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导读:作家王小波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编程或解数学题这种事,与古代文人写文章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王小波认为,本质区别在于能不能立即知道答案。孩子的行为表现就好比写文章,如果没有得到家长的反馈,就好像写文章不知道答案。那家长如何做出正确的反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对错,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的“斯金纳箱”就很好的解释了,孩子养成行为习惯和外界反馈的关系。这篇文章就是帮您运用“斯金纳箱”原理,揭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秘密。</span></p><h1>01、家长的错误反馈,是造成孩子消极行为的主要原因</h1><p class="ql-block">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中,有一位初一男孩叫苏天培,成绩不太好,所以,他妈妈与他沟通时的画风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在家里做作业,全程都是妈妈的质问和责骂。甚至在小区的公园里,她依然开口训斥,丝毫不顾及孩子的面 子和感受。苏天培忍不过母亲的“耳提面命”,把书包直接扔到地上,甩手离去。</p><p class="ql-block">苏天培妈妈的咄咄逼人,使得观众都害怕,更何况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然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亲子战争”在很多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p><p class="ql-block">大家都不想像苏天培的妈妈那样,更不想要紧张的家庭关系,那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良好行为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孩子的行为模式和父母的回应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对孩子的表扬或者批评理解成一个反馈,你发出什么样的反馈,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人类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黑箱子,外显行为无疑是看见摸得着的,对好的行为进行正反馈,那么会收获更多这样的行为,孩子的执行力也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正向循环。反之,漠视好的行为,那么好的行为就会渐渐消退。</p><p class="ql-block">这一发现要归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p><h1>02、“斯金纳箱”,发现行为动机的外在秘密—反馈</h1><p class="ql-block">实验1,奖励行为实验</p><p class="ql-block">斯金纳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 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个按钮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按钮就能得到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按钮,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p> 小白鼠发现按钮 小白鼠按下按钮,得到奖励 <p class="ql-block">小白鼠得到奖励后,不停地按按钮</p><p class="ql-block">实验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p><p class="ql-block">这也能解释孩子为什么非常喜欢打游戏,就是因为,孩子虽然只是去摁那几个操作按钮,但在游戏里,系统会给你反馈,鼓励你继续玩下去。孩子的掌控感,虚荣心,成就感,都得到了满足,他能得到很多的精神上的反馈。</p><p class="ql-block">只要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让孩子上“瘾”,培养起孩子的行为习惯。</p> <p class="ql-block">实验2,惩罚行为实验</p><p class="ql-block">这次改变下“斯金纳箱”结构,让箱子通电,里面的按钮和电路相关,按下按钮则箱子断电。将一只小白鼠放入箱中,小白鼠感觉不舒服。每次小白鼠按下按钮,身体感觉会恢复正常,不久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不让箱子通电。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在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会立即消失。</p> 把小白鼠放进箱子 给箱子通电<br> <p class="ql-block">小白鼠按下按钮,箱子断电</p><p class="ql-block">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为什么有些家长喜欢打孩子,因为打能让孩子感觉到肉体的疼痛,孩子由于害怕不敢再去“犯错”。打和不再“犯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个例子并不是鼓励家长去打孩子,因为打的行为一旦消失,或者孩子对打的行为已经麻木,孩子还会照样“犯错误”。打孩子从根本上,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惩罚”,作为奖励的邪恶双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然而,惩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p><p class="ql-block">由实验得出的“强化理论”,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在对行为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指出强化在行为学习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强化和行为的关系:</p> <h1>03、正确使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才能让你拥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h1><p class="ql-block">1. 恰当表扬,既强化了孩子的良好行为,又帮助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斯金纳认为,儿童养成良好行为的前提是正强化。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良好行为,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等,一旦孩子在这些方面做的比较出色,家长就要给予其赞许,同时也可以用竖起大拇指,抚摸头、肩膀的肢体语言,表示对孩子的赏识与认可,这些做法可以使孩子得到极大的鼓励,容易在今后做出相应的积极行为。</p> <h1>那么,如何恰当地表扬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呢?</h1> <p class="ql-block">(1)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要具体。</p><p class="ql-block">暖暖最近一段时间在家上网课,除了上课时认真记笔记,每次的作业也都保证质量按时完成,上周进行的期中考试,成绩也很理想,这时妈妈怎么夸奖她更恰当呢?</p><p class="ql-block">A:你这次考试表现太棒了,成绩全班第一。</p><p class="ql-block">B: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p><p class="ql-block">C:对孩子学习的过程表示欣赏:“你最近一段时间学习很认真,爸爸妈妈都看到了,平常花大量时间进行练习,有不会的也向爸爸妈妈及时求教,这次你考试成绩很理想,都和平常的付出密不可分,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p><p class="ql-block">最佳答案是C选项。</p><p class="ql-block">因为这样做,既不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又表达了对孩子外在学习过程的认可,是她在执行学习任务的行为得到强化。在下一个时段,她会继续按照好的学习习惯做这件事,同时又不会失掉自己的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2)表扬要及时,正强化的效果才能最大化。</p><p class="ql-block">暖暖昨天写作业没有拖延,妈妈想鼓励下她,约好一起去公园散步,结果单位有事忘记了。等想起来的时候发现孩子今天写作业又开始磨磨蹭蹭。这就是没有得到及时强化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有利于某一行为的巩固与发展。平常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在他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和赞许,不要做视而不见的家长。由于你的细心观察,孩子在做出良好行为表现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时你的及时表扬,出其不意,往往让“正强化”起到了最好的激励效果。</p> <p class="ql-block">(3)精神奖励要大于物质奖励,帮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 <h1>过多物质奖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h1><p class="ql-block">暖暖有次期中考试考得不错,她的妈妈决定带她去游乐园玩。后来她期末考试又考得不错,她要求要去上海迪士尼玩,由于工作时间关系和花费太大,妈妈没有同意,于是孩子跟妈妈闹了一天的情绪。</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每次得到的都是物质奖励,就会感觉自己是为了奖励而做事情,对物质奖励形成依赖,结果会适得其反。比如,直接用物质金钱去刺激孩子考高分,鼓励孩子为了零花钱去做家务,容易导致拜金主义。</p><p class="ql-block">这样行为的动机往往变成了为了获得物质,故而孩子行为的内在动力,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p><p class="ql-block">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示认可,对孩子本人表示关注,辅之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孩子的动机和成就感,促进自我认同。</p><h1>2. 批评的目的:家长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他的成长。</h1><p class="ql-block">如果单纯使用表扬而拒绝批评,容易使孩子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可以让孩子清醒地认识自己,帮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更好的树立内在道德感和伦理边界。</p><p class="ql-block">那如何正确的批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1)找准时机,考虑孩子的当下感受。</p><p class="ql-block">最好不要在在孩子情绪低落和亢奋时进行批评。如果在发生事件的那一刻立即批评,很容易因为家长自身情绪激动,导致亲自之间的“战争”,让双方都变成了情绪的宣泄,从而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伤害。</p><p class="ql-block">《安家》中,苏天培的妈妈在小区里批评孩子,既没有起到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效果,还不给孩子留面子,导致了孩子与妈妈不欢而散,两败俱伤的场面。</p> <h1>不要在人多的情况下批评孩子</h1><p class="ql-block">所以,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批评要延缓,在家长和孩子情绪都比较平和的时候进行,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伤孩子的自尊心。</p><p class="ql-block">(2)合理利用“软批评”,看破不说破。</p><p class="ql-block">平时,我们看文章时,总有一些看着不像广告,但又把商品介绍呈现在你面前的“软广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倾向接受,而不是拒绝。</p><p class="ql-block">父母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软批评”。比如,你家孩子最近总是爱说脏话,你可以找个时机进行这样的表达:“你们班大力同学最近说脏话,被班主任老师批评了,还被叫了家长,我看到他爸爸了,不太高兴。这等于侧面提醒了自家孩子,不要再说脏话了,你老爸可不想不高兴。</p> <p class="ql-block">以上即为全部内容,感谢您的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