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月风好,麦浪粼粼,榴花正红。 <br> 从泰山脚下一路向南,我们赴一场语文的盛宴。 </h3> <h3> 22日——23日,“和美课堂”全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举行。</h3> <h3>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和美课堂的理念。和美课堂主张开放、包容和赞赏的,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容错的课堂,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课堂。在和美课堂名师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打开思维、自主学习和获得成长,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能够生长的课堂。 <br> 对于我们听课的老师来讲,则能学习名师和专家高超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学以致用,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引领学生成长和进步。</h3> <h3> 李华平、黄厚江、王林喜、丁卫军、沈虹、王君、陈其明等七位名师先后为我们再现了七节经典课例。</h3> <h3>李华平:深入学生心灵的《卖炭翁》</h3> <h3> “深度学习是一种触及学生心灵的理念”“人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心灵(内心、灵魂),就不是活生生的、有理想、有灵魂的具体的人的活动”。<br> 正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李教授的文言讲读课“听、说、读、写”并重,由浅入深、徐徐展开。<br> “预习时做了什么?交流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课文读了多少遍?”——请你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用一定的顺序说出来。<br> 文言文学习注重预习、重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做到熟读精思,对文章主旨的领悟才能水到而渠成。<br> 活动一:交流研讨<br> 指导学生圈画出同桌可能忽略的三两个重点,考考他。——看似简单的小环节、小技巧,却也是深度学习的手段,用这样的形式既活跃了气氛,又加深了记忆,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乐学、会学。课本能查到的、学生自己能查阅资料解决的词、句,老师一个没讲。<br> 活动二:复述故事<br> 用自己的话较详细地复述卖炭翁的故事。你说我听,同桌互讲——班内交流——同学点评,课堂上,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积极而主动,没有一个局外人,没有一个旁观者。通过复述,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初步感悟。<br> 活动三:透视故事<br> 透过卖炭翁的故事,有哪些不同的体会呢? <br> 添加中心语:卖炭翁的( ) <br> 添加定语:( )的卖炭翁 <br> 谁能看得更远一点,从作者创作意图的角度给课文另换一个标题? <br> 课堂上,孩子们逐渐走进卖炭翁的故事,体会到老翁的悲惨与凄苦,矛盾与无奈…… </h3> <h3> 活动四:比较故事</h3> <h3> 通过引入《后唐书》中一青年进城卖木柴而被太监劫掠的故事,学生理解了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化”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心的深入理解与把握。</h3> <h3> 活动五:续写故事</h3> <h3>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被宫使残酷地掠夺。他拿着宫使给他的破旧的绸布,一步一步艰难地往终南山走去…… <br> ——老翁是怎么走回去的? <br> ——路上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br> ——老翁家里还有什么人?他会怎么说这天发生的事情? <br> ——这个隆冬他还会不会去烧炭? <br>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课文,走出课堂,走进了那个唐朝的隆冬,走进了那个悲苦老翁的生活。 </h3> <h3> 这节经典的文言讲读课,体现和贯穿了李教授的“语文学习四大核心素养”: <br> 1、语言建构与运用 <br> 2、思维发展与品质 <br> 3、审美鉴赏与创造 <br>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心灵——深度学习——循序渐进——认知冲突——经历过程——纵向运动——学科立场</h3> <h3>黄厚江《台阶》:小说教学关注细节与学以致用 <br> 教小说是为了让学生会读小说。 <br> 小说是用虚构的内容表达真实的生活。 <br> 小说家写小说不同于散文家写散文,他们通过写社会与人性,达到救世的目的。 <br>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读小说就要弄清楚小说家是如何编故事,如何定位的: <br> 1、从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感受把他们带进小说的故事中去。 <br> 2、把小说知识变成小说阅读的支架与凭借。<br> 3、从人物的标签定位带学生进入小说的人物世界。 <br> 4、主题教育归结为对生活的理解与审视。</h3> <h3>王林喜《大道之行也》:讲好语文书里的汉字的故事</h3> <h3> 从“导读知文”到“通读识文”再到“研读解文”,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王老师都适时穿插了大量文字学知识。 <br> 由“礼”的形体演变与讲解导入,增强了枯燥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br> “同”“道”等关键字的点拨强化了对文言字、句的理解。 <br> 讲好语文书里的汉字的故事,既可以触发学生淡漠的汉字文化素养,又可以丰厚学生浅薄的汉字文化修养,还可以优化学生不良的汉字文化环境。</h3> <h3>丁卫军:“听、说、读、写”并重——悟《乡愁》</h3> <h3> 诗歌是用“意象”表达情感的。 <br> 余光中先生当年20分钟写就的《乡愁》,用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时间符号“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成就了乡愁的经典。 <br> 在丁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自读、齐读、分角色接力读、朗读、诵读、品读、改写,“乡愁”越来越浓,那种空间上的距离感,那种时间上的沧桑感,那种生离死别与民族隔阂的无奈,难以让听课的师生从课堂里走出。 </h3> <h3>沈虹《壶口瀑布》:品味游记之美 </h3> <h3> 沈老师通过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把壶口瀑布的磅礴之美呈现于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游记作者的“所至、所见、所感”,弄清了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激发了学生热爱黄河母亲河的强烈情感。</h3> <h3>王君《土地的誓言》 :青春语文的典范课例——做语文老师真好!</h3> <h3>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用意象的铺排抒写了对故土的挚爱、对祖国的深情。 <br> 王君老师《土地的誓言》用反复诵读、反复创写铺陈了对家乡的眷恋、对语文的深爱,唤起了师生爱国情感的共鸣。 <br> 环节一: 若爱,深深爱 <br> 若写,密密写 <br> 影视片段:《我的团长我的团》主人公在受审时,一口气报出了他走过的地方和吃过的地方小吃,以及他没有去过的那些好地方,大好河山都珍藏在了这个当兵的心里,一连串地铺排地名,表达的是对祖国满腔的爱…… <br> 创写一:词语铺排——壮观 <br> 想起江苏,想起…… <br> 王老师逐一让学生说出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词。 <br> 如果让你说出三五样、十样,甚至更多……<br>在老师引导下,朗读齐读全诗,领悟铺排的作用,沉浸在浓浓的爱国氛围里。 <br></h3> <h3>影视片段:《祖国啊,亲爱的祖国》深情朗诵把此阶段的学习推向高潮</h3> <h3> 环节 二: 若爱,深深爱 <br> 若写,生动写 <br> 如果加上一些形容词,把那些让你回味无穷的、魂牵梦绕的词语变成生动的短语就会构成短语的铺排。 </h3> <h3> 创写二:短语铺排——生动</h3> <h3> 环节三: 若爱,深深爱 <br> 若写,深情写</h3> <h3> 创写三:句段铺排——深情灵动</h3> <h3> 引导学生继续修改,创造句式,让句段铺排更深情,更灵动。</h3> <h3> 青春的学生,青春的老师,一堂青春的语文课,让听课师生如沐春风。诗歌原来是这样抒情的,诗歌原来是可以这样讲授的,至真至诚的爱国主题原来可以这样来表达……我们还沉浸在和美课堂的共鸣中,这节课结束了,爱家乡、爱语文、爱祖国的情感却久久地激荡在每个人的胸怀。</h3> <h3> 每个文本都是写作性文本,学习语文的终极目的是习作。每个文本都是我们的生活,进入文本、抵达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人生,是青春语文的六大意识之一。把课堂的门打开,把课堂放到万象红尘中去,充分利用我们掌握的一切资源,用作语文学习的素材,拿来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为我们的课堂服务。王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实践的。</h3> <h3>陈其明:《一滴水经过丽江》</h3> <h3> 陈老师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合作、交流、探究了课文中一滴水的奇幻旅程和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深情。学习了游记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和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h3> <h3> 短短两天,七节课、七位名师执教年级不同、执教篇目各异,但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枯燥的文言故事能够深入学生心灵,也能赏析到汉字的起源故事,小小的意象竟能铸就诗歌的灵魂,竟能如此完美地抒写诗人的家国情怀。小说的细节透视出“小人物”的情思、游记的视角点画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br> “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七位大家用优秀课例为我们做了解读。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学习心得当在教学中实践,业务能力应在实践中提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