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行千里,不洗泥沙——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

无极

<p class="ql-block">秋雨先生浙江余姚人,与安徽结缘是由于娶了黄梅剧天后马兰为妻。那时秋雨先生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马兰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天作之合余院长与马兰因戏剧而结为连理。1992年底,马兰嫁作新人妇!她说:“秋雨比我大16岁,但我们好像前世就相识相爱一样,他的《文化苦旅》让我敬畏而亲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秋雨新版的《文化苦旅》,是秋雨先生自己选编的文集。余秋雨写作《文化苦旅》时,是他最坚难的时日。那时身患胆炎,因为文革时期曾在上海市委写作组做过写手,因此被扣上“文革余孽”的帽子,被迫提出辞职。在前妻李红的支持下完成了《文化苦旅》的创作,奠定了他的散文大家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在网上晒了读《文化苦旅》的照片,我的一个心理学家朋友回应说:“ 这本书当年像一道光照亮我的眼睛,启蒙了我对文化的热诚追求。”,许多人都读过这本书,当年是在《收获》杂志看到秋雨先生的专栏文章的,就是后来的散文集《文化苦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惊叹散文可以这样写,一片自然的景观,一座固定的城,一个文化名人徜徉于城外的自然中,文化名人讲了个故事,千年流传,是城与自然成就了名人,还是名人成就了城和自然。秋雨先生看到的是城与自然之外的原果,静听千百年前与现代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鸣,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这就是《文化苦旅》的内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里也有余秋雨自身的经历,他把她叫做“如梦的起点”。也有他和文化界巨匠的交住,他观察到的巨匠的思想。更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近十年来最畅销的书籍,其中的作品选入了中小学教科书,这是了不起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秋雨的前妻李红曾说:“十四年的患难夫妻,抵不上一个新欢。”,这是怎样的无奈和悲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以后,李红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他最成功的一本书。”其实,所有人都知道,那里面苦涩的滋味只有李红最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余秋雨自己说:“是我对不起她。”,余秋雨的思索是深隧的,正是因为他站的道德高点太高了,人们对他的要求更高,希望他是文章光焰四方,道德楷模天下的完人。但不幸余秋雨先生不是个完人,也因此他才是一个饮食男女。</span></p> <p class="ql-block">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秋雨说:马行千里,不洗泥沙。“一匹千里马要走很远,身上肯定有很多的尘土和泥沙,整天花时间在河里洗澡,这样的马还能是千里马吗?”他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尊重内心对文化的感触,并使之化为那些丰满而深沉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中国散文,在朱自清之后出了余秋雨,无论如何是值得庆幸的事。在朱自清之前中国散文走过了三千年长路,几经修正,总是在回归,回归先秦微言大意,言事载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走着走着就偏了,文章写着写着就歪了,文章的歪第一次在汉赋的兴起,文章不再是微言大意,而是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使文章成为文字的游戏而无实际内容,更谈不上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文章千人一面,不是为了把道理讲清,把事物写清,而是把道理讲玄,把事物写模糊,有点像现在的“心灵鸡汤”,越看越不知道如何生活,越读越不知道路在何方。于是有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复古,向先秦学习,关心实事实物,从世事入手,书写凡人琐事,使文章回归到言事担当的社会职能上来。</p> <p class="ql-block">中国每一次散文的反思都以回归为开启,而且一反思就是近千年,大幅度地后退,来推进散文格调的新定位,寻找一种更适合当前的文法与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是文学批评家,没有把握风向标的能力,若真知白先勇所言余秋雨是唐宋八大家后的又一高峰,那真是天大的好事。只是这需要时间的检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