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古县城旅游攻略

高山雪松

时间:5月17日<br>行程:迎新街--太原古县城--迎新街<br>方式:乘公交 3人结伴自由行。36路--尖草坪换乘地铁--通达街换乘--301或79路晋源下车。时间约1:30左右。<br>门票:无 65岁以上无需预约,凭身份证进入。<br>食宿:当日返回,午饭古县城解决,<br>小贴士: 上城墙游览,65岁以上凭身份证免票。古县城游览全程要求戴口罩。<div>交通:太原火车站乘804--晋源下车,下元乘905--晋源下车--------。</div><div>景点:<b>文庙、县衙、关帝庙、城隍庙、王琼府</b>等文物建筑,是古县城内必游景点。还有南门外的<b>宝华阁和龙天庙</b>。</div> 修复后巍峨壮观的太原古县城 <div>太原古县城,它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迄今已有646年的历史。<br></div>明朝初年,平晋县城被洪水淹溢,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上报朝廷,请求朝廷重建,经核准后,在汾河以西的,晋阳古城遗址的废墟的南关村,建立新城。自此太原府和太原县并存。民国时期,沿用了1200多年的太原府被撤销,继而产生了太原市这一名称,然而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取意“晋水之源”。<br>明太原县城,东门曰观澜,西门曰望翠,北门曰奉宣,南门曰进贤,其中北门朝东开,东西瓮城城门都朝南开,南门正南,恰似展翅高飞的凤凰在空中翱翔,北瓮城内有两口水井、恰似凤凰的一双眼睛,南门正对关外的宝华阁,恰似凤凰的尾羽高高翘起,古城内的十字街,恰似凤凰的腹部高高隆起,时人美其称为好汉坡、凤凰腹,故曰凤凰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其中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周长为3.8公里,不及晋阳古城二十分之一。<div>太原县城内外共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与形成都是对古晋阳历史文化传承有力的佐证。<br>“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br>曾流传过这样一首《古太原县城“十怪”》的民谣,谣曰:<b>四条大街有意歪,十字街心鼓起来,宝阁建在城门外,两座钟楼同庙排,街上牌楼像比赛,五道将军处处在,四街不见一棵树,弯腰舀出井水来。商铺门前尽圪台,叫卖声声传城外。</b></div> 高耸的城墙,庄严的护城河,精致的石桥。<div>太原古县城2013年开始修缮,动迁所有居民,投资300亿,历经8年修缮,于2021年5月1日开门迎客。<br>太原古县城的城墙分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全长3700米,高11米,下宽13米,上内宽7.95米,总建筑面积77000平方米,巍峨壮丽。城墙共计设有城楼4座、角楼4座、望楼36座、魁光楼1座、瞭望楼1座,穿墙门洞6处(共12孔)。城内现存文物建筑79处,被市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多达49处。其中,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以石为基,采用梅花丁的砌筑方法建造而成,古朴而威严。<br></div> 9点20分晋源公交站下车,步行400多米,到达太原古县城东门。老年人很多,需扫健康吗,戴口罩。排队凭身份证进入! 东门城门洞 木牌坊 魁星楼 又名奎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奎星楼高20米,砖构四层,四层均为室,平面方形、宽深均为7.8米。下两层体量相等叠置,形同茶座,均朝南开半圆形券门。上两层明显收分,东向辟拱券门,顶层为六边形,并于南北两面辟有六角形窗,木构额枋搭交,六角攒尖瓦顶。奎星楼一、二层均为长方形窑室,三层为六边形砖室,叠涩出檐,四层为木制建筑六角攒尖顶式,起脊翘角,六角饰铜制响铃。二、三、四层均留有绕廊,供游人凭栏眺望,居高临下可鸟瞰远处景色。传说中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其塑像右手高举一支斗笔,左脚跷起,据说那斗笔点到谁的头上,谁就能中状元,这不仅令读书人对其顶礼膜拜,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连平民百姓也向其焚香叩求,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木牌坊 <div>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相传孔子及其72弟子均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棂星门寓意即为天下英才汇聚。</div> <div>太原县文庙,位于太原古县城东大街路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圣人孔子的庙堂。太原县文庙的创建,始于明洪武六年,是由知县潘原英从平晋县城迁徙而建,其建筑年代比古太原县还早两年。其后洪武十六年知县皇甫伯煊、刘敏、张葵等人增补修葺。正德七年,太原县儒学张琦等人捐银300两,以做修缮文庙之费,被某官霸占。正德十五年,邑人王琼(时任兵部尚书)出面追复前银,又捐资“劝率官师,大加修建”。明隆庆五年,知县绪宾增建尊经阁。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向化同邑人高一麟修葺大成殿,增建两庑乡贤祠、名宦祠。清康熙年间,在任知县、训导又重新修葺文庙,铺设地砖.增设训导宅、教谕宅及临街牌坊。<br></div>此次修复也是在原有县志地方志等基础上恢复了县城文庙的原貌。保留了文庙里的历史建筑。 文庙内部建制完整、布局严谨、庙宇高大、古树参天、环境幽深 原来的文庙前后共五进院落,占地12000多平方米,不仅是太原县城内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而且比清源、榆次等附近县城的文庙大得多。 文庙中的石桥已是文物。两边封闭,游人不可上桥 大成殿 大成殿 文庙 文庙中古树参天 牌坊 太原古县城中古建 太原古县城中古建 太原古县城中古建 鼓楼 街边雕塑 太原县衙大门紧锁,还未开放。天下衙门八字朝南开。太原古县城的官署衙门县衙,这里是一座城市当中最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办理公务之所,地方权力的象征,未来人们在这里欣赏明代县衙的同时,这里也将会成为太原古县城进行研学的其中一个重要场所。 西城门 玉皇庙前牌楼 玉皇庙 修复前残存的北城门德化门。明清太原县城北门上的“德化”二字,则来源于汉文帝“以德化民”的施政理念。<div>本片源于网络!</div> 北城门修复时,将残存的古北城门包裹其中。使其成为太原古县城,最有历史韵味的城门!也是最值得观赏的城门! 走过这个城门洞,仿佛穿越到600多年前的太原县城! 北门瓮城门面东,喻凤首朝阳,瓮城中路旁有两眼水井,如凤之双目。 北城门外瓮城里的庙 关帝庙 关帝庙 木牌楼 木牌楼 中午在古县城的饭店用餐,莜面栲栳栳一小笼25元。味道一般,有点小贵。如能把太原周边的“网红店”引进城内,人气一定大涨!比如便宜实惠的“打卤面””羊汤“----等。 十字街<br>太原古县城最主要也是最宽敞的街道,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县城中心相交。东西长约1100余米,南北宽约700米。十字街中心修建鼓楼,现在的十字街串联十三个景点及金牛湖公园。 街边雕塑 站在十字街的交叉点,放眼四望,东西南北呈十字状的四条主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袭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古老建筑格局,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 目前上城墙游览,只能从南门和东门上下。 在南城门俯瞰太原古县城 从南门城墙上向北遥望鼓楼。近处看到木牌楼是的“官地”两字,想到铁建在繁峙县的驻地官地村。 在南城门俯瞰太原古县城 南门瓮城门洞 从城墙垛口遥望南门外宝华阁 从城墙上看城隍庙,大门紧锁,还未开放。<br>城隍庙位于县城南街之东的城隍庙街,左有奶奶庙,右为梁公祠,其庙南向。在太原县城旧日的风俗中,把城隍神当做城市的守护神,原太原县城里的城隍庙占地规模较大,约28000平方米。可见城隍爷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和信仰程度。据说太原县知县到任时,首先要到城隍庙祭供和夜宿,以得到城隍神的护佑,然后才回县衙办公。每年春节一早,要到城隍庙去烧头香。县衙门对面有条窄小的巷子称“上香道”,是县令到城隍庙的通道。城隍庙内如同县署样设有公座、笔砚。正殿塑有城隍神、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两旁厢房设“上刀山,下油锅”,显灵殿中设有机关,人至踩上踏板,两旁的小鬼即将铁索套住脖子,令人不寒而栗。相传,太原县城隍神是晋祠圣母的外甥,旧时每年,七月初四这天,抬城隍出行像,去晋祠迎请圣母回太原县,请外婆至,相传享祭看戏等活动。 金牛湖公园仿古建筑群<br>金牛湖公园项目位于太原县城东南角,公园用地面积约48000平方米。景观建设包括公园绿化、景观桥梁、园路场地铺装及配套工程等,金牛湖公园建设规划景观有:修建仿古建筑、掬月小院区、轻舟泊影区、金牛博物馆区、金牛泉区、等众仿古建筑群,以及相关牌楼、亭、廊、轩、桥等单体建筑,建筑风貌极具明清风格,优雅别致,为市民营造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魁星楼<br>记载魁星楼在城上东南隅,六角形,崇三丈,此次重修也是恢复魁星楼原始建筑面貌,登楼夺魁,《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 金牛湖公园仿古建筑群<div>金牛湖 太原县城在明代修葺时,东南、西北、西南三隅城角均为直角。东南角楼上有魁星阁,下有金牛泉。关于金牛泉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金牛卧泉”。静水名泉多自流,长卧泉心独居愁,为御水患甘做苦,金牛奋蹄开锦绣。金牛为城池水患守护之神,长年卧于泉底,恪守职责。<br></div> 金牛湖公园仿古建筑群 俯瞰凤凰城,领略明清古城的宏大壮美,体味千年的历史文化, 从东城门城墙上,俯瞰凤凰城, 从东门城墙下来,出东门,沿着来的路,准备乘公交回家。刚过护城河,看到导游牌,才发现,遗漏了南门外的宝华阁和龙天庙。3人沿着护城河从东门走到南门外的宝华阁。 <div> 太原古县城南门及其城外的宝华阁似凤凰高翘之尾。</div> <div><b> </b>流传悠久的古太原县城“十怪”之一,“<b>宝阁建在城门外</b>”</div> 龙天庙门前的简介牌 <div>过宝华阁,就是龙天庙。龙天庙坐南面北,一般古庙的山门两侧是钟楼和鼓楼,而龙天庙的山门两侧都是钟楼。成为古太原县城“十怪”之一,<b>两座钟楼同庙排</b>。</div><div>因龙天庙是真龙天子之庙,是专祭汉文帝的宗祠。皇帝闻钟早朝,办完事则退朝而去,何须等到暮鼓响起?况且晨为日升之初、暮为落日之时,自古以来天子都讲求与日同辉,忌讳落日晚暮,谁不希望自己的江山蒸蒸日上呢!这恐怕便是皇家宗祠只设钟楼不设鼓楼的原因吧!<br></div><div>从建筑角度来说,只建一座钟楼又影响庙宇的布局,两座钟楼并列在左右,方显对称完整,这便形成了龙天庙特殊的格局,使之成为古县城之怪。<br></div> 龙天庙是纪念,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他在登基之前曾经龙潜太原17年。<div>《太原县志》记载,太原百姓为了感谢汉文帝的恩德,曾在晋阳“立庙祀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刘王祠。明朝初年,太原县县城在晋阳故地也就是今天的晋源重建,县城南门外矗立起了龙天庙,成为人们祭龙祈雨的地方。今天的晋源人解释说,刘恒就是天子与龙的化身,龙天庙正是当年刘王祠的延续和新生,而明清太原县城北门上的“德化”二字,则来源于汉文帝“以德化民”的施政理念。<br>每年农历二月二,晋源南街都要举办龙天庙会,祭祀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同时也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周边的乡民聚集在这里赶集市、听大戏、看架火、赏风火流星。如今,龙天庙会、南街架火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火流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div><div><br></div><div>今天,走马观花逛古城,许多景点还未开放。为再游太原古县城留下充足理由。下午3点多结束游览,乘公交回家。</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