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香】父母的故乡——河曲

迎春花开香满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乡河曲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5>(网图 河曲鸟瞰图)</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河曲,对我父母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这里是他们的故乡。父母晚年的时候,时常想念他们的故乡,他们忽略了故乡原有的贫穷饥饿,说起故乡那些人和事总是满怀深情地念念不忘,我却听得漫不经心。父母走了,我把对父母的深深思念转化为各种情境下的睹物思人,也越来越渴望去亲近父母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河曲因黄河于此拐弯而得名。汤汤之水自西转南而去,城水相依,而主要一个渡口就在城西边的黄河拐点上,名为西口古渡。位居古渡广场中心的河神庙的后背就是一截子长城,长城和黄河在这里胜利会师,立于此地的护城楼也是老百姓对长城敌楼的俗称,它是万里长城之上难得保存完整又相对独立的军事建构。 河曲也是大文人白朴的故乡,还有那首著名的山西地方民歌《走西口》就是从河曲西口古渡一带唱起来的,它流传了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图)</span></p> <h5>(护城楼)</h5> <h5>(网图 长城与黄河交汇处)</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河曲还有座古塔,人称“文笔塔”,又叫“状元塔”,是河曲县的地标性建筑。笔塔,位于县城东五里大东梁,建于乾隆五十九年,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笔塔)</span></p> <p class="ql-block">  河曲还有黄河入晋第一岛一一娘娘滩。据了解,面积近13公顷,是个“凸”形小岛,为塞上有名的小绿洲。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人在岛上可以听到晋、陕、内蒙古三省、区的鸡鸣。传说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将薄太后现其子刘恒贬谪于此。其后刘恒称帝(汉文帝),于滩上建娘娘庙,故名娘娘滩。滩上风光秀美、景色怡人,夏秋之时,四周水波浩荡,滩上农舍在葱绿中忽隐忽现,别有韵味。</p> <h5>(网图 娘娘滩)</h5>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和哥哥一家驱车沿二广高速、灵河高速行驶了近4小时来到了父母的故乡——河曲县。</p> <p class="ql-block">  车一下高速便是河曲县唐家会村,母亲童年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河曲保德州 十年九不收",在过去河曲也是山西省36个国定贫困县之一,老百姓的农田几乎全是山地,种地的收成全得看老天的脸色。唐家会村沿黄河而坐,相对父亲的出生地山上的单寨村来说要好一些,但山下地少过去却常常遭受水患。母亲曾讲述,有一年黄河发大水,半个村子被水刮走,死了好多人,听得让人心尖震颤。</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三弟,我们的三舅还住在这里,守护着老屋,只不过住进了在老屋前盖起的二层“小洋楼”。听说我们要回老家了,这天早早便在村口迎接我们,妗子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走进母亲童年住过的老屋院落,门上的落锁早已生锈。</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杂草丛生,环顾四周,仿佛看到我的外祖母正在灶台前生火做饭,扎小辫的母亲在帮着拾柴……</p><p class="ql-block">  母亲曾回忆说, 由于家境贫寒,很小就在家里帮大人干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上山挖野菜、下河畔拾河炭,农忙时还要去地里帮助收秋。1940年河曲开始解放,来了救星中国共产党。在进步思想的鼓舞下,母亲开始上民校,接受党的启蒙教育,为之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黄河岸畔)</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在叔伯哥嫂家人的陪同下,我们从唐家会村出发,沿着盘山路向父亲的出生地单寨驶去。山上现在都以种树为主,郁郁葱葱的,七绕八绕地走了好长时间终于进了单寨村。</p> 亲人们带我们来到通往沟里的山坡,指给我们说,往下不远处就是父亲的旧居遗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今老房子已成一片废墟)</span></p> 我站在山坡上眺望沟里边父亲的旧居,院子早没有了痕迹,荒草过膝,已成一片废墟。仿佛看到我的祖母正在门前向我们招手,我不由得圈起双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回家乡探望时拍摄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过去这里的人们吃水要到沟里挑水,沟里有个泉眼,单寨村里的人们就是靠着这股山泉养育了一方儿女。</p><p class="ql-block"> 走下一个慢坡,父亲童年住过的地方就在眼前。 </p> <p class="ql-block">  我终于站在了父亲的故乡,我想象着当年的父亲在这样绵延隐蔽的山里奔走的情景、想象着他面黄肌瘦的脸庞和憔悴悲伤的眼神……,顿时眼泪溢满眼眶。</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翻山越岭寻找父母的足迹,是想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再次感受他们的气息,重温我们为人子女所享受的脉脉温情。</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河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昔日贫穷荒凉、封闭落后的河曲县,实现了由落后向走在前列、由农耕之乡向工业新城、由贫穷落后向全面脱贫的历史性转变。县城内拓宽了长城大街,沿黄河岸畔新修了一条集观赏、观光、休闲的"隩滨大道",修建了大型公园--临隩公园和几个中型休闲的主题广场……文化小县变得绿色宜人!</p><p class="ql-block"> 父母要是能看到这些变化会很欣慰的。</p> <h5>(临隩公园隩曦楼)</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20, 185); font-size: 15px; color: rgb(66, 39, 0);">(隩滨大道)</span></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