全部建好,那时候乌鲁木齐铁十一小仅有一栋平房的校舍,朝西面有二个门。北面的大门一进去左边是老师的办公室,右边是教室6间教室靠着房子南头有一个大的会议室,后来也改成了教室。学校是60年代很有特征的砖木结构,外墙是清水墙勾缝,房顶是那种山形的木质结构上面铺着红瓦,这种结构有一个特点,夏天没有水泥槽形板那么热,红砖铺地天花板是一种灌木压制的,还是挺环保的。</p><p class="ql-block">由于南站的地形关系,教室比东边地面高出一截,成了天然的主席台,学校开会演节目经常在此举行,下面那个场子又是南站放电影的地方,每月演两次电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我是1965年从兰州铁一小转乌鲁木齐铁十一小的,一进铁十一小觉得这个学校和原来原来我的学校相比还有很多差距,上下课没有电铃,教导室的老师摇着铃铛到处走。课间操还要老师喊口令,不像我们那时候的学校大喇叭播放着带音乐的口令。特别是一上音乐课,老师的那个脚踏风琴需要学生从办公室搬到教室去,那个琴也不轻,七八个小孩哼嗤哼嗤的把它搬到上课的教室。在兰州铁一小是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直接去音乐教室上课就行了。还有图书室和阅览室也没有,课余时间看书也没地方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教室不够,低年级不得不采用二部制上课,上午5节课下午5节课,时间非常紧张,常常我们上午上课的学生还写着作业,下午上课的学生就在门口等待着进教室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1965年下半年秋季开学我们上三年级,由于课程的增加 二部制满足不了需要全日制又没有教室,没有办法学校在铁路的西边临时借用了过去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房子,那房子像一个废旧的仓库,在里边儿隔了隔临时把它改成了教室,三四年级就去到那儿去上学,有几间教室里边的地面高低不平,我们到那儿拿筐子从别处挖来的黄土把那个地面垫平。没有桌椅板凳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有各种大小不一的马凳、小园橙、方凳、椅子,有的就是半截木头桩子,还有的索性就三块砖。高的方櫈椅子做课桌,低的小园橙马扎做课椅。在这里我们过渡了一个学期期中,这里面印象最深的,就是1965年11月份的那一次地震非常强,当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回事,急急忙忙从教室往外跑,还把一个同学给踩伤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二年级三个班一下变成了4个班,由甲乙丙的改为1234。</p><p class="ql-block">当时三1班的班主任是苏成霞,三3班的班主任是邱国华 三4班的班主任张彩如。</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南站没有电影院,但这并少不了我们看电影,那时候学校定期的在黄河路的五一电影院包场电影,那个时候的五一电影院还是那种木质的长椅子,一排6人。每次看电影我们都特别高兴,交一两毛钱,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走那个盘道过长江路到冷库,然后进到五一电影院,在那里我们看了雷锋、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宝葫芦的秘密、小铃铛 每次看完影片都特别兴奋,特别是打仗的故事片要议论好几天。</p><p class="ql-block">一般看电影去的时候都是排着队伍,电影一散场基本就自由的回家了。</p><p class="ql-block">回来的时候有的同学也坐公交车回来,那个时候一般都是在冷库坐2路或者8路到火车站下来,5分钱的车票两站。一般老师回来坐车就多一些,我们大部分自己步行回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由于南站没有自来水,大部分孩子从十二三岁就开始挑水,练就一副铁肩膀。因此劳动起来都是一把好手。</p><p class="ql-block">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福的老婆安杰到小岛去挑水穿个裙子,岛上的人都像看西洋镜一样非常诧异,认为挑水穿连衣裙子实在不合适,实际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时候,在南站穿着各种裙子挑水的姑娘媳妇大有人在。当然时代也在进步,如果现在谁还穿个连衣裙在南站挑一副水桶,那必将是大跌眼镜。</p> <p class="ql-block">在过境公路的东面有一个农业生产队,他们那时候就是种上一些蔬菜。这个农业生产队成了铁十一小学学生学农的基地。</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去炉院街粮店购粮的时候,过了过境公路有一条沿着河渠的小路,渠的北面就是生产队的耕地,渠道的南面就是乌鲁木齐第三监狱。</p><p class="ql-block">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到这生产队参加学农劳动,我记得是1968年10月份吧,帮着他们收芹菜,芹菜挖出来以后,我们帮着把根上的土去掉,然后大家分拣一下,有些拿到市场去有些送到窖里面储藏起来。</p><p class="ql-block">冬天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为生产队积肥,那个时候很多学生都是拉着小爬犁拿个小铲子,到处去拾粪然后交到生产队去。生产队开上一个收条,到了开学报到的时候,把生产队开的收条和假期作业一起交上去。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任务,还有超额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铁十一小学没有大院,没有大门,没有正规操场,随着孩子的增多,校舍渐渐的紧张,后来又陆续建了一些教室,但缺乏统一规划,显得比较凌乱。</p><p class="ql-block">第1次是在1965年在学校的东面新建了一栋砖混结构8间教室两间办公室,这个建好了以后,我们从铁道西边搬回来,当时是新教室新课桌椅我们开始全日制的上课。</p><p class="ql-block">第2次是在1970年,当时学校还办起了初中班校舍,显得更为紧张。</p><p class="ql-block">在学校的西边和北边分别建了两排共7间教室,当时初中班刚开学不久,还召开了建校誓师大会,我们也和当时的工人一块儿参与了这个建校劳动,什么筛沙子洗沙子和砂浆,上房顶上的炉渣。这些学教室到1971年投入了使用。</p><p class="ql-block">第3次在1978年新建了一栋三层教学大楼,这栋大楼和铁四中一样,在这一栋教学楼的建设中已有不少毕业于铁十一小的学生参加了建设这栋教学楼,建成不后1963年的第1栋平房教室拆除,学校有了一个像样的操场。</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的新建是将原来1978年建的那一栋教学大楼拆掉,这个学校已交于地方,又重新建了一座大楼,这座大楼比那座还要气派,相应的操场进行了改造。这时候学校有教学楼有操场有院墙才是一所正规小学校了。</p> <p class="ql-block">九</p><p class="ql-block">每年的清明节学校组织去祭扫先烈,一般来说三年级以上是去乌拉泊烈士陵园,低年级的到西公园的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66年的清明节我们上三年级第一次去烈士陵园。我们打着少先队的大队中队旗,徒步从南站出发,一路唱着歌曲。走到乌鲁木齐烈士陵园祭扫先烈。</p><p class="ql-block">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p><p class="ql-block">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p><p class="ql-block">举手来宣誓献上花圈表表心。</p><p class="ql-block">想起当年风雨夜,山冈铁镣响叮叮,</p><p class="ql-block">不是你们撒鲜血,哪有我们今天好光景。</p><p class="ql-block">我们是红色接班人,不怕山高路不平,</p><p class="ql-block">我要踏着烈士的血迹永远奋勇向前进。</p><p class="ql-block">当时有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五烈士陵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祭扫了这5座烈士墓,然后又在陵园参观了革命烈士遗物展,那里面有毛泽民,陈潭秋等烈士用过的一些物品。</p><p class="ql-block">到1967年去的时候原来的五座墓变成了三座,两座被炸毁说是叛徒,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才有重新修好,恢复了原来的面貌。</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交通工具很少,就连整个铁路局也就有两辆大轿子车,所以我们参加什么活动都是靠着一双铁脚板走,走个10公里8公里根本就不在乎,去一趟烈士陵园,来回至少走了十五六公里。1968年的10月学校去铁路局参观那个“三忠于四无限,”展览,当时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就早早的在南站上火车,坐火车二宫车站下来,然后再步行走的铁路局去参观那个展览。</p> <p class="ql-block">十</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没有现在丰富,但是对我们感到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大的压力,现在上学要择校要有特长,尤其是星期天都不得休息去上这个班去上那个班,而我们那时候课余时间还要帮大人干活,或者带带弟弟妹妹,或者提着小篮子到铁道边上去拾煤渣或者是排队买菜买粮。</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学习也有考试,但是那时候考试不像现在有这么大的压力,考得好了老师表扬表扬,有时候把你的卷子贴到墙上让同学们学习,班上也不排名次。考得差了也不觉得有多么丢人。</p><p class="ql-block">我们上三四年级的时候有时间也经常跑到老师家里面去玩,作业有什么不懂的就去直接问。过春节的时候去给老师拜年。老师也经常家访,不像现在动不动就请家长,而家长谁也不愿意到学校去。什么补习班还收什么补课费根本就没听说过。那年月也没有什么教师节,但是我们那时候的教师真的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课余时间给学生辅导功课从来不讲什么报酬,要什么补课费。</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十分高兴的日子,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小孩,一过六一有大人给买新衣服新玩具带着去游园,那年月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充其量也就家长给个一两毛钱,让你吃几颗水果糖或者吃一根冰棍就行了,当时水果冰棍5分钱一根,牛奶冰棍7分钱一根,烤羊肉也就是一毛钱一串。如果谁有四五毛钱,那绝对是土豪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服装的标配是白衬衣蓝裤子,再把鲜红的红领巾扎上。学校组织我们到西公园去游园,排一些节目在那个西公园朝阳阁前面演节目。《东方红拖拉机开来了》《北京的金山上》《打败美国佬》《女民兵》这些节目吸引了不少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十一</p><p class="ql-block">当年入学十分简单,只要认几个阿拉伯数字就相当不错了,或者从一数到20也是可以的,家长不必为此操很多的心,交上一两块钱就是学费,除此之外再交个课本书书费就行了,作业本那个时候都是铁路局印刷厂印制的。</p><p class="ql-block">不像如今有些学校要什么会唐诗宋词,还有些学校非要有特长画画钢琴架子鼓。</p><p class="ql-block">我们背着蓝书包或者黄书包有些女同学的书包都是家长自己缝制的。也没有现在小学生那么多的书和辅导资料,现在的小学生书包一掂起码还有十来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p> <p class="ql-block">这是铁十一小65届毕业生的毕业照,也是铁十一校成立后第一届小学毕业生的毕业照,是在乌鲁木齐车站候车室旁照的。从此以后到文革结束的毕业生再没有毕业照了。</p><p class="ql-block">左一是穆玉珍老师曾任二丙班班主任教语文</p><p class="ql-block">左四是刘老师教音乐</p><p class="ql-block">左五是张玉珍老师教过我们五年级算数,</p><p class="ql-block">左六是苏诚霞老师三1班班主任教语文</p><p class="ql-block">左七是教导室李主任。</p><p class="ql-block">左八是李素钦校长</p><p class="ql-block">左九是刘志兰老师,办初中班时教我们数学,</p><p class="ql-block">右七是刘汉章老师曾任五四班六四班班主任教语文。</p><p class="ql-block">这一届毕业生还是挺幸福的,毕竟留下了一张毕业照不像后面几届的学友什么也没留下,今日回想起来当时的同学是什么样都记不得了,真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是铁十一小学颁发的毕业证,大家仔细看一下,这是第壹号,也就是从铁十一小学毕业的第1名毕业生。</p><p class="ql-block">从1965年开始每年都有毕业生,但颁发毕业证的这是第1届,后面几届由于文革开始教学秩序受到破坏再没有发过毕业证。</p><p class="ql-block">我们是1969年秋天小学毕业,也没有照毕业照也没有发毕业证,稀里糊涂小学毕业了。在家待了一年多又开始上初中,初中上了一年多又是没有毕业证没有毕业照。</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铁十一小的经历档案里是没有任何记录,其实在我们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曾经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学生卡片,卡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记录了每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学期鉴定,体检报告。文革中的一些造反学生,从学校档案柜中拿出了全校学生的学生卡,在操场上付之一炬说是烧黑材料。真是见鬼有什么黑材料无非就是个别学生不及格的成绩在册。</p> <p class="ql-block">十三</p><p class="ql-block">1965年是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中央派了以贺龙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到新疆来慰问。我们学校也组织我们去迎接欢送代表团。过完十一的一个早上,学校把我们领到友好路上,不一会儿贺龙站在敞篷车上由自治区领导赛福鼎艾则孜王恩茂武光陪同到机场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1965年10月1号是国庆节,也是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自治区在人民广场召开庆祝大会,贺龙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宣读了党中央的贺电。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那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到二道桥去看游行队伍。</p><p class="ql-block">游行队伍经过广场主席台后,从大十字南门走到二道桥这边。那是取消军衔的第一年,身着65式军服解放军特别的精神,那是一颗红星头上带,革命的红旗挂两边。当时我们对解放军带的武器引起了很大兴趣,大家议论着那是半自动步枪,那是机枪,还有4个人抬的那肯定是重机枪,还有骑兵部队。完了后面是各族群众组成的一个个方队过来。有文艺节组成的队伍跳着舞,还有体育界组成的队伍。</p><p class="ql-block">中间也有学生方队,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带着红领巾的队伍,那个时候我们都想我们快点长大吧,也去参加国庆节游行。</p><p class="ql-block">煤矿工人组成的方队,这个印象特别深,他们都穿着工作服,脖子上围着白毛巾带着有矿灯的安全帽。</p><p class="ql-block">游行队伍走了很长时间差不多两个小时才结束。</p> <p class="ql-block">十四</p><p class="ql-block">1966年初我们搬进了铁十一小的新教室,雪白的墙壁,明亮的日光灯,崭新的课桌。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想着以后可以好好在这儿读书了。不成想半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正常的学习秩序被打乱,五月份开始批三家村,批邓拓吴晗廖沫沙,那时候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大字报。</p><p class="ql-block">从1967年开始学校的秩序就乱了,就没有正常上课,高年级的学生开始给老师贴大字报。往日令我们敬畏的校长和老师也被打成了修正主义分子,在地区食堂开她们的批斗会,完了戴上高帽子游街。</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老师不留作业了,也不用考试了,尤其是那令人惧怕的作文也不用写了。上课就背背语录,背背老三篇。学工学农参加各种活动。放学不做作业了,一帮半大小子闲着没事干,有的同学就跑到车站上坐上火车到乌鲁木齐西站或者是二工下来,再坐着火车回到火车南站。</p> <p class="ql-block">少先队改成了红小兵,说少先队是刘少奇全民性的组织,红领巾也改成了红袖章,学校成立了革委会还找了一名学生担任革委会委员。</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子我们混到了1969年毕业,当时也没说我们毕业搞个什么仪式,照个毕业照。都不想这些了,按时放假,等到开学的时候没人也通知,就在家里待着吧。我们前面两届毕业后都在家里呆着。我们也没逃脱这样的命运。说是小学毕业了吧,有些同学念一篇很简单的课文都是结结巴巴的,数学上什么分式也不懂。我们上初中数学的时候,还补了一段小学的数学课。</p><p class="ql-block">六年的小学生活就此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还没有离开铁十一小,一年以后又在这个小学开始上初中班,直到初中毕业才告别了铁十一小学 ,留下了我们美好的童年金色的少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却带不走我们对那段美好时光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忘不了的火车南站,抹不去的铁十一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上,文字来自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