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美篇系列(六)-青年学者论知青

娇龙

<p class="ql-block">2013-11-10 14:31:0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接到延边知青网沈老师通知,前往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听报告。天气异常的热,一小时后来到了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了报告厅才知今天的报告是青年学者论知青的报告,是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七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知青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举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论坛由复旦大学教授金光耀主持。金光耀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导、分党委书记。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金光耀是1971年知青,在安徽黄山的农场一直待到1978年。因为这段知青经历,在民国史研究之余,他也从事着知青史研究。今天带着他的学生走上论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场大多数坐着的是来自上海的一些老知青,我们延边知青去了五个人。在我们前面还坐着一批年轻的大学生,也许都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开讲的的是青年干部学院的教授张文,他的题目是《新编方志辑录知青史料的价值及其运用》,以青海省为例。与会的知青一开始就搞不懂为什么要以青海省为例,历史记载当时上海知青到青海只有7人,什么原因去也不得而知。之后提问阶段才知,他负责研究的是青海省,其他省份的研究由别的学者承担,自然他只能讲青海省的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6月新编方志辑录工作基本完成,正在上海人民出版社校队编辑,总计六七百万字。之后提问阶段才知,赵文教授负责编辑的是青海省这部分,其他省份由别的学者承担,自然他只能讲青海省的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知青下放其实早在1955年12月就开始了,北京河南等地知青垦荒者2.7万人抵达西宁。那是中央政府将其列入重点扶持开发的边疆地区之一。这一阶段的知青上山下乡跨省安置规模比较小,几乎可以忽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林升宝讲述《上海老三届知青人口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我们老三届的上山下乡称为“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以老三届知青为研究对象,解析其总量、界别差异、批次、安置方式、安置地区差异等信息,希望可以为“文革”时期的上海知青引动研究搭建一个平台,以此更好把握上海知青运动所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这部分内容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听来比较亲切。虽然我们经历了此次运动,但只了解我们周边小范围的情况,现在由青年学者提高一个层次来看这场运动,是大家有了更清楚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听到把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称作“移民”。“移民”的概念--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1700万青年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以上海为例,知青安置地区最北的到达黑龙江漠河,最南位于云南,整体涉及全国10余个省。这场运动最初发端于五十年代结束于八十年代初,时间跨度三十余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博士对老三届的定义,“他们作为文革前最后一批接受比较完整中学教育的学生,其中大部分有过红卫兵的经历,充当这阶级社会改造者的角色。”其实我们六八届的学生哪有完整的接受过中学教育?六六年开始的文革,还有两年我们已经“闹革命”了,悲哀!当年的红卫兵也不是大部分人可以当的,但是接受在教育却是全盘端了,享受了“一片红”的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是林博士总结性的论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位是上师大人文学院的博士李彦妹,她的研究课题是《知青作家的城乡书写》。研究的起源有很重要的一点,她是一个知情后代,有着浓厚的情感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论题以老三届、六九届、晚生代等不同代际、不同身份知青作家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整体探究知青文学的特性与成就,将知青文学放入城乡对照的视野中加以考察,研究知青作家创作中所潜藏的城市经验与乡村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老知青在提问环节给她出了个难题,让她放低身段,研究研究知青中的草根作家。还把自己的作品提交给她阅读,弄得博士有点尴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位博士讲完后是提问环节,总体感觉老知青有点摆老资格,提问的少,高谈阔论的多。应该开设一个老知青论坛,估计火药味会很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报告厅我们网站的沈老师意犹未尽,还在讲述刚才最后环节老知青们的表现。下周还有系列讲座,内容是《知青梦。中国梦》,估计青年学者和老知青还会有强烈论点碰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