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无阻战天山碧血丹心铸忠诚开创天路,一支坚不可摧的铁军。(第二版)收集整理整理作者:秦 云

婉若清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者随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铺在云端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回望那段</span>艰苦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山风光,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峥嵘岁月,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七十年代初,一代筑路人鏖战十载春秋,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护卫国防,修建了一条举世闻名、造福边疆生产发展,为勘探天山——奠定了独库公路修建的基础,也为中国公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 style="font-size:18px;">俱往矣,这些筑路人已是两鬓斑白。</span></p><p class="ql-block"> 跎蹉岁月已远去,历史档案已泛黄。从韶华青年到耄耋老人,而青春的激情依然炙热,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平凡而伟大的基建工程兵。 </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十年期间,筑路战士们的汗水、血泪和歌声,洒遍空旷苍茫的天山,也给人迹罕至、十分荒凉的深山带来新的希望。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和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风霜雨雪的坎坷足迹,那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永远留存在这片土地上。正是有了他们的吃苦耐劳、无畏不惧的天山精神,才有了今天的改天换地。</p><p class="ql-block"> 横亘千里的天山之巅,是风沙肆虐的广袤荒原,是生产、生活乃至生命的严峻考验。还有那些血泪浸透的往事,成为筑路老兵们不堪回首的记忆,当源自心底的青春之歌再次回响在耳畔时,悠长的风把当年的干劲豪情捎向了远方。</p> <p class="ql-block"> 传承精神,传递力量。</p><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宛如一条巨龙盘卧天山,一路蜿蜓,一路险峻,一路惊艳。在崇山峻岭和深山峡谷中穿梭,它横跨天山十多条河流,走过三个草原,翻越五座大山,跨过四座终年积雪的高海拔达坂,囊括了北疆到南疆的所有经典风光。</p><p class="ql-block"> 路筑丰碑,碑写天路。出征工程兵,头顶冰雪,脚踩峭壁,身悬崖畔。十年艰辛,心系父老,筑路天山我守边。</p><p class="ql-block"> 献青春,洒尽满腔热血,为我国防。 如今万千车辆游观人潮涌,曾记否筑路苦十年?少年正青春,头戴红星,戎装威武,斗地战天。</p><p class="ql-block"> 洒汗流血,筑成天路,立起丰碑身长眠。蓝天下,勇士在人间,丰碑永远。一寸坦途一寸血,天山精神万代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穿越时空你早巳成为不朽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 <b>——英雄“礼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是天山上的雄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刻守护着这片苍凉的大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季朔风吹不倒你不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凛冽寒霜压不跨你擎天的傲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以饱蘸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注视着这里的山川河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里的每一寸土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都是你血脉里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了将沟壑变通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扛起风钻 大锤 炸药等筑路工具一腔痴迷在每一条山坳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泉水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雪莲花一起绽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山中奏响着你汗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淌过脊背的音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你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把殷红的相思播种在那一道道山巅绵绵深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伴随着风钻的震动化作高擎丰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段旧时光的掌纹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依然书写着那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铭心刻骨的筑路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来过 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 我愿织字为梦</p><p class="ql-block"> 轻轻的牵着岁月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多少虔诚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铺满我梦中的独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最美的青春献给军旅</p><p class="ql-block"> 天山,群山耸立,绵绵无边。</p><p class="ql-block"> 天山,横亘于新疆的中部,与他的宏伟和险峻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千百年来,是由游牧人的羊肠小道出没于雪风冰川之间,古人曾这样描绘天山,“阴山千里横西东,猿猱鸿鹄不能过”。</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一条通天大道穿越天山东部最险峻的地带,像一道彩虹至天山南北变成通途,人们把这条路称为“天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镌刻永恒的记忆,那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是谁,是军营中的一抹绿,是隧道里的开凿者,是崖壁上的攀登者,是荒漠中的造路者。他们是谁,是为国威军威振奋,甘将碧血洒天山的儿郎,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团圆,是远离家乡的游子,是千里之外的恋人,是遥远陌生的父亲。丹心碧血,功昭日月。当时过境迁,再次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不妨让我们通过老照片,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感悟去崇尚我们的筑路英雄,让我们感受筑路官兵胸怀祖国,十年苦战天山、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壮丽人生,还原天堑变通途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天山,它何以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它怎能这样强烈地叩击我的心扉?是它的画面震撼心灵还是它的情节跌宕起伏?似乎又都不尽然…… </p><p class="ql-block"> 在我身体欠佳的一年多时间里,当我整理完第二版筑路时期的老照片时,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忧伤的。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繁华,讴歌、颂赞、撰写天山独库公路的文章或报道屡见不鲜,而在我的心里,这条神奇的天路,是血与泪的传奇史诗,是筑路官兵无畏生死、用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公路史上的壮丽诗章和气吞山河的英雄凯歌。</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时光已过去四十多年了,今天,我们仍不能忘记那些奋不顾身的筑路英雄们,我们要在铭记历史中,去引领、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砥砺初心不忘使命,在这党建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在这世界格局的新起点下,让天山精神代代相传!伟大的筑路伟业,永垂青史!</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培仁、李哲训、汪金元、三位大哥提供的珍贵照片资料,也感谢陈邦贤大哥和他们当年为筑路历史留下稀世之珍的图像。</p><p class="ql-block"> 致敬辉煌赞歌,致敬伟大的基建工程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天山丰碑 民族团结篇</span></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李哲训摄</p> <p class="ql-block">李哲训摄</p> <p class="ql-block">李哲训摄</p> <p class="ql-block">123团副政委尹公卜(左三)群工干事赵满福(左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天山丰碑 军事篇</span></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李哲训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天山丰碑 后勤篇</span></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陈邦贤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李哲训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天山丰碑 工程篇</span></p> <p class="ql-block">团长郝树成(左二)、副团长王恩玉(左二)、参谋长刘兆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一口馒头一口水——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1978年10月,138团三营七连官兵在独库公路中段哈希莫勒盖雪峰。</p> <p class="ql-block">尖兵班开通便道(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138团三机连,陈耀华广东兵——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现场指导——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干部冲在最前面——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冰凌阻挡了交通——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徐想贵,(左二)手提手电筒者与战士们在隧道小憩——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天山丰碑 政工篇</span></p> <p class="ql-block">彭德清部长在天山玉希莫勒盖冰达坂看望官兵——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师政委邱海山在工地——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师政委翼先民 (左二)打风钻——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161团政治处合影(1977年冬或1978年初)</p><p class="ql-block">王景富、孟广来、严承开、兰辉、杨忠武、王进忠、张云掌、梁长富、陈向东、戴中林、周永昌、徐国营、张德华、崔凤庭、陈道安……</p> <p class="ql-block">工程兵第四工区(正师级)修筑独库公路统帅机</p> <p class="ql-block">工程兵交通部兵办主任伍坤山(正军)</p> <p class="ql-block">原交通部彭德清踏进险像环生的二号隧道——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副师长刘贺庭在工地劳动——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副师长刘汉卿(手指者)在工地——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副团长吴迎时( 中)教基层干部捆扎钢筋——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交通部彭德清(中),乌鲁木齐军区陈副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三团政委赵风笙在驻地植树——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三团政委与战士谈心——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三团党委一班长——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政治篇</span></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心灵里的对话——时任副政委与连队干部谈心——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官兵情怀——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刘培仁摄</p> <p class="ql-block">党委集中学习——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一窝刀削面,官兵乐融融。副团长王恩玉和战士们一起同就餐——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上旬,三营八连指导员马占英(左二)在独库公路。</p> <p class="ql-block">演出到基层——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汪金元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汪金元,筑路拍摄者。</u></b></p> <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国家验收团在天山公路竣工验收中,查看设在巩乃斯的新路牌。左一为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左五为人民日报记者、左六为交通部队二总队副参谋长后任总队政委黄光顺、左七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左八为自治区交通厅长、左十为交通部队二总队副政委后任政委邸海山(李哲训 摄)</p> <p class="ql-block">1983年8月,王春德所在部队修筑的天山公路铁力买提隧道北口大桥正在通过国家验收团的验收(李哲训 摄)</p> <p class="ql-block">《工人日报》1986年2月17日刊登《劈山筑路十八年,艰难困苦只等闲》通讯的版面</p> <p class="ql-block">《工人日报》1986年通讯员好稿获奖公告</p> <p class="ql-block">《工人日报》通讯一等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新闻一等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当年官兵们一起在天山工地推车上山</p> <p class="ql-block">当年战士们一起在天山工地搭建帐篷</p> <p class="ql-block">肖福兴在天山工地上的冰天雪地里检修电话线路</p> <p class="ql-block">作者(左一)与肖福兴(中)在在天山工地营区附近山坡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图:1980年9月3日《解放军报》刊载作者采写的通讯《短短预备期,青春放异彩》</p> <p class="ql-block">耸立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乔尔玛山脚下的天山独库公路烈士纪念碑(常歌 摄)</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天山筑路官兵驱车上山开赴筑路工地施工的时候(陈邦贤 摄)</p> <p class="ql-block">天山独库公路施工期间,道路经常被风雪阻断,这是官兵们正在铲雪开路的情景(常歌 摄)</p> <p class="ql-block">天山独库公路国家验收代表团1983年9月在0公里处查看新的公路路标(常歌 摄)</p> <p class="ql-block">筑路官兵经常肩挑背扛向筑路工地运送物资给养(汪金元 摄)</p> <p class="ql-block">天山独库公路圆满通过国家验收代表团的验收后,验收团和部队官兵一起合影留念(二排左一为作者)(常歌 摄)</p> <p class="ql-block">  《 刻在天山石壁上的故事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哲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国民间有个俚语:缘分。实际上,采访人与被采访者之间也有一个缘分。1985年是我“而立”之年,时任天山筑路部队师部宣传科连职新闻干事,被借调到北京交通部队军部组织宣传处帮助工作。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处长交给的一个任务:“你去采访一下王春德,你们部队二团的副参谋长。如果没有事情可写,就让他先回去吧。我们这次组织‘天山公路英模报告团’,他被层层推荐上来,本来抱有很大希望,结果他有事迹讲不出来,采访多次都没有问出个啥?”</p><p class="ql-block"> 我在招待所见到了王春德副参谋长。他面色黝黑、少言寡语,初次见面给人以持重而难以接触的感觉。也许他也知道一些情况,对我的采访还是很配合的。有个细节让我倍感亲切——他称自己的妻子叫“你嫂子”,好像我就是他的亲弟弟似的。还有个细节让我觉得他很幽默——他腰系保险绳,悬空在垂直百米多高的绝壁上排险,说到“看见一块飞石冲着脑袋砸下来”时,立刻无语,只把头一甩,瞪眼看着我不做声!半晌,我问他怎么了?他说:“石头从肩头飞下,幸好我脑袋偏得快,又捡了一条命。”事发非常危险,但他只是甩头无语,用滑稽的甩头动作演示出来,逗得我“噗噗声,忍不住笑了!自此往后,他打开了话闸子,我问啥他说啥,并且纠正了我的许多简单、跳跃、甚至是偏激的理解。总之,我们谈得很投机。我恨不得将他的故事,丝毫不漏地全部记在采访本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春德1968年入伍,18年来跟随部队在荒凉的戈壁和雪山上参加国防施工,经受了苦与乐、生与死的考验。1974年,所在部队奉国务院、中央军委之命,担负天山独(独山子)库(库车)公路修建任务。这条公路全长562公里,横贯天山南北,工程之艰巨,在我国公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沿线河谷狭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有时候大雪封山,部队断粮断菜,只好烧铺板、喝稀饭。部队驻地,雪崩频繁,有一名战士正在帐篷里洗脸,被雪崩压在火炉上,胸部烧焦了,背上还压着几米厚的冰雪。为了修通这条公路,王春德和他的战友们献出了热血和青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所在的连队在戈壁滩上完成了路基修筑任务以后,就开进了天山深处,承担独库公路疑难工程之一的“飞线”地段的施工任务。所谓“飞线”,就是人们无法测量的绝壁,在图纸上用虚线来表示的地段。“飞线”表面光溜溜的,有些地方超过90度,形成倒坡。“飞线”离地约高300多米,山顶积雪,山下流水,公路的位置就在半山腰,要想上去施工,必须先开凿人行便道。当时,王春德担任排长,领着7名党员 骨干,在前面开路。他们打一个眼放一炮、插一根钢钎进一步。特别是遇到“断沟”过不去时,就把人捆在七八米长的木头上,推过“断沟”去对面岩石上打眼放炮,炸出个台阶,再搭两根木头做桥继续往前打。苦干半个多月,终于打出一条人行便道。这条便道只有一脚宽,好几处要爬着才能过去。通过这条便道放炮、打洞、装炸药,开挖“飞线”新路基,施工异常艰苦,危险性大,但是全连官兵敢于攻难克艰,取得了大爆破的成功。眼看大功即将告成,没想到一场灾难性的大塌方突然降临,“轰”地一声巨响,把连长和指导员等好几位同志砸进了乱石堆里。虽然大家奋力抢救,连长杨晓海、指导员李善国还是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上级决定王春德接任连长。他决心依靠全连战士的智慧力量,坚决完成“飞线”施工任务。为了排除悬崖绝壁上的大险石,他们绕过“飞线”从半山腰放下安全绳。王春德带着六班长和一个技术员,抓住绳子再往上爬,时不时在绝壁上就像荡秋千一样,非常危险。经过十几天努力,终于成功地炸掉了大险石,为“飞线”施工扫除了一大障碍。</p><p class="ql-block"> 他们将水、水泥、砂子背到“飞线”上垒砌挡墙,不少同志肩膀磨出了鲜血。当20多米长的挡墙垒起一半时,一夜之间突然不见了。原来是被夜里的塌方冲进了河沟。很多战士噙泪哭诉:“飞线”呀“飞线”,你怎么这样无情?王春德大声“回答”说:“眼泪,不是我们流的;挡墙可以砸垮,我们连队是砸不垮的;只要人还在,总有一天挡墙会垒起来,‘飞线’也会打通!”</p> <p class="ql-block">  打通!”他们鼓足勇气,重新开头。为了把塌方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战士们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拼着命干,出勤率高达98%以上。他们在“飞线”上干了一年多,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连队被誉为“拖不跨,砸不烂,英勇顽强战‘飞线’”的硬骨头连队。</p><p class="ql-block"> 1978年底,连队作为先头部队,开赴3760多米高的铁力买提冰达坂,担负隧道切口和掘进任务。接着,又完成了1200米隧道掘进任务。在隧道施工的4年时间里,年年超额完成计划。1983年,王春德调任一营担任营长,带领全营指战员圆满完成了隧道北口的收尾工程任务。这条隧道被评为天山公路的优质工程。随后,部队告别天上,又登上了昆仑上,修筑和田至布雅的煤矿公路,全营又拿下了800多米“飞线”施工任务。在他担任连长、营长7年多的时间里,带领部队战“飞线”、攀绝壁,爬冰雪、打隧道,再也没有伤亡过一名干部战士。</p><p class="ql-block"> 1981年,上级批准王春德春节前休假。他从天山深处赶回河南老家,整整用了6天时间。可是一进家门,妻子却对他说:“以后春节不要回来了,要是农忙回来,多少能够帮帮我的忙。”王春德一听,心里真不是滋味。但是,他理解妻子的难处。她一个人在家带3个孩子,还要照顾老人, 然而,家中农忙季节,往往正是部队施工的黄金季节,王春德不能丢下工作回家帮忙,因此每年的假期只好安排在部队冬季下山以后。有时候部队工作忙起来,两年的假一次探,家里的事情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着。自己能够在部队安心工作,作出一点成绩,应该也有妻子的一份功劳。</p><p class="ql-block"> 18年来,王春德为筑路部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荣立了4次三等功,还被推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届人大代表。他表示: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愿意在戈壁荒山再干18年!</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后,我很快就交出了王春德副参谋长的演讲稿。在之后的巡回演讲报告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将他的演讲稿稍作修改,作为新闻报道稿件投了出去,结果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制日报》《人民武警报》等许多报刊电台采用。其中《工人日报》在1986年2月17日,以《劈山筑路十八年,艰难困苦只等闲》为题,配发《永远高举艰苦奋斗的火把》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大半个版的篇幅登载。</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篇通讯,1987年初,荣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6年优秀新闻一等奖、《工人日报》1986年优秀通讯一等奖,两个单位分别给我寄来了获奖证书(附后)。《工人日报》通联部还手书贺信(附后),热情洋溢地向我表示祝贺! (作者单位:海淀区远大军休所)</p> <p class="ql-block">此稿刊载北京市海淀区《同心刊》2021年第4期那份情</p><p class="ql-block"> 《 差点淡忘常歌》</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哲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打开微信,都会看到老战友肖福兴发来的问候。好几年了,天天如此,从未间断。想起我们分别的时候,是在天山筑路的1979年9月,屈指一算40多年,始终没有见过面。如今的他,想必也是花甲之后的爷爷辈了!</p><p class="ql-block"> 我比肖福兴早3年当兵,大概比他大三四岁。实话实说,我与他的交结满打满算还不足1年。记得那时,我刚提任营部书记——正排职干部,实际上负责营党委的秘书工作,并分管营部通信班,肖福兴是通信班副班长。当时,天山公路开建5年了,距1983年底竣工验收还差5年时间,施工正处在白热化的关口,上下拼足一股劲,基层官兵的“工作发条”,更是上得满满当当的。这年3月底,筑路工地还覆盖在很厚的冰雪中,我们就将棉帐篷、粮食、土豆、烧柴、炸药、风枪、锹镐等物资装上车,从山脚下的越冬营房发车,向深山筑路工地挺进。</p><p class="ql-block"> 伊犁河谷的天山一带,雨量丰沛,夏天三五天一场雨,冬天三五天一场雪,每年筑路开工的早春时节,丰厚的冰雪总是将山峦壑谷盖得严严实实,让置身其中的筑路官兵如同跳入雪的深渊、雪的海洋、雪的世界,无论如何都会滋生出许多带“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四营当年的任务,就是从北向南开挖天山公路玉希莫勒盖冰达坂隧道。营部机关扎在达坂山腰海拔4300米的陡峭斜坡上,沿着艰辛开挖的公路便道傍山临渊一字形搭起了10多顶棉帐篷。营长、教导员住1顶帐篷,副营长、副教导员、总工程师住1顶帐篷,我与通信班战士们合住1顶帐篷。我睡单人铺,班长贺锡忠、副班长肖福兴和新战士小翟等合睡大通铺。在分管通信班工作时,我多与班长商议,直接与肖福兴谈工作较少,因此与肖福兴的日常沟通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肖福兴平常话不多,工作埋头苦干,特别勤快、特别细致,为营长、教导员洗衣服、叠被子、打洗脸水,总是一路小跑,而且放下脸盆就抄起扫把,不停地做事。他端坐在电话总机旁看守、接转电话时,非常轻捷利索,不仅接转速度快,而且从来无差错。他翻山越岭、爬冰卧雪架设电话线,更是不辞辛苦,工作棉衣常常沾满冰雪、泥浆,从来不叫苦和累。有一次天快黑了,我看见他带着小翟从后山脊梁上的冰雪中,步履蹒跚地走了回来,肩上还扛着一大卷电话线,腰间斜背着箱式手摇电话机,高筒水靴连同棉衣、棉裤全是泥冰碴子。他看见我时,远远地稍带羞涩地喊着我说:“李书记,线路故障找到了,在冰河中的一块大石头上!”我非常感动,叫他俩赶紧换衣服,洗手洗脸先吃饭。</p> <p class="ql-block">  比较惊险的一次,是肖福兴与我一起躲避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那天傍晚,我们正在帐篷中吃饭,突然听见帐篷外传来“嗡嗡——”作响的闷雷声。根据经验判断,帐篷附近发生雪崩了!前几天的一个雪崩,夺走了我营12连副指导员徐相贵等7名干部战士的生命。这次雪崩凭声音推测,就是冲着营部住地砸下来的,大家的生命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 我放下碗筷率先冲出帐篷,边跑边喊:“雪崩了!”肖福兴紧跟我的身后,营长、教导员也冲出了帐篷。仰望山顶,看不见雪崩,但轰声越来越大,令人心悸。雪崩在哪里?大家本能地沿着帐篷前的空地向南面猛跑。突然,山坡上高压线杆子发生剧烈倾斜摇晃,说明受到雪崩气浪冲击,雪崩就要临头了,也许就在我们上方!我们赶紧折返,向北面猛跑。没料雪崩恰好发生在北面山坡!幸运的是,没等我们跑到跟前,雪崩抢先在我们前方摧枯拉朽地倾泻而下。剧烈滚落的雪崩不是白颜色,而是黑如墨汁,排山倒海、呼啸奔腾,轰响声震耳欲聋。我们急忙后退,惊心动魄地看着雪崩巨龙跳跃翻腾,横穿公路便道,直下外侧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霎时间,白雪皑皑的山谷中恢复了平静。后来我们才知道,雪崩穿越公路便道的中心地带,正是十二连红砖的堆放场。载重量10多吨的10多辆捷克泰托拉重型卡车,拉了半个月的红砖,结果一块不剩地全部砸下了深渊;留在公路便道上30多米深的雪崩实体,用钢钎大锤都砸不开,其强度比坚冰还要硬,要是砸着帐篷和人员,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雪崩用边际淫威还是骚扰了我们一把:营部最北侧一顶帐篷被扫入深渊,幸好里面没有住人,贮藏的是施工物资;第二顶帐篷受伤轻一些,只是将帐篷中的箱箱柜柜砸下了深渊,但3名正在吃饭的干部被扑倒在帐篷顶下面,他们是工程技术员程贵洲、刘耀红、贺红全,我们上前把他们抢救出来,发现只是受了点轻伤;第三顶帐篷受冲击更轻一些,正在通铺边吃饭的测绘班全体战士,身不由己地一下子被雪崩气浪推上了通铺,撞在帐篷的后壁上弹回落下,说来令人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 这次躲避雪崩,为什么我对肖福兴印象特别深刻呢?因为自始至终,他都紧紧地跟在我的身后。我们同生死、共患难的筑路岁月,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了永世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9月份,部队完成年度施工任务准备下山越冬,我被调到团部宣传股任见习干事。从此后,部队冬季训练、休假,夏季施工、繁忙,我随后调往师部、军部工作,与肖福兴相互通信联系不便,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了。</p><p class="ql-block"> 没曾料到,就在前几年的某一天,我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李书记,您还记得我是谁吗?”</p><p class="ql-block"> 我想,现在叫我“李书记”的,能有几个人呢?再听声音判断,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个熟悉的笑脸,不禁惊讶地喊道:“您是肖福兴吧?”</p><p class="ql-block"> 他操着浓重的四川江津口音,还有那种独特厚重的男性嗓韵,让我从40多年记忆的角落中,一下子调出了肖福兴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果然,他没有失望,他非常兴奋,因为“李书记”还是天山深处的那个“李书记”!他转动着视频电话,让我看到他正在半空中的塔吊驾驶室中,可清晰地俯瞰重庆市的一个建筑工地。原来,他复员后学会了开塔吊,当了一辈子的塔吊司机,儿子儿媳都在重庆市工作,孙子上了幼儿园,可谓儿孙满堂!他和老伴跟随儿子,在重庆市定居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40多年后的今天,老战友视频相见,一见如故!后来,我们交换了全家福照片。他盛情邀请我到重庆去,用好酒款待我。我也请他到北京来,看看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p><p class="ql-block">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我与肖福兴重新联系上以后,一晃好几年过去了,我没机会去重庆,他也没时间来北京。我们在微信中天天问候、天天相见、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 我想,曾经相处天山几个月的时间,我究竟给了他什么?帮了他什么?完全记不清了。清晰记得的是,他天天给我打洗脸水,有时还帮我洗衣、缝被,为我做了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逐渐步入老年,心境在意的一些人和事,被岁月渐渐磨蚀冲淡;像肖福兴这样偏处人生记忆一角的“孤兰幽草”、几近遗忘的清淡友谊,却日复一日地拉近距离,变得越来越浓郁亲近,完全赶上了那些珍贵稀少的知己深交。</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我与肖福兴几时能相会?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我曾无数次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个机会见见肖福兴,特别要举盅喝上一杯酒,也许不是高档名酒,但情深似海、纯洁无瑕!</p><p class="ql-block"> 作 者:常歌(实名:李哲训),军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单 位:北京市海淀区远大军休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者于2018年8月独库行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录评论区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山精神永存 天山精神不朽</b></p><p class="ql-block"> 随着网络时代的日益繁荣发展,讴歌、颂赞和撰写弘扬天山精神的文章、报道和图片屡见不鲜,个中无不彰显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为了祖国的安危和各民族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艰辛乃至生命的不朽业绩。这是时代的需要与召唤!军嫂秦云同志是其中一员——多少年来,她不遗余力地以独库公路为裁体,颂扬天山精神和天山军人。仅在《美篇》的40余篇作品中,涉及天山精神方面的作品不下20篇,有综合篇、有采访篇、有军嫂篇、还有回忆已逝筑路兵篇……从不同侧面讴歌、赞颂、传播天山精神,有些还被《今日头条》转载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凡此种种每每读来,总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天山兵的军嫂,能用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精力去搜集资料、撰写文章、制作图文篇,去渲染正能量,更何况近年来腿膝小恙,仍坚持不懈,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与敬仰!</p><p class="ql-block"> 一种精神需要传承;而传承必须要传播。当好一个传播者是不易的,她要有学识,要有较高的文学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更要有一种精神,秦云同志正具备上述。正如秦云文中所言:“岁月如流,时光巳过去四十多年了,今天,我们仍不能忘记那些奋不顾身的筑路英雄们,我们要铭记历史,去引领、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砥砺初心不忘使命……”,她是满怀这样的理念,当好了一个当之无亏的正能量的传播者。真是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本篇图文并茂较前数篇更精彩。既有自己撰写的才华横溢的诗、文;又有战友们撰写的文章;更有那栩栩如生的150余帧展示筑路兵风采的画面。值得拜读受益匪浅! </p><p class="ql-block"> 谢谢秦云同志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孙 正 明</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5日</p>