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植杂交水稻的经历(原创)

阳光明媚

<p class="ql-block">我种植杂交水稻的经历(原创)</p><p class="ql-block"> 阳光明媚</p><p class="ql-block">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长不幸去世,全国人民都自发哀悼袁老,正是袁老的贡献,才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大家才能摆脱饥饿,有饱饭吃。</p><p class="ql-block"> 我也写篇文章记念袁老,我是中国最早种植杂交水稻的人之一。(早过我的人可能不超过百人)是当时种植年轻最小的人,这没有之一,就是最小的那个。我是杂交水稻研究出来的第二年,也就是76年春,种植杂交水稻的,时间太长,有可能记错,但一定在七五年到七六年春这个时段。我当时在连山县城小学读四年级,我做班里的劳动委员,一天班主任找到我,说学校小农场要种植研究一种新品种水稻,要抽调几个好学生跟负责老师去种这新品种水稻,当时我们班抽了我和一个女同学,那女同学好像是家在大冲的。当时加上别的班共抽调了一个还是两个同学,加上我们两一共三个还是四个人。</p> <p class="ql-block">负责带队的老师是当兵转业回来,分到我们县城小学的,是教政治还是别的,是跟我们的班主任同时当兵转业分回来的。他个子不高,平时也没什么话讲。一天劳动日,他把我们几个集中好,就走过连山桥也就是县城小学河对面村子的一块农田,就是在后来的明华厂那个位置,那块田,以我小孩时的眼光看非常大,现在仔细回忆,应该是两三百平方,也就是两三分多田。我们去到后,有农民用牛犁好田,正在耙田。老师让我们把田边的草割干净,等农民耙好田后,就拿出几扎细绳子,尺子,他让我们几个同学,在绳子两边绑上小棍,在田基两边按一定距离平行拉着,插上固定,他就坐单车出去了,一会儿,老师回来了,还带上秧苗,老师让我们沿着绳子,一段距离插一根秧,边插边后退,从一边开始插,一直后退,插到另一边,我看过农民插秧,知道农民插秧都是插七八根的,我有些疑惑,就问老师,是不是插错了,怎只插一根的,老师肯定的说:没错。我们就听命令插了,耙田的那个农民,耙好田后,正在田边休息抽着烟,看到我们只插一根秧后,脸上露出嘲讽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插完秧后,我看田面,只见希希拉拉的点缀一些秧苗,由于刚移植,苗的叶子都垂了下来,飘浮在水面,显得毫无生气。</p><p class="ql-block">下来的两个星期,都是负责的老师带着我一个人去看禾田,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调田的水高,水要浅,让太阳能直照到泥里,温度能高点,有利于秧的生长,我看着秧苗,还是很矮,但都已经竖起了腰,往上嗖嗖的生长起来,整块田都充满生气。</p><p class="ql-block">有过往的农民看到我们,都会问我们这是插的什么品种的秧,怎只插一根的,到时有收成吗?</p><p class="ql-block">再过一段时间,秧苗迅速长了起来,由一根苗分叉长出六七根出来,原来很宽的间距,也被填满了,这时水稻需要大量的营养,我和几个同学,就两个一组抬大粪到小农场,均匀的泼到田里。有了肥料,水稻长势更喜人,一两个星期就长高的很多,这时田水要放高很多,让温度低点。过往的农民看到我们的水稻,现在由一根长出七八根后,都觉得很神奇,还跟我们算,单是种子,每亩就能省很多。水稻长了,杂草也长了起来,老师就让我们叫妈妈买淏田器(我不知道普通话怎说的),就是一片三角形的木板上,下面钉了一排钉子,上部有个圆孔,装木柄的,装好后就是一个小的钉耙,当时买的价钱是五毛多,木柄是我爸爸装的。</p><p class="ql-block">这跟我老家连州不同,我老家淏田,是用手的,不用淏田器。</p><p class="ql-block">拿了淏田器到小农场,老师就让我们用淏田器把杂草淏去,一般的杂草,容易分辨,但稗草长的跟水稻差不多的,很难分清楚,老师就教我们分辨的方法,稗草叶面是光滑的,没有毛,水稻的叶面有毛,不光滑,我们学会后,很快就把田浩好了。</p> <p class="ql-block">水稻很快就成熟了,整片田金黄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风吹过,泛起阵阵稻浪,还能闻到一股股稻香。我们的稻高大,穗多,颗粒大,跟旁边农民种的水稻相比,就像鹤立鸡群,当时农民种的水稻好像叫东风一号,一眼就可看出,我们的产量比他们的高很多。</p><p class="ql-block">那些农民非常羡慕,就跟我们老师说,能否留点种给他们,他们也想种,但老师跟他们说,这种稻,留种是没用的,要靠专门的育种,他们很傲脑,就问了很多买种之类的事,老师一一跟他们回答了。当水稻割完,过秤,我们的亩产是农民产量的两倍以上。是连山有史以来最高的亩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