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不想她

明曦

<h3>2021.5.27,纪念刘半农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江阴国际大酒店召开。</h3> <h3>会场布置庄重而文雅。</h3> <h3>搭乘苏州大学陈长荣教授夫妇的车,我们一起清晨出发,最先到达会场。</h3> <h3>长荣教授夫妇。</h3> <h3>长荣教授。</h3> <h3>沙砾与明曦,咱也来合个影。</h3> <h3>摄影高手!</h3> <h3>说话间,听到有人在说我名字,侧身观看,呀,四十多年前的同窗同舍老友,老姐妹相见,好开心,赶紧拍个合影。</h3> <h3>座谈会开始,教育局王乾局长主持会议,刘半农研究会会长潘静军致欢迎词。先后由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的刘氏家族代表发言,最后江阴本地的刘半农研究会的专家们发言。座谈会发言内容丰富,各有研究的深度,最关键的是把刘半农的爱国情怀与江阴精神结合起来,开拓了研究视野,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扩展了诸多母题。</h3> <h3>潘会长原来是个实业家,他把挖掘文化的工作,作为另一种责任担当,很不简单,真心佩服。</h3> <h3>忝列其位。我既然与会,对家乡先贤焉能不谈谈感慨,也说说吧。</h3> <h3>长荣教授发言。</h3> <h3>老同学发言。</h3> <h3>坐我对面的五位,红衣者是刘半农亲侄儿刘北茂儿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家刘育熙先生,右边是他爱人邓哲老师。中间的刘正、刘菲是刘半农的孙子、孙女,左面是清华大学教授郑德全先生。</h3> <h3>会议休息时,在走廊上,邓哲老师给我和她的夫君刘教授拍摄合影。刘教授是最早登上巴黎香榭丽舍剧院的中国艺术家,是第一位在法国最高音乐学院开设大师班的中国教授。</h3> <h3>菁存阁主顾铁林先生邀我和刘正刘菲一起合影。顾先生在会议期间对每个发言者都当场速画人像,其速描形象并抓发言者的核心内容加以记录,本事好大,佩服佩服!</h3> <h3>下午继续座谈,市领导前来致辞。</h3> <h3>下午,刘育熙教授有个重点发言;朱穆之(前新华社社长,江阴人)的女儿朱竹女士(穿黑衣者)与会。</h3> <h3>休息时在签名墙前留影。</h3> <h3>刘育熙教授与我们苏州仨合影。</h3> <h3>江阴教育局王乾局长与苏州仨合影。</h3> <h3>潘静军会长与苏州仨合影。</h3> <h3>会议后半段,老同学邬丽雅特来邀请,去她家开的小饭馆内用餐(照片在她家二楼)。她先生大病初愈,开刀后康复,特开车来接,同学盛情难却。只是缺席了大会晚宴,连下午五点后江阴领导发言均没有听到,小小缺憾。</h3> <h3>次日晨,在顶楼25层,自助餐。楼层自动旋转,从楼窗玻璃往外观看,景色宜人,山水清嘉,家乡变化,感慨万千。</h3> <h3>尤其是看到君山和山北浩淼的长江,兴奋之余,念及读初中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曾于君山垦种,疗食于饥荒。沧海桑田,如今山清水秀,到处楼房大厦林立,江阴面貌大变,百姓生活幸福!</h3> <h3>回家后,仔细观看礼品:1.经刘氏家族同意,研究会按1926年北京北新书局所印《扬鞭集》原样,重刊印制了两百套,得其一,我的是编号第三〇号,幸甚至哉!2.《瓦釜集》;3. 《画说半农》的手册,其中插图用毛边纸折叠装帧精美;4.《教我如何不想她》笔签悦读系列;5.《教我如何不想她》对联镇纸系列;6.《刘半农研究》会刊,朱穆之题字,创刊号/2021.5.27;7.邬丽雅《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8.胡美风《流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版;9.有江阴特色的蓝花丝巾;10.手提袋上也有刘半农的诗句“教我如何不想她”。</h3> <h3>《瓦釜集》,原版重刊印。</h3> <h3>对联镇纸系列:刘半农赠弟弟刘北茂楷书对联:红润凝脂花上纔过微雨;翠匀浅黛柳边乍拂轻风。书法原作通长117.5cm,宽13.5cm刘育熙捐赠 江阴博物馆藏</h3> <h3>笔签阅读系列。</h3> <h3>《画说半农》笔记本。</h3> <h3>笔记本中插图均为毛边纸合订,裁开方见其页内容。设计别出心裁。</h3> <h3>《刘半农研究》创刊号,封面是前新华社社长朱穆之题词。</h3> <h3>1992年,冰心为刘氏兄弟纪念馆题词:”刘氏三杰 江阴之光”。</h3> <h3>丝巾礼盒。</h3> <h3>丝巾包装精美。</h3> <h3>充满地方特色的手提袋。我感觉对于刘半农研究,尤其是如何对他的定位,过去有的评论存在“浅”的偏颇,甚至在文学史上存在把他的成绩算在别人身上的现象。作为新文化的先驱,”三巨头之一”,他除了在“骂倒王敬轩”以及《我之文学改良观》上才气满满,理论具体,他在通俗文学、新诗的首创上首屈一指,他还对民歌、方言提出了”地域神味”、”本文观念”(Texte),他在语音实验、音韵学、乐律上贡献卓著,而同时,必须看到他的思想,鲁迅称呼“他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个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评价言简意赅。此外,他还对考古、摄影诸方面的涉猎巨丰,这位我国第一个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者(鲁迅也赞叹他“据于要津”),总是“趋时”,勇于尝试,勇于开拓,不服输,对他的研究尚有更多惊喜期待,会议收获很大,满载而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