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美篇系列(一)-走近“上海知青广场”

娇龙

<h1>  一小时的车程到达海湾园,第一次来到这里,主要是想见识一下这座城市里的唯一的知青广场,知青博物馆。</h1> <h1>  曾经的青葱岁月,曾经的大帐生活,曾经一同的田埂乡间,曾经共同的艰苦和微笑。为了纪念那个永志不忘的年代,2012年11月25日9:00,《那个年代分外红——上海知青广场二周年盛会》在上海知青广场隆重举行。让拥有同一个名字的我们——“知青”,共同见证,我们对彼此的关怀从未停止;让我们见证当年的热血记忆从未被舍弃;让我们共同见证我们的今天和明天将更加美好。这是今天活动的通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大家说,也许今天的日子就应该有点雨,才能衬托活动的气氛。</h1> <div><h1>  邢燕子,侯隽,董加耕,赵云等一代老知青也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回顾那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重温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h1><h1>  左起三;侯隽,五;邢燕子,六;赵云,八;董加耕</h1></div> <h1>  盛会在高亢铿锵的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革命最艰苦的地方去.......”一群年轻人在舞台上重现了当年汽笛长鸣的站台上知青们告别亲人奔赴祖国各地的情景,此情此景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知青,将大家的记忆带回到了那逝去的岁月和苦难的历程。 </h1> <h1>  著名知青作家叶辛到场为知青广场上新落成的《客过亭》揭牌,这是海湾园根据叶辛最新知青题材小说《客过亭》而建,《客过亭》巍峨矗立在知青广场的旁边,它与《青年号》火车交相映辉,今后这里将是知青们相聚,相忆,相述,相乐的又一处好场所。</h1><h1>知青作家——叶辛</h1> <h1> 《客过亭》与《蹉跎岁月》《孽债》组成了叶辛的小说“知青三部曲”。《蹉跎岁月》写尽了当年插队知青的艰辛、苦难和爱情;轰动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孽债》让读者了解到知青子女返城后的生活境遇;而《客过亭》则描写了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一代知青们在21世纪的群体雕像,步入老年的他们,发现自己的心灵深处依然保存着一个无法泯灭的世界,于是他们结伴重返当年插队落户的山寨,期盼重新找回曾在那里蹉跎的青春岁月。</h1> <h1>  当主持人将四位老知青请上台来,逐一向大家介绍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而后请他们为一尊铜像揭幕,当火红的幕布徐徐落下时,邢燕子青春的塑像豁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老知青邢燕子热泪盈眶的抚摸着铜像,久久不肯离去。“热泪洒落铜像前,思绪飞往青春时,苦乐年华一辈子,汗水染织两鬓霜。”是感慨还是怀旧?还是无怨还是无悔?当问知青人。</h1> <h1>  视线聚焦在上海海湾园,聚焦於上海知青广场,在那样的一片记忆的天空,我们曾经的感觉与感情于此刻一点点被拾起……</h1> <h1>  占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知青广场,呈现在绿树环抱、百花簇拥之中。其中心是近2800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北面是知青楷模—金训华雕塑,“坐镇”开放式广场正中的则是一列当年接送知青上山下乡的“青年号”蒸汽机车及车厢。</h1><h1> 下沉式的“知青纪念墙”连同“知青路”一起位于蒸汽机车背面,它象征着知青们当年满怀豪情壮志而又略带着迷茫和到了插队落户的地方后的复杂心情。它不仅是海湾园的公共开放空间,更将是我们回望青春、“寻踪”重逢、行进记忆的场所。</h1> <h1>  “青年号”火车承载着120万知青奔赴天南海北的记忆。</h1> <h1>  作为知青文化的传承者和知青精神的守望者,知青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所征集的知青文物通过原物展览、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将四十年的历史记忆浓缩呈现。</h1><h1> 自2010年11月13日举办筹建情况汇报展以来,上海知青博物馆已接待社会各界团体60余个,上万人次参观,日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青文化—“传承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推进城市发展、服务和谐社会”中一道流光溢彩的印记。</h1> <h1>一些当年使用过的物品</h1> <h1>  在这样一个我们自己的博物馆里,又找到了自己的身影,我们那张经典的《广阔天地》照片在这里赋予了一行“青春的活力,未来的希望,吉林的上海知青在田野上。”的字样。</h1> <h1>  栩栩如生的蜡像,展现了当年知青的形象,有点英勇;一件件当年的物品,又把我们拉回了艰苦的岁月。当年的各类奖状</h1> 当年下乡知青遍布祖国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