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font color="#ed2308"> 前言:照片是摄影师于1910年拍摄的,并将祝福送给100年后的人们,包括当年的母校丹东第二中学。</font></i></h1> <h1> </h1><h1><br></h1><h1> 母校丹东二中,2010年举行了建校百年庆祝活动,1910--2010。如此算来,今年应该是建校111周年了。</h1><h1> 11年前的二中百年校庆,轰轰烈烈,风风光光,烈火烹油,锦上添花。但确存有内在硬伤:否定抛弃了自身的红色基因,东连西挂,弃红续旧,扬短避长,虚增寿,伤红身。</h1><h1> 从清末民初''士魂商才的商业学堂,到伪满康德的职业学校''三高'',1910/1946年,整整36年的历史,被二中从根上嫁接移植。</h1><h1> 安东商业学堂同丹东二中,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仅从商业学堂即后来三高,是联中的组成部分,二中是联中衣钵继承者而言,它们之间顶多也是“干亲”而已。</h1><h1> 11年前,移花接木,把二中的出生证记在了清末宣统二年成立的商业学堂身上,是找错了历史的“产床”。</h1><h1> 2010年百岁校庆,二中的真实年龄是100-36=64</h1><h3> </h3><h1> </h1><h1> 历史喧嚣,尘埃落定。二中需要去'''''脂''减''肥'',定初心,找初身。</h1><h1> </h1><h1> 安东联中成长史,应该归属于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国共南满根据地争夺战中的思想文化教育战线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党史的精神,结合建党100周年的全面慎思回顾看,二中当年百年校史的认定,失慎欠虑,有虚高成分,应该订正。</h1><h1> 应该在国共激烈争夺东北南满的大环境中看安东联中。</h1><h1>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在实施“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明确指示中共中央东北局,务必在短期内控制安东省。</h1><h1>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党我军采取了非常规的一系列决策,安东联中,全市高等学校、初级中学大联合,大集结就是非常规战略决策链中极其重要一环。</h1><h3> </h3><h3> </h3><h1> </h1><h1> </h1><h1> 安东是我党我军海路挺进东北的第一块“踏脚石”,第一块根据地,安东联中是我党我军成立的第一所革命进步学校。</h1><h1> 辽东根据地,亦称南满根据地。当年南满根据地的一个不方便公开讲的最大优势在于:倚江背靠苏军控制下的朝鲜,可退可进,可进可出,这是我党我军进军全东北初期,仅有的一块可供安身立命不容闪失的宝地,集结安东省省会的全部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唤起顽伪合流蛊惑下尊崇“正统”,对八路军估计不足认识不清的安东民众,意义非凡,置身这样的大环境才能正确理解安东联中诞生的政治意义。</h1><h1> 安东联中,是我党我军在安东构建的思想文化教育战线的第一执锐者,开路急先锋,收暮鼓晨钟之效</h1><h1> 某种程度,如果把当年的南满根据地比做“小延安”,安东联中就是一座小“抗大”. </h1><h1> 但是,守住初心,并不容易啊。回顾历史,二中是自己一步步走入''迷惘''泥潭的。</h1><h1> 30年前,1991年,二中编写了1946/1991建校45年校史(附上两图),那时50年代初老校长饶浩开头即指出:</h1><h1> ''丹东二中(原安东联中、安东省中)是在烽火中诞生,在斗争之成长,经受过战斗洗礼的,可以称之为革命摇篮的一所学校,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荣传统是她的基础,坚决跟着共产党走是她的灵魂。''</h1><h1> 在20世纪还剩一个月的档口,1999.12月末出版的《校史.丹东市第二中学》导言里,二中仍然捕捉到了自己的红色基因,良知未泯,开头如是写到:</h1><h1><b><i><u> “丹东二中学校的历史,上溯到1946年初成立的安东省立安东高级中学和安东省立联合初级中学校……”。</u></i></b></h1><h1> '既然“上溯”到了自己的红色基因,见好就收。遗憾的是还要学愚公,挖山不止无穷焉,“由此再穷根溯源,其历史应上溯到……”</h1><h1> “1907年安东县立师范科”;</h1><h1> “1910年商业学堂”;</h1><h1> “1912年县立中学和1914年奉天第二师范等学校的成立”。</h1><h1> 当时仅从作文角度上看,校史设计者错误理解了''上溯''的含义。''上溯'',即逆流而上,究极追始,寻根问祖,已经''上溯''了,找到根了,就是''截柱''了(旧时重男轻女,生男即截住的谐音),如果还可以''由此再穷根上溯'',那么你的前期工作就谈不上''上溯'',顶多“回溯”而已,甚至是对前期''上溯''的否定。何况''生日''只有一个,是不可能上溯再上溯的,多大就是多大,否则,你会把自己''上溯''没了。</h1><h1> “只缘身在庐山中,不识此山真面目”。这段导言,反映了当时二中既以红色联中继承者自居,又不满足于自身,不合逻辑常理,''由此再穷根溯源'',面对当年联中众多组成者的予取予求的既豪橫又迷惘的心态。</h1><h3> </h3><h1> 在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际,母校干脆一点找不到''北''了:</h1><h1> 在《百年校庆纪念》画册''学校简介''部分,安东联中干脆隐身不提了。</h1><h1><br></h1><h1> 《学校简介》说''丹东市第二中学前身为安东商业学堂,始建于1910年,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严谨治学治教的学校''。</h1><h1>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同一本画册里,翻过3页,在''光辉岁月''部分里又说:</h1><h1> ''丹东市第二中学始建于清末光绪33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h1><h1> 按第一种算法,是百年校庆,按第二种算法,是103年校庆。</h1><h1> 有这么过''百年校庆''的吗?</h1><h3> </h3><h3> </h3><h1> </h1><h3><b> </b></h3><h3> </h3><h3> </h3><h3> </h3><h3> </h3><h1> </h1><h1><br></h1><h1> </h1><h1> </h1><h1> </h1> <h1> ⬇️. 附图2. </h1> <h1> 看了以上,你会明白,从思想方法上看,当年问题就出在对''联中''的联合二字的内涵外延的理解上了。二中校史可以随意采用嫁接的思想源头就是:当年安东联中有多所学校联合而成,作为联中继承者的二中,可以有权任意嫁接其中的任何一个学校的历史。最终,还是先选择了嫁接1910年的商业学堂。</h1><h1> 反过来说,如果二中当年是一个独立门户的一个学校,它没有一点理由也不好意思去嫁接别的学校的建校史。</h1><h1> 问题是,二中,嫁接当年联中任何一个分校校史的逻辑推导能站住脚吗?</h1><h1> 按照历史的本意和初心看,当年安东联中的主要设计缔造者刘澜波,安东省副主席,辽东军区政委,万万不会想到,74年后,安东联中的继承者会嫁接商业学堂(后来伪满三高)的历史。</h1><h1> 要知道,当时国共严酷斗争拉锯状态下,如果当年谁要是把日伪''三高''的前身商业学堂的历史继承下来,无疑是资敌叛变行为。</h1><h1> 这里牵涉到两个问题必须讲清楚:</h1><h1> 1.当年安东联中前世;</h1><h1> 2.商业学堂前世,为什么选择了商业学堂作为二中的出生证,商业学堂是什么样的学校?</h1><h3> </h3><h1><i> 1.安东联中前世</i></h1><h1><b> 安东联中,亦称省联中,全称是''安东省立高级中学联合初级中学'',46年2、3月招生筹办,正式开学典礼及成立日是,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当时安东未解放,采用民国纪元。</b></h1><h1><b> 安联中,大联合,大集结,几乎吞纳了伪满安东市教育系统所有学校:一高、二高、三高,女子高中,女高,师道学校。当时伪满学制共四年,上述学校的三四年级组成高级中学,一二低年级组成初中部分,数量约2000人。</b></h1><h1><b> 安联中的出现,是当年国共东北安东市激烈争夺战在思想文化战线的结果,是深谙东北奴化教育弊端的本地干部刘澜波、吕其恩的战略大布局。有人称其为国共东北安东争夺战的''啃青''战略,恰如其分。</b></h1><h1><b> 当年安东,顽伪日合流,阴云密布。有其不同于关内的特殊社情。当时安东是一个历史仅有69年的年轻的,完全是移民组成的商贸起家的城市,关内实行多年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措施一时难收短平快奇效,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时间不等人,必须先城市,后农村,;关内打土豪分田地的杀手锏,在交通发达,宗族关系不紧密,城镇密布的安东市暂时行不通,且东北地区无土豪,有大地主,且有的个别地区地主同农民关系和谐共生,城市也无地可分,为了实现迅速占领南满,进而向北发展的战略布局,只有从进步青少年入手,办校办班,组团下乡,进而唤醒不识八路真面目,只盼''正统''早进关的奴化教育颇深的安东市民众,是棋高一着,最佳切入点,收暮鼓晨钟、支分节解之效。</b></h1><h1><b> 为了这一战略布局,民主政府甚至用行政教育界的罪大恶极的顽伪日人头祭旗,1945.12/1946.1月公审枪决的六个人中,一个是伪安东省次长渡边兰治,一个是伪安东省长曹承宗,另外四个全是伪教育界的欺压学生的日本“校霸”:伪师道学校总务小野寺,其余是小林博,前田好久,往古勇,可见决心气魄之大。</b></h1><h1><b> 为了这一战略布局,安东联中开学典礼,大张旗鼓,气势如虹,拍摄了安东乃至东北教育史上最大的一张开学典礼照,省长、教育厅长、校长等悉数出席。一网打尽辽东英才为我所用,气冲斗牛。</b></h1><h1><b> ⬇️. 为了更好地身临其境地体会那一段历史,看看大幅照片《安东省立高级中学联合初级中学联合开学典礼纪念照。</b></h1><h3><b>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3><br></h3><h3><br></h3><h3> </h3> <h1> 照片宝贵,尺幅大,56cmx16.5,两张拼接着看。据笔者考察,拍照地点应该是当年的“振八国家粮库”前身铁道线。理由,当时联中高中部(后二中)离铁道线近,千人拍照,铁路线站台是现成舞台。左侧戴学生帽的是高中部,右侧年龄较小且女孩子多,应该是初中部。希望有心且熟悉网络修版翻拍者予以照片复原。历史价值极高!</h1><h1> 中间立者是当时安东省市领导,教职员工。</h1><h1> 这副长幅照片堪称是当时东北有史以来人数最多,尺幅最大,规格最高(省长出席)开学典礼照。当时大形势虽然敌强我弱,但''典礼照''却英气逼人,气势如虎,烘托着东北争夺战的走势,尽显共产党在国共东北南满争夺战中,一网收尽辽东英才为我所用的气度。</h1><h1> 这是一张珍贵无比革命的历史文物!也是二中的''产床''、红色''出生证'',遗憾的是当年二中百年校史的设计者,没有看到他。</h1><h1> 二中应该收藏此照片,镇校之宝!</h1> <h1> ⬇️. 蓝色尖头,穿长袍老人,安东省教育厅长王秉璋,解放后见过毛主席。</h1><h1> 红色尖头,安东省省长高崇民。那时候,拍照合影,一把手不一定站中间。</h1> <h1> ⬇️. 1947年时的高崇民。</h1> <h1>⬇️. 拼图照片左,安东省长高崇民,1946.3.16由沈来安就任,一个月后出席安东联中开学典礼;右图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合影。拍照姿势手势一致。</h1> <h1> ⬇️. 篮尖头指示人疑为安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潘琪,红尖头指示人疑为安东保安司令部政委邹大鹏。</h1> <h1> 安东省立高级中学联合初级中学,成立后近半年时间,随着民主联军撤出,国民党军队攻入安东,已暂时隐退解散,部分人随军撤退,北满重组。</h1> <h1> ⬇️. 国民党军队占据安东期间,东北绥靖军总司令杜聿明视察安东,与国民党军队52军军长赵公武(兼任伪安东省政府主席),在鸭绿江大桥合影。</h1> <h1> 1947年,随着东北民主联军撤至北满,安东联中改名为''辽东联中'',随着47年6月安东二次解放,辽东联中回迁,又几更其名,但无论怎么变,至1950年前,''联合''二字始终伴随。</h1><h1> 纵观安东联中在国共东北安东争夺战的兴起沉浮,坎坷经历,可以断言:安东联中是战争时代的一个服务于我党的一个半军事化政治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战时色彩,随战争形势,时聚时散;随省行政区划,更名三迭,具有松散性、非正规、多变性的战时特点,按老校长饶浩的总结,更像是一个''干部学校'',所以在此期间''联合体''中的任何一个组成体的独有的原校史,同后来二中的关系顶多是横向联系,无纵向贯通血缘关系,后期被占用嫁接是不合适的。</h1><h1> 1950年,教育步入正规化,联中使命告退,以后三高变三中,二高变14中,一高变四中,联中变二中,师道学校变函授学院、五龙背师范,这时各秉其史是最合适不过的:</h1><h1> 清末商业学堂校史归于三中,20年代林业学堂校史归于四中,38年成立的一高校史归于14中,师道学校校史归于师范,二中接续安东联中红色基因,承其衣钵,岂不善哉!</h1><h1> 实际上,当时按常规都是这么做的。</h1><h1> 91年出版的《安东校志.教育篇》阐述二中:''学校建于1946年2月,为安东省联合中学……''。</h1><h1> 97年庆祝香港回归,当年''三高''的学生在三中集会,把三高的历史就上溯了清末宣统二年,即1910年成立的商业学堂,到1945年抗战胜利宣告,伪国高寿终正寝,正好35年,归于三中校史。</h1><h1> 35年,加上46年一年,恰恰就是以后二中的''续貂史''。</h1> <h1> ⬇️. 97.5月,安东商科(三高)校友喜迎香港回归联谊会,明确商科学堂~三高历史1910/1945,三十年。</h1><h1> 13年后,这三十年历史被移植在二中校史。</h1> <h1><i>2.商业学堂前世</i></h1><h1><b> 二中校史上溯,为什么独独青睐看中了商业学堂?</b></h1><h1><b> 现在看,清末农工商学堂设置尽显陈腐,落后,但相对于当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没落的各级私塾,是改革的成果,当时是先进的。</b></h1><h1><b> </b></h1><h1><b> “</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科举即停,通令各县兴办学校</span><b>”(安东县志语),商业学堂111年前在于家山佛寿堂始建落位,大概地点相当于老三中附近。</b></h1><h1><b> 清末改革,办实业,北京有农工商部,各省成立农工商学堂。</b><b>设置农工商学堂的朴素理论根据是:“天下大利,生于农,成于工,流通于商。三者互相为用,始足以致富强”,</b><b>东北乃至安东,直至伪满38年学制改革前的农工商学堂,因循的都是这个教育路子。</b></h1><h1><b> </b></h1><h1><b> 安东商业学堂1910年成立,时间最早设有簿记,珠算等科目,林科(农科)学校20年成立,设有农林、兽医、柞蚕科目,工科38年成立,设有化工、机械科目,即38年以后的伪满一二三国高。</b></h1><h1><b> 安东商业学堂不仅成立早,且教学质量高。笔者找到了宣统二年,1911年的《盛京时报》两篇极小报道,侧面反映出当年的安东商业学堂教学质量。</b></h1><h1><b> </b></h1><h1><i><b> </b></i></h1> <h1> ⬇️. 《盛京日报》宣统三年四月初五日,公元1911.5.3日。</h1> <h1> ⬇️ “考试商业学生。本埠商业学堂办理颇有起色。此识寿大令(编者注时任知县寿鹏飞)注重学务,日昨特赴堂命题考试,肄业各生,以觇成绩之优劣”。</h1> <h1> ⬇️. 《盛京日报》,宣统三年四月十三日,公元1911.5.11日</h1> <h1> ⬇️. “商业学堂渐有起色。 本部风气渐开,学堂林立,然大都徒有外表。唯商业学堂办理尚称完善。日前经寿监督命题考试,现已榜示优劣,并添聘副榜王孝南充该堂教员,加意整顿,想该校前途当必日有起色。”</h1> <h1> ''唯商业学堂办理尚称完善''。这是110年前的历史评价。安东商业学堂,座右铭是“士魂商才”,意即培养有士绅风度素质的商业人才,相对于农工两科专科,商科通用性强,适宜对口于安东商贸起家的经济特征,人才遍布安东各行各业。</h1><h1> 商业学堂也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安东报安司令部政委邹大鹏,苏联情报组织秘密交通员张新生,就是这里的教师,解放后任商业部付部长的王兴让,在安东的革命活动,与学堂亦有交集。</h1><h1> 看了以上,你会明白,二中校史为何青睐嫁接移植安东商业学堂。</h1><h1> 另外一个天赐良机即是,在2010年丹东二中校庆百年日的时候,安东商业学堂的后身,当然继承者,丹东三中己不复存在,变成了风马不相及的丹东医药学校,二中要''捡漏''接盘商业学堂历史,不会有任何异议。倘若当时丹东三中尚存,就是借二中100个胆,从哪个角度讲,二中也不能觊觎三中前身校史!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1><h1> 历史某一阶段的荒唐,总有其可以荒唐起来的理由。现在反思,当年二中校史这个锅,要是由二中来背,也不合适。当时高校合并扩招,大搞基建,大修标志性门脸,高校如此,无论中校!何况不这样搞,名声不躁,赞助无果,上级拨款悬空。</h1><h1> 当前,全党认真学党史,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母校应该借坡就势,顺理成章,辩其史,正其身,找初心,寻红根去脂瘦身,健康成长。</h1><h1> 一个二中老三届学生的陋见,批评参考!21.6.2</h1><h1> 参考:</h1><h1> 《百年校庆纪念》</h1><h1> 《校史.丹东市第二中学》</h1><h1> 《求索》.刘仲文</h1><h1> 《岁月如斯》.刘仲文</h1><h1> 《安东市志.教育篇》1991版</h1><h1> </h1><h1> 《安东县志》</h1><h1> 《忆刘澜波同志》</h1><h1> 《高崇民传》</h1><h1> 《盛京时报》.1911年复印版</h1><h1> 《日本侵华教育口述史》.齐红深主编</h1><h1> 《7788网》。</h1><h3> </h3><h1> </h1><h1> </h1><h3> </h3><h3><br></h3><h3> </h3><h3> </h3> <h1> ⬇️. 日本占领安东附属地期间,大正14年,1925年,早于安东中学校校舍2年,修建的第二小学校,亦称''朝日小学''当时地址是新六道沟是北四条通。</h1><h1> 46.3月,安东联中高中部进驻。遗址现在存半。</h1> <h1> ⬇️.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张安东联合中学毕业证书,1948.12月签发,校长杜若牧。</h1><h1> 杜若牧,在民主联军撤退时,曾任新宾县中学校长,后带领学生撤退到临江时,安东省委和辽东军区决定,把新宾和联中学生合并,组成安东省立联合中学,杜若牧任校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