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胡海红名师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根据兰坪县教体局的安排,"青蓝结对"活动,首先通过听评课选择对象,然后通过试课、评课、研课、磨课逐步提升,现进入第三阶段,录播室录制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5月27日,上午正是兰坪民族中学初中部理化生教研会。第一节课8点40分开始在民中录播室,由杨桂秀老师主讲八年级《功》一节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这节课的主要环节有:一、功的定义。1.引入;2.展示素养目标;3.通过两个实例分析引出"力对物体做了功";4.学生上台表演,大量生活实例说明"不做功的三种情况”;5.小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二、功的计算:定义、公式、单位、1J的意义、公式变形。三、课堂小结及课后笔记和作业。</p> <p class="ql-block">此课,过程完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语言精炼,具有亲和力,展示规范、娴熟,是常规课中一节成功的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一、引入切合时事。利用两院士(袁隆平和吴孟超)逝世,把日常的"功勋"与物理学中的"功"相对比过渡自然,引出课题。</p> <p class="ql-block">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马拉车和吊车吊物体这两个实例,采用动态的形式展示,还有生活中力做功的大量实例分析得出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三道计算题突出重点2.功的计算。利用学生上台表演活动一生举哑铃,抓举、托举、举着平行走,以及ppt图片,还有生活中的实例来突破难点:三种不做功的情形。直观教学运用非常到位。</p> <p class="ql-block">三是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逐步通过提问、质疑、展示课件、学生活动表演等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三道计算题,都是让学生自己展示解题过程,自己说明解题思路,学生间互相纠错等方式而完成。</p> <p class="ql-block">四、注重"双基",加强能力培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解题技能的培养,利用分析法解答物理问题,审题时抓关键字词,写好已知和待求量,强调单位的统一计算过程的规范等等</p> <p class="ql-block">五、有效设置课堂的"兴奋点"。其1.学生台前表演举哑铃来探究做功及三种不做功的现象;其次,在练习3中设置四个"陷阱",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在黑板上,利用学生自纠、自查、讨论、改正等方法,寻找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六、深化课本知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在学完三种不做功的情形后,设置了两个实例:水平面推小车和沿斜面推上一物体,通过哪些力做功的分析,从而引申物体克服重力和摩擦力做功。</p> <p class="ql-block">七、课件制作精准,展示适时。把物体的运动用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节课尽管很成功,但仍有的地方值得商榷。一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本节课开课以两院士对国家有卓越"功勋"引入,但是没有及时继续深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现在应该发奋学习,将来象两位院士一样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功(贡献)"之人。</p> <p class="ql-block">其二,教学也是一门管理的艺术,不要完全"为考而教",而要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管理。教学中,常有老师抱怨,这些知识都教了,但学生就是不会做。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一教就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划分不同的层次,确定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分层次达标。在杨老师这节课中,"1J的意义"提问了三个学生都不能回答,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单位带上数据表达什么物理意义并没有达标。</p> <p class="ql-block">教无定法。方法是死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的个体,在彼处是好的方法,在此地不一定适用。如何根据教育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终身所要追寻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