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规矩:如何立规矩,立何种规矩——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p class="ql-block">立家规是每位父母都关心的事情,对许多父母而言,这还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如何在日常活动中赢得孩子的合作与服从?如何树立并维持父母的威信?孩子不听话时,我们该怎么办?简而言之,父母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太多言论、太多方法、太多承诺。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做法,承诺让孩子一周内大变样,方法是父母不理会孩子的任何过分要求。</p><p class="ql-block">和往常一样,育儿专家们分成了两派。提倡严明家教的一方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对父母无礼完全是父母纵容的,因为父母不敢坚持让孩子尊重并服从自己。纪律者们认为现在的父母都过于关心孩子,过于在意孩子经历的哪怕是一丁点儿不开心,把家变成了一个绝对民主的地方,在这儿,孩子可以决定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权对一切问题发表意见。这些专家们一致认为:父母不应该害怕对孩子说“不”!</p> <p class="ql-block">对少数家庭来说,这可谓中肯的好建议。然而,依照我的经验,对孩子一味严格不适用于多数家庭,这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多数情况下,孩子拒绝合作是有原因的。许多家庭里,父母不停地惩罚孩子,给孩子计时隔离,结果孩子照样不听话,照样不礼貌。这些家庭因此陷入了惩罚和对抗的恶性循环,仅仅靠坚定地说“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p><p class="ql-block">专门研究孩子逆反行为的科学家们在了解这些问题的源头和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已经研究出能有效解决孩子对抗行为的方法,这些方法也经过测试,证明能替代频繁的批评与惩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行为科学从理论上解决了孩子的对立行为,而且这是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的方法而非意识形态的争论。</p><p class="ql-block">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立规矩绝非易事。孩子发起挑衅,父母做出回应前需要倾听评判,既要体谅考虑孩子的感受又要立场坚定,如果遇上父母自身疲劳沮丧、心烦意乱,就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了。</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记住针对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做出的决定并不是那么重要,许多父母是反对这一观点的。在一些问题上,有时候会很难决定,“到底孩子的行为是该受到惩罚还是下不为例?”这里也许没有“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逐渐学会自律,既能管束自我、学会放弃、及时行乐,又能在为自己的长期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忍受失望和挫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决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决孩子的对抗行为首先要遵循前面章节谈到的保持孩子情绪健康和积极乐观的各项原则:积极、主动、让孩子明白父母为他们的努力和成绩感到骄傲、经常和孩子玩耍、修复生气的局面。</p><p class="ql-block">问题出现时,让孩子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内心的各种担心忧虑,同时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忧虑。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用积极而非消极或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接下来,定规矩。必要时,可以制定一套奖惩制度。</p><p class="ql-block">然而,纪律应该只是家庭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远不只是让他们听话和礼貌,我们更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心地善良并且有目的地生活。</p><p class="ql-block">一旦我们创造了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乐意与我们待在一起分享他们的忧虑,定规矩的事情就会容易许多(当然,倔强和好动的孩子除外)。</p><p class="ql-block">缺乏有效沟通和倾听的家庭,或者父母不能很好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家庭,要想给孩子立规矩通常比较困难,很难实现。如艾伦.卡斯丁(AlanKazdin)所言,对孩子实施计时隔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的质量。</p><p class="ql-block">规矩和限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有家规,这是所有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在他们年幼时,父母就会向他们解释各种规矩,必要的时候还会贴在冰箱上。孩子上学、玩游戏和参加夏令营活动中同样是在学习这些规矩。</p><p class="ql-block">不容置疑的家规通常有三种类型,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如,坐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骑车时必须戴上安全帽)。</p><p class="ql-block">•为了尊重他人的权力(如,不能使用伤害他人的暴力语言,兄弟姐妹人人平等)。</p><p class="ql-block">•为了提升家庭的价值观念(如,不允许长时间看电视、玩暴力游戏,必须参加某些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上述约束孩子的规定,多数孩子容易理解并且乐意接受。我提供这些规定的建议是为了帮助那些不能准确把握尺度的父母。这样能清楚何时该严格按规矩办事,何时能给孩子更多选择和言论自由。</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学习克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年幼的孩子常常被这样教导: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尖叫、不可以讲脏话,要听父母的话,尤其是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时。这些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年龄大些的孩子,只不过限制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如限制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玩电子游戏和做家务。规矩越简单越好,简单的规矩既容易被接受,也容易执行。</p> <p class="ql-block">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他们面前强调家庭规则的重要性很有意义。我会对小朋友说“孩子当然需要在规定的时间睡觉”或者说“我从来没听说过有孩子可以看一整天电视”。尽管有些孩子也会短暂抗议我的说法,但是他们都能明白和接受。当然,作为父母,我们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定。</p> <p class="ql-block">赢取特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可以帮助孩子在情感上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开始懂得特权需要自己努力赢取,而不是一味索取。</p><p class="ql-block">孩子遵守家庭规则就可以赢取-些特权,比如-次额外的看电视或晩睡的机会。许多孩子喜欢把他们渴望享受的特权和父母讨价还价或者列出清单。这些特殊权利可能是同父母一起参与的一些活动,也有不少孩子喜欢利用特权去买一些他们喜欢的小玩意儿,如卡片、腰带或游戏中的玩具等。</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听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认可与赞赏。简单的奖励方式对年幼的孩子尤其奏效,他们可以通过在家里或学校赢得星星或粘贴来换取特权。</p><p class="ql-block">一套奖励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可以让父母从威胁恐吓转向与孩子的积极合作。父母们习惯用这样带有威胁性质的语句,如“假如你不…你就不能……”,如今可以转变为“一旦……就可以……”,简单的语气和句式转换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合作愿望。</p><p class="ql-block">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奖励制度时,一定要了解和倾听孩子想要什么样的奖励,然后再告诉他们哪些奖励是可行的。请务必和孩子提前商量好奖励制度,除非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孩子到最后一刻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孩子需要明白他们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父母谈判的,特别是父母已经说过“不"之后。</p><p class="ql-block">承担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和孩子之间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都是因为过多关注“后果"造成的。当父母把后果当成要孩子顺从和听话的核心武器时情况就更糟了。</p><p class="ql-block">同样,许多父母对孩子问题行为的本能反应是强加(或威胁)后果。当告知孩子后果而仍然没有效果时,父母就会错误地认为他们对孩子惩罚不够或者没有告知孩子他们的行为会造成更严厉的后果。</p><p class="ql-block">我必须澄清的是我并不赞成纵容孩子,事实上,我也不反对使用后果来管教孩子,我们的行为都会产生后果。所有的比赛和运动项目都有规则,孩子也都明白违反规则就要承担后果。认识到我们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从中学习,是情绪成熟的另一标志。</p><p class="ql-block">但是,如果我们频繁地威胁孩子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或者经常把告知结果当成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我们就真的做错了。过度使用后果不仅会破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情绪健康造成伤害,最终导致我们的后果策略失败。</p><p class="ql-block">越过底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对孩子的对抗行为需要耐心,这对父母来讲并非易事。在制定规矩和告知后果时,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告诉孩子他会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失去一项权利,如剥夺晚上看电视的权利。</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很多不能越线的例子,尤其是在运动场上,孩子几乎都能明白要遵守规则。我提醒父母和孩子,在棒球比赛中,棒球运动员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对裁判的判罚提出质疑的,但是,一旦运动员动对裁判爆粗口或者在裁判提出警告后仍继续争论不休:那就会被言不客气地罚下场。在争论过程中,如果运动员对裁判动手,将被禁赛三场。任何一项运动都有类似的规则惩罚犯规行为,孩子们对旗规则都很清楚。足球比赛的规则对我们就很有启发。足球运动员首次犯规时,一般会吃到一张黄牌作为警告,情节严重的将直接被红牌罚下。这种惩罚方式对孩子也是可行的。当孩子不守规矩时,先对他们提出黄牌警告,给一次改正的机会。孩子其实非常清楚他们的行为是否超过底线。</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明白规则后,通常会努力做到遵守规则。如果你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认为他们不够努力,那么你试图改进孩子行为的计划可能会落空。必须承认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比如,父母可以说“我明白你已经很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尽管孩子可能最终还是发火了。</p><p class="ql-block">认识到这一基本原则,你就会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值得肯定和赞赏。我还建议父母对孩子良好的社交行为(比如帮助比他们小的孩子处理情绪)大方地给孩子发“红利”,至少多给—些言语上的肯定。</p><p class="ql-block">依据我的经验判断,如果这些简单的行为系统无法生效,那么一定是受到了其他家庭问题的干扰。也许父母认为计划过于麻烦而不能坚持执行,又或者有些父母觉得很难做到经常表扬孩子,很难与孩子观点一致,批评的氛围有增无减。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惩罚是教育孩子听话的必要和有效手段。其实不然!</p><p class="ql-block">托马斯•费伦(ThomasPhelan)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应对孩子违反规则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以让父母冷静却不失威严地回应孩子的挑衅行为,避免出现大喊大叫、争论不休的局面。他把该方法称之为“魔法教养1-2-3”。费伦说得很对,这种方法即使没有魔力,也是非常有效的,有助于许多四面楚歌的父母处理孩子之间的争吵,以及孩子一再无视父母要求的情况。在出现上述情况时,父母只需简单说一句,“如果我数到三,你们还不停止争吵,你们看电视或玩游戏的资格将被取消。”使用得当,孩子会立刻回应,很少有父母需要数到三。</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孩子为什么不听话?</p><p class="ql-block">孩子不听话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是孩子。孩子的特点就是精力充沛、性格冲动,喜欢上蹿下跳,喜欢尽情玩耍、很难消停片刻。规定的玩耍时间过了,他们还想继续玩,因为太开心了根本停不下来。他们会发脾气、会嫉妒别人、会要求得到更多。他们会抗议、会提要求:有时抱怨玩的时间太少,有时会因焦虑发泄各种不满,在对我们的规定和限制不满时,则会大声而激烈地抗议。</p><p class="ql-block">孩子的不听话可能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过高造成的。我们总希望孩子能长时间安静地坐着、自娱自乐、融洽相处,而我们预期的时间总是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达到的。&nbsp;</p><p class="ql-block">孩子顽皮不是故意要“惹我们生气”“让我们动怒”,也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小恶魔;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偶尔想“引起我们注意”。</p><p class="ql-block">有父母经常会问我,“这孩子怎么总是这样爱捣蛋?难道他仅仅是为了引起注意吗?”我的回答是“他正受到某种情绪(或需求)困扰”,可能是生气、焦虑的情绪,渴望被接纳、渴望获胜、渴望摆脱尴尬、孤独等需求。</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孩子令人头疼的行为源于他们的性格。性格本身焦虑、不专注、冲动、执拗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发怒和不合作的行为如果我们总是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生气并经常批评孩子,时间久了会导致“强制型”家庭关系的出现。</p><p class="ql-block">在家庭战斗中,我们和孩子都会变得越来越容易生气,越来越固执。强制型家庭关系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因为它不仅会损害孩子的主动性、责任感,而且可能造成孩子将来出现反社会行为。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是杜绝这种恶性家庭关系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艾伦•卡斯丁(AlanKazdin)和他耶鲁儿童研究中心的同事共同研究出了一套治愈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据报道,治愈率高达80%。这一套经过研究和测试,针对儿童严重叛逆和对抗行为的方法对所有孩子都有益。在帮助一些家中有性格冲动、脾气倔强、喜欢和父母对着干的孩子时,我也推荐父母使用卡斯丁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的对抗行为。</p><p class="ql-block">如今,能有效减少儿童和青少年对抗行为的方法,如卡斯丁方法,都是基于积极心理强化这一基本原则。家中有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积极乐观。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希望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上,卡斯丁称此为“积极对立”。我们需要教育并奖励孩子用积极的行为取代他们的不良行为。现代行为管理方法更多地给予孩子表扬而不是实施惩罚和后果。</p><p class="ql-block">卡斯丁的研究重申了经典的育儿智慧“捕捉孩子的美好瞬间”他明智地提出“表扬孩子每一步微小的进步、每一次善意尝试及所有好的行为至关重要”,即使他们没有实现既定目标。他还专门强调,“请不要吝啬表扬孩子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从临床试验至今,我始终无法成为一名行为主义者,因为我无法将行为主义所使用的术语如强化、条件、塑造、惩罚等和孩子联系起来。我认为行为主义原则忽略了为人父母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而且早期针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主义方法将原则和技巧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而那些问题早已超出孩子的范畴。</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行为主义也日趋成熟。当前的行为治疗方法越来越有效。行为管理不再代表育儿哲学,不再认为行为主义提供的方法能解决一切家庭问题。一套赢取特权的方法就能有效帮助我们避免家庭关系陷入恶性循环,恢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p>

孩子

父母

行为

规矩

家庭

后果

他们

我们

方法

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