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报刊选萃

.今日欢呼

<h3><b>胡耀邦同志接见邢台地、市委负责同志</b></h3> 1981年8月19日,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到邢台地区视察,在沙河县新城招待所接见了邢台地委、邢台市委和沙河县委的负责同志,听取了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地委召开市县委书记会议作了传达贯彻。<br><font color="#167efb">《邢台日报》 1981年8月27日报道</font> <div><br></div><div><br></div><font color="#167efb">2014年12月30日《燕赵都市报》刊载通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font><br><br><br><br> <h3><b>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遗产</b></h3>师自明的子女们追忆父亲艰难创业朴素廉洁的一生<div><font color="#167efb">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书华/文 史晟全/图</font><br> <br> 河北省邢台市新华南路与西大街交叉口南50米,一条窄窄的不起眼的胡同,灰暗的水泥砖墙房屋和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比,显得逼仄而陈旧。红砖相隔的平房小院,庭院里的树木、盆栽,喧染着浓厚的生活情趣,这里曾是市委家属院。<br> 胡同最深处的一家,有些熏黑的墙壁上,并排挂着两张黑白照片。左侧的一张,是1966年,时任邢台地委代理书记的师自明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隆尧地震灾区时的情景;与之并排的另一张,是1960年,时任邯郸地区妇联某工作部长的师自明夫人刘桂萍,受邓颖超亲切接见的照片。照片里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照片里的人物却正向我们走来……<br> 2014年9月9日,是师自明100周年的诞辰。他的子女们告诉记者,父亲已经去世整整30年了,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年初,他们商量,要纪念纪念父亲。从3月起,他们循着父亲工作的足迹,走访父亲那些曾经的同事与部下,缅怀父亲创业艰难、朴素廉洁的往事。 <br><b><br>1、35岁的涉县县委书记</b><br> 父亲师自明,1914年出生在河北涉县新桥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奶奶在他不到3岁时因病离世,爷爷在左邻右舍及亲戚的接济下把他拉扯大。他年岁不大就给地主扛长工放羊,拉大锯学木匠。1937年,八路军129师进入晋东南。父亲师自明于1938年1月入党,成为涉县较早的共产党员。<br>  据其大儿子讲,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一则抗敌故事。1937年深秋,日本鬼子的部队隔三差五地从村前经过,所经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一次,父亲师自明领着乡亲们上山避难,鬼子见村中只有两个老人,就用刺刀刺死了他们,还放火烧了村中许多房屋。父亲师自明组织了七八个青年,自造地雷,埋在鬼子经过的路上。第三天傍晚时分,一支百余人的鬼子队伍开了过来,地雷大发威力,炸死了最后的两个鬼子。<br>父亲进步很快,不久即担任由共产党领导的“三三制”涉县参议会的参议长。1939年,他任涉县农会主席。1947年11月,父亲担任了涉县县委副书记;1948年6月,任涉县县委书记。解放战争的最后时期,涉县当地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当地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刘邓大军。中共涉县党史记载,解放战争期间,涉县参战民兵达76232人,提供担架11579副,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br> 现年82岁的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士华,清晰地记着涉县当年国庆庆典的盛况,1949年10月2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直属库大院搭起了台子,召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城关、井店、偏凉、河南店、温神头、胡峪等乡村群众参加的万人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仅35岁的县委书记师自明穿着黄黄的棉衣,腰扎皮带,打着裹腿,威风凛凛地站在台上主持大会。<br><b>2、平凡得和老百姓一样</b><br>  1952年,父亲师自明离开涉县到邯郸地委工作,任组织部长。<br>1953年,父亲任邯郸地委副书记。<br>1955年,父亲任邯郸地委第二书记。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战线的工作。<br>  1961年4月,根据河北省关于调整区划的指示精神,邯郸专区与邢台专区分开。父亲离开邯郸到邢台地委任第二书记。<br>  1965年11月,经省委批准,地委书记刘琦任地委四清工作团政委,期间,由父亲代理地委书记。<br>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急需休养生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主要工作是恢复生产,解决群众吃饭穿衣问题。<br>  父亲是农民出身。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就率领八路军129师在涉县修筑漳南大渠,将漳河水引到了赤岸村等多个村庄,父亲当时兼任挖漳南渠指挥部主任。1958年8月,在父亲的申请下,因故停修的岳城水库开始复工建设。与此同时,另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东风渠也于1959年10月如期开工。受命担任总指挥的父亲师自明住进了设在曲周农村的指挥部。<br>  当时在地区妇联工作、如今已年届80岁的侯书格回忆道,说是指挥部,其实就在农民家,师书记和大家一样,成天吃小米干饭,也没啥菜。“曲周当地有种特产杂面,一次县里干部说让我们品尝杂面,我们天天盼,等着吃杂面,师书记说不能去吃,吃了就是违反纪律,就是脱离群众,几十万挖渠民工要都能吃上杂面,咱就去吃。最后也没吃成。”<br>  1971年2月,邢台朱庄水库开始兴建,师自明任水库指挥部政委。<br>  师自明的二儿子师中华记得,父亲蓝布裤褂,黑色布鞋,风吹日晒落就的黝黑脸庞,混在人群中,平凡得和普通民众一样看不出区别。有一次他到水库工地看父亲,放眼望去,工地上人山人海,都在挥锨劳动抬筐运土,分不清干部与群众。办公室值班的同志看到他,说:“你等一会儿吧,找谁也不太好找。”直到吃饭的时候,他才看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指挥部来,父亲给了他一个大海碗,自己也拿了一个,一人买了一碗菜汤,两人买了两个馒头两个窝头,又简单地问了几句家里的事,就又与其他同志说起工地上的工作了。<br>  四儿子师中海回忆说,印象里,父亲的眼镜盒里时常带着针线,衣服破了,就自己缝缝补补。<br>  现年72岁,曾是师自明通讯员的姚春发每次谈起老书记,都用一种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师书记,那个人严格得很哪!不管是对工作,还是对自己、对家庭。举例说吧,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粮食紧张,只要师书记说句话,我从粮油公司什么都能要得出来,但书记从来没说过,自己吃的就是那一点指标。”<br><b>3、他既慈爱宽厚,又严肃严格</b><br>  这是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在这张拍摄于1962年的全家福中,站在子女们身后的师自明,轮廊方正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开朗笑容。“大概5岁的时候,父亲回涉县,把我从寄养的奶娘家叫出来,骑着一辆当时我看着非常大的自行车,让我坐在挂着两边有兜儿的大袋子里。那个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在二儿子师中华的记忆里,由于子女多和家庭困难,他和哥哥从小被寄养在奶娘家里,之后,他们分别上学、当兵,与父亲相聚的时间少而又少,但每逢八月十五,父亲把切成小块的月饼一一分发到他们手里时,他们感受的是父亲的亲切与慈爱。<br>  三儿子师中和说,父亲刚到邢台地委工作时,他们也才八九岁,虽然父亲很少花钱给他们买吃的,但他们可以到父亲的办公室看书看报。偶尔靠在父亲怀里撒个娇,父亲也不会拒绝。但只要有人来谈工作,他们会被立刻领到一边去。<br>  由于分管人事和全面工作,到家里来找书记谈事的人很多。无论是二儿子师中华,三儿子师中和,还是小儿子师中保,对于前来找父亲的人,他们共同的印象是,一般来了人,他们也就是开开门,领到屋里,顶多倒杯水,然后就很快地躲到一边去了。<br>  在子女们的心目中,父亲从没利用职位替他们谋过好处。父亲活着时和去世后,他们也从没利用父亲影响去谋过私利或讨个一官半职。他们简简单单,平平静静地生活着,老二师中华多年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三儿子师中和的工作单位是运输公司,四儿子师中海1972年参加工作,在邢台仓库一直干到退休。小儿子师中保曾在磁山铁路段上工作12年,直到父亲离世后许久才从邯郸调回邢台。<br>  四儿子师中海说,1980年代初,时任省委书记的邢崇智到邢台家中看望父亲,曾提出可以让一个子女去县里工作,给安排个职务。师自明说,让他们自己努力吧,不能靠关系找工作。<br>  二儿子师中华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1985年,他从原来的织袜厂调到了针织厂。原先,他在织袜厂有一套住房,父亲非要他把织袜厂的房子退掉,说不在那个单位了,就不能住人家的房子。可新单位没有房。父亲说,那你来家里,咱们挤一挤吧。 <br><b> 4、严正家风已扎根子女心中</b><br>  1984年,刚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师自明因突发中风离世。同样出身涉县山区,与其一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刘桂平痛失爱侣。如今,尽管已经是88岁高龄,但刘桂平依旧拒绝保姆,坚持自己照料饮食起居。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经历过邢台地震的她,从工资中拿出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毫不迟疑地捐给了地震灾区。<br>由于严格的家教,我们这个如今30多口人的大家庭,兄弟和睦,妯娌相亲,晚辈勤奋上进。<br>转眼间,父亲师自明去世已经30年了,30年里,他们常常沉浸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痛和遗憾中,但每当想到,作为师自明的子女,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都尽职尽责,勤勤恳恳,父亲若是上天有知,也一定是十分高兴的吧。<br><font color="#167efb">(本文中引用史料均参考孙创宇《纪念师自明同志诞辰100周年》)</font><br></div> <b>邢台召开批斗会批斗地、市委主要领导人</b><br>1967年2月11日,“邢台红色造反军”、“邢台工人革命造反总部”、“邢台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等30多个群众组织在市体育场召开“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新反扑誓师大会”,支左驻军及邢台地、市、县两万人参加大会。会上揪斗了刘琦、张双英、师自明、刘晓波和宋叔华等地、市委主要领导人。 <b>邢台地委召开重大冤案平反大会</b><br>1981年12月5日,邢台地委召开地直机关落实政策广播大会,对全区12起重大冤案宣布彻底平反,为刘琦、师自明、张双英、刘晓波、张剑虹等同志恢复名誉。<br><font color="#167efb">(邢台日报发表了社论和会议消息)</font> <h3><b>邢台连续发生大地震</b></h3><font color="#167efb">摘自2006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作者:高振魁</font><br>  <br>邢台在1966年3月8日和22日连续发生的大地震。<br>时任邢台地委书记的刘琦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连续四天四夜没有睡觉。地委副书记师自明、张双英与灾区人民一起参加抢险。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邢台全体军民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br><h3><b>师自明带领民工挖水库</b></h3>1971年,中共邢台地委决定正式动工兴建朱庄水库,任命师自明任水库指挥部政委。<br>朱庄水库是一座拦洪、灌溉、发电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整个水库可蓄水7亿立方米,总水面达2.4万亩。从水库引出南北两条干渠,使沙河和邢台县山区、丘陵的38万亩 “望天田”得到灌溉。两条干渠渠首还兴建发电站,每年可发电740万/KW。<br>朱庄水库是1968年进行勘探设计,1971年正式动工兴建。其工程宏大,为邢台基本建设之最。前后历时九年,开挖土石112.3万立方米,共投入劳动日2600万个。其国家总投资达1.3亿元。水库蓄水量达 4 亿余立方米,为河北省七大水库之一,坝高 95 米,是华北第一高坝。湖面长达30华里,两岸青山对出,风景优美!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滏阳河支流沙河上的一座以 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220k㎡。 <font color="#167efb">1984年6月14日 《邢台日报》刊载师自明同志逝世的消息。</font> <font color="#167efb">1984年6月15日发表卢少田、郑新潮、池汉民怀念师自明同志的诗作。</font> <font color="#167efb">《邢台日报》发表女儿师兰英的纪念文章《永远的教诲》</font><br><br> <h3><b>永远的教诲</b></h3><font color="#167efb">师兰英</font><br><br> 父亲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但每每想起,音容宛在。尤其是他那谆谆教诲,使我们做儿女的在做人做事上受益终生。<br> 我的父亲师自明1914年九月初八出生在邯郸涉县一个山村,20多岁时参加了党的队伍,带领群众打游击斗日寇。后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曾任村、区、县农会主席,救联会主席,涉县县委书记,磁县县委书记,邯郸地委常委、组织部长、地委副书记,邢台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在老百姓眼里,他是个大官,但打我们记事起,他和群众打交道,没有一点官架子。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属子女们。他经常教育我们,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一定珍惜今天的好日子,不要忘记过去。一定要正直正派、艰苦朴素、不沾公家的便宜等等。并身体力行,在我们心里树起了标杆。<br> 小时候,印象中的父亲非常节俭、朴素,穿着自家缝制的袜子,衣服都打着补丁。要是到外边开会,就头天晚上把衣服洗干净,第二天再穿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正闹三年自然灾害,好多人都没有吃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顾自己有病,把上级照顾自己的米、面都分给老百姓吃。记得有一年冬天,父亲下班回来,走到大门口附近看到有两个赶马车的农民正干啃凉饼子。他就赶紧让我们做好热汤,拎着暖壶,送到那两位农民的手上。<br> 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大地震,正在北京开会的父亲跟着周总理坐飞机一块来到隆尧。周总理看到房屋倒了,人们没有地方住,心里非常沉重,嘱咐地方领导一定把群众组织好、安顿好,别让他们挨冻、挨饿。遵照周总理的指示,父亲一下飞机就去看望大家,组织抗震救灾,并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一位大娘穿在身上。回到邢台后,他首先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支援灾区,然后动员大家捐款捐物。那段时间,他自己的家也顾不上回,一直吃住在办公室,指挥抗震救灾工作。<br>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虽说是雇农出身,也没能逃脱厄运,被打成“三反分子”。白天经常被造反派拉出去游街示众、开批斗会,晚上写检查,最后被送到留村农场劳动改造。尽管蒙受了很多不白之冤,但他始终相信党,没有低头想不开。尤其到父亲重新出来工作后,对一些人仍然能够不计前嫌。并教育我们要端正态度,一定要搞好团结,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br> 1974年,父亲在朱庄水库工作,经常是一个月才回一趟家。1976年才被重新落实政策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父亲有心脏病,经常犯,每天靠吃药维持。有几回到省里开会,晕倒在地,也没有跟我们说过。回来后,照样工作,他常说:文革已经耽误了不少,只有抓紧工作才能把耽误的补回来。他负责平反冤案落实政策,为了使大批老干部尽快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亲自找一些老干部和当事人谈话。原解放军炮兵一位老将军郑新潮文革受迫害下放到邢台,父亲四次找到他家,帮他改善生活环境,帮他落实政策。<br> 父亲很疼爱自己的子女,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我刚参加工作后,有时上夜班,父亲总是给我做好夜餐,把我叫醒等我走后他才睡觉。但他在政治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他是高级干部,配有专车,但决不让家属子女享用。我结婚和生小孩时,想用他的车子,都被他拒绝。有时有人送礼什么的,也不让我们要,如果人家把东西放下了,他就让我们追出去把东西还给人家。我到报社财务科工作后,有一次拿着一本报社的稿纸回家写信,被父亲看到。他批评我说,不要拿公家的东西做私事,这样发展下去就会由小到大养成沾公家光的习惯,会犯严重错误的。从那以后我牢牢记住了父亲的教诲,并将父亲的教诲传给下一代。<br> 1984年,父亲因为心脏病发展到脑血栓,住了医院。父亲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把我们叫到跟前,嘱咐我们不要给组织找麻烦提要求,不要乱花钱,不要用好药,身后事要从简,并再三要求出院。没想到回到家没多长时间,我最敬佩和心爱的父亲因心梗永远离开了我们。<br><br> 《牛城晚报》发表女儿师兰英《父亲冥诞百年祭》 《邢周报》发表女儿师兰英《追忆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