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梦想喑哑而爱依然可以欢歌</p><p class="ql-block">——读《当教育遇上电影》有感</p><p class="ql-block"> 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路文彬写的《当教育遇上电影》这本书是一本教育电影方面的随笔,内容具有正面积极的典范力量。这本书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师者,真正的师者必须拥有同情、理解、耐心、坚定,以及正义、勇气和谦逊等诸多品质。</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篇随笔里说到,“瓦尔瓦拉的理想是为他人,而我们的理想则多是为自己。”瓦尔瓦拉中学毕业就到边远的西伯利亚小乡村教书,带着真诚和耐心开始了她艰难的教育生涯,她的教育理想是不求回报的。她的理想是用来坚持的,不是用来放弃的。作为老师的我,遇到每一届学生,课堂中涉及到理想的,我总会问,你有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自由职业,每天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很多同学说:“做明星,当网红,来钱易。”学生有这样的理想是社会风气引导的孽果。就是没有发现敢在课堂上说自己想当老师的,我鼓励他们说出来。有一个姓钟的同学站起来说她日后想当老师。我问了一下其他同学,说说为什么你不想当老师,说老师一生都要早起,一辈子都不离开校园,一辈子都是那么清贫。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学生思想那么的复杂。“放弃理想谁人都可以”,我和那个想当老师的钟同学多次交往,她都表示她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初三毕业的那天她还跑过跟我说,再过几年就和我做同事了。我希望她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愿她的理想不要向现实投降。长大以后就成了老师。</p><p class="ql-block">作者在电影《凤凰琴》随笔里写到张英子两次高考落榜之后为了生计最后选择当老师。张英子选择当老师并不是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是那个时代人的普遍价值观,一种想脱离农村的正向选择。我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些课桌刻着座右铭是“我的户口是农村的,我要离开农村。”我报考师范是因为家里穷,读师范就可以吃上国家粮,就有一份固定的工作,管饱温暖。读这篇随笔,我不禁想起我家乡的小学,我家乡小学的的老师,电影《凤凰琴》就好像说的是我家乡的小学和老师。我家乡的小学在前年被撤销了,因为一辈子在那里教书的吴老师要退休了,上面不派老师来,就算派了也不想来,村里也不支付不起代课老师的工资。吴老师也是民师转正,吴老师教我的时候,还年轻,那时他没有结婚,村里的姑娘都看不起他,多年以后我明白老师这个职业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吴老师年纪很大都没有结婚,最后有一个媒贩子瞒着给他介绍了一个有间歇精神病的女人做老婆。每次返乡看到吴老师的那个疯婆子游荡在阡陌间,内心不禁悲悯和愤怒。教过我的吴老师既要教学又要照顾那个疯癫的老婆,不敢想象吴老师的生活会有多顺心。让吴老师的坚持就是等待转正,吴老师的坚持让我们村的孩子可以就近入学,吴老师的坚持让家长放心做一份自己工作。村小的存在,吴老师的存在,孩子就有希望,就算是起步的状态。感谢吴老师的坚持!我在伦村小学教书时就遇到像吴老师一样一辈子等待转正的周老师,临近退休他结婚了(娶的老婆是越南来的女子,名字叫阿春),转正了,双喜临门!吴老师,周老师为了一个可怜的身份活着,坚持着。作者路文彬评价说《乡村教师》是悲剧性的崇高,《凤凰琴》苦戏式的幽怨。</p><p class="ql-block">社会很多人把教书作为一种退路性的职业。就算是,能把自己不喜欢的教书工作做好的那些老师更伟大,更值得尊敬。电影《霍兰德先生的作品》中主人公霍兰德就是一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好的人。作者路文彬评价:梦想喑哑而爱依然可以欢歌。路文彬的《当教育遇上电影》一共对16部国内外电影做了评价,时间跨度从1947年的《乡村教师》到2016年的《垫底辣妹》。这些电影里的师者共同拥有同情、理解、耐心、坚定,以及正义、勇气和谦逊等诸多品质。</p><p class="ql-block">《当教育遇上电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师者所存在的不足,愿我们做一个有爱有温度有耐心的师者,做一个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收获某些启悟性教益的师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