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党史知识之建国县的前世今生

美友40676147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1日——1954年4月24日)后附建国县11位县委书记姓名及任职时间</p> <h3>  “七七”事变后,日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侵,国民党政府军队败退南撤,献县子牙河以东地区,以华北六路军为主要力量的杂牌武装趁机占据地盘。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战争蓬勃发展,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为开辟子牙河以东地区,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决定以献县东三区(崔尔庄、杜生、韩村)为基础和河间县黎民居、景和两区及交河县少数村庄设立建国县,并派出干部做开辟和筹建工作。</h3> <h3>  1939年4月1日,中共建国县委、建国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相国庄(今属沧县)成立,县委秘密开展工作,建制属于县游击大队,对外称民运部、政治部,设秘书、组织、宣传等工作机构。建国县委初期称之为中心县委,负责领导青县、交合两个县委(政府、军队、群团组织与上述两县无领导关系),中心县委始属于冀中一地委。1940年8月,冀中一、三两地委合并,改称三地委,一、三专署合并改称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时,中心县委撤销改称为中共建国县委员会,中共建国县委隶属于中共冀中三地委领导,建国县开展了民主宪政运动,建立了县议会。建国县始建时下辖5个区,1939年下半年,日伪军占领沧河(沧州—河间)、沧石(沧州—石家庄)两条公路后,原区划调整,下辖8个区。1939年秋,日军占领沧河、沧石两条公路各重要村镇,设据点岗楼,组织伪政权,蚕食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高鸿基部投靠日寇,盘踞景和,加之日军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建国县抗日斗争环境日趋残酷,县、区一些干部牺牲,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为保存力量,抓住时机打击敌人,建国县党、政、军、民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与日伪军巧妙周旋。1940年10月,冀中三地委游击总队与冀中八分区合并,建国县游击大队改属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领导。</h3> <h3>  1942年5月1日开始,日军集中力量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五一”大扫荡)。1942年6月,冀中三地委改称为冀中八地委,建国县委、县政府根据八地委指示,精兵简政,坚持斗争。献县、河间、沧县的日伪军主力对建国县抗日根据地联合“清剿”,白天“扫荡”,夜间“包围”、“突袭”。活动于建国县境内的冀中八分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建国县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挫折,县大队几乎全军覆没,根据地变成了敌占区和游击区,抗日活动受到极大限制。一些县区干部被抓被杀,部分干部、群众情绪低落,个别意志薄弱者对抗日前途丧失信心,妥协回家,有的叛变投敌。在“五一”大扫荡中,青县抗日力量损失惨重,撤销建制,其南部地区划归为建国县特区。为适应急剧恶化的形势,坚持抗日斗争,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简县直机关团体和工作人员,撤销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武委会、文建会等群众团体组织,建立抗日救国联合会,区级机关也相应精简。县委、县政府坚持正确的抗日政策和斗争策略,转入隐蔽活动,转入地道游击战,建立两面政权,积极做教育争取日伪军和深入敌巢武装锄奸工作。</h3> <h3>  1943年下半年,全县抗日斗争形势开始好转,县大队重新组建,公安工作大大加强。在县、区抗日武装力量的打击下,韩村、段其屯等日伪据点被迫撤销,抗日根据地不断恢复扩大,为加强城镇对敌斗争,县委增设城工部。</h3> <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冀中九专署改称为八专署,县政府属八专署领导。1944年7月份,以建国县特区为基础建立青沧交县,当年冬,建国县区划相应调整,全县共辖6个区。</p> <h3>  1945年,建国县抗日斗争形势迅速发展,抗日武装力量不断袭击、拔除日伪岗楼据点。县、区党员干部积极组织群众破路和破坏日伪的通讯设施,县、区武装日益壮大,群众团体相继恢复,政府工作机构逐步充实。沧石路崔尔庄据点慑于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匆匆逃亡沧州。由淮镇撤到崔尔庄的伪军,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的率领下起义。是年秋,沧河路沙河桥据点被攻克,景和据点高鸿基部被迫撤到津浦线上的兴济镇。至此,建国县全境获得解放,县委、县政府有了固定的驻地——韩村(今献县韩村镇韩村)。</h3> <h3>  抗战胜利后,建国县区划调整,沧河路北的二区、三区、八区重归建国县。1946年2月,青沧交县撤销时,其西部划归为建国县,时辖8个区。1945年冬,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46年,国民党高鸿基部两次从兴济镇奔袭建国县,骚扰解放区,全县加强了反蚕食、反骚扰工作,县委动员县、区党员干部和青壮年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h3> <h3>  1947年,组织大规模的担架队和随军粮库,支援青沧战役、清风店战役。1947年6月沧州城解放以后,全县土地改革工作进入高潮,为了便于领导,将原来的8个区增划为14个区,部分县级领导干部到区里任职。土改中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错误地搞“搬石头”运动,家庭出身“不好”的干部被免职和降职使用,伤害了一批干部,土改后这一错误逐步得到纠正。1948年至1949年,部分县级领导干部随军南下,支援新解放区。</h3> <h3>  1949年8月,建国县委因中共八地委撤销改归中共沧县地委领导,县委机关由韩村迁至丰尔庄,1951年底迁至杜生。新中国成立后,县委组织动员全县人民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积极开展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粮食统购统销等运动。期间,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1953年全县有中共党员9343人。</h3> <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24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建国县,中共建国县委于6月初结束工作。原辖区崔尔庄、杜生两个区划归沧县外,其他区分别划归献县和河间县管辖。 </p><p class="ql-block"> 附:建国县历任县委书记</p><p class="ql-block">肖实(焦守健,1939.04—1940.06)</p><p class="ql-block">靳盈之(1940.08—1940.09)</p><p class="ql-block">孙国梁(1940.09——1943.03)</p><p class="ql-block">何晓晨(陈鹤,1943.03—1944.03)</p><p class="ql-block">李兴(1944.03—1945.07)</p><p class="ql-block">王平(代理,1945.07—1946.03)</p><p class="ql-block">常步青(1946.03—1947.11)</p><p class="ql-block">张之生(兼1947.11—1948.04)</p><p class="ql-block">高敏(1948.04—1951.08)</p><p class="ql-block">宋飞(1951.08—1952.05)</p><p class="ql-block">刘忠(1952.05—1954.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